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女一兒均落榜清華,她調看試卷發現了兒子寫下的這行小字

2020-12-11 騰訊網

導讀: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1946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清華營建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林、梁終於在闊別北平9年後重歸了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這一年,也是他們作為父母最操心的一年:這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備戰高考。

詩人、建築大師林徽因此時的身體已經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兒的高考面前,她絲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裡,女兒梁再冰一直成績優異。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樣對建築情有獨鍾,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築設計上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天賦,梁再冰心裡的目標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華建築系。

林徽因與女兒

相比其他學子,梁再冰對清華和清華建築系明顯有著更深的情感,畢竟:她所報考的這個建築系正是她父親一手創辦的。

實際上,梁再冰與清華的淵源還遠不止這般簡單。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爺爺梁啓超。此外,梁啓超還曾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雖然梁再冰考清華時爺爺梁啓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一代一代的清華人。

在爺爺之外,梁再冰的父親和幾個叔叔也與清華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們最初均出身清華。

可以說,對於梁再冰而言,清華不僅是一種理想,還是一種很深的家族情懷。「再冰」二字正是取自「飲冰室主人」梁啓超,這樣的梁再冰怎會不想在到處掛著爺爺畫像的清華學習呢。

為了順利考上清華,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高考當天,林徽因信心滿滿,梁再冰臉上雖寫滿了緊張,卻也寫著自信,考前她對母親說:「媽,您放心吧!」

有女兒的這句話,加上再冰本就天資聰穎,林徽因對於女兒考清華是沒有太多擔心的。放榜前,林徽因異常淡定,她早從女兒考試前後的表現有了判斷:定是沒問題了。

可是放榜當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兩分,未上榜!

這樣的結果,是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的。結果公布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則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

良久,林徽因看向女兒:「你先別急,許是弄錯了。」梁再冰低下頭轉身回了房。梁再冰知道,這樣嚴格的考試,是不大可能會弄錯的。

可林徽因卻並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林徽因對女兒梁再冰一直很有信心,在女兒幼年時,她甚至就做起了讓女兒繼承他們夫妻衣缽的美夢。女兒長大後,他們夫妻兩一有空就跟她講建築,對於女兒今後一生的道路他們比誰都確定:一定是建築無疑了。

可眼下的這場高考無疑打亂了這所有的計劃,一想到自己的學生裡將不可能有女兒梁再冰,林徽因心裡就充滿了失落。

很快,素來行動力驚人的林徽因便託人拿到了女兒的試卷,她一個個挨個看過去,只要兩分,只要有兩分的疏漏,女兒梁再冰便可以進入清華建築系。可偏偏,整個試卷上,竟連兩分的錯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心裡暗暗感嘆著高考閱卷老師的認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將試卷慎重地交給了老師。

事情雖然已經到了這一步,但當時的林徽因仍可找理由讓女兒「酌情入清華」。畢竟,梁家與清華淵源極深,梁家在清華的人脈也極廣,可林徽因和梁思成並沒有在接下來做任何舉動。

實際上,若他們想「動作」,便不會大張旗鼓去調看女兒的試卷。

林徽因是個好強的女子,也是個極有原則的人,「後門」二字她從未開過,自然也不會為自己的女兒去開,即便這事對女兒的打擊極大。對於大學的規章制度,她和丈夫只會是堅定的執行者、守護者。

看完試卷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衣缽是不可能傳給女兒了,即便她有天賦且也喜歡建築。

無獨有偶,與梁再冰同時參加高考,且同時落榜清華的還有另外兩位女孩,她們二人與她一樣:也同是清華內部人士的女兒。

這兩個女孩的其中之一叫梅祖芬,她正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的女兒。而另一位,則是當時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

馮友蘭、梅貽琦、梁思成

那一年,她們三個:清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女兒,報考本校竟通通因幾分之差被拒之門外了。昔日看來極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卻很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但說回來,這些天資過人的孩子之所以都落榜,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戰亂中教師(她們父母)的特殊生存狀況有關。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清華、北大等高等學校紛紛內遷,其中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馮友蘭、林徽因、梅貽琦等都在這時期帶著家人和學生四處奔波,這樣的境況下,他們的孩子自然很難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了。可這個特殊因素,卻並未被任何一位老師作為「特殊」進行考慮。

