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時光

2020-12-14 騰訊網

與木心先生在一起的時光

文/弗朗西斯科·貝略、蒂姆·斯滕伯格

2010年12月,我們有幸會見並採訪了木心先生,他是當今世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對任何一個有幸與其相識的人均影響重大。對於許多通過其寫作和藝術作品來認識他的人來說,木心的影響力同樣強大。在創作生涯中,他始終與他的受眾保持著距離。他的一生踐行著福樓拜的信條:「呈現藝術,隱退藝術家」。

我們與木心先生的見面費了一番周折。2008年,我們開始策劃一部紀錄片,以在世中國藝術家肖像為主題。兩年的時間裡,我們為籌款擬定計劃書,會見潛在捐贈者,造訪不同文化機構,卻一直缺少運氣。就在即將放棄時,我們的調研指向了木心。

這個男人的生命跨越了中國革命的不同時代,曾於上世紀70年代在獄中冒著生命危險創作了驚人的「獄中筆記」和「山水畫」。行家們說他是中國古典與現代藝術之間的現實紐帶,同時也是東西方之間的橋梁。我們最初得知,他就住在紐約市的皇后區,他是一名理想的受訪對象,住所就在我們附近。當然,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他的作品本身。

我們第一次看見他的作品是通過網上一小幅山水畫《會稽春暉》的複製品,畫中的世界迷失在廣闊無垠的時空中,霧靄沉沉的遠山以君臨之姿凌駕於近處的小屋之上。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微妙平衡如同直接以意志刻寫在紙上的記憶,直抵人心與思想。然後我們又知道了他的「獄中筆記」,在其中他以雄辯、探究的智慧創造了與歷史上的思想大家之間的虛構對話。

通過木心先生在美國的朋友亞歷山德拉·曼羅(曾與藝術家巫鴻、她的丈夫羅伯特·羅森克蘭茨一起饒有勇氣地策劃了2003年的木心作品美國巡迴展)以及木心作品的翻譯與研究者劉軍(筆名:童明),我們才知道木心已經離開了美國,回到了他的家鄉浙江烏鎮。終於,在經過了數月聯繫木心的努力後,我們通過他的老朋友、不知疲倦的擁戴者陳丹青,定下了前往中國會見木心本人的行程。

陳丹青計劃作為我們的引薦人,與我們一同前往。如果木心先生喜歡並信任我們,那麼他會同意我們的拍攝,否則,我們將無功而返。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顯然,木心很反感被採訪,我們還得知,即使他同意採訪,也很可能情緒易怒且缺乏耐心。大家都知道,被問及昔日尤其是他的牢獄生活時,木心總是轉彎抹角地回答,或乾脆保持緘默。

對木心先生來說,他絕自認為「受迫害的藝術家」,但談論這個話題,就像是給那些一心想為木心貼上這個標籤的人提供更多彈藥。木心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藝術作品本身,而藝術作品如何或者為何被創作其實無關緊要。」

顯然,為了表示誠敬,也為了建立融洽的關係,我們應該贈送禮物。我們在中國的行程只有一個多星期,必須珍惜這僅有的短暫時間。聽說他熱愛西方古典音樂,我們就帶上了一盒全套貝多芬弦樂四重奏CD。見面時木心先生安靜地說「你好」,隨後把我們帶到客廳。面對面坐著時,他打量著我們。他戴著一頂遮蓋著前額的羊毛帽子,面色十分平靜,只有銳利的雙眼不斷輕微移動著,透過厚厚的鏡片斜視我們。他顯然對愚蠢的採訪者不抱耐性。我們試著通過翻譯向他闡述拍攝這部電影的用意。我們告訴他,這部電影將成為他的一幅肖像。

