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全國各地共有1200多所書院,非常興旺。明代的翼城,屬山西布政司平陽府管轄,當時也有兩所書院,一為翔山書院,一為綿山書院。翔山書院在縣城東北,由明崇禎年間的知縣李士淳所建,進士史起明撰記。李士淳學邃才長,應變裕長,雖寇臨城下,不輟講學,使得翼城文風自此丕變。書院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復建,今塌毀,僅存孔聖殿三間。綿山書院在東午寄村,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邑庠生敏軒李詗先生所建,院址在該村普潤寺東,前臨深溝,遙對綿山,故名。內有講堂一區,堂外懸掛「講堂」二字,匾額為中州顧玉書題。堂內有匾一懸,題為「絳帳春風」,為內閣中書、後襲公爵東野緒瓚題,並跋曰:「歲癸酉,餘省皇祖文王陵寢,自秦都駐晉翼,敏軒公為餘故知,晉謁後款餘普潤寺。寺東奎閣凌霄,文峰射鬥。隙地闢建書坊,異時仰馬帳坐程,風孔子教,明周公道,著是亦士大夫之所厚望雲。」堂北建有一小亭,形勢翼然,名「傍雲亭」。亭子後有小門,經十數武,有小石牌樓,上題曰「天橋」,由橋北行,即院之正門,門額題曰「綿山書院」。院內講堂,南有書齋六間,南向者三間,東向者三間。齋南有船式屋三楹,緊依溝崖。
紹文書院
清代的翼城縣有兩所書院,一為紹文書院,一為許公書院。紹文書院在縣治之東,即布政司分司的舊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由縣令林世炳建,規模宏大。每年由縣衙門聘請山長,於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等日課試、閱卷、評定甲乙,優給膏夥,以資鼓勵。許公書院在「潞公軒」東、林公講堂右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由知縣許崇楷捐建,延師講學,親臨考校,創設幾席,優給課膳,士皆敬業樂群焉。
明清時期翼城的四大書院,創建者皆有官方背景。綿山書院為秀才敏軒公李詗捐建,李詗與皇室成員內閣中書、後襲公爵東野朱緒瓚是故交;翔山書院的捐建者為崇禎年間的翼城知縣李士淳;紹文書院的捐建者為清康熙年間的翼城知縣林世炳;許公書院的捐建者為乾隆年間的翼城知縣許崇楷。
四大書院的教學,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基本教材,此外還有宋明理學大師的著作、語錄和講義。教學上強調學生的自學,教師重視如何指導學生讀書和進修。此外,書院會不定期地舉辦講會。各書院的主講在講會中,都是先標明自己的主旨才開講的,講會把書院的教學和不同學派的學術爭鳴結合在一起,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當地的縣令和書院的山長都會親自講學,這在當時是一種風尚。
翼城四大書院的經費來源,一部分為縣衙出資,還有一部分則為當地士紳、耆宿、地主、寺廟的捐款。四大書院的選址,多在縣衙附近,如翔山書院在縣衙東北,紹文書院在藩司舊址,許公書院在「潞公軒」東、林公講堂右側。只有綿山書院建在普潤寺東,之所以修建在這裡,一方面因為寺廟藏書眾多,方便師生借閱;另一方面,寺院選址都為名山清淨之所,有利於學生摒棄俗念,專心讀書。
翼城的四大書院在晚清和民國易代的過程中先後衰落,殊為可嘆,箇中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一為受到戰火影響。晚清和民國時期,兵連禍結,匪亂嚴重,當時的翼城知縣或縣知事們將很大的精力放在守土安民上,已經沒有精力,也缺乏財力物力繼續維持書院運營。二為科舉制度廢除之後,杜絕了傳統的文人士大夫群體進入仕途的門路,而傳統書院主要講授四書五經,故而受眾群體銳減。三為新式學堂的建立,在普及近代西方格致之學的同時,亦將傳統書院帶進了歷史的塵埃。光緒三十二年(1906),省提學使署改組,山西學務公所暨教育會成立,而省內省外與東洋(日本)畢業回國之學生亦逐漸增多,於是省提學使署通飭全省所屬各府、州、縣,一律變更學制,改建學堂。是年,翼城乃停止書院課試,由官紳於城內改設高等小學堂,並將義學改為初等小學堂。
責編: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