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匱乏壓抑的年代,人性友情另有一套活躍的密碼

2020-12-14 澎湃新聞

原創 陳丹青 理想國imaginist

1931 到 1932 年間,孫璞和爸爸、媽媽、大姐姐、小姐姐在一起(木心美術館提供)

想了解木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木心的作品。當然,木心著作裡的「我」絕不等同於木心自己。

木心始終信守福樓拜的那句話:「呈現藝術,退隱藝術家。」

幸好,我們已經讀到了陳丹青的紐約聽課筆記,即《文學回憶錄》和《木心談木心》,否則世人真不易洞悉木心的文學地圖。

可陳丹青也說:「木心寫詩作文不肯標註寫作地點,甚至不注年份,迄今我不知他詩集中哪些首是那年寫在上海。便是寫在上海,也可能如他一貫的旨趣:忽而人在丹麥,忽而去了西班牙。」

也幸好,至今倖存一位木心在上海時期的忘年好友,叫鐵戈,我們現在可以展讀他的晚年新著《木心上海往事》了。否則,讀者也不易懂得,為什麼說木心之所以是木心,離不開上海,「木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木心遺稿封箱已久,2020年仍在繼續整理,出版之前,我們率先為讀者開箱的,是鐵戈這一本「上海回憶錄」——從這裡,我們可以讀到去國之前的木心,這是寫序人陳丹青也想從前輩鐵戈那裡讀到的木心。

陳丹青序言

2006年秋,木心決定歸來定居,我陪他從紐約飛回,轉道上海,入住滬西衡山賓館。第二天上街緩緩走了一圈,記得是在賓館對過吃的夜飯。

那年木心七十九歲,虛靜,老邁,哪也不想去,更不提見誰。翌日車出滬西,入浙江地界,我在路邊買了菱角,剝一枚遞給他,他喃喃地說,味道對的,便不再吃。我於是管自大嚼,轉眼看,他已靠著椅背睡了。

少小離家五十年,那天夜裡落宿故裡,此後直到逝世,木心再沒來過上海。

七十年代末的木心

倒數上去,1994年歲闌他獨自返滬那一回,六十七歲,身體尚健,在他虹口區小小舊寓逍遙一個多月。其時他長別中國十二載,思鄉心切,過江去到浦東,又悄悄回了烏鎮,之後整頁地寫信給我,說年輕時教過書的浦東中學還在,舊門窗對著他「眉目傳情」,又說混在桐鄉開往烏鎮的汽車裡,偷聽周圍的鄉音,「句句懂」……回紐約那天我去機場接他,說不幾句,他就目灼灼得意起來:

「不停不停寫呀,寫了一百十幾首詩……」

木心寫詩作文不肯標註寫作地點,甚至不注年份,迄今我不知他詩集中哪些首是那年寫在上海。便是寫在上海,也可能如他一貫的旨趣:忽而人在丹麥,忽而去了西班牙。

其實他的履歷再簡單不過:童年少年,在浙江,晚年暮年,在紐約。從1946年考入上海美專到1982年去國,他的青年期、壯年期,整三十六年,全在上海。暮年歸裡,老家不剩半個親友,不言而喻,他一生交往最為密集的朋輩,不在別處,都在上海。

「人說視死如歸,我是視歸如死呀。」回來前,木心這樣地自言自語。真的,那天我眼瞧他瞌睡著,告別了上海。

木心的身後名,是個隱士。這印象並非全錯:他沒家室,一輩子確乎經年累月藏藏好,獨自過日子,上海話叫作「一介頭燒燒確確」——滬語即「一個人燒燒吃吃」——然而唯其孤身,他老來的記憶便是故交。想想看,有誰從十九歲到五十五歲久居一地而沒有朋輩呢?

