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我只能笑,這是個想像力的問題。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
上個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紀念館終於開館了!但這開館還沒到1個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風口浪尖。這兩天,有部分網友指出,它與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存在多處雷同!
接著,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隨之而來,汪曾祺紀念館也被扣上了「抄襲」的帽子,這不得不讓背後的設計團隊站出來回應!
對於這場風波,到底是網友們的斷章取義還是確有此事?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翻翻土!
汪曾祺紀念館」抄襲「?
· 兩館簡介 ·
涉及此次「抄襲」事件的「兩館」都大有來頭。
我們先來說汪曾祺紀念館,它於上個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坐標選擇在了汪老的故鄉高郵,背後的設計師是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江立敏教授。
而木心美術館的開館時間則相對比較早,2015年就已開館。選址是木心先生的故鄉烏鎮。設計師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弟子:美國OLI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合伙人岡本博與林兵。
兩家背後的設計團隊都國內知名且享有盛譽。而對於此次汪曾祺紀念館的「抄襲風波」,主要圍繞外牆設計與材料和室內設計風格兩個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看過這幾組對比照,有些網友一錘子定死「這就是抄襲」!
還有一些網友,為汪老的紀念館建成這樣而感到可惜!
·雙方觀點·
我們先撇開網友們的討論,來看看兩館背後的負責人、設計師是如何回應此次抄襲事件的。
據界面新聞報導,當林兵(木心美術館設計師)拿到以上我們展示的對比圖時,說道「該館使用的外牆材料及內部一些具象空間確實與木心美術館存在雷同之處,而雷同之處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
▸林兵(左)與岡本博(右)
對於木心美術館當初使用清水混凝土的設計理念,林兵是這樣闡述當時的想法的:「當初木心美術館之所以選取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是因為它是一種很粗獷很堅硬,但又很細膩很有可塑性的材料。縱觀木心本身的人生價值,我認為這個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木心。」
那麼,汪曾祺紀念館選用清水混凝土是何考慮的呢?他們則認為清水混凝土可以顯示出汪曾祺先生的文化積澱。
總結來說,兩館選擇清水混凝土的原因,都是縱觀兩位文學家的人生價值,認為這個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他們。
巧合的是,兩館都採用了木紋清水混凝土,還都做了凹凸的質感,一館為表現的是木心先生的畫。
▸林兵採訪內容截取
▸木心美術館局部
而另一邊則是用凹凸的水平肌理來表現汪老著作書籍的書頁貼放效果。雖說聽起來靈感來源不同,但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有點相似。
在澎湃新聞的採訪報導中,江立敏教授表示:類似這種文化建築,清水混凝土是比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美術館如上海龍美術館、阿那亞海邊圖書館、設計大師安藤忠雄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使用清水混凝土。
▸汪曾祺紀念館局部
▸汪曾祺紀念館外觀
而關於兩館館名放置位置完全相同導致幾乎一致的視覺呈現,則是事件中最為人關注的焦點,也是辯論最激烈的問題。
江教授表示,目前位置就是最合適的位置,入口主立面右下角署名,也是寫序落款的格式,與汪老的作家畫家身份吻合。「總不能因為某個建築的logo放在這個位置,我們就不能這樣放置了吧?」有句講句,這確實還有點道理。
▸選自荔枝新聞
除此之外,關於內部空間設計被指多處雷同的問題。江教授回應稱,「如果僅僅選取某一兩個片段做對比,是不是有斷章取義之嫌?」江教授認為,展館的室內設計上,總會有局部共通的地方,但整體上看,是不一樣的。
而對於幾乎一模一樣的螺旋式樓梯,則有這樣一段說明:「館內旋轉樓梯更是獨一無二,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豐富的人生,又體現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斷攀升」。
▸截取自:公眾號-今日高郵
▸汪曾祺紀念館樓梯
雖然木心美術館對於這個問題沒有做出回應,但界面新聞的報導表示:這樣的說法對所有偉人都適用,和設計的原創性沒什麼聯繫。而且獨一無二這個詞用在這兒,這一對比就真有點鬧笑話了。
江教授雖然面對媒體正面回擊了爭議問題,不過這次「抄襲風波」並沒有因此平息,多數網友們認為:這樣的解釋,說服力不夠。
▸汪曾祺紀念館外觀
·同行評論·
我們再來看看建築圈們同行對此的看法。
建築師童明在看過兩家場館的多張對比圖片後表示:「有些圖片是拍攝角度選擇的問題,但大體上算是抄襲,顯然沒什麼思想。」
▸汪曾祺紀念館夜景
另一位來自杭州的建築師也認為,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元素明顯有不少是借鑑而來,「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變化,至於相似度達多少以上算抄襲,這個也沒有數據上的支持。建築行業抄襲或借鑑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為知名公建或是地標性的建築來說,這樣做就不厚道了。」
▸汪曾祺紀念館鳥瞰圖
即使爭議很大,但江教授堅持說:汪曾祺紀念館有它自己的特色。並希望讓人們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其中的不同。
木心美術館館長回應
除了設計團隊的回應,各大媒體也連線了陳丹青,陳丹青作為木心美術館的館長,又師從於木心,對於此次抄襲風波頗有發言權。所以,他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兒的呢?
