原創 等你關注的 廣州市科協
「國內能做心臟移植、肺移植的醫生,我基本上都可以叫出名字來,能同時做心、肝、腎、肺移植的醫院,全國還不到20家……」去年3月22日,器官移植領軍人物、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教授在廣州參加會議,談國內器官移植服務的能力時曾如是透露。
何曉順,黃潔夫教授的得意門生,國內頂尖的器官移植專家,在器官移植領域耕耘32年,見證了國內器官移植從無到有,從單到多,技術從初探到成熟乃至領先的歷程。
他帶領團隊銳意創新,碩果纍纍。其中,「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聯合移植的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技術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7年,他以全球首創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實現了「冰凍」器官移植向新鮮器官移植的跨越,被譽為「有望重構器官移植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將該學科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日前,新快報記者前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採訪何曉順教授,為大家揭曉肝移植、腹部多器官移植的創新突破以及科研背後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與故事。
人物檔案:
何曉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廣東省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山大學器官捐獻與移植免疫研究所所長。從事器官移植臨床與科研工作32年,在無缺血器官移植、多器官移植及器官捐獻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和原創性成果。發表學術論文540篇,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33篇,總IF568.3分,引用3000餘次;成果納入10項國際臨床指南、共識;主編、副主編《中國器官捐獻指南》等專著10部,獲國際國內專利25項。曾獲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衛計委突出貢獻專家、吳階平·楊森醫學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南粵百傑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廣州市科學技術「市長獎」,廣東省「丁穎科技獎」,中山大學「芙蘭獎」和國際移植領域獎項16項。
01
「當初有師友曾勸我不要做肝移植」
1988年,何曉順來到原中山醫科大學(現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黃潔夫,開始從事器官移植及肝膽外科工作,32年來深耕器官移植領域,擅長肝移植治療各種肝硬化,肝癌及重症肝炎;胰腎聯合移植、小腸移植以及多器官移植。
「當初,有師友曾勸我不要做肝移植,太難了,風險大、成功率低、費用高,他覺得看不到曙光……」回憶當初對肝移植研究的勇氣與堅持,何曉順感嘆,中國是肝病大國,全國每年有30萬人死於肝病,作為治療肝癌的一種手段,老百姓需要這個技術,能挽救很多生命,正是這個信念,讓他和團隊克服重重困難,一直堅持做下來。
由於技術尚未成熟,術後缺乏有效的抗排斥藥物及器官保存液體等諸多難題,從1977年到1983年,全國肝移植手術共做了58例,成活最長的一例僅活了264天。
期間,黃潔夫教授率領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團隊進行肝移植研究。一切幾乎從零開始。團隊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實驗,「那幾年,條件艱苦,周而復始做實驗,有時一做就是通宵。」令人振奮的是,1993年,他們完成了國內首例體外靜脈轉流下的肝臟移植。「手術非常艱難,做了11個小時。」何曉順回憶說,這臺手術的技術水平實現重大突破,無論是手術方式還是術後處理方式,均與國際接軌。手術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業內同行的信心。
02
帶領團隊突破創新創多項「第一」
1993年至1998年,5年內中山一院做了10例肝移植,但到了2019年,中山一院肝移植總量已2000多例,肝移植年成活率更是接近發達國家95%的水平,換肝手術中,最長一例已經存活22年。
一個個生命得以挽救背後,與何曉順帶領的移植團隊開展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移植新技術不無關係。
國內首例門、腔靜脈吻合的肝移植術,突破了門靜脈系統廣泛病變為肝移植禁忌症的禁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肝移植聯合腫瘤根治術治療消化道腫瘤合併肝轉移;開展了國內首例肝臟移植聯合胰十二指腸切除治療肝膽道惡性腫瘤手術;實施了國內首例母親為供體的親屬活體小腸移植;實施了華南地區首例擴大右半肝的成人活體肝移植;實施了國內首例活體單肝段移植;在國際上首次開展「兩肝三受」肝臟移植手術,為解決供體短缺矛盾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03
實施了亞洲首例成功多器官移植
多器官移植是移植領域最尖端的標誌性技術。然而,該類手術在國際上仍處於探索階段,併發症多,生存率低,亟待技術突破和體系創新。
何曉順團隊通過建立「不阻斷腹主動脈的動脈重建術」、建立「匯入式門靜脈重建術」以及建立預防膽道併發症的新策略等技術創新,創建了簡化式多器官移植技術體系。2004年實施亞洲首例成功的多器官移植,被評為科技部與衛生部「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
如今在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多器官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為肝硬化合併糖尿病患者提供了理想的治癒手段。到目前為止,中山一院已成功實施「簡化式」多器官移植53例,居全球首位,患者圍手術期生存率為100%,術後一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別為94.7%和76%,明顯優於歐美等國。北美16家醫院編寫的多學科綜合治療專家建議中,重點推薦了該技術。何曉順自信而又自豪地說:「我國的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水平已居國際領先行列。」
2015年,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對72歲肝病合併糖尿病患者進行多器官移植手術並取得成功,刷新世界多器官移植受者年齡的最高紀錄。同年,腹部多器官移植技術創新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展現了中國在尖端醫療技術上不俗的實力水平與強勁的發展勢頭。
04
首創「不中斷血流」肝移植破解世界性難題
傳統器官移植技術包括「三部曲」——器官獲取、保存和植入,整個過程器官血流完全中斷,由此引發的缺血再灌注損傷是影響療效乃至移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為解決這一難題,何曉順提出設想:希望在不中斷器官血流的狀態下完成移植全過程。
何曉順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多器官功能修復系統」,為離體器官供血供氧,解決了離體器官保持活力的難題。同時,他及其團隊利用人體血管具有分支的解剖學特點,重新設計器官獲取及移植手術方式,成功實現了移植全過程器官血流不中斷。
2017年7月23日,何曉順團隊為一名肝硬化合併小肝癌的患者進行手術,完成了世界首例「不中斷血流」肝移植,現已開展的66例該手術,證實新技術可避免缺血再灌注損傷。無缺血器官移植的理念也在臨床腎移植中獲得成功。困擾了器官移植65年的難題終於得到破解!
