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1946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清華營建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林、梁終於在闊別北平9年後重歸了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這一年,也是他們作為父母最操心的一年:這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備戰高考。
詩人、建築大師林徽因此時的身體已經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兒的高考面前,她絲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裡,女兒梁再冰一直成績優異。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樣對建築情有獨鍾,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築設計上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天賦,梁再冰心裡的目標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華建築系。
林徽因與女兒
相比其他學子,梁再冰對清華和清華建築系明顯有著更深的情感,畢竟:她所報考的這個建築系正是她父親一手創辦的。
實際上,梁再冰與清華的淵源還遠不止這般簡單。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爺爺梁啓超。此外,梁啓超還曾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雖然梁再冰考清華時爺爺梁啓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一代一代的清華人。
在爺爺之外,梁再冰的父親和幾個叔叔也與清華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們最初均出身清華。
可以說,對於梁再冰而言,清華不僅是一種理想,還是一種很深的家族情懷。「再冰」二字正是取自「飲冰室主人」梁啓超,這樣的梁再冰怎會不想在到處掛著爺爺畫像的清華學習呢。
為了順利考上清華,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高考當天,林徽因信心滿滿,梁再冰臉上雖寫滿了緊張,卻也寫著自信,考前她對母親說:「媽,您放心吧!」
有女兒的這句話,加上再冰本就天資聰穎,林徽因對於女兒考清華是沒有太多擔心的。放榜前,林徽因異常淡定,她早從女兒考試前後的表現有了判斷:定是沒問題了。
可是放榜當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兩分,未上榜!
這樣的結果,是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的。結果公布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則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
良久,林徽因看向女兒:「你先別急,許是弄錯了。」梁再冰低下頭轉身回了房。梁再冰知道,這樣嚴格的考試,是不大可能會弄錯的。
可林徽因卻並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林徽因對女兒梁再冰一直很有信心,在女兒幼年時,她甚至就做起了讓女兒繼承他們夫妻衣缽的美夢。女兒長大後,他們夫妻兩一有空就跟她講建築,對於女兒今後一生的道路他們比誰都確定:一定是建築無疑了。
可眼下的這場高考無疑打亂了這所有的計劃,一想到自己的學生裡將不可能有女兒梁再冰,林徽因心裡就充滿了失落。
很快,素來行動力驚人的林徽因便託人拿到了女兒的試卷,她一個個挨個看過去,只要兩分,只要有兩分的疏漏,女兒梁再冰便可以進入清華建築系。可偏偏,整個試卷上,竟連兩分的錯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心裡暗暗感嘆著高考閱卷老師的認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將試卷慎重地交給了老師。
事情雖然已經到了這一步,但當時的林徽因仍可找理由讓女兒「酌情入清華」。畢竟,梁家與清華淵源極深,梁家在清華的人脈也極廣,可林徽因和梁思成並沒有在接下來做任何舉動。
實際上,若他們想「動作」,便不會大張旗鼓去調看女兒的試卷。
林徽因是個好強的女子,也是個極有原則的人,「後門」二字她從未開過,自然也不會為自己的女兒去開,即便這事對女兒的打擊極大。對於大學的規章制度,她和丈夫只會是堅定的執行者、守護者。
看完試卷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衣缽是不可能傳給女兒了,即便她有天賦且也喜歡建築。
無獨有偶,與梁再冰同時參加高考,且同時落榜清華的還有另外兩位女孩,她們二人與她一樣:也同是清華內部人士的女兒。
這兩個女孩的其中之一叫梅祖芬,她正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的女兒。而另一位,則是當時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
馮友蘭、梅貽琦、梁思成
