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浪潮產品獎
A:AutoBot 車智能聯合創始人 蔡亮
在汽車電子化的浪潮裡,圍繞汽車場景的產品換代和升級也在進行中,甚至需求更強烈。當代人的第二生活空間由此展開。
根據海外研究機構 IEA 的報告,2020 年全球新註冊的電動汽車創紀錄地達到了 300 萬輛,比前一年增長了 41% ,2021 年包括小米在內的企業紛紛官宣入局造車。與此同時,車載中控屏也逐漸成為繼手機、電腦、電視之後的第四塊屏幕。
在這樣的行業帶動效應之下,汽車周邊的電子化和智能化產業,也呈現出飛速發展的狀態,布局「車聯網」成為更多品牌瞄準的目標,「浪潮產品獎」預計,在接下來的 10 年中,輻射在汽車周邊的產業都將處於蓬勃發展期。
這次,「浪潮產品獎」邀請第 38 款獲獎品牌 AutoBot 的聯合創始人蔡亮,一起聊聊關於未來汽車輻射的生活場景,以及車周產品的產業鏈將如何支持 AutoBot 的未來布局。
AutoBot 創立初期的時候,整個市場圍繞車周邊的產品還是一片藍海,市場處於早期發展狀態中,據悉,當時整個車市場甚至沒有一款好用的手機支架,也是那個時候 AutoBot 決定進入行業並開始研發工作。
2014-2015 年左右的車市場是缺乏教育的,用戶的需求存在缺口,卻沒有優質解決方案,對比如今的市場容量和產品接受度來說,那時的嘗試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蔡亮說,「我們是第一個做出來可單手取放的手機支架的。現在回想起來,雖然只解決了一個很小的問題,卻切中了用戶痛點,所以一款手機支架當年就賣了 100 萬隻,算是爆品了。」
圖為 AutoBot 旗下磁吸手機支架(左)全自動車載手機支架(右)。
如今看來,2015 年確是汽車市場的「寒冬」,在這之前依靠眾籌的產品主流融資手段,可謂是一場豪賭,蔡亮表示,「我們當時做的產品非常理想化,因為公司人員都是做軟體出身,所以產品也是偏 geek 的,在眾籌上我們收效很好,甚至拿到了幾百萬資金,但在面向市場的時刻卻非常尷尬,完全是兩種情景,銷售端出貨量不理想,所有的渠道也收效甚微。所以在復盤之後,我們首先是把產品的設計、結構重視起來,然後調整了市場洞察方向和營銷策略,直接來講就是我們要做更接地氣、更實際的產品,也需要更多的考慮市場因素。」
總的來說,AutoBot 創立時期,還是整個車市場在各方面試錯的階段,如今不管從商業模式來講,還是大眾認知度來說,車市場都更成熟,汽車周邊產品的市場也成為一片熱土。類似 AutoBot 這樣的品牌,已經對市場有了深刻的洞察,蔡亮和他的同事們意識到,國內市場的轉變更加利好優質外觀、專一且細分地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如今的產品基本通過營銷、投放,就能快速得到數據上的反饋,這是近 5、6 年變化最顯著的特點。」
身處網際網路時代,如何面向市場,對一個產品、一個公司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這決定著你如何被看到、被了解、被傳遞以及生長在當下。
供應鏈對於一個硬體產品公司相當於命脈之重,一般企業在面對非自有、單一產品合作的供應鏈時,都有很多「坑」要踩。
蔡亮表示,「供應鏈上的問題,基本的學費都是要交的。在選擇供應鏈時,儘量去選在同個領域做過的,同時還要考慮工廠的配合度,找一個體量相當的工廠,這樣配合度才高,或者有可能一同成長。」
縱觀國內的供應端形態,大體上還是稀缺程度越高,供應鏈議價能力越強的情況佔多。
「浪潮產品獎」嘗試以「小米」來拆解。其公司基本策略是以「最優的性價比」打市場,能達成這樣的目標,除去生態協同因素,一個穩定、優質的供應鏈生態支持必不可少。首先,小米壓低了溢價,將產品的利潤率壓到了 5% (綜合硬體利潤率),這樣的程度下使市場端表現得「物美價廉」。這中間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從供應鏈中來。一般來說,供應鏈在生產端是以件計價的方式,大需求訂單勢必讓工人、供應鏈上下遊都有更多且更為穩定的收入,這對供應鏈是有吸引力的。相比之下小訂單的產品,在供應鏈在這一環,就只能選擇提升單價來應對各種試錯成本。
其次,如果是長期的供應鏈合作,對於品牌來說也更好地保障了出貨質量。生產線對產品會更了解、技藝也更熟練,產品品控能有更優的表現。更重要的是,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長時間、大體量的合作,供應鏈更願意配合創新,甚至會反向促進技術和設備升級。
圖為浪潮產品獎獲獎產品 AutoBot 可攜式車載吸塵器及其組件。
這樣看來,AutoBot 在市場上的定價,拿本次「浪潮產品獎」獲獎產品的車載吸塵器來舉例,其定價區間為 300-500 元左右,其設計、結構乃至整個工藝上都表現得相當優質,這樣的定價少不了和供應鏈端的不斷磨合,包括對於接下來的產品定價,在「浪潮產品獎」評選會現場,評委曹蔚在說到 AutoBot 時提出,「對我影響比較大的是,我查了小米的手持吸塵器,價格要便宜一半。因為我平時用戴森,肯定覺得比戴森便宜,但是它的定價為啥比小米貴,我覺得要使用才能判斷值不值.」
對於此,在採訪中我們也問到蔡亮,他表示大部分產品還是堅持這樣的定價區間,「儘管產品研發初期,就供應鏈端來說也無法壓低成本,但對於我們來說,先把產品先做到用戶認可的程度,才是解法。之後等到產品真正出量以後,我們肯定是要優化供應鏈的,到時給出的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
對於未來的規劃,蔡亮表示,「AutoBot 始終定位為一個汽車生活領導品牌」。
隨著有車一族的數量增多,用戶圍繞車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短途旅行、精緻露營等生活方式的流行,對於汽車舒適度、科技感的需求也相應地升級,車載產品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期。
如今,「物聯網」被定義為未來 10 年的企業布局核心,並且隨著深入發展,又延展出更多的接口,其中,「車聯網」被市場普遍公認為「物聯網」的最佳切入點。在這樣的共識下,入局者必然增多,競爭會更加激烈。如何增加競爭力,迅速破局,是品牌需要思考的問題。
AutoBot 在這方面顯然已經想得很清晰。從品牌定位上,他們在 10 年競爭中不斷在加強對市場的判斷力和決策力,現有產品不管是汽車影像系統,還是服務類產品車載吸塵器,都在為未來鋪墊,家庭、車內二合一的產品場景,強調出他們在場景上的延展。同時,AutoBot 所有的產品類目從設計、結構到技術支持都配以完整的研發專利。不難看出,以技術創新為基石,車為核心輻射到生活場景去的「車生活」布局才是贏得這場「車聯網」較量的關鍵。
以下是「浪潮產品獎 」第十期的候選產品長名單,我們會對這些品牌進行持續關注。
▲ 下滑查看完整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