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是誰?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2020-12-14 秦嶺瞭望

從烏鎮到上海,從上海到紐約,再從紐約重回故鄉。木心一生,堪稱傳奇。陳丹青告訴記者說:「我說我可以想像不出國,但無法想像出國之後不曾結識木心。」有媒體將木心稱為「被遺忘的文學大師」。

2017年10月14日,位於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最新特展開幕。來自英國和愛爾蘭的四位文學巨匠:拜倫、蘭姆、王爾德、伍爾夫「來了」,樸樹、李健、梁文道、竇文濤、蔣雯麗、趙薇、王安憶、詹宏志、羅振宇、劉小東、蔣方舟等眾多嘉賓也來了。

這次展覽由陳丹青親自導覽,從二樓的拜倫、蘭姆、王爾德、伍爾夫的手稿,看到負一層木心的三十三副畫作和獄中手稿。

在展覽開幕式上陳丹青說了這樣一段話:

「每年特展,我就戴一次領帶。木心出席典禮,必戴領帶,雖然他害羞,很倔,總是不肯出席他的展覽開幕式。

但他不知道,美術館辦的林風眠特展、聖經特展、尼採特展、莎士比亞湯顯祖特展、大英圖書館特展,還有今後每年的特展,都是因為他。」

那麼陳丹青這麼推崇的木心到底是誰?有什麼來頭?

木心是誰?

這個答案還得從一個傳奇的故事說起:

1982年秋,有一個剛從中央美院畢業、初到紐約闖天下的青年,和一位同樣初到美國的華人先生同時踏上了同一截地鐵。年輕人隨行的朋友,立刻認出了這位先生,並帶著年輕人上前開始交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友誼。

年輕人是初到美國的陳丹青,而那位先生則是木心。這是他倆第一次見面。自此之後,兩個人很快就廝混到了一起。陳丹青是上海人,木心是烏鎮人,兩人常常用上海話長談到天明。還常常一起討論手稿,一人看稿,另一人抽菸。由於木心的淵博學識,讓陳丹青忍不住向自己身處的這一波華人留學朋友「安利」,他們常聚在一起聽木心談天說地。

當時,木心算的上是老大哥,他比陳丹青大了26歲,也比這群年輕人大上不少,青年們折服於他的學問之深厚,大家開始邀請木心開講《世界文學史》課程,輪流在各人家裡,寒暑假上課,歷時五年。

陳丹青在這堂課上,做了滿滿的聽課筆記。在2013年的時候,他將木心《世界文學史》的聽課筆記,整理成了厚厚的兩冊書,起名《文學回憶錄》。

從這本書開始,陳丹青把木心「安利」到了國人面前。

2011年木心在故鄉烏鎮去世。去世前,木心美術館就已在規劃設計中,病榻上的木心,看著美術館的設計圖,只了說了句「風啊,水啊,一頂橋」!

這不僅是一座收藏過去時的美術館,而且是向未來開放的精神指向和學術空間,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獻。全館建築坐北朝南,以修長的、現代的極簡造型,跨越烏鎮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成為烏鎮西柵一道寧靜而清俊的風景線。美術館總體佔地6,700平方米(72,118平方英尺),外觀與木心先生心儀的簡約美學相契合。木心先生曾以「風啊、水啊,一頂橋」高度概括並預見了今天建成的美術館與周邊故鄉的景致,而「橋」的隱喻,為木心畢生融匯東西方文化與美學的藝術實踐,做出了絕佳寫照。

木心晚年曾寫道:「不用考慮把我放到什麼歷史位置上。沒有位置,只留痕跡。我無所師從,也無後繼者,從不標榜派別——一座嶄新的廢墟。」他曾在《獄中筆記》中援引福樓拜的話作為自己「遵循的忠告」:「呈現藝術,退隱藝術家」。

恰如木心是時代的「異數」一般,位處烏鎮湖畔的木心美術館「也想做得不太一樣」。陳丹青說:「我對中國很多美術館都有這樣印象,就是只知道展覽藝術,而沒有歷史感——它總是關注今天,關注當代,而變成了一種時髦。但在紐約和歐洲的當代藝術館、博物館中,它們每年都會舉辦一到兩項完全立足於歷史維度的純文獻展覽。所以,我想在木心美術館試試看,而木心正是一個有著無窮豐富的歷史感的人。」