後來,梁再冰轉身去了錄取分數線稍低的北大西語系。也是自這開始,梁再冰的一生便與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築再無半點瓜葛。

梅祖芬後來去了比清華錄取分數略低一點的燕京大學,隨後因不甘心,她在清華研習班復讀一年後考入清華。而馮鍾璞則不得不在第二志願南開大學外語繫念了兩年,第三年,她才以同等學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外語系。

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三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也參加了高考,如宿命一般地:他和姐姐一樣,離清華建築系的錄取線差兩分。

兒子落榜後,林徽因比頭一次越發難以置信,畢竟,以兒子的實力,是斷不可能落榜的,要知道在前幾次的模擬中,他每一次都是高分。

林徽因再次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林徽因發現有幾道題兒子像是故意做錯的,正在詫異時她看到了試卷上的一行小字,上面寫道:「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隨後梁從誡如願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1957年,新中國成立八年後,有一個姑娘和前面三位姑娘一樣,因幾分之差落榜清華。這個姑娘叫翁如璧,她的來頭也不小,她是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翁獨健的女兒,

分數被公布後,很有些傲氣的翁如璧大哭了一場,她吵鬧著要父親無論如何也要幫她上清華。翁如璧覺得父親是大官,所以他一定有能力幫她走後門。

實際上,身為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絕對有能力辦妥這件小事。可他和梅貽琦等一樣,都從民國走來,都視制度為生命,既是生命豈有輕易「觸碰」的道理。於是,他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道:

「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翁獨健

翁如璧哭著嚷道:「這事事關女兒一生的前途!」翁獨健聽完嘆了一口氣厲聲說道:

「只要自己努力,上哪個大學都能出人才。」

隨即,翁如璧見鬥不過父親這個老頑固,只得乖乖前往天津大學就讀。

在那個視「特例」為恥辱,將制度視為生命的年代裡,梁再冰、翁如璧等是高考的曾經失利者,卻恰是公平的見證者。

後來,這些沒能上清華的孩子,一個個都成為了各行業的精英。她們都和父母一樣,都為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中,林徽因女兒梁再冰畢業後成為了新華社的記者,後來她還曾與丈夫於杭一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工作多年,他們曾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梁再冰

馮友蘭女兒馮鍾璞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她創作了無數長、短篇小說。2018年,她還憑藉作品《北歸記》獲得了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她們的順利成立,與昔日高考時父母用「身教」給她們做的「立德」實是分不開的。若當時,她們的父母為她們開了「特例」,那麼後來的她們還都能成長成國家棟梁的模樣嗎,很難說!

真正的教育,從來是立德為先,這是半個多世紀前那些教育大家用實際行動傳給我們的,它應該被永遠傳承。

那些年代的高考中,如那四個女孩一樣落榜的特殊子女還有很多,他們的存在,讓國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那希望,支撐著後世無數相信公平的學子勇往直前!

延伸閱讀1:

規矩與規則

樂天俠士

1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領導,同時也是我的老師,博學多才,為人謙遜,幾乎所有跟他打交道的人都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平日裡這位領導跟我總是稱兄道弟,一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領導就是領導,怎麼能跟下屬稱兄道弟呢,這不是沒大沒小,亂了規矩嗎?

後來時間一長我倒也習以為常了,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才慢慢體會到老師不「講規矩」的用心,以及由此給我帶來的好處。

所以,今天就想談談這個「講規矩」。

2

可能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調皮搗蛋後被爸爸媽媽瞪著眼睛訓斥:「不許沒規沒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規矩意識,所以有句老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規矩意識也很強,甚至很多時候比現在的國人還要強上好幾倍。很多到境外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感受。

但西方人不大講規矩,西方人的「規則意識」很強,但「規矩意識」不強。

你看西方人總是在家裡跟父母沒大沒小,在學校裡喜歡搞社團組織各種腦洞大開,參加工作後也喜歡隨心所欲「不務正業」。

近年來「講規矩」又成為熱詞,是從中央提出要講「政治規矩」開始的。但政治規矩僅限於政治語境下,約束的也應該是當權者等極小部分人。同樣,社會公德、道德規範、國家法律等等其實也是一種廣義上的「規矩」,但顯然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3

為什麼日本、韓國跟中國很重視「講規矩」,而西方人不那麼重視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據我的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為便於統治和管理,老百姓都被「圈養」在一畝三分地上,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流動性很小,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很差。

此外,自漢代以來,專制統治階級就以儒家學說作為立國的根本,而儒家學說的核心要義就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級秩序森嚴的社會道德規範。

而傳統中華文明很早就流傳至韓國、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特別是唐朝時期,對後來的韓國和日本影響非常大,因此史學界又將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統稱為儒家文化圈。

回顧歷史並結合當下,我們可以下一個不太準確的定論,就是被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國家和民族,「講規矩」的意識就越強。

4

我們進一步追問,儒家文化又為什麼會如此強調「規矩」意識呢?

