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抄襲了?!木心美術館成受害方?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2020-12-12 騰訊網

本文轉自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我只能笑,這是個想像力的問題。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

上個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紀念館終於開館了!但這開館還沒到1個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風口浪尖。這兩天,有部分網友指出,它與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存在多處雷同!

接著,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隨之而來,汪曾祺紀念館也被扣上了「抄襲」的帽子,這不得不讓背後的設計團隊站出來回應!

對於這場風波,到底是網友們的斷章取義還是確有此事?今天我們就一同來翻翻土!

汪曾祺紀念館」抄襲「?

· 兩館簡介 ·

涉及此次「抄襲」事件的「兩館」都大有來頭

我們先來說汪曾祺紀念館,它於上個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坐標選擇在了汪老的故鄉高郵,背後的設計師是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江立敏教授

木心美術館的開館時間則相對比較早,2015年就已開館。選址是木心先生的故鄉烏鎮。設計師是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弟子:美國OLI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合伙人岡本博與林兵

兩家背後的設計團隊都國內知名且享有盛譽。而對於此次汪曾祺紀念館的「抄襲風波」,主要圍繞外牆設計與材料和室內設計風格兩個方面,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看過這幾組對比照,有些網友一錘子定死「這就是抄襲」

還有一些網友,為汪老的紀念館建成這樣而感到可惜

·雙方觀點·

我們先撇開網友們的討論,來看看兩館背後的負責人、設計師是如何回應此次抄襲事件的。

界面新聞報導,當林兵(木心美術館設計師)拿到以上我們展示的對比圖時,說道「該館使用的外牆材料及內部一些具象空間確實與木心美術館存在雷同之處,而雷同之處如此之多,恐怕不是巧合」。

▸林兵(左)與岡本博(右)

對於木心美術館當初使用清水混凝土的設計理念,林兵是這樣闡述當時的想法的:「當初木心美術館之所以選取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築材料,是因為它是一種很粗獷很堅硬,但又很細膩很有可塑性的材料。縱觀木心本身的人生價值,我認為這個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木心。」

那麼,汪曾祺紀念館選用清水混凝土是何考慮的呢?他們則認為清水混凝土可以顯示出汪曾祺先生的文化積澱。

總結來說,兩館選擇清水混凝土的原因,都是縱觀兩位文學家的人生價值,認為這個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他們。

巧合的是,兩館都採用了木紋清水混凝土,還都做了凹凸的質感,一館為表現的是木心先生的畫

▸林兵採訪內容截取

▸木心美術館局部

而另一邊則是用凹凸的水平肌理來表現汪老著作書籍的書頁貼放效果。雖說聽起來靈感來源不同,但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有點相似。

在澎湃新聞的採訪報導中,江立敏教授表示:類似這種文化建築,清水混凝土是比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美術館如上海龍美術館、阿那亞海邊圖書館、設計大師安藤忠雄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使用清水混凝土。

▸汪曾祺紀念館局部

▸汪曾祺紀念館外觀

而關於兩館館名放置位置完全相同導致幾乎一致的視覺呈現,則是事件中最為人關注的焦點,也是辯論最激烈的問題。

江教授表示,目前位置就是最合適的位置,入口主立面右下角署名,也是寫序落款的格式,與汪老的作家畫家身份吻合。「總不能因為某個建築的logo放在這個位置,我們就不能這樣放置了吧?」有句講句,這確實還有點道理。

▸選自荔枝新聞

除此之外,關於內部空間設計被指多處雷同的問題。江教授回應稱,「如果僅僅選取某一兩個片段做對比,是不是有斷章取義之嫌?」江教授認為,展館的室內設計上,總會有局部共通的地方,但整體上看,是不一樣的。

而對於幾乎一模一樣的螺旋式樓梯,則有這樣一段說明:「館內旋轉樓梯更是獨一無二,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豐富的人生,又體現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斷攀升」。

▸截取自:公眾號-今日高郵

▸汪曾祺紀念館樓梯

雖然木心美術館對於這個問題沒有做出回應,但界面新聞的報導表示:這樣的說法對所有偉人都適用,和設計的原創性沒什麼聯繫。而且獨一無二這個詞用在這兒,這一對比就真有點鬧笑話了。