木心有著與現實不一樣的歷史感,他藝術,他謙虛不張揚。他帶給我們無限的思考,帶給博物館非比尋常的價值。

木心過世後留下繪畫作品600多件、文學手稿數千份,美術館甄選了其中100幅畫作與50份手稿作為常設展展品,開館特展則包括「林風眠與木心」、「尼採與木心」。由於木心從未在中國大陸舉辦畫展,這也是木心的繪畫首次在中國大陸展示。

圖書館的構想來自岡本博和林兵,因為他們見了木心以後發現這個人並不只是個畫家,還是一個文學家、一個詩人。2013年他們看到《文學回憶錄》之後,覺得必須設計一個特別的圖書館。

這個圖書館也是木心生命的某種寫照。整整一面牆的書架,最後決定放一些影響過木心的文豪肖像,把單調的格子破開。上層擺放匡文兵(木心晚年的學生)買來的一千多本民國老版書,下面放木心的著作以及1950年代以來出版的世界文學名著。陳向宏規定周圍中小學的學生可以來這裡免費參觀、讀書。

像木心這樣的藝術家,他們的生命是將此岸和彼岸、經驗和超驗的兩個世界合為一體的。藝術如拱形而立:一半在時間內的現實裡,另一半在時間之外的永恆之中。拱形的一半各自是脆弱的,合在一起卻是堅固的。

看木心的畫作,起初見到暗暗的色澤,似乎並不快樂,再凝目細看,便有快樂緩緩地湧出,閃著純靈的光,傳遞的是宗教式的觀照。

所以,他們說

「木心先生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他的小說很早就碰觸西方現代小說常探討的議題,包括辜負、遺憾、懺悔及追憶,也討論人如何站在現代荒原中,仍能保持文明人的尊嚴。」 ——駱以軍

「星期六夜色未央,其實已經是星期日了,此時此刻,這世界必得停下來,讓我(們)講幾句對木心表示欽佩的話。」 ——羅伯特·康蒂哈哈

「但是我看到他那張50來歲的照片非常非常怪,怪在什麼地方呢,那張50歲的照片,你不覺得這個人像坐過牢似的,1978年剛剛從文革中結束苦惱回來的很多作家,難免身子會有點往前駝下去,有點曲髏,難免神情上會有點沮喪,有點失落,有點恐懼,有點擔心,有點惶恐、惶惑,但是木心沒有,他整個狀態你覺得他的精氣神很足一樣,好奇怪,好奇怪的一個人。」——香港作家 梁文道

文學既出,繪畫隨之

木心的繪畫和他的文學一樣另類,屬於「現代中國畫」。木心突破了傳統中國畫對宣紙、筆墨效果和文學性的依賴,主要通過造型和空間來體現中國畫特徵。木心的畫視野開闊,站在超人間世界觀看人間,取消了傳統山水畫視點的遊動和起伏。

△他是首位作品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20世紀中國畫家。

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長居美國紐約,並盤桓南北歐,遊歷甚廣,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

1983年,「林肯中心」舉行木心水墨畫展。

1984年,哈佛大學舉行彩墨畫展、收藏儀式。

2002年,舉辦「木心的藝術」大型博物館級全美巡迴展。

木心繪畫風景的新元素是一種情緒和風格,類似於北歐版畫那燈火輝煌的空間,是一種輝煌的文藝復興式作品。毫無疑問,在藝術家的處理材料的嚴峻條件下(」文革「),木心的景觀具有逃亡的光輝性。

大陸著名評論人張檸曾這樣評論木心先生:

「現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點『老清新』。……其實木心這種小機靈也蠻好,就像是風鈴一樣,叮噹作響,很愜意,但「木鐸金聲」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風鈴的那種叮叮噹噹。

