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東莞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19平方米 羊城晚報記者 王俊偉 攝
8月8日是全國第11個「全民健身日」。8月7日,記者從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獲悉,東莞正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據初步統計,全市各類體育場地數量達到17000多個,各類體育設施面積為2600多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19平方米,位居全國、全省前列,15分鐘健身圈正不斷完善。
但東莞仍存在體育設施建設結構性不平衡等問題,全市約3/4的體育設施建設在學校內,對社會開放程度低,廣大市民群眾無法享用。學校能否在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適當開放校園體育設施?難點在哪裡?如何解決?
全市約3/4的體育設施在校內
公共體育設施是群眾參與全民健身的基本條件。據悉,東莞市財政每年投入近1000萬元,升級改造一批籃球場、新建一批小型足球場、購置一批健身路徑,安裝到各鎮街、村(社區);投入5000多萬元的市體育中心升級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這些項目完工後,設施全部免費或低收費對市民開放。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力度,力爭實現全市所有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
「全市約3/4的體育設施建設在學校內,對社會開放程度低,廣大市民群眾無法享用。」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東莞市公共體育設施在建設力度和管理水平上近年來有較大發展,但仍存在體育公共服務分層分類供給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體育設施建設結構性不平衡:區域性不平衡,鎮街體育場館、體育公園、體育廣場多集中在經濟基礎較好的鎮街,經濟欠發達鎮街的體育設施數量偏少。
家住莞城一小學附近的市民張先生就對記者說,之前就聽說學校體育設施要向社會開放,但一直沒有開放過,「如果能開放就方便了。」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還表示,除了建設結構性不平衡問題,東莞的體育設施管理水平總體還不高。
學校體育設施開放難在哪裡
《東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 年)》發展目標明確:第一階段(2016-2018年),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92%以上,具備開放條件公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比例達到60%以上;第二階段(2019-2020年):公共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95%以上,具備開放條件公辦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比例達到65%以上。
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直言,公共體育設施及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程度不夠,尤其是學校體育設施,基本沒有對市民開放,沒有執行國家相關要求。
為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之門難打開?據東莞市教育局相關科室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十多年前東莞就有10所學校開始試點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如今基本還停留在試點階段。「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校外社會人員進入學校,給學校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學校的安全工作壓力較大;同時,在開放過程中,一些體育設施、器材的損耗及損壞,增加學校的資金壓力。」
一名學校相關負責人對此也持謹慎態度,他認為,學校場地首先應滿足學生需求,一般來說,只要有學生在校,體育設施是不宜對外開放的,因為學校操場一般和教學區相連,對社會開放後給學校管理帶來難題,此外學校還要面對社會人員鍛鍊時發生意外等情況。
建議新建學校區分運動區
「我們擬定《東莞市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莞市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第二次徵求意見稿)已經擬定,將聯合相關部門積極推動具備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開放,以提高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彌補區域性體育場地不足的短板,實現學校與社會的資源共享。另外,新建的學校應將體育場地區與教學住宿區進行明顯區分,以便於今後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
東莞市教育局相關科室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體育場地區與教學住宿區相對獨立,學校向社會開放體育設施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但關鍵是東莞目前大部分學校的體育場地都和教學區相連。此外,該工作人員表示,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管理模式也是特別要考慮的,是學校自主開放還是委託經營單位來經營,這個需要進一步探索。
(羊城晚報記者 餘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