但除了追憶林風眠、席德進,還有《同情中斷錄》裡那夥藝專同學,大部分故舊不入他的文章。譬如李夢熊吧,還有一幫子與他同輩的畫家,包括單位弄堂裡對他曾有善意的晚生,他都在我跟前反覆念叨過——說起時,帶著老人回憶往事的微微笑意,忽而來一句刻薄而親暱的戲語——但他從未起意寫寫。在他那裡,文學與個人際遇,儼然分開的。

他也果真踐行福樓拜那句話:「呈現藝術,退隱藝術家。」在他書中,你找不到他在上海的半輩子行狀:遭了哪些罪,有過哪些愉悅?和誰交往,如何交往?暮年接受紐約人的影像採訪時,他終於說出調皮的實話:「藝術家真要隱藏嗎——他要你來找他呀!」

一年後他就死了。隨即,早年他寫給畫家陳巨源的文言信,被發在網上。這就是有人「找」他的信號:他不但有熟膩的滬上老友,且是深度交情,不然以七十年代的環境,誰會用鄭重的美文致書友人?他的遺稿,便是用連原子筆寫寫信也要謄抄好幾遍,改了又改,而況一份毛筆書寫的文言信。

前年,陳氏將原件慷慨捐給美術館,並說出此信的原委:那是當年尚未解除監控的木心私下示畫於眾人,事後給陳氏的回覆。事情變得有意思了:在場的「眾人」還有誰,審慎如木心,何以「戴罪」期間居然相信他們?他是深諳「交淺」不宜「言深」的人,而這封文言信豈止「言深」,我讀了,不禁偷笑:好啊,原來木心也有過這般動心動情、吐露衷腸的時刻。

「如果以為創造力強的作家都是躲在閣樓上的人,那就大錯特錯。」英國作家毛姆曾經這樣寫道,「偉大的作家都是相處愉快的人,他們活力十足,可說是有趣的夥伴,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其魅力足以感染每一個與之接觸的人。他們具有驚人的享受能力,熱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說得對嗎?我所記得的木心正是這樣的角色:活力十足,滔滔不絕,美衣、美食,百般計較。至於是否「相處愉快」,或許看人吧,但我帶去見他的每個朋友,哪怕只會一面,都會驚異於他率直而警策的話語,或被他逗到爆笑、癱倒……

也許到紐約後,木心確乎與上海的那個「孫牧心」有所不同。但人的天性,藏不住、裝不久——而他何止是個「有趣的夥伴」——我們誰都見過不事交際、情商低下的孤家寡人,木心,絕對的不是。便是藏身最嚴、約見最難的張愛玲,我們讀她幾次會友的實錄,也都言笑晏晏,應對如流。

鐵戈,上海人,早年習詩,中年後既是學者,也是畫家,七十年代認識木心,結下了忘年之交。我認識了這位木心的上海老朋友,現在,由他憑記憶苦心寫下的這本書,當年「孫牧心」與之往來的友朋的群像,逐一浮現了:

「鋼琴家金石,作家徐永年、周捷夫婦,畫家陳巨源、陳巨洪兄弟,畫家潘其流、王元鼎、唐燾、梅文濤等,以及被木心稱為恩人的工藝美術口領導胡鐵生先生、其子胡曉申。」

多嗎?以木心交友之慎,不很多。還有嗎?應該還有——五十年代青年木心在浦東教書,六十年代初入工藝美術系統,他想必另有若干老朋友——但以鐵戈當年走動的小小圈子,眼前這本書詳細追述了許多故事,有悲劇,有言笑,有冷場,有飯局,還有,如金石這位才子所稱的「深藏不露」,書中寫出了眾人對木心的持久疑惑。

十九歲時的木心(左,木心美術館提供)

眼下大家都老了。胡鐵生、徐永年、潘其流,均已故去。其中,潘其流是林風眠弟子,五十年代,是他陪木心走進林先生的畫室。其餘人呢,譬如金石先生,那個年代初在學生家私下演奏,木心聽畢親筆以詞相贈,竟引出禍端,之後,又有朋友梅文濤先生親見木心迫在單位掏洗陰溝,被認出的木心迅速閃避目光,低下頭去……

七十年代中期,當木心尚未被解除監禁、社會上稍許鬆動的那些日子,就是這群人與木心時相過從,在各自的私宅弄菜聚餐,當木心捧來他那些如今掛在美術館的小畫,就攤開在某家的床單上。匱乏而壓抑的年代,人性、友情,另有一套活躍的密碼,運行不息。在鐵戈的回憶中,那段日子或許比相對自由的年代,更其樂融。

初識木心的人,都會看出這位上海紳士不好相與,熟識後,也會體察,在那一時代的種種際遇中,他必有處處審慎的緣由。如今的上海人如何識面而交往,我是不知道了,我所記得的老上海,彼此一打量,便都「心裡有數」的。

