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節你知多少

2021-02-27 五磊講寺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重要節日之一——盂蘭盆節。這一天在中國還有其他幾種稱呼,道教稱「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而佛教界則稱「盂蘭盆節」,又稱「佛歡喜日」、「僧自恣日」。這個重要節日與哪一部經典有關?涉及哪些人物?在中國又始於何時?這裡不得不提三個重要概念:盂蘭盆會,盂蘭盆經,目連救母。

一、盂蘭盆會

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為佛陀誕生的紀念。

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盆節」,這一天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據該經說: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親死後生為餓鬼,目連儘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濟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得以解脫。

在漢地,最初舉行此儀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佛祖統紀》卷三十七),其後大概在民間普遍舉行。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獻盆及種種雜物(《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改在宮中內道場舉行盂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綴幡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鐃吹歌舞,旌幢觸天。是日,百官於光順門外迎拜導從。自是以後,每年如此。

「盂蘭」是梵語,義是「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唐時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見《大宋僧史略》)。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臘、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採用道家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的傳說,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孟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見《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這些都是民間習俗。

二、《盂蘭盆經》

《盂蘭盆經》是佛門的《孝經》,是「盂蘭盆節」的真正起源。

1、說法緣起。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後被稱為「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大目犍連剛剛證得六種神通,打算救度父母以報親恩,他用天眼查看父母在處,結果發現母親墮入餓鬼道中,很是可憐,於是他施展神通試圖給母親餵食,結果因為神通難敵業力,飯食一到母親嘴邊就會化為火炭。大目犍連無能為力,於是大哭起來,回去向佛請教求救,該經由此宣說。

2、核心內容。《盂蘭盆經》又稱為《盂蘭經》,屬方等部經典,西晉竺法護譯。內容記述佛陀大弟子目犍連因不忍其母墮餓鬼道受倒懸之苦,問法於佛,佛告訴目犍連,應在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日,用百味飯食五果等供養十方佛僧,可令其母脫離苦難,後世演變為盂蘭盆供與盂蘭盆節。

3、殊勝地位。古典戲劇「目連救母」的故事原型即源於此經,自梁武帝後所行盂蘭盆節或盂蘭盆會,已普遍流行於我國民間,有益於民間之孝行,故該經堪稱佛門另一大「孝經」。該經雖只有八百字,但歷史上註疏就有六十多種,可見流通之廣、地位之重。

三、目連救母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瞋、痴的行為三項具足,對人、處事都有非常不好的舉止,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目犍連急於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於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原來那裡就是地獄。在地獄中,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樣樣刑具都有,每一個都非常的可憐,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幹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也如同餓鬼道的眾生一樣,愁容滿面、淚水漣漣,飢餓正煎熬著她,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目犍連問她的母親受了哪些苦報?她的母親說:「我非常飢餓,沒有水、沒有食物可吃,肚子裡好像有火在燒,我急需要水,還有糧食!」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他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他的母親十分歡喜,儘管雙手無力,也急急忙忙伸手來接,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想先喝口水再吃飯;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瞬息間水幹了,飯也變成了焦炭。

目犍連看到了這種境界,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儘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如此深重,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當他出定後,趕緊去請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體投地禮拜說:「佛陀!我心裡很痛苦!到底我的母親曾種下什麼業?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淚漣漣地訴說。佛陀說:「眾生的業力確實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親生時造下了貪、瞋、痴的惡業,她貪圖別人的勞力與財力而造業,除了貪業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讚嘆他人,時時毀謗造業。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寶、不肯修行,反而毀謗三寶,這樣的痴業使她無法得救;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受罪報,業如須彌山,任何人都對它無可奈何啊!」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心裡覺得很無奈,但他仍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動,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將清淨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回向來幫助她。」目犍連尊者說:「我要去哪裡找這麼多有清淨福業的人呢?」佛陀說:「這倒不難!從四月結夏安居到七月期間,許多清淨的比丘專心致力於去除煩惱、增長智慧,在這段期間已探討了真理、透徹了妙法,這些僧眾就具有最清淨的福德;如果能請這些人同心合力為你的母親祝福,那麼她就可以得救了。」

目犍連尊者聽了,內心非常歡喜,他就向每位僧伽、比丘一一頂禮請求。佛陀又告訴他:「你應該為你的母親造福,在七月十五日當天,也就是解夏那一天舉行供僧與大家結善緣,以這分清淨心加上歡喜心,共同為她祝福,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了很豐盛的素齋,並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準備了一盆清水,並親自奉上讓比丘們淨手——因為印度人用手抓飯糰吃。他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這一場供養非常的殊勝莊嚴。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