依我看來,可能是因為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從儒家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來說。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天下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期盼天下一統、避免戰亂頻發。漢代建立以後,天下歸一,以建立一個等級秩序嚴明的大一統國家為政治目標的儒家學說自然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另外,儒家學說所倡導的「民貴君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民本思想比較符合人性,也契合了民眾的祈盼,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從經濟角度分析。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加上資源有限,要想大家都吃得飽而又不引發爭鬥,就必須講求秩序。儒家思想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說教,在和平時期有利於鞏固社會秩序,在動亂時期又形成了一套定紛止爭的標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第三,從政治角度分析隨著階級分層的出現,只有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社會秩序才能劃分出不同的階層等級,也才能維持統治階級的特權。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前半句不知道統治階級聽了什麼感覺,但後半句聽了肯定是很爽啊!

第四,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一個種族要想永續地生息繁衍,就必須要求有一定的秩序來保證基因的優化傳承,以及通過秩序來保障基本的物質條件。

由此可見,儒家學說最根本的要義和追求的目標就是兩個字:「秩序」!而「秩序」衍生出來的就是「規矩」!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這個世世代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老民族,儒家文化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主流思想,並一直延續至今。

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規矩」的功能無外乎就是要劃定社會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保證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其帶來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滿足了上位者的權威和特權,另一個就是對下位者思想和個性的鉗制。

我並不否認儒家文化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從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維的禁錮和歷史上統治階級以各種「規矩」來限制民眾權利、損害民眾利益來看,除了國家法律、政治規矩等極少幾種「規矩」外,可以說絕大數的規矩都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看過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的朋友應該對此深有感觸。正是因為不 「講規矩」,明蘭才會如此鮮活可愛,而顧侯才能屢出奇招、挽大廈於將傾。

反之,人人都「講規矩」,凡事都 「講規矩」,久而久之,所有「講規矩」的人都被圈定在了一個框框裡,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客觀上是有利於社會或者組織內部秩序的穩定,但個體的個性和創新意識也被抹殺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錢學森之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講規矩」真是害死人!

6

我天生也是一個不 「講規矩」的人,小時候的調皮搗蛋就不提了,大學期間別人都在圖書館認真準備考研,而我自得其樂地寫「讀書雜感」(至今還保存在博客裡)。

畢業找工作,家裡人都勸我就在老家的銀行老老實實上班吧,穩定又有保障,可我偏要去溫州看看「中國的民營經濟發祥地」。

後來又「擅自做主」從體制內下海,要去感受下市場經濟的脈搏。

經歷了這麼多,我只想說,「講規矩」害死人,「不講規矩」折騰死人!但如果時光倒流,我多半還是會選擇「不講規矩」。

最後,我想誠摯地感謝老師和所有在我人生道路上,對我不「講規矩」的天性悉心呵護、無私包容的尊長!

