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有時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木心接下半句,成為經典

2020-12-16 曉楓說歷史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出生於19世紀末,是日本乃至全世界非常有名的作家。去年小編在看過他的一系列作品(只是部分)之後,覺得這個作家很特別,他對人性的了解是那樣的透徹,小編看完不禁震驚,不知道要有怎樣的經歷怎樣的人生才會有如此頓悟。

芥川龍之介身上有著濃厚的憂鬱敏感氣質,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有時人生還不如一行波德萊爾。」這句話被很多人喜歡,並摘抄在筆記本裡。

這句話被當代作家、畫家木心接了下半句,成為了經典。大家知道木心接的下半句是什麼嗎?

木心接的下半句是「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餛飩」,當時的木心還是個左翼青年,這應該算是他的自嘲吧,我想。

第一次知道木心是因為陳丹青先生,我是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後知道了有個有趣的人叫木心。木心出生於浙江嘉興,原名孫璞,號牧心,木心取木鐸之心之意。

木心一生著作頗多,著有詩集《雲雀叫了一整天》《巴瓏》《偽所羅門書》《西班牙三棵樹》等;此外還出版有散文集及16本小說。那首著名的《從前慢》就出自於木心先生。

木心在2011年的12月底去世了,享年84歲,是一代傳奇人物。現在位於浙江嘉興的木心美術館已經開館了,館長是陳丹青先生。

大家對木心還有哪些了解呢,對「有時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餛飩」又是怎樣理解的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世紀末」指的是19世紀末法國等歐洲國家出現的頹廢、享樂、唯美、神秘、懷疑等傾向的文藝思潮,代表作家有法國的波德萊爾、蘭波,英國的愛倫·坡、王爾德等人。閱讀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會發現他對世紀末文學情有獨鍾,甚至寫出了「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的名句。
  •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這幾日突然對日本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例如前幾日看的芥川龍之介。 龍之介可謂是少年得志,幾乎一帆風順地完成了畢業、就職和文壇成名等人生大事。他在此期間寫下的《羅生門》《鼻子》等佳篇迅速獲得世人矚目,一躍成文壇最閃耀的新星。
  • 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混沌
    1.半生木心,原名孫牧心,字仰中,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一大戶人家。七八歲還要丫鬟抱著。十多歲沒有出遠門的經驗。長到18.9歲,成為了一個左翼青年,熱衷革命運動。奮鬥、受苦,我也怕先找個人愛愛吧人是有的馬馬虎虎不算數看樣子是就這樣下去了平日裡什麼樂子也沒有除非在街上吃碗餛飩有時
  • 太宰治對芥川龍之介的愛時有時無,想過二人世界,又要棄他而去
    《文豪與鍊金術師~審判的齒輪~》動畫版中的太宰治在活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芥川龍之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文豪們的靈魂被召喚到圖書館,太宰治和芥川龍之介有機會朝夕相處,才能看出,其實太宰治對芥川龍之介的愛,是時有時無的。很多人都覺得,太宰治一生追逐著芥川龍之介,他曾多次衝擊芥川獎,還因為拿不到芥川獎,給佐藤春夫寫了四米長的信件抱怨。
  • 愛倫坡: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記不清是哪個人這樣說過,但就是如此匆匆不曾追究來處的一句話,卻始終叫我難以忘記。波德萊爾的一生本來該與別人大同小異,可正如聖經中那些平平無奇的牧羊人一樣,他在聽到人類之外聲音的呼喚之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這個神秘聲音為他打造的傳奇當中,他走進了與人類「共識」所迥異,但卻處處對應息息相關的森林。
  • 波德萊爾毛邊本: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波德萊爾用作品奠定了這一文學分支的基調:摒棄傳統,獨闢蹊徑。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今天是波德萊爾誕辰198年紀念日。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
  • 芥川龍之介:不愛魔都愛帝都
    在中國,芥川龍之介(1892—1927)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作家之一,就排名來說,大約緊跟夏目漱石,穩居第二。這主要是基於兩個原因,一是芥川文學獎,二是《羅生門》等電影,最近又多了一部新片《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可是,芥川獎是在芥川歿後,由菊池寬創設的純文學獎項;《羅生門》雖然是芥川的小說,但廣為國人所知者,與其說是小說原著,毋寧說是導演黑澤明。
  • 芥川龍之介《上海遊記》:100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一位名喚露露的女人,眼神甚是奪人,引起了芥川龍之介的注意。露露天生聾啞,長相頗具媚態。美人們說露露會看命,在一旁友人的起鬨下,芥川龍之介抱著懷疑的態度,開始向露露提問,誰知露露像是被附身一樣,講出了與龍之介腦海中女子一模一樣的話。
  •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可怕的利己主義