目犍連尊者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於定中看見一位很莊嚴的天人從遠處飄飄然而來,向他頂禮,仔細一看,原來是他的母親。她向目犍連尊者答謝說:「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眾多尊者的慈悲願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已超越餓鬼的境界,現在要生天道了。」目犍連尊者見到此一境界,非常高興,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目犍連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著眾人的慈悲、智慧及清淨福業的幫助,所以他的母親得救了,目犍連非常的感恩。因此,故事就這樣被流傳下來,從此大家認為要為亡者祈福,必須在「結夏安居」結束的七月來供僧,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現。

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普願大眾,同證菩提。

南無東土釋迦文佛!

相關焦點

  • 日本盂蘭盆節
    為了迎接這個重要節日的到來,日本人將放假長達一周,今天就帶你深入了解日本特殊文化。「盂蘭盆節」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大家肯定都知道在我國有一個類似的節日,叫中元節。「盂蘭盆節」就是「中元節」的佛教叫法。日本的盂蘭盆節起源於中國,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便開始在日本的皇室和寺院間流行起來,後來逐漸滲透到民間。
  • 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中元)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1、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蘭盆節。佛陀告訴目犍連尊者說:「你母親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慳貪,縱使你神通第一也無法解救她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將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放在盂蘭盆內,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眾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災,使在世人增長福慧,先亡超度。
  • 盂蘭盆節 | 盂蘭盆會的緣起
    現存的有唐·慧淨《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盂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奇《盂蘭盆經略疏》一卷。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
  • 日本特有的盂蘭盆節
    日本一年一度的盂蘭盆節結束了,我們一起看看日本是如何慶祝這個節日的吧😁日本每到8月份就會舉辦盂蘭盆節,人們為了祈求祖先的靈魂得到安息
  • 盂蘭盆節的來歷
    今天是盂蘭盆節,盂蘭盆節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也稱中元節和鬼節、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 日本盂蘭盆節,還分新盆和舊盆?
    精霊馬(しょうりょううま)每年,一到夏季盂蘭盆節就開始了返鄉潮。盂蘭盆節是全國各地為了迎接和送走祖先靈魂而舉辦的盂蘭盆會和祭祀活動的時期。因此,說到盂蘭盆節,很多人都會想到夏季的風物詩。你知道嗎根據地域不同時間也不同?盂蘭盆節分為7月的盂蘭盆節即新盂蘭盆節(7月盆),然後是8月的盂蘭盆節也就是舊盂蘭盆節(8月盆)這兩個。這次就介紹一下新節和舊節的區別。
  • 盂蘭盆節「託缽行腳」
    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從佛教來說,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舉行的法會,簡稱為「盂蘭盆會」。
  •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自恣日,這一天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 華夏傳統中元節·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法船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
  • 【習俗】お盆、日本的盂蘭盆節
    【お盆】日本的盂蘭盆節在中國,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盂蘭盆節本是印度一種佛教節日。歷史上,在中國也很盛行,盂蘭盆節也曾是華夏的節日。可是現在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蕩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
  • 【日本節日】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お盆)原指陰曆7月15日的中元節,但在日本,自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採用新曆後,盂蘭盆節一般在陽曆8月15日度過。盂蘭盆節為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在已經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第二大節日。
  • 八月,你所不知道的日本盂蘭盆節
    目前,日本已經進入了盂蘭盆節假期,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日本重要的節日之一——盂蘭盆節吧!「お盆」又稱「盂蘭盆(うらぼん)」。盂蘭盆節,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或七月半。盂蘭盆節起源於中國,於飛鳥時代(592年- 710年)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
  • 日本第二大節日-盂蘭盆節解析
    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在日本,盂蘭盆節是一個僅次於元旦的重大節日。那麼大家知道日本盂蘭盆節的來歷嗎?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盂蘭盆節的來歷。  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
  • 2019年日本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又被稱為是中元節,後來流傳於日本,而在日本盂蘭盆節是僅次於
  • 【傳統節日】 中元節(盂蘭盆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日本盂蘭盆節民俗了解一下!!!
    在日本,盂蘭盆節是一個僅次於元旦的重大節日。那麼大家知道日本盂蘭盆節的來歷嗎?
  • 中元節,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盂蘭盆節(農曆七月十五)過節攻略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
  • 明天盂蘭盆節,這些事情你真的知道嗎?
    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俗稱鬼節、施孤。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要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佛事超度歷代祖先,稱為盂蘭盆會,又叫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
  •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