該項技術突破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成功研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器官修復系統」,進一步開發出了多項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創新產品,有望引領人類進入精準研究器官功能及治療器官疾病的新階段。
05
推動建立心臟死亡器官捐獻技術支撐體系
多年的臨床經驗使何曉順對國內器官短缺有深刻的體會,眼睜睜看著不少病人因缺少器官供給而死去,讓他難受。何曉順是國內第一例公民器官捐獻肝移植手術的完成醫生,也是國內第一批填寫器官捐獻志願書的志願者之一。「當時我女兒正在讀高中,我沒有動員過她,她自己也填了捐獻志願書,她理解老爸在做的事!」何曉順也希望更多人參與到器官捐獻事業中來。
何曉順參與創立器官捐獻流程;主筆撰寫由國家衛計委頒布的《中國器官捐獻指南》,推動器官捐獻由試點向全國鋪開;器官捐獻全鏈條的技術突破與創新,構成了心臟死亡器官捐獻技術支撐體系,推動我國器官捐獻「井噴式」增長,捐獻例數從2010年的34例上升至2018年的6302例,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廣東省的器官捐獻例數,已經連續八年排名全國第一。挽救了幾萬名患者的生命。
國家衛計委認為何曉順團隊「在推動器官捐獻這項事關國家重大改革與國家政治形象的事業中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是我國器官捐獻事業的先行軍」,並授予「器官捐獻突出貢獻獎」。研究成果獲201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廣州市科學技術市長獎,並獲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提名,衛生部委託作為中國器官移植界唯一代表,兩次受邀出席WHO會議介紹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
06
患者的需求逼著醫生去創新尋生機
為何能在從事的領域這麼多的發明創造,具有突破性的成果?
當記者問何曉順這個問題時,何教授笑著告訴記者,「任何創新都有其自身的動力,但我們臨床醫學的動力跟其他領域不太一樣,創新的急迫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病人帶著眼淚哀求進一步的治療,當病人的家屬乃至整個家族都在絕望裡苦苦掙扎,作為醫生的我們不可能無動於衷。」因此,即便再困難,醫生也要逼著自己想辦法,為病人尋求生機。挑戰成功能為醫生帶來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給病人生的希望,何曉順說,這才是創新的原動力。
飛馳外地獲取器官救命時,曾路遇車禍,自己僥倖逃到一劫,但兩名同事命殞當場;曾出外工作時,被困雪地五個多小時,饑寒交迫;曾在臺上搶救患者連續工作23小時,下臺時,幾乎快暈倒;曾無端遭遇諸多誤解倍感委屈和壓力……談到自己從事的醫學事業,何曉順也坦言,遇到過許多困難,也經歷了很多艱辛。
但健康所系,性命相託。「逼」出來的創新,包蘊著醫者對患者的責任和承諾,「拼」了命的堅持,飽藏著醫者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我的戰場,在手術室!」何曉順這樣回顧自己的醫路。
07
寄語青少年:科研的路是很漫長的,需長期積累
何曉順將人才培養看作重中之重,注重團隊建設,堅持創造機會讓青年人才「早獨立、多做事」,在實踐中長本領。
「中國發展面臨轉型,最重要就是要科技的突破,這是決定國家興衰的最重要一個因素。」他寄語我國青少年,從小要學好紮實的基本功,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就是要志存高遠,為民族為自己做出一點成績,同時又要踏踏實實,從最小最細微的事情做起,日積月累,堅持不懈,一定會學有所成,一定會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
您遴選研究生時,會考察學生什麼素質?「勤奮,同時對所從事的工作有飽滿的熱情,具備獨立的人格和優良的品德。」何曉順回答說。
科普
肝炎攜帶者定期體檢預防肝硬化、肝癌
資料顯示,我國人口肝炎攜帶者數量達到1.3億人,其中一部分患者會發病並出現嚴重的肝損傷,最終需要肝移植才能挽救生命。
對此,何曉順教授建議市民,肝炎能夠造成肝臟損傷是我國肝癌的主要原因,同時日常中要防止脂肪肝和酒精肝的出現,這些均為導致肝硬化發生的 「元兇」,平時要飲食結構合理,限制脂肪的過多攝入,合理運動,儘量少飲酒或不飲酒,更不要酗酒,減少對肝臟的損害,有效保護肝臟,預防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同時,肝炎攜帶者應3~6個月到專科進行B超、肝功能等相關體檢,做到肝癌早發現、早預防。
撰文:新快報記者 黎秋玲 通訊員 彭福祥 潘曼琪
攝影: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畢志毅
原標題:《為科技大咖點讚 | 何曉順教授:我的戰場在手術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