也希望天下多一些這樣的老師和引路人。

————————

相關焦點

  • 從林徽因兒子沒考上清華,說你為什麼要學會煎一個完整的雞蛋
    林徽因兒子沒考上清華,她堅持要查閱試卷,因為她兒子是絕對可以考上清華的。而真相很令林微因錐心。早上煎雞蛋,我終於第一次成功地煎出不散的雞蛋餅來。以前煎過無數次,總是功虧一簣,其實自己也沒有多在乎。這就要說要林徽因兒子那次高考了。1949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和清華建築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他們的兒子梁從誡正在備戰高考。林徽因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可以繼承父母的事業,可以考上清華的建築系,把建築學發揚光大。
  • 兒子差2分落榜清華,林徽因不信請求複查試卷,卷面11字讓她清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我們國家自古以來的常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頭地,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尤其是在高考的時候,更是會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更高的起點,開啟更美好的人生。
  • 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母親不甘複查試卷,卷上的11字令她清醒
    梁從誡出生的那一年,母親林徽因為他飽含愛意地寫下了:"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詩成為了林徽因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因為太過美麗,被很多人以為是在寫初戀,殊不知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存在於母親和孩子之間。
  • 兒子差2分無緣清華,林徽因請求複查試卷,卷上11字讓她沉默了
    從小培養人才林徽因是我國非常著名的作家,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的文字非常細膩,現代人都非常喜歡林徽因的文章,她的丈夫梁思成,也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建築才子。他們兩人都在我國的建築行業上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不僅如此,兩人在事業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這麼有名的,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其實也是一對平常的夫妻和孩子的父母親。
  • 兒子因兩分之差無緣清華,母親複查試卷,看到試卷後她陷入沉思
    我國知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也曾有犯過類似的錯誤,沒有在意自己孩子的興趣,只想著令其繼承自己的衣缽,好在他們還是及時發現並改正了。說起梁思成與林徽因這對神仙眷侶,大家應該都有耳聞的吧。他們二人都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那段時期的相處也讓他們相互之間有了充分的了解。並且二人的父親原本為舊相識,他們也就這樣順理成章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 林徽因與林則徐之間是什麼關係?看完發現,一切成績都事出有因!
    02.顯赫家世的張愛玲 張愛玲,大家都很熟悉,《傾城之戀》、《半生緣》等都是她的作品。那你知道她的家世麼? 她的曾外祖父是李鴻章,清末四大明臣之一 ; 爺爺張佩綸,是清末翰林院侍講; 外祖父黃翼升是清末江南水軍提督; 表姑夫卞白眉
  • 冰心寫小說諷刺林徽因,結果林徽因的回擊,讓她氣不打一處來!
    冰心和未婚夫吳文藻,林徽因與未婚夫梁思成,這兩對璧人都在美國留學。留學期間,他們交往密切。吳文藻和梁思成都是清華同級的校友,而冰心與林徽因則是福建閩侯的老鄉。冰心林徽因,民國文壇的雙子星;冰姐姐林妹妹,一對好閨蜜。然而,1933年冰心發表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影射林徽因,引起軒然大波。
  • 「網紅」林徽因的另一面:留學美國混文憑,她在清華沒有教職
    林徽因這個民國名媛又一次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被熱炒,AI技術修復的十六歲林徽因照片,硬是把女文青「修復」成了網紅範兒。像《中國周刊》這樣比較嚴肅的媒體還專門為此出了一篇長文,標題就是《「網紅」林徽因》。事實上二戰以前美國大學教學水平落後於歐洲這一現象中國留學生也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桑兵教授在其學術著作《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一書中就提到民國時期留學生圈子就有「求學問者去歐洲,求學位者去美國」的說法。陳寅恪先生也曾表示對哈佛的印象只有中國餐館的龍蝦,言下之意當時哈佛大學(上世界2、30年代)的學術水平並不足道。
  • 林徽因:冰心、錢鍾書諷刺她,婆婆也嫌棄她,她不是女神是綠茶?
    現在我們提起林徽因,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除了丈夫梁思成外,還和徐志摩、金嶽霖之間有緋聞(和徐志摩確實不算純友情,但金嶽霖的傳說就不太可信了),她也因此被很多人評為「綠茶」式人物,喜歡她的人非常多,但討厭她的也不少,想來想去我忽然發現,但凡是名人,尤其是有名氣的美人,無一不像林這樣滿身爭議。