而「有數」之後的照樣往來,如今,便是鐵戈這本書。書中人此後再沒見過木心——除了徐永年的公子徐星宇偕同畫家陳巨源於2010年去到烏鎮,那時木心已八十三歲——他們遠遠地惦念他,打聽他在域外的行狀,傳閱他的文集與詩集,他們知道這位老朋友繞過上海,歸去老家,不曾知會任何故舊,最後,僅在報刊與網絡上,獲知了木心的葬禮。

我也是到木心的葬禮之後,才從他遺物中發現幾枚老照片,照片中站著青年與中年期意氣洋洋的孫牧心,那個與書中人走動交往的傢伙——我不明白為什麼他生前不肯給我看他自己的舊照,他的故舊可能也不明白:為什麼孫牧心一走之後,再不與老友見面。書信聯繫,倒未絕斷,在遺存的信稿中有他和徐永年夫婦的通信,還有寫給永年的舊體詩,一改再改,謄抄數次,散在不同的頁面中。

他正式歸來的前一年,2005年,我曾陪他去烏鎮看接近完工的故居,之後去杭州兩天。車近西湖,提醒他,他望向窗外,輕聲道:「喔喲,舊情人呀……」隨即扭頭和我繼續說話。以我和木心的常年廝混,我發現他念舊,但不懷舊,他心裡存著所有往事和故人,唯管自走向終點,並不回頭。

鐵戈或許也在書寫中試著了解他記憶中的孫牧心。的確,他很難讓人忘記,也很難讓人明白。這本書總算使愛木心的讀者看到另一個版本,一個曾長期寄身上海,即便在膩友的家宴和歡談中,仍然「深藏不露」的人。

木心留影

新書上架

木心上海往事

鐵戈 著

點擊書封,即可購買

追尋木心在上海時期的精神軌跡,了解木心如何成為木心。迄今為止,大眾所熟悉的木心仍停留在紐約時期,木心在紐約時期完成和發表的作品,以及木心在生命後期國內出版的作品。而木心在上海生活了三十餘年,那是他一生中最為動蕩起伏、歷盡磨難的時期,是他在精神上趨於完善、魂牽夢縈、居住最久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裡,木心默默無聞,整個文學界沒有他的片語隻字,無人知曉木心的存在。當木心的作品「從天上掉下來」,他卻人在紐約,讀者幾乎無人能見到。