在我看來,這一評價無疑的表達了對木心先生的最高的敬意。

相關焦點

  • 紀念木心恢復創作35周年 是誰堅持要他恢復寫作?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伴隨著這首《從前慢》和兩卷厚厚的《文學回憶錄》,木心這個名字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漸漸為國人所知所熟。他是將木心帶入大陸讀者視野的人,這些年一直致力於整理、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喜歡上木心。他今年出版了新書《張岪與木心》,這本書自2011年木心去世就開始書寫,在書中追憶了木心的文學旅程。張岪,便是木心為陳丹青取的筆名。兩人偶遇在紐約的地鐵上,三十多年來亦師亦友,《文學回憶錄》一書即是來源於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紐約聽木心講授世界文學史的筆記。
  • 陳丹青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以至於木心自己都說:"我從小嬌生慣養錦衣玉食,長到十多歲尚無上街買東西的經驗。"可就這樣一位小少爺,卻在此後大半生的日子裡顛沛流離,飽嘗人世艱辛。由於參與反內戰的遊行活動,宣傳反戰,木心被國民黨政府通緝。不得已離開大陸,去了臺灣。直到新中國成立,才重回闊別多年的大陸。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個年頭,苦難總不會放過這位先生。
  • 木心水平到底如何?陳丹青不夠客觀,不如餘華的評價一針見血
    後來木心成功被平反,他的事業漸漸走向正軌,成了主修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計師」之一,可就在人生輝煌時刻,他再一次出其不意,他辭職遠赴美國,在美國他大放異彩,卻又稍顯低調,在80歲那年,他選擇重回家鄉烏鎮,又是意料之外的選擇,此後一直在烏鎮為家,直到2011年,木心在家鄉因病逝世,這位特立獨行一生的作家在生命面前與普羅大眾有了相似之處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無論是烏鎮東柵巷子裡的「木心故居紀念館」,還是烏鎮西柵景區中已成「網紅打卡地」的「木心美術館」,都保留了很多木心的作品、手稿、以及他生前所留下的各種生活和創作痕跡,值得細細感受和品味。但其實,木心生前知者寥寥。就是現在,真正讀過木心的學術文章、仔細看過他的字畫、認真研究過他的人其實也不多。
  • 讀陳丹青的《張岪與木心》,走進烏鎮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難盡
    《張岪與木心》,知道陳丹青寫了這麼一本書時,我就一直在想,張岪是誰啊?等我一讀,我就知道了。原來張岪是木心送給陳丹青的筆名。張,是陳丹青的母姓。岪,指山。因為陳丹青喜歡山。張岪,真好聽。陳丹青一直沒公開使用,給的理由也確實合理。張岪與木心,這五個字,讓人挺感動的。
  • 木心「大師」論戰續:姜文「辣」評,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
    狼子村說:省省吧,這些陳詞濫調誰人不知,哪個不曉?但!是!我必須指出,這濫調,是對三位作曲家最淺薄的解讀。有不少文字介紹說,木心在獄中時,曾在白紙上畫鋼琴鍵盤,無聲彈奏莫扎特和巴赫。對此傳說我有兩個疑問。我見過木心留下的所謂音樂作品手稿的照片,是十幾頁不成調的簡譜,這說明木心不認識五線譜,那麼他彈的應該是簡譜版的莫扎特和巴赫了。
  • 木心:把生活過成藝術,就能成為藝術家
    大家對木心的文和畫或許關注更多,殊不知他還是個隱藏的時尚界愛豆。木心的注重審美還是跟家世有關,從小接觸鋼琴和西洋畫對他的"美育"薰陶作用不可謂不大。1946年十九歲的木心離開烏鎮前往摩登之都上海。上海美專時期的木心比現在的小鮮肉更時髦,玉樹臨風之姿不知引得多少少女痴迷。修長的身型配上中山裝顯得十分精神,頭髮也打理得一絲不苟。
  • 木心被批,姜文勸架,背後是被畫畫耽誤的文人陳丹青
    木心很不一般,長相洋氣、才華橫溢,文化底蘊豐厚,繪畫、小說、散文和詩歌都造詣很深,在亂世裡有著非同一般的審美理想和情懷。但木心在世時,依然鮮為人知,並非知名人物。神奇的是,他死後,在後世裡成為了幾乎無人不知的時代網紅。這堪稱奇蹟。
  • 「木心大師說」持續升級,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姜文「勸架」又...
    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與畫家陳丹青圍繞木心的互相回應,再次將「木心是否為大師」的話題推到輿論的舞臺上。而藝術學者牟群、導演姜文等人也紛紛撰文發表觀點,讓這場爭議愈演愈烈。儘管郭文景在文末強調「其實懟的不是木心這個人,而是一種文風和宣傳方式」,但這篇文章引起了木心學生、畫家陳丹青的不快,寫了篇懟文回擊。陳丹青先是指出郭文景對木心的評說「辭氣如是之汙穢,面目如是之難看,實令我嚇煞」,然後指出郭文景「貴為教授,作曲精英,音壇前輩,國際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網破相,悍然罵街,弟不覺得又虧又土嗎?」