沒有任何反應,過了第一關。「告訴他我們的電影將成為他的肖像,不過是以他自己的話來訴說。」他聽著翻譯的話,點燃了一支香菸,聳了聳肩。這是同意嗎? 還是只是第二關? 隨後,我們將貝多芬送給他,這時他的臉上泛起了笑容。他連珠炮似地講了幾句話。「他對於你們不遠萬裡給他帶來貝多芬感到十分驚訝,」女翻譯告訴我們, 「現在他想知道你們到底想談什麼?」 我們看著木心,他坐在椅子上,身子前傾,面帶微笑。我們通過了他的考驗,在陳丹青和木心開始追憶敘舊時,我們架起了燈光和攝像機。

接下來的六天都用於採訪木心,也漸漸適應了他需要頻繁休息來調整呼吸和整理思路的習慣。與先前的傳言很不一樣,木心輕快活潑地從一個話題跳躍到另一個話題,以一種讓人難以置信的輕鬆遊走於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文學與藝術傳統。

不帶一絲傲慢自負,他與達文西、李煜、馬克思·恩斯特、米芾、託爾斯泰、尼採以及安塞姆·基弗等人保持對話—不是作為弟子或信徒,而是作為一個對手。醇酒般的對話中不時穿插著狡黠而戲謔的幽默,在對音樂發表了大段見解後,他笑著說,「你們來是為了尋找一個詩人,可如今這裡只剩一個老頭了。」

那麼他的過去呢?他講述了獄中的可怕經歷,在70年代末離開故土在紐約奮鬥三十年的種種經歷。他講述了他的作品在美國只公開展出過兩次,在2003年他的巡迴展啟動之時,他已經七十六歲了。他講述了他是如何等待了三十多年才讓自己的作品在中國發表,並講述了在七十六歲時最終回到中國定居的經歷。在講述所有這些故事的時候,他沒有絲毫怨言。它們只是事實而已,他仿佛敘述的是很久以前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仿佛一切與他的創作無關。他告訴我們: 「最重要的是我現在所做的創作。」

在簡樸的工作室裡,他向我們展示了過去幾年的畫作。這是另一系列讓人嘆為觀止的小型風景畫。他從20世紀80年代起所著的貫穿研究生涯的各種書籍擺滿了整面牆。這些新畫作和著作,是他總是孜孜工作、信守諾言的最好佐證。就像他告訴我們的那樣:「無愧於我年輕時為藝術許下的諾言。」

當我們告別的時候,不用說也知道,木心已如此高齡,這很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接受採訪了。當這種可能性最終變成現實時,影片的鏡頭增添了幾分辛酸沉重。

因為,在我們拜訪之時,他是如此具有活力,他的臉上沒有皺紋,沒有跡象顯示出他的年齡,他的眼睛是如此澄澈,他那充滿精神和理念的思想是如此活躍。

我們希望我們的電影能夠將木心先生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介紹給更多的人。他教導我們如何在生活陰影中面對逆境,他向我們證明了,一個人說了什麼並不重要,人生在世,真正做了什麼才是關鍵。人們將深切地懷念他。

原載紐約《藝術界》雜誌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科·貝略、蒂姆·斯滕伯格,木心紀錄片《夢想抵抗世界》導演