那一年,她們三個:清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女兒,報考本校竟通通因幾分之差被拒之門外了。昔日看來極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卻很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但說回來,這些天資過人的孩子之所以都落榜,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戰亂中教師(她們父母)的特殊生存狀況有關。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清華、北大等高等學校紛紛內遷,其中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馮友蘭、林徽因、梅貽琦等都在這時期帶著家人和學生四處奔波,這樣的境況下,他們的孩子自然很難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了。可這個特殊因素,卻並未被任何一位老師作為「特殊」進行考慮。
後來,梁再冰轉身去了錄取分數線稍低的北大西語系。也是自這開始,梁再冰的一生便與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築再無半點瓜葛。
梅祖芬後來去了比清華錄取分數略低一點的燕京大學,隨後因不甘心,她在清華研習班復讀一年後考入清華。而馮鍾璞則不得不在第二志願南開大學外語繫念了兩年,第三年,她才以同等學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外語系。
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三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也參加了高考,如宿命一般地:他和姐姐一樣,離清華建築系的錄取線差兩分。
兒子落榜後,林徽因比頭一次越發難以置信,畢竟,以兒子的實力,是斷不可能落榜的,要知道在前幾次的模擬中,他每一次都是高分。
林徽因再次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林徽因發現有幾道題兒子像是故意做錯的,正在詫異時她看到了試卷上的一行小字,上面寫道:「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隨後梁從誡如願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1957年,新中國成立八年後,有一個姑娘和前面三位姑娘一樣,因幾分之差落榜清華。這個姑娘叫翁如璧,她的來頭也不小,她是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翁獨健的女兒,
分數被公布後,很有些傲氣的翁如璧大哭了一場,她吵鬧著要父親無論如何也要幫她上清華。翁如璧覺得父親是大官,所以他一定有能力幫她走後門。
實際上,身為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絕對有能力辦妥這件小事。可他和梅貽琦等一樣,都從民國走來,都視制度為生命,既是生命豈有輕易「觸碰」的道理。於是,他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道:
「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翁獨健
翁如璧哭著嚷道:「這事事關女兒一生的前途!」翁獨健聽完嘆了一口氣厲聲說道:
「只要自己努力,上哪個大學都能出人才。」
隨即,翁如璧見鬥不過父親這個老頑固,只得乖乖前往天津大學就讀。
在那個視「特例」為恥辱,將制度視為生命的年代裡,梁再冰、翁如璧等是高考的曾經失利者,卻恰是公平的見證者。
後來,這些沒能上清華的孩子,一個個都成為了各行業的精英。她們都和父母一樣,都為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中,林徽因女兒梁再冰畢業後成為了新華社的記者,後來她還曾與丈夫於杭一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工作多年,他們曾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梁再冰
馮友蘭女兒馮鍾璞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她創作了無數長、短篇小說。2018年,她還憑藉作品《北歸記》獲得了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她們的順利成立,與昔日高考時父母用「身教」給她們做的「立德」實是分不開的。若當時,她們的父母為她們開了「特例」,那麼後來的她們還都能成長成國家棟梁的模樣嗎,很難說!
真正的教育,從來是立德為先,這是半個多世紀前那些教育大家用實際行動傳給我們的,它應該被永遠傳承。
那些年代的高考中,如那四個女孩一樣落榜的特殊子女還有很多,他們的存在,讓國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那希望,支撐著後世無數相信公平的學子勇往直前!
延伸閱讀1:
規矩與規則
樂天俠士
1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領導,同時也是我的老師,博學多才,為人謙遜,幾乎所有跟他打交道的人都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平日裡這位領導跟我總是稱兄道弟,一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領導就是領導,怎麼能跟下屬稱兄道弟呢,這不是沒大沒小,亂了規矩嗎?