  • 陳丹青:我難以得知,木心對自己失去的歲月如何抱憾
    2011 年,木心去世,陳丹青開始書寫木心,八年過去,集結為《張岪與木心》一書。張岪是木心為陳丹青起的筆名,但陳丹青從未啟用過,直到木心逝世之後,陳丹青提筆寫他,才用這個名字做了書名。是紀念,也仿佛一個隱秘的約定:「我忽然明白:要和這難弄的傢伙不分離,只剩一條路,就是,持續寫他。」
  • 木心美術館成受害方?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上個月18日,心心念念的汪曾祺紀念館終於開館了!但這開館還沒到1個月呢,最近就走到了風口浪尖。這兩天,有部分網友指出,它與5年前建造的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存在多處雷同!總結來說,兩館選擇清水混凝土的原因,都是縱觀兩位文學家的人生價值,認為這個材料能非常好地代表他們。巧合的是,兩館都採用了木紋清水混凝土,還都做了凹凸的質感,一館為表現的是木心先生的畫。
  • 中音老師怒懟木心VS陳丹青的回應:誰更有漢語的風度,一目了然
    今貴為教授,作曲精英,音壇前輩,國際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網破相,悍然罵街,弟不覺得又虧又土嗎?嗚呼,贊人也好,罵人也罷,說出的都是自己啊。今大文既出,本不必作復,然念及兩面之緣,驟爾看低吾弟,亦屬無禮,遂收回雅量,回應如上,也算陪弟破一回相吧。
  • 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木心
    《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本名孫璞,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1982年定居紐約。
  • 木心被禁22年,66頁紙寫65萬字,沒有一字抱怨人生
    1927年2月14日,木心出生於美麗烏鎮,一個書香世家。父親為他取名孫璞,寓意美好。而他確實得到上天恩寵,自幼聰穎。父母教他識字斷句,讀詩誦詞,發現他尤其喜歡讀詩,就有意讓他學寫詩。木心聽後,把詩詞一把火燒了。母親驚訝,他卻說:「寫詩詞是為了創新,不是模仿。」13歲,他已通讀《文學大綱》;祖母給他講《大乘五蘊論》;外婆為他解讀《周易》;他似乎都能知曉通悟。1937年烏鎮淪陷,茅盾老宅管家怕藏書丟失,就借書給木心。
  • 陳丹青:匱乏壓抑的年代,人性友情另有一套活躍的密碼
    原創 陳丹青 理想國imaginist1931 到 1932 年間,孫璞和爸爸、媽媽、大姐姐、小姐姐在一起(木心美術館提供)想了解木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讀木心的作品。當然,木心著作裡的「我」絕不等同於木心自己。
  • 木心 | 一出聲就俗了.
    你問他世界上什麼最偉大,他說藝術最偉大。常有年輕人問,木心的筆名是什麼意思,陳丹青替他回答:「木鐸有心」,源自佛教。木心自己解釋說,其實沒有那麼深奧,不過是一個木一個心,一個收斂一個發散。一面是深沉辯士,一面是俏皮情郎。他說,倪瓚的「不可出聲,一出聲便俗」,是他一生的美學綱領。他是木心。
  • 與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時光
    對於許多通過其寫作和藝術作品來認識他的人來說,木心的影響力同樣強大。在創作生涯中,他始終與他的受眾保持著距離。他的一生踐行著福樓拜的信條:「呈現藝術,隱退藝術家」。 我們與木心先生的見面費了一番周折。2008年,我們開始策劃一部紀錄片,以在世中國藝術家肖像為主題。兩年的時間裡,我們為籌款擬定計劃書,會見潛在捐贈者,造訪不同文化機構,卻一直缺少運氣。
  • 木心,讓高曉松自慚形穢的大師?餘華:他的東西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生活藝術,名利都已經辜負了木心太多,作為中國文化最艱難時期僅剩不多的文學創作者,所以他擔當得起這遲來的鮮花和榮譽,這一輩子幾乎都是在艱難困苦之中度過,然而,也是這屈辱的生活經歷造成了他靈魂上的高度,促成了他一部又一部優秀作品的成功。
  • 烏鎮,中國人的造夢師
    ▲館長陳丹青說:我們為木心一個人做美術館,它存在,是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和歷史,面對過去和未來的雙向開放性尺度。Photo © VCG當人們質疑「烏鎮是假的」時,陳丹青說:我只能說,它讓我想起無數別的古鎮完蛋了,沒了——江南江北多少古鎮本該像烏鎮這樣死一回,再活過來,活得像如今一樣,那有多好啊!不可能了。對於當下中國人的理想生活,烏鎮剛剛好。
  • 陳丹青被懟,姜文不是勸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件事第二人物就是陳丹青,他應該很多人都熟悉,當代畫家。這些年在國內文化界很有名氣,經常對一些公共社會話題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在視頻網站上開節目講名畫,很受文藝青年的喜歡,擁有大量的粉絲。可以說陳丹青是一個文化界的明星,著名公共知識分子。那麼陳丹青和木心是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