陳丹青說道「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覺跟任何看到這些照片的人是一樣的,就是很像。」
但陳丹青認為它不能定義為「抄襲」,也可以說他不喜歡用抄襲這個詞。因為所有的藝術品包括建築它都會互相發生影響。
如果說建築是天下一大抄,那其實它也並非完全貶義的。
陳丹青還說道「但當看到木心美術館建成5年後,有另一個館在某幾張照片的角度上這麼像,外立面也好,樓梯也好,我就笑起來了,我也不知道笑起來是什麼意思」
這些讓人發笑的例子,在中國特別多,不僅僅是建築,還有比如說很多商業品牌,藝術品的名稱,藝術創作的一些理念。都相似的想讓人發笑。
同時,陳丹青在接受鳳凰網文化採訪時也說過,就這個抄襲風波問題同濟大學教授江立敏已經回應,說了好多字眼、道理,甚至用了汪曾祺一句話:「美應該是偶然的」
「而我也想說,唉,這麼大一個建築,人的想像力會這麼具體。我真願意說:美是偶然的,太偶然了。」
▸陳丹青在木心美術館
是抄襲?還是同質化?
其實如何判斷這件事很簡單。陳丹青說道: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只要回應一句話就夠了——設計前,有沒有看過木心美術館?
他如果說Yes,我看過,我馬上閉嘴。他如果說,No!從來沒看過,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美術館,那也好,我什麼都不說了。
或者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去參觀去感受,然後讓參觀者自己判斷。
如果說一定要為這次「抄襲」事件做個解釋,日站君覺得陳丹青採訪過程中,提到的陳向宏的說法幾乎給了日站君答案。
陳向宏提出了「同質化」的概念。無論在什麼領域,一旦一個想法它獲得了成功,接踵而來的就是大家的模仿,以至於逐漸趨同,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同質化」。
同質化背後也就是想像力的匱乏,那其實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事!
面對「同質化」我們是什麼心情?就像女孩子穿衣服,精心打扮然後一出門,和你相似的人有10個、100個,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可能是一種無奈和令人失望的心情。反過來,今天面對兩館設計的多處雷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想這個事?
那麼,對於汪曾祺紀念館是不是抄襲?或者說「同質化」和「抄襲」的關係?想必在此也有了答案。
最後,對於這場「抄襲風波」,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汪曾祺紀念館涉嫌抄襲木心美術館?陳丹青回應我只能笑,這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 抄襲的藝術
2、《幾分雷同幾分真誠:汪曾祺紀念館開館,建築設計被指與木心美術館相似》界面文化
3、《汪曾祺紀念館被疑抄襲木心美術館 陳丹青回應:我替汪曾祺不舒服》鳳凰文化
4、《汪曾祺紀念館設計解讀》 上官踏月
5、《汪曾祺紀念館順利封頂 》上海清水砼科技
圖片素材:
中新網
界面新聞
安邸家居生活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