《木心上海往事》詳細追述了木心在上海時的故事,有悲劇,有言笑,有冷場,有飯局,還有他「深藏不露」的性格,呈現了一個更多維、更完整的木心。

本書載有鐵戈收藏的木心「失落的手稿」《動機與效果》、木心與友朋信札手稿、耶魯大學收藏的木心轉印畫,以及木心外甥、外甥女提供的木心早年影像等。

原標題:《陳丹青:匱乏壓抑的年代,人性友情另有一套活躍的密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陳丹青:現在年輕畫家很悲哀,他們不懂繪畫,玩我們玩剩的那一套
    這一點其實陳丹青老師早就說過了,他甚至形容自己看到當代的素描與其他的繪畫就想死,毫無創意的意識,完全沒有了以前創作的激情。陳丹青:現在的年輕畫家他們非常的悲哀,感覺他們想要創作繪畫但又找不到方向,他們更多的就是不懂繪畫,玩的也是我們老骨頭們玩剩下的那一套。
  • 陳丹青是調侃丹青也是自嘲
    昨天,陳丹青帶來了兩本新作《歸國十年》和《笑談大先生》來到首都圖書館做客「尚讀」北京青年讀書沙龍。他是一個喜歡跟讀者交流的人,剛講到一半時有個小夥子打斷他:我有幾個朋友被關在門外了。陳丹青說:「今天的畫畫對社會一點用都沒有,而書有。」
  • 電影《氣球》有多好看?陳丹青都為導演打call
    萬瑪才旦萬瑪才旦多次來到成都,他向觀眾分享了這部電影創作的由來,以及背後對於人性的探尋。著名藏族歌唱家容中爾甲也現身活動現場,這部電影讓他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吹氣球的經歷,他表示,將用包場的方式支持導演的新作。
  • 出神入化的罵戰,姜文勸架陳丹青郭文景,文化人果真不一樣
    老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人就連吵架罵人都是賞心悅目的。很久沒見過如此精彩的網絡對罵了,這樣的精彩程度絕不亞於看漫威電影所帶來的酣暢淋漓之感,甚至於還多了幾分中國傳統裡的儒生雅致之氣。郭文景先生的這一套說辭其實有一個弱點所在,那就是木心先生已經去世了九年時間了,人家不能從棺材蓋兒爬出來和你對罵。不過木心老先生雖已離世,可人家也是桃李滿天下的育人之師,這便是當代著名藝術家陳丹青。陳丹青在網絡上的回懟也是精彩至極,大致意思就是郭文景你披著教授的衣服卻不幹人事兒,出口成髒,猶如潑婦罵街,實在是讓我們這些文化人沒有面子,我陳丹青是看不起你啊!
  • 陳丹青:「我的母親就像一條狗一樣死掉了」,文化人都這麼說話?
    上個世紀60年代,陳丹青正是十多歲的時候,剛剛初中畢業,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陳丹青也跟隨時代潮流,來到農村插隊,城裡的孩子一下子離開親人。來到農村辛苦勞動,說不苦是不可能的,但是陳丹青卻顧不得辛苦,因為他在農村找到了藝術的嶄新天地。
  • 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但這種狀況很短暫,進入1980年代,外語教育越來越嚴格了。」陳丹青回憶說。  有趣的是,藝術研究生的教學依舊與英語沒有交集:「那時學院有個天真的預想:這批研究生可能被公派赴法留學,於是美院請來外語學院法語老師,專為研究生開設小班,學了半年多。其實當年國家太窮,哪會公派,現在我只記得幾個單詞了。」 英語無關考試,只是生存需要。
  • 陳丹青不夠客觀,不如餘華的評價一針見血
    木心最開始被大家所知道,還是源於他的學生,著名畫家陳丹青,陳丹青對自己的這位老師從不吝讚美,在他的努力下,木心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猶如文學界的「網紅」,一步步還登上了世界舞臺。人常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可木心水平到底如何呢?他真的如陳丹青說的那麼厲害嗎?
  • 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陳丹青最新高清油畫作品欣賞
    陳丹青感嘆,「寫生只負責檢驗兩件無法敷衍、無法偽裝的事:你是否熱愛繪畫,你是否具有真的才能。」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當代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作家,評論家。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顛覆教化模式,被公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出版文學著作數十餘部。
  • 「民國是美好的,是一個童話般的王國」陳丹青為何這樣說?
    那得從陳丹青的個人經歷說起,我們常常只知道陳丹青是個畫家,很少有人知道陳丹青經歷了怎樣的青春年少。陳丹青生於1953年的上海,祖籍廣東的一個小山村,自幼酷愛畫畫,不時地拿出筆來自學,慢慢地就有了畫畫的水平,同時也說明,少時的陳丹青除了畫畫有天分外,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特點。
  • 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上個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紀念館終於開館了!但這開館還沒到1個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風口浪尖。這兩天,有部分網友指出,它與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存在多處雷同!▸汪曾祺紀念館夜景另一位來自杭州的建築師也認為,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元素明顯有不少是借鑑而來,「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變化,至於相似度達多少以上算抄襲,這個也沒有數據上的支持。建築行業抄襲或借鑑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為知名公建或是地標性的建築來說,這樣做就不厚道了。」
  • 丁紹光:陳丹青在美國吃老婆軟飯,境況慘澹
    這種場面在美國,即便是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這種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舉辦凡高、畢卡索的世紀回顧展,也不曾有過。我瀏覽了評論文章的作者,全是國內時下掌門大腕。回國之後,陳丹青以美國為藍本,高調辭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導,以老憤青的姿態談古論今,指點江山,活躍於講臺和屏幕。從畫冊裡的作品看,陳丹青沒有再畫美國時的醜華題材,而是專注於模特兒寫生,直接表現「人」。