【陳丹青最新作品】

全新修訂升級版《易中天中華史》

暢銷600萬冊的歷史文化讀本

書寫「人們不知道和想知道」的歷史

【文章推薦】

相關焦點

  • 木心,一個人類的好情人.
    木心幼年時(左二為木心)時局紛亂的時候,他依舊日日宅家中,不必理會外界憂苦,自有名流先生上門講課,念詩經百家,講莎士比亞。少年時的那段悠然的時光,是木心一生詩意的開端。於木心而言,時光就是慢慢悠悠地晃著一艘小船渡江而去。歲月雖然無情,他卻也可以狂言,「歲月不饒人,我亦不曾饒過歲月。」
  • 讀陳丹青的《張岪與木心》,走進烏鎮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難盡
    《張岪與木心》,知道陳丹青寫了這麼一本書時,我就一直在想,張岪是誰啊?等我一讀,我就知道了。原來張岪是木心送給陳丹青的筆名。張,是陳丹青的母姓。岪,指山。因為陳丹青喜歡山。張岪,真好聽。陳丹青一直沒公開使用,給的理由也確實合理。張岪與木心,這五個字,讓人挺感動的。
  • 《木心詩選》西安首發童明:木心的詩要淺唱低吟
    木心的詩在童明讀來,不僅有其韻味,更多了一分理解。數十年的切磋與琢磨,讓童明在木心身後,仍然可以闡釋彼時彼刻詩歌的寫作的背景與含義。9月4日在大都薈·萬邦書店舉行的《木心詩選》首發活動上,木心研究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語系教授童明與現場的讀者分享了自己對木心研究的部分心得,作為一個老西安,童明也讓木心與西安增加了一分關聯。
  • 木心「大師」論戰續:姜文「辣」評,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
    編者按:近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在網絡發布一篇批評木心的短文,引發陳丹青先生回應。9月13日,學人scholar公眾號首發四川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藝術學者牟群先生《》一文,反響頗大。歷史學者伍國先生(見)也來稿評論。導演姜文在閱讀一文後,寫下以下內容:導演姜文。
  • 木心:在自己身上,克服時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84年,客居紐約、僅有一二知己知曉的木心恢復寫作,迅速震動彼岸文壇;35年後,先生的讀者遍布此岸各地。2019年8月,為紀念木心先生恢復寫作三十五周年,由單向空間、木心美術館、理想國聯合,共同發起了「回到文學:木心先生重啟寫作三十五周年系列紀念活動」。
  • 木心:把生活過成藝術,就能成為藝術家
    誠然如此,生活可以過得像汪曾祺一樣充滿人間煙火氣,也可以像木心一樣得體時尚高逼格。木心以文學和繪畫名,但其實木心先生還是一位生活藝術家。先生的弟子陳丹青曾經問他:怎樣才能成為藝術家呢?答:把生活過成藝術,就能成為藝術家。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
  • 木心 | 一出聲就俗了.
    常有年輕人問,木心的筆名是什麼意思,陳丹青替他回答:「木鐸有心」,源自佛教。木心自己解釋說,其實沒有那麼深奧,不過是一個木一個心,一個收斂一個發散。一面是深沉辯士,一面是俏皮情郎。他說,倪瓚的「不可出聲,一出聲便俗」,是他一生的美學綱領。他是木心。八年前,抖落一身的雪,他離開了我們。
  • 從前慢-木心
    超喜歡木心先生寫的這首詩《從前慢》:賣著豆漿的小店、誠誠懇懇的少年、傳遞著愛的車信、精美樣子的鑰匙。與一個「越來越快的世界」相比,「從前的慢」直接轉化成一種美、一種好、一種樸素的精緻、一種生命的哲學,每次讀來,總感覺有一股暖流湧上心頭,令人動情。
  • 「木心大師說」持續升級,陳丹青、郭文景再論木心,姜文「勸架」又...
    起因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回擊8月20日,作曲家郭文景「為了消遣」,寫了一篇文章來「說木心」,主要內容是仿其語氣,諷刺嘲笑木心的文風:「木心說:東方與西方最大的分異現在音樂上:東方的音樂越聽人越小,世界越小。
  • 陳丹青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然而好日子沒過幾個年頭,苦難總不會放過這位先生。適逢那個特殊的十年,木心兩度入獄。那是個怎樣的時代?老舍投湖,羅廣斌跳樓,傅雷夫妻雙雙自縊。而木心卻說自己,不以死殉道。在昏暗的牢裡,他用寫材料剩下的紙條,悄悄寫著一篇又一篇詩歌,散文,以文字與嵇康尼採對談。
  • 木心是誰?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年輕人隨行的朋友,立刻認出了這位先生,並帶著年輕人上前開始交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友誼。年輕人是初到美國的陳丹青,而那位先生則是木心。這是他倆第一次見面。自此之後,兩個人很快就廝混到了一起。陳丹青是上海人,木心是烏鎮人,兩人常常用上海話長談到天明。還常常一起討論手稿,一人看稿,另一人抽菸。