後來時間一長我倒也習以為常了,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才慢慢體會到老師不「講規矩」的用心,以及由此給我帶來的好處。
所以,今天就想談談這個「講規矩」。
2
可能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調皮搗蛋後被爸爸媽媽瞪著眼睛訓斥:「不許沒規沒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規矩意識,所以有句老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規矩意識也很強,甚至很多時候比現在的國人還要強上好幾倍。很多到境外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感受。
但西方人不大講規矩,西方人的「規則意識」很強,但「規矩意識」不強。
你看西方人總是在家裡跟父母沒大沒小,在學校裡喜歡搞社團組織各種腦洞大開,參加工作後也喜歡隨心所欲「不務正業」。
近年來「講規矩」又成為熱詞,是從中央提出要講「政治規矩」開始的。但政治規矩僅限於政治語境下,約束的也應該是當權者等極小部分人。同樣,社會公德、道德規範、國家法律等等其實也是一種廣義上的「規矩」,但顯然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3
為什麼日本、韓國跟中國很重視「講規矩」,而西方人不那麼重視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據我的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為便於統治和管理,老百姓都被「圈養」在一畝三分地上,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流動性很小,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很差。
此外,自漢代以來,專制統治階級就以儒家學說作為立國的根本,而儒家學說的核心要義就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級秩序森嚴的社會道德規範。
而傳統中華文明很早就流傳至韓國、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特別是唐朝時期,對後來的韓國和日本影響非常大,因此史學界又將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統稱為儒家文化圈。
回顧歷史並結合當下,我們可以下一個不太準確的定論,就是被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國家和民族,「講規矩」的意識就越強。
4
我們進一步追問,儒家文化又為什麼會如此強調「規矩」意識呢?
依我看來,可能是因為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從儒家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來說。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天下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期盼天下一統、避免戰亂頻發。漢代建立以後,天下歸一,以建立一個等級秩序嚴明的大一統國家為政治目標的儒家學說自然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另外,儒家學說所倡導的「民貴君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民本思想比較符合人性,也契合了民眾的祈盼,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從經濟角度分析。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加上資源有限,要想大家都吃得飽而又不引發爭鬥,就必須講求秩序。儒家思想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說教,在和平時期有利於鞏固社會秩序,在動亂時期又形成了一套定紛止爭的標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第三,從政治角度分析。隨著階級分層的出現,只有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社會秩序才能劃分出不同的階層等級,也才能維持統治階級的特權。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前半句不知道統治階級聽了什麼感覺,但後半句聽了肯定是很爽啊!
第四,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一個種族要想永續地生息繁衍,就必須要求有一定的秩序來保證基因的優化傳承,以及通過秩序來保障基本的物質條件。
由此可見,儒家學說最根本的要義和追求的目標就是兩個字:「秩序」!而「秩序」衍生出來的就是「規矩」!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這個世世代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老民族,儒家文化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主流思想,並一直延續至今。
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規矩」的功能無外乎就是要劃定社會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保證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其帶來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滿足了上位者的權威和特權,另一個就是對下位者思想和個性的鉗制。
我並不否認儒家文化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從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維的禁錮和歷史上統治階級以各種「規矩」來限制民眾權利、損害民眾利益來看,除了國家法律、政治規矩等極少幾種「規矩」外,可以說絕大數的規矩都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看過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的朋友應該對此深有感觸。正是因為不 「講規矩」,明蘭才會如此鮮活可愛,而顧侯才能屢出奇招、挽大廈於將傾。
反之,人人都「講規矩」,凡事都 「講規矩」,久而久之,所有「講規矩」的人都被圈定在了一個框框裡,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客觀上是有利於社會或者組織內部秩序的穩定,但個體的個性和創新意識也被抹殺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錢學森之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講規矩」真是害死人!
6
我天生也是一個不 「講規矩」的人,小時候的調皮搗蛋就不提了,大學期間別人都在圖書館認真準備考研,而我自得其樂地寫「讀書雜感」(至今還保存在博客裡)。
畢業找工作,家裡人都勸我就在老家的銀行老老實實上班吧,穩定又有保障,可我偏要去溫州看看「中國的民營經濟發祥地」。
後來又「擅自做主」從體制內下海,要去感受下市場經濟的脈搏。
經歷了這麼多,我只想說,「講規矩」害死人,「不講規矩」折騰死人!但如果時光倒流,我多半還是會選擇「不講規矩」。
最後,我想誠摯地感謝老師和所有在我人生道路上,對我不「講規矩」的天性悉心呵護、無私包容的尊長!
也希望天下多一些這樣的老師和引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