  • 不要試圖去考驗友情,往往最後考驗的是人性,傷的是感情
    東野圭吾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有些人,總想著去考驗考驗友情來看下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多高,人緣有多好,殊不知,最終考驗的只會是自己,傷的是彼此的感情。友情是用來相處的,用來互相幫助的,不是用來考驗的,如果你交往一個朋友一段時間就想來考驗一下,那麼我會告訴你,最終慘敗的只會是你。因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也不喜歡被考驗,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山高路遠知馬力,日久方能見人心。時間,是最能證明友情的東西。我們要讓時間來證明你們之間的友情,時間,看似不言不語,卻是最懂人心的。
  • 《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淺析情感壓抑下的人性矛盾與價值衝突
    影片依託日本文化,以兩個日本軍官的視角反思戰爭,和眾多反戰影片一樣,處處表達出戰爭中壓抑的人性。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沒有從敵對的立場去碾壓對手,反而另闢蹊徑,從同性之情的角度,賦予人不一樣的觀影感受。主角撲朔迷離的關係糾葛,表現人性在極致壓抑下的抗爭影片有四個主人公,分別是坂本龍一飾演的日軍大尉世野井,大衛鮑伊飾演的英軍少校傑克,北野武飾演的日軍上士原,和湯姆康蒂
  • 陳丹青被懟,姜文不是勸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近些年關注陳丹青的話,可能對木心會比較熟悉。但是估計大部分觀眾對木心不會太了解。他的代表作有詩歌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還有散文《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等等。估計不是特別文青的話,對這些作品應該不是太熟悉。
  • 匱乏造句和解釋_匱乏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匱乏(kuì fá)。近義詞有:貧乏,缺乏,缺少。反義詞有:豐富。缺乏;貧乏。多用以指物資。[魏巍《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而高翔》:「我們常常感到失去自由比起物資匱乏而有著更深的痛苦。」]匱乏參考例句:1、我國經濟發達,民生物質不虞匱乏。
  • 陳丹青:學院派的繪畫與素描欣賞不了,它是一種反藝術的表達!
    但對於美院的素描甚至是其他的繪畫,陳丹青則有屬於他自己的一類看法。身為中國繪畫界裡面的大咖人物,他很早就靠著《西藏組畫》成名,甚至還引起過一種「丹青熱」的討論。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陳丹青仍舊還是繪畫界裡的一個名氣人物,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與見解,他仍舊還是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見解。
  • 美學鑑賞 :陳丹青的藝術觀混亂不堪!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看到有包括**在內的多家藝術網站轉載,來源均標「美術網」。仐椦啱蕩齮蘲旒炂項痜簜楔鳵榪鯊麙鮶弻鞸驧淨範鎏蓰篰怰攣狘葿祵鈁瓜懶銯眵嚦麠沆駰墴當奸巢孥磍獰敽杯夜甠[宣宏宇的讀後感]關於這個話題,一直都有爭吵,雖然表述不盡相同,但大抵都是這樣一個模式:一方擺事實,做分析,說明外國多好中國多差;另一方則主要進行道德譴責,罵對方「崇洋媚外」、「數典忘祖」之類,當然也有以事實為例證明中國亦有外國不可替代之美好等等。
  • 油畫美學:陳丹青的藝術觀混亂不堪!
    ,看到有包括**在內的多家藝術網站轉載,來源均標「美術網」。你『陳丹青』的感受是怎麼積累出來的?你要是連個形都畫不準,你去試試怎麼表現『那個朝聖的小姑娘,那麼苦、那麼好看』!自己練過多少不說,卻在對後來者大談什麼『畫出動人的畫,憑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居心何在?」沒有技巧哪來的感受?如果可以沒有技巧就可以有感受,那你「陳丹青」就更是在說廢話,那樣的感受誰沒有?
  • 「第四代」陳逸飛、艾軒、羅中立、何多苓、陳丹青、王沂東油畫作品
    之前按照中國油畫劃代的「四代論」發布了前三代的代表作家與作品,今天一起來看「第四代」,第四代出生於二十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成名於七八十年代以後的,如陳逸飛、艾軒、羅中立、何多苓、陳丹青、王沂東等。1997年被評為文化部百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1998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油畫作品《父親》獲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人民日報金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併入選國家教材,被認為是「當代美術史上的裡程碑」。
  • 陳丹青,追「美國夢」18年,受苦受難不得志,回到中國卻名利雙收
    01一舉成名上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陳丹青憑藉《西藏組畫》一舉成名,在當時的國內,陳丹青繪畫水平遠超同行成名之後的陳丹青開始在中央美元教學,而已他的才華,當一名任教老師綽綽有餘。但是對於陳丹青來說,他的心卻不在這裡,而是在地球的另一邊美國。在1982年,陳丹青依然選擇了前往美國,但是與他嚮往的民主和自由不一樣,到達美國他就遇到了一個很現實的的問題—生計。後來在丁紹光的幫助下,陳丹青在美國辦了自己第一次畫展,可是卻無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