  • 木心先生:從前的車馬郵件都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把每一個人變成想高速運轉的陀螺,無法擁有片刻能夠讓自我安靜下來的時光,所去認真地思考一些東西,或者說是用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一些期許。或許,在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下,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生活、時間,在想法上調節慢一點,好擁有更多的安靜時間來認識自己,而這首《從前慢》,恰好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契機。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然而,在一些當代文人學者的極力推崇下,尤其是總因驚人之語而「說得比畫得還有名」的陳丹青的大力宣傳和推廣,使木心在去世之後,反倒成了當代最紅的文人之一。陳丹青當年沒有受到正規的大學教育經歷,因畫藝出眾,在英語零分的情況下被錄為中央美院研究生。去美國後,他與木心相識,幾乎所有的精神啟蒙、知識結構都來自於木心先生。
  • 【開卷有益】讀木心的詩,《雲雀叫了一整天》
    好書推薦人:浙江省現代旅遊產業研究院研鄉村規劃中心副主任張琦 木心先生 「一夜透雨,寒意沁胸,我秋天了」 時至今日,又到秋天,又想起他,那個「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的人生狀態」的木心先生。
  • 趣讀美文 | 傑克遜高地 - 木心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因為一曲《從前慢》而認識了木心先生。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從前慢》開始被人傳頌,從貼吧、微博到微信朋友圈,這首詩被當成了情詩,廣為流傳。
  • 木心被禁22年,66頁紙寫65萬字,沒有一字抱怨人生
    這句話用在木心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他活了84歲,22年的時光在監禁中度過。至暗生活沒有壓垮他,當他從獄中走出,拍拍身上的塵土,換上一身乾淨衣服,依然腰板挺朗,精神抖擻。22年,仿佛就是去做了一個夢,來了一場旅行,進行了一次自我的修行。
  • 芥川龍之介:有時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木心接下半句,成為經典
    這句話被當代作家、畫家木心接了下半句,成為了經典。大家知道木心接的下半句是什麼嗎?木心接的下半句是「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餛飩」,當時的木心還是個左翼青年,這應該算是他的自嘲吧,我想。第一次知道木心是因為陳丹青先生,我是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後知道了有個有趣的人叫木心。
  • 如何定義木心——從「受難者」、「倖存者」到「自我救贖者」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收錄於話題#先生之風37個木心(1927.2.14-2011.12.21),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桐鄉烏鎮東柵。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 江南拾遺丨木心與杭州的往事②「走我自以為是的『路』」
    木心於一九四三年春到的杭州,住在城內鹽橋(現習慣稱為聯橋)附近的「蘋南書屋」。窗下是一條渾濁的小河,對岸有一家織席廠,整日機聲軋軋。雖然環境有些嘈雜,但與相對閉塞的小鎮相比,木心已是得償所願。屋的主人姓袁,木心稱之為袁老夫子。他是木心姐夫王濟誠的業師,家富收藏,精於鑑賞。木心剛來時,老夫子常去他房中夜談,看過木心作的山水花卉和隸真行草後,很是讚賞,認為「孺子可教」。
  • 木心:餘生,請守住孩子氣
    木心先生說:「所謂孩子氣,就是元氣。」 孩子氣,意思是純真和本色,與年齡無關。 她與小36歲的男友在一起時的狀態,完全是一副戀愛中少女的嬌羞甜蜜。 「我只是勇敢去做。」,她道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 唯有勇敢,才能熱愛,也唯有勇敢,才能得到。 像孩子般的無所畏懼,永遠保留蓬勃的活力,才能永遠保持年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