江教授雖然面對媒體正面回擊了爭議問題,不過這次「抄襲風波」並沒有因此平息,多數網友們認為:這樣的解釋,說服力不夠。

▸汪曾祺紀念館外觀

·同行評論·

我們再來看看建築圈們同行對此的看法

建築師童明在看過兩家場館的多張對比圖片後表示:「有些圖片是拍攝角度選擇的問題,但大體上算是抄襲,顯然沒什麼思想。」

▸汪曾祺紀念館夜景

另一位來自杭州的建築師也認為,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元素明顯有不少是借鑑而來,「這些元素他自己做了一些變化,至於相似度達多少以上算抄襲,這個也沒有數據上的支持。建築行業抄襲或借鑑的案例非常多,但是作為知名公建或是地標性的建築來說,這樣做就不厚道了。」

▸汪曾祺紀念館鳥瞰圖

即使爭議很大,但江教授堅持說:汪曾祺紀念館有它自己的特色。並希望讓人們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其中的不同。

木心美術館館長回應

除了設計團隊的回應,各大媒體也連線了陳丹青,陳丹青作為木心美術館的館長,又師從於木心,對於此次抄襲風波頗有發言權。所以,他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兒的呢?

陳丹青說道「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覺跟任何看到這些照片的人是一樣的,就是很像。」

但陳丹青認為它不能定義為「抄襲」,也可以說他不喜歡用抄襲這個詞。因為所有的藝術品包括建築它都會互相發生影響。

如果說建築是天下一大抄,那其實它也並非完全貶義的。

陳丹青還說道「但當看到木心美術館建成5年後,有另一個館在某幾張照片的角度上這麼像,外立面也好,樓梯也好,我就笑起來了,我也不知道笑起來是什麼意思

這些讓人發笑的例子,在中國特別多,不僅僅是建築,還有比如說很多商業品牌,藝術品的名稱,藝術創作的一些理念。都相似的想讓人發笑。

同時,陳丹青在接受鳳凰網文化採訪時也說過,就這個抄襲風波問題同濟大學教授江立敏已經回應,說了好多字眼、道理,甚至用了汪曾祺一句話:「美應該是偶然的」

「而我也想說,唉,這麼大一個建築,人的想像力會這麼具體。我真願意說:美是偶然的,太偶然了。」

▸陳丹青在木心美術館

是抄襲?還是同質化?

其實如何判斷這件事很簡單。陳丹青說道: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只要回應一句話就夠了——設計前,有沒有看過木心美術館?

他如果說Yes,我看過,我馬上閉嘴。他如果說,No!從來沒看過,根本不知道有這個美術館,那也好,我什麼都不說了。

或者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直接去參觀去感受,然後讓參觀者自己判斷。

如果說一定要為這次「抄襲」事件做個解釋,日站君覺得陳丹青採訪過程中,提到的陳向宏的說法幾乎給了日站君答案

陳向宏提出了「同質化」的概念。無論在什麼領域,一旦一個想法它獲得了成功,接踵而來的就是大家的模仿,以至於逐漸趨同,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同質化」。

同質化背後也就是想像力的匱乏,那其實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的事!

面對「同質化」我們是什麼心情?就像女孩子穿衣服,精心打扮然後一出門,和你相似的人有10個、100個,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可能是一種無奈和令人失望的心情。反過來,今天面對兩館設計的多處雷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想這個事?

那麼,對於汪曾祺紀念館是不是抄襲?或者說「同質化」和「抄襲」的關係?想必在此也有了答案。

最後,對於這場「抄襲風波」,大家怎麼看呢,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汪曾祺紀念館涉嫌抄襲木心美術館?陳丹青回應我只能笑,這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 抄襲的藝術

2、《幾分雷同幾分真誠:汪曾祺紀念館開館,建築設計被指與木心美術館相似》界面文化

3、《汪曾祺紀念館被疑抄襲木心美術館 陳丹青回應:我替汪曾祺不舒服》鳳凰文化

4、《汪曾祺紀念館設計解讀》 上官踏月

5、《汪曾祺紀念館順利封頂 》上海清水砼科技

圖片素材:

中新網

界面新聞

安邸家居生活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無論是烏鎮東柵巷子裡的「木心故居紀念館」,還是烏鎮西柵景區中已成「網紅打卡地」的「木心美術館」,都保留了很多木心的作品、手稿、以及他生前所留下的各種生活和創作痕跡,值得細細感受和品味。但其實,木心生前知者寥寥。就是現在,真正讀過木心的學術文章、仔細看過他的字畫、認真研究過他的人其實也不多。
  • 「木心大師說」持續升級,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姜文「勸架」又...
    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與畫家陳丹青圍繞木心的互相回應,再次將「木心是否為大師」的話題推到輿論的舞臺上。而藝術學者牟群、導演姜文等人也紛紛撰文發表觀點,讓這場爭議愈演愈烈。川江號子、信天遊、草原的長調、藏區的牧歌、古琴、笛子、嗩吶......我越聽天越寬、地越遠,最後聽見人在天地蒼穹間。」儘管郭文景在文末強調「其實懟的不是木心這個人,而是一種文風和宣傳方式」,但這篇文章引起了木心學生、畫家陳丹青的不快,寫了篇懟文回擊。
  • 木心是誰?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木心一生,堪稱傳奇。陳丹青告訴記者說:「我說我可以想像不出國,但無法想像出國之後不曾結識木心。」有媒體將木心稱為「被遺忘的文學大師」。2017年10月14日,位於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最新特展開幕。這次展覽由陳丹青親自導覽,從二樓的拜倫、蘭姆、王爾德、伍爾夫的手稿,看到負一層木心的三十三副畫作和獄中手稿。在展覽開幕式上陳丹青說了這樣一段話:「每年特展,我就戴一次領帶。木心出席典禮,必戴領帶,雖然他害羞,很倔,總是不肯出席他的展覽開幕式。
  • 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網絡上,陳丹青表示自己不想捲入為老師木心辯護之爭,因為木心不需要辯護;他人可以質疑、可以有意見,「但是腔調不好看,一定會反擊。」發表聲明半個月後,姜文又拉著易中天發了言辭微妙的一篇「勸架」,可能這場被動的熱鬧還沒有結束。而「米修與木心」的展覽,則剛剛開始。
  • 木心「大師」論戰續:姜文「辣」評,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
    編者按: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在網絡發布一篇批評木心的短文,引發陳丹青先生回應。9月13日,學人scholar公眾號首發四川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藝術學者牟群先生《》一文,反響頗大。歷史學者伍國先生(見)也來稿評論。導演姜文在閱讀一文後,寫下以下內容:導演姜文。
  • 汪曾祺紀念館被指與木心美術館雷同,建築為何日趨同質化
    然而,這座建築很快便陷入了抄襲風波。質疑者稱,在建築外立面的建材、作家主標識設計以及部分內部空間設計上,汪曾祺紀念館與浙江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存在多處類似。比如兩個場館均以蛇形旋轉式樓梯連接上下層,展牆則採用清水混凝土材質,並在一側牆面設有黑白簡約風格的大幅畫框來展現紀念作家。
  • 中音老師怒懟木心VS陳丹青的回應:誰更有漢語的風度,一目了然
    文/水無香在網上看到中國音樂學院的有個叫郭文景的教授,寫了一篇怒懟木心的文字,很驚訝。懟人沒啥奇怪,奇怪的是他使用的文字,如果不說他是大學教授,我還以為他是街頭的混混呢。然後,我又看到了陳丹青的回應:文景弟如晤:久不見,今友人轉發弟怒懟木心文,甚驚豔。弟於木心音樂觀持異見,狠好,直說便是,然辭氣如是之汙穢,面目如是之難看,實令我嚇煞。昔年得識弟,歡談之下,果然中音七八屆才子也。
  • 陳丹青:我難以得知,木心對自己失去的歲月如何抱憾
    2011 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集結為《張岪與木心》一書。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但陳丹青從未啟用過,直到木心逝世之後,陳丹青提筆寫他,才用這個名字做了書名。是紀念,也仿佛一個隱秘的約定:「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伙不分離,只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
  • 木心:把生活過成藝術,就能成為藝術家
    木心:你再不來,我就要下雪了木心曾經說:吃了再多苦,也要笑著活出人的樣子;又說:浪漫都不能浪漫了,怎麼還能算個人。林風眠先生在作畫陳丹青是當代著名畫家,對木心的研究、推廣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即使現在偶然去烏鎮西柵木心美術館,看到某個埋首整理的人或許就是陳丹青。
  • 木心 | 一出聲就俗了.
    常有年輕人問,木心的筆名是什麼意思,陳丹青替他回答:「木鐸有心」,源自佛教。木心自己解釋說,其實沒有那麼深奧,不過是一個木一個心,一個收斂一個發散。一面是深沉辯士,一面是俏皮情郎。他說,倪瓚的「不可出聲,一出聲便俗」,是他一生的美學綱領。他是木心。八年前,抖落一身的雪,他離開了我們。