  • 她是民國才女林徽因,也是一身詩意的林徽因
    最近有點迷才女林徽因,迷她的才情,迷她的詩意,迷她的通透......現代媒體有點過度消費林徽因的感情史,導致絕大多數人以八卦之心,津津樂道於她與徐梁金三人的感情,從未真正去了解林徽因這個人。出眾的才,傾城的貌,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作家的文學氣質,這一切在她身上揉合得渾然一體。「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在她的追悼會上,金嶽霖為她寫下的著名輓聯。她的詩歌優美動人,她的愛情也浪漫得像一首詩,她的人生更是一首文採斐然的詩歌,為人所稱羨、讚頌。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但林徽因果真會認命嗎?若她真認命,徐志摩或許也就不會那般瘋狂了,沒錯,林徽因在信裡說了她不認命,這個不認命就藏在那兩個「也許」後面的省略號裡。文人都知道,有時候看一個作者的腦子裡真正想什麼,不應該看他寫了什麼,而恰恰應該看他沒寫什麼。
  • 2分之差與清華失之交臂,父母想重查試卷,卷上11字點醒父母
    在當時那個年代,大多數做出卓越成就的人都是男性,鮮少有女性,但這並不代表女性不能做出好的成績,林徽因就是傑出女性的典型代表。作為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林徽因身上有著非常令人非常佩服的才華,而她和丈夫梁思成之間的愛情故事更是感動了許多人。
  • 女神林徽因的字跡曝光,這字體讓現代人汗顏,遠勝許多書法家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和觀察後,會發現,「字如其人」確實是有道理的。 那些習慣寫「大字」的,通常性格比較外向活潑,甚至喜歡表現自己;反之,喜歡寫「小字」的,會比較內向敏感,做事情也是十分謹慎。而愛慕虛榮之人寫的字,通常是筆壓不穩、字形飄忽的;無主見之人寫的字,則往往結構鬆散,讓人覺得輕描淡寫。
  • 林徽因是女神還是綠茶?錢鍾書用幾句話將她的「不乾淨」寫到極致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林徽因是清華大學的一級教授,但在清華校歷當中,第一位一級女教授是物理學家王明貞,1955年正式任教授職位,剛好是林徽因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說林徽因在清華大學並沒有實際職務,只能算是教授家屬。
  • 林徽因,真愛之謎,圍繞她一生
    林徽因為什麼被稱為民國第一女神呢?這就不得不說說圍繞在她身邊的這些男人了。有個男人為了她,當著全中國人面宣告離婚。有個男人為了她,不在乎她精神上的出軌。還有個男人,為了她,你去哪裡我就到哪裡,但是並不會去破壞你們的家庭關係。
  • 林徽因:不是矯揉造作,更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叫她林先生
    學生都稱她為林先生,林先生總是極有風度的。郭心暉女士回憶起聽她講課:當時我們似乎都忘了聽講,只顧看她人。女教授全震寰也見過她:只要每次她一到校,學校立即轟動起來,甚至是沸騰。「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自認取個生活的模樣。」徐志摩決意追隨林徽因,與髮妻張幼儀離婚,放棄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回了國。康橋河邊,他寫:我那一輩子就只那一春。清華的學堂上,梁思成乖乖地坐在那裡,聽著父親梁啓超的演講。
  • 「一兒一女」已過時,不再是最好組合,現在兩個兒子才是
    每個家庭想要生二胎的初衷都不一樣,有的家庭是看身邊的人都生了二胎,自己才有了想法,有的家庭是本來之前就想生二胎,再加上有政策支持,就順理成章生了二胎,有的家庭是希望兩個孩子長大後,能多一個陪伴。還有的的家庭是被老人催生二胎,被動走上了二胎之路,有的家庭是希望能「兒女雙全」,才計劃生二胎的,覺得能是「一兒一女」的話,那真的太棒了,這也是大部分家庭想要二胎的主要目的。然而,許多人卻慢慢發現「一兒一女」的二胎組合併不如想像中那麼幸福,已經變得不是二胎家庭的完美組合了,過時了,有了其他的新組合。
  • 風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時代
    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在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他後來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感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當我走上天安門的時候,往下一看,一個完全未曾想像過的,永遠不能忘記的景象突然呈現在我眼前:一片紅色的海洋!群眾的力量在我眼前具體化、形象化了。但我腦子裡同時又發生了一個大問號:這亂鬨鬨的四億五千萬的人群,共產黨又將怎樣把他們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力量呢?
  • 最理想的兩胎是兩個兒子或者女兒,還是一兒一女?
    寶媽提問:最理想的兩胎是兩個兒子或者女兒,還是一兒一女?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最理想的兩胎是兩個兒子或者女兒,還是一兒一女?對我來說,最理想的兩胎是一兒一女。原因如下:1.人生就是一種經歷,一兒一女是不一樣的經歷我那時候懷孕的時候真的是這麼想的,我結婚很晚,因為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了,就想看看結婚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了個女兒,就想看看養育一個男孩是什麼樣子,更遠的,我沒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