    在了解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了解它的作者一一芥川龍之介。提到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想起芥川文學獎(指芥川龍之介獎),沒錯,這個文學獎項正是日本文學家菊池寬在芥川過世後為紀念其而設立的純文學獎項。好了,我們回歸正題,繼續來介紹芥川龍之介。
  • 文豪野犬壁紙美圖:對太宰治的執念,是芥川龍之介變強的動力
    導讀:凌厲的少年感 ,黑髮黑瞳,髮絲凌亂,眼神幽怨,芥川龍之介在《文豪野犬》中,最初給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呢?芥川龍之介的童年並不幸福,在貧民窟長大的他,早年曾經跟多個小夥伴相依為命的他,因為偶然間撞破了組織的秘密,導致同伴被殺害,只剩了芥川自己。準備為同伴報仇的他,被太宰治搶先一步解決掉了敵人。太宰勸誘芥川加入黑手黨。
  • 虛無《黃梁夢》下是功利得失心,芥川龍之介: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作家「芥川龍之介」,是日本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深刻且十分耐人尋味,可能是養子身份讓他童年過得十分壓抑,也可能是身體的孱弱讓他備受折磨,抑或者他的愛情因養父母的自私而無疾而終,芥川龍之介的許多作品中,對人性的利己、自私有深刻的諷刺意味。
  • 閒來無事,推薦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給你
    接下來簡要的介紹一下芥川龍之介和他的作品。芥川龍之介,何許人也?芥川龍之介出生於東京,親生父親經營著牛奶牛奶業,他的母親在生下他8個月後精神失常,川龍之介的童年幾乎是陪著他發瘋的母親一起生活,悲慘的童年造就了他陰鬱的性格。芥川的親生父親對他並不上心,所以很快就將他交由舅父收養。
  • 百年經典《羅生門》探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必讀,芥川龍之介名篇
    芥川塑有短篇小說「鬼才」之稱,一生著作150餘篇,篇篇經典。他慣於在細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出人性的利己本質,無情鞭撻著人世間的醜惡現實。何為人性?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人要怎樣活過一生?透過他細膩的筆觸、簡潔的文字、精巧的架構,令人拍案叫絕,又猝不及防地聲聲擊扣著心靈。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靠拔死人頭髮為生,卻被一個男人扒光衣服
    芥川龍之介這個名字,喜歡文學的童鞋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讀過他的作品,如《竹林中》、《羅生門》、《蜘蛛之絲》、《鼻》等經典名作。在1915年,芥川龍之介以柳川隆之介的筆名,在《帝國文學》上發表《羅生門》,自此以後,日本文壇就有了他的一席之地,而這時的芥川龍之介才23歲,風華正茂時,成為了日本的一大文學家。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著名作家、小說家,代表作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
  • 人生是一本書,寫一個美好的結尾,你要珍惜;讀芥川龍之介的句子
    ——芥川龍之介 《侏儒的話》01一個故事想要通過作家的手,集結所有的情結,最終成功出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多少的創意,有多少的文字,都因為各種原因,最終半途而廢。即便是那些最終完成的故事,也未見得就能以刊印發行的方式,幸運地來到讀者面前。02應該說,精彩的故事,才有成為書的可能。
  • 《文豪野犬》人物角色還原——芥川龍之介
    今天便當君要為大家還原的文豪,就是——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生後9個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因生於辰年辰月辰日辰刻,故名龍之介。龍之介在中小學時代喜讀江戶文學、《西遊記》、《水滸傳》等,也喜歡日本近代作家泉鏡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就是漫畫中影響織田作的那個人)、森鷗外的作品。
  • 芥川龍之介的上海第一印象:骯髒與秩序並存的東方摩登時代
    從碼頭出來,芥川一行人就被那些「骯髒」還「醜陋」的黃包車夫給包圍了。對於這種陣仗,在江戶是絕對見不到的,所以突然很想逃。初次遇見的上海似乎是一個很糟糕的樣子,可馬上芥川等人就大為改觀。城市的街道上有印度警察在指揮,這時的道路交通比東京還要有秩序,不得不說,東方之珠已經展現出來它的魅力。東亞洋行是一家日本旅店。大阪總社澤村君認為這裡更適合他們居住。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人們讀你讀了一百年
    不得不承認,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幾乎都是深灰色的,散發著一股苔蘚和汙水的氣味。儘管《羅生門》的書封被設計成明媚的湛藍色(時代文藝出版社),但仍舊掩蓋不住書裡頭瀰漫出來的「芥川灰」。求生欲可以看作是人類的動物性之一,雖無法擺脫,但也不必過於譴責,好比我們不能譴責一隻偷食的狗是不道德的,因為道德對它來講遠不如一根骨頭來得有意義。因此,如果我們把老太婆的行為妖魔化,說她是「發死人財」的毫無道德的人,未免有點過分。
  • 芥川龍之介的回答,讓人感到可怕!
    人最怕的是長期受磨難,痛苦,生不如死,想死也死不成,這樣活著,真的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語錄芥川龍之介的回答,讓人感到可怕!不懂人生真諦的人,不妨讀下蔣方舟這段語錄,你就懂了,很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