  • 紀念木心恢復創作35周年 是誰堅持要他恢復寫作?
    2019年是木心恢復寫作35周年,烏鎮、杭州、北京各處舉辦了多場紀念活動,12月21日,在木心逝世八年紀念日當天,鼓樓西劇場也舉辦了一場木心朗誦會,數百觀眾靜靜聆聽這位「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作者 張玉瑤藝術家、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出席了這場朗誦會。
  • 木心被批,姜文勸架,背後是被畫畫耽誤的文人陳丹青
    足見,陳丹青的畫畫功力並非浪得虛名。陳丹青是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矛盾體。他究竟是一個被文學耽誤了的傑出畫家,還是一個被畫畫所辜負了的文壇巨匠呢?抑或都不是。木心是陳丹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遇到木心,是陳丹青認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畫畫的主業被拋之腦後,陳丹青不遺餘力地推廣和宣傳木心和他的文字。
  • 木心水平到底如何?陳丹青不夠客觀,不如餘華的評價一針見血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前幾年,不管是詩歌《從前慢》還是改編成的歌曲《從前慢》都大火一把,也讓這首現代詩的作者木心再一次進入大眾的視野。木心最開始被大家所知道,還是源於他的學生,著名畫家陳丹青,陳丹青對自己的這位老師從不吝讚美,在他的努力下,木心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猶如文學界的「網紅」,一步步還登上了世界舞臺。人常說「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嫌」,可木心水平到底如何呢?他真的如陳丹青說的那麼厲害嗎?
  • 讀陳丹青的《張岪與木心》,走進烏鎮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難盡
    《張岪與木心》,知道陳丹青寫了這麼一本書時,我就一直在想,張岪是誰啊?等我一讀,我就知道了。原來張岪是木心送給陳丹青的筆名。張,是陳丹青的母姓。岪,指山。因為陳丹青喜歡山。張岪,真好聽。陳丹青一直沒公開使用,給的理由也確實合理。張岪與木心,這五個字,讓人挺感動的。
  • 陳丹青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聽說木心的時候,他已名滿天下,很多人推薦他的詩歌文章,稱讚他的為人。那時候年紀小,讀過幾本書,知識沒學到多少,偏添了些文人的傲氣。粗略瞥幾眼他的詩,覺得是些只留表面的文字,不值一提。時隔多年,偶然見到一本詩集,名為《雲雀叫了一整天》。驚訝於作者才情,卻發現,正是因我的無知的偏見而錯過數年的作家——木心。
  • 芥川龍之介:有時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木心接下半句,成為經典
    這句話被當代作家、畫家木心接了下半句,成為了經典。大家知道木心接的下半句是什麼嗎?木心接的下半句是「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餛飩」,當時的木心還是個左翼青年,這應該算是他的自嘲吧,我想。第一次知道木心是因為陳丹青先生,我是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後知道了有個有趣的人叫木心。
  • 「木心是否大師」爭議再起!魏明倫:四個不得了的健在才子,爭論一個...
    ……  最後,重要申明:我其實懟的不是木心這個人,而是一種文風和宣傳方式。特此說明。  ……去成都快活了兩天,今日回京,仍無心作曲,故而寫篇懟文消遣。  陳丹青問郭文景:上網破相,悍然罵街,弟不覺得又虧又土嗎?
  • 陳丹青:匱乏壓抑的年代,人性友情另有一套活躍的密碼
    原創 陳丹青 理想國imaginist1931 到 1932 年間,孫璞和爸爸、媽媽、大姐姐、小姐姐在一起(木心美術館提供)想了解木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木心的作品。當然,木心著作裡的「我」絕不等同於木心自己。
  • 陳丹青的老師木心散文《狹長雰圍》,我讀過描寫老街最美的文字!
    陳丹青和木心先生陳丹青這樣評論他的老師木心先生「他似乎是在沒有中斷的傳統底下出來的人」。研究木心先生的學者童明說:他有魯迅的那種風骨…木心文字具有一種美學本身具有的力量,不僅僅是詞法、句法美……木心文字追求的是素,具有一種低聲吟唱的力量。讀他的時候是慢慢去讀,跟聽音樂是一樣的。梁文道說第一次在臺灣的書店讀木心,翻了一翻,就走不開了,驚為天人,居然不認識他,然後四處打聽。
  • ​關於木心的這場論爭讓人看得大呼過癮
    著有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等;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 ;畫集《木心畫集》 等。【編者按】從8月20日郭文景發表《懟木心》,9月1日,陳丹青先後作出兩次回應後,文壇掀起一場難得一見的論戰。不管是非對錯,不管愛憎喜厭,郭陳兩人確實代表了非常多的人對木心的看法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