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混沌

2020-12-16 孤獨眾人

有一組不熱播的紀錄片《木心物語》。

我十分喜歡,想跟大家推薦一下。

……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我相信你我皆聽過木心的《從前慢》,但是其實他和我們所品味到的「歲月靜好」相去甚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說:「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

1.半生

木心,原名孫牧心,字仰中,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一大戶人家。

七八歲還要丫鬟抱著。十多歲沒有出遠門的經驗。

長到18.9歲,成為了一個左翼青年,熱衷革命運動。

但是後來的木心不喜歡這期間的自己,甚至看到自己18.9歲的照片直接痛哭起來。我想大概是太過意氣風發了吧,以至於和後來的苦難相比,顯得十分可恨起來。

50年代,他渴望去巴黎,可是無奈只能去上海做了學校的老師。

黃浦江對岸

小鎮中學教師

二十四歲,什麼也不是

看樣子是定局了

巴黎的盤子洗不成了

奮鬥、受苦,我也怕

先找個人愛愛吧

人是有的

馬馬虎虎不算數

看樣子是就這樣下去了

平日裡什麼樂子也沒有

除非在街上吃碗餛飩

有時,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有時,波德萊爾

真不如一碗餛飩

-----------《小鎮上的藝術家》

心裡都是精緻藝術和哲學,可是身體只能蝸居上海,無奈與苦悶,最後都溶於路邊的一碗混沌。

1956年7月,學生誣告木心「成立反動小組」,29歲的木心第一次入獄,關了半年。這半年期間,母親死了。

出獄後,他聽懂了貝多芬晚年的四重奏。

後來在文革期間,他被打成地主分子和現行反革命,又兩次入獄。算起來,斷斷續續的,木心在牢獄中持續十多年。

被關押期間,人家告訴他如果悔改是可以活下去的,否則以他的罪行是會被槍斃的,但是槍斃是要交五毛錢的子彈費,他想:我沒有上下直系親屬,誰來給交這個錢呢?於是只能勉強活下來了。

「有一天月亮很好,我就試試看把頭鑽出來,我自由了,可是我想了想,出來其實更糟糕了,還是又鑽回去了,我自己心裡就想,看我,我會爬起來的。」

等木心真正出獄,1977年,他50歲。

2.自由

可是出來了不代表自由了,也不代表爬起來了。

這年秋天,木心拿出自己的50幅小畫,邀請朋友們欣賞。朋友們面面相覷,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

事後,木心去喝了酒。苦悶當中寫下:明月清風易共適,高山流水固難求也。

五年後,還是這50幅小畫,成了木心去美國紐約的敲門磚。

藝術學生聯盟在五十七街,第七大道。因為籤證容易取得,一群上海人在那裡上學。那時陳丹青29歲,木心56歲左右。

重新做回了學生,木心仿佛又活了一次似的。他說:

我是到了美國才發育起來的

臉上一大堆看不見的青春美麗痘

有一天,他走在街上,看著紐約朦朧的夜色,心裡想著:我終於出來了。

兩年後,在臺灣《聯合文學》創刊號上,旅美作家木心登場。他一個人霸佔了《聯合文學》三分之一的篇幅,剩下的三分之一平攤給了余光中,梁實秋,凌叔華等40多作家。

哀愁是什麼呢

要是知道哀愁是什麼

就不哀愁了

生活是什麼呢

生活是這樣的

有些事還沒有做

一定要做的

另有些事做了

沒有做好

明天不散步了

-------------《明天不散步了》

他們說你是流亡作家嗎,我說no,我是散步散得遠了,散到了紐約。

3.老去

他身上不帶紅色中國的印記,倒像是從巴黎老電影裡走出來的紳士。

這話我贊同極了,外表看起來像極了一個紳士,但是眼睛卻像中國的俠客,風度翩翩卻有些玩世不恭。

1984年,木心在《聯合文學》一舉成名,同年在哈佛大學舉辦畫展,12月份,他設計並自己畫了海報。

街頭

有誰擁抱我

意謂祈福我去

遠方的名城

接受朱門的鑰匙

我茫然不知回報

總之

龐貝冊封為我的領地時

龐貝已經是廢墟

------------《赴亞當斯閣前夕》

他要這個,可是他在年近60歲得到了卻並不高興。他苦悶,因年華已逝,皆是蹉跎。

漸老

漸如枯枝

晴空下

杈椏纖繁成暈

後面藍天

其實就是死

--------------《曠野一棵樹》

4.知音

其實初到紐約時,木心一貧如洗。

他說真是比文革時期還要痛苦,坐牢時還有牢飯吃。

他總是坐在subway裡面頭低下來。不知道前途在哪裡。

這些學生都不知道,可是他們還年輕,可他所剩無多。

就是在這些苦悶的時候,他寫了《哥倫比亞倒影》《明天不散步》等這些最負盛名的作品。

和朋友陳丹青一起在校園散步,陳丹青突然說:「其實你的那些小畫受的是達文西的影響。」

木心突然就站住了,在馬路上,車還在開,他臉上滿是驚喜。

明月清風,高山流水都相得益彰了。

1994年6月,前往倫敦旅行,木心在文革期間創作的50副轉印小畫被收藏,2001年被捐贈給耶魯大學美術館。

木心的第三次畫展,就是在美國耶魯大學,這批小畫和66張文革牢獄中的筆記,標題是「塔中之塔」。

他說:

我是倫敦塔裡面的象牙塔。

象牙塔是精緻藝術,倫敦塔是冤屈。

相關焦點

  • 芥川龍之介:有時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木心接下半句,成為經典
    芥川龍之介身上有著濃厚的憂鬱敏感氣質,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有時人生還不如一行波德萊爾。」這句話被很多人喜歡,並摘抄在筆記本裡。這句話被當代作家、畫家木心接了下半句,成為了經典。大家知道木心接的下半句是什麼嗎?
  • 波德萊爾,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今天是波德萊爾誕辰198年紀念日。如今,在眾多文學藝術愛好者的眼中,詩人波德萊爾已然成為一代偶像,甚至被封為現代社會「喪文化」的祖師。但是在波德萊爾生前,他的作品飽受社會爭議,甚至因《惡之花》的出版被送上法庭。兩個世紀以來,關於《惡之花》的爭論持續不絕。
  • 波德萊爾毛邊本: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波德萊爾,法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現代派詩人,法國象徵派詩歌的先驅,在歐美詩壇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惡之花》是十九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詩集之一。作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波德萊爾用作品奠定了這一文學分支的基調:摒棄傳統,獨闢蹊徑。
  • 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
    芥川文學沿襲了當時的頹廢、享樂、唯美、懷疑、等傾向的的文學思潮,他對這種文學這種風格情有獨鍾,甚至寫出「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的名句。 芥川龍之介創造進入中期以後,成就不及前期,相對於才氣縱橫的前期作品,中期的作品良莠不一的頓挫感,他試圖突破自己,卻成功作品很少,遠未達到歷史小說所具有的高度,伴隨他的新探索而來的更多的是挫敗感。
  • 愛倫坡: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人生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記不清是哪個人這樣說過,但就是如此匆匆不曾追究來處的一句話,卻始終叫我難以忘記。波德萊爾的一生本來該與別人大同小異,可正如聖經中那些平平無奇的牧羊人一樣,他在聽到人類之外聲音的呼喚之後,得到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在這個神秘聲音為他打造的傳奇當中,他走進了與人類「共識」所迥異,但卻處處對應息息相關的森林。
  •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編者按】1821年4月9日,法國19世紀著名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出生於巴黎。艾略特稱他為「所有詩人的楷模」,芥川龍之介曾說「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他的詩集《惡之花》被譽為法國「偉大傳統業已消失,新傳統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裡「一叢奇異的花」。
  • 波德萊爾最重要的5本書 | 所有詩人的楷模,人生還不如他的一行詩
    > 英國詩人艾略特稱他是 「所有詩人的楷模」 法國詩人蘭波認為他是 「慧眼者,詩人之王」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說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 「遇見」波德萊爾
    我在「偶遇」散文集《巴黎的憂鬱》後,領略了波德萊爾的光芒——剝開表面的「惡」,欣賞被掩蓋的「花」。 作為中文系學生,大學期間我從未讀過波德萊爾的作品。寢室和我同月同日生的好友特別喜歡波德萊爾,鑑於她的品味和我們的共同志趣,我後來也買了一本《惡之花》,但不曾細讀。
  • 戈蒂耶《回憶波德萊爾》,及波德萊爾的書信選
    《回憶波德萊爾》中譯本這部《回憶波德萊爾》的完整書名為《波德萊爾的生平和對他親切的回憶》,作者戈蒂耶是波德萊爾的同時代人(戈蒂耶要年長十歲),西方唯美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說《莫班小姐》等。而波德萊爾生前也專門寫過評論戈蒂耶的文章(參見《浪漫派的藝術》)。戈蒂耶的這篇回憶錄篇幅不長,主要簡短記述了波德萊爾的生平(如他的樣貌、家庭、遊歷),以及解讀了波德萊爾的詩歌理論(如認為詩歌不應受道德約束,喜愛人工雕飾等)、詩歌特色(如音樂性、用韻、詩體等),還有所受愛倫·坡的影響(翻譯了愛倫·坡的作品),對大麻和鴉片的態度和研究等。
  •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波德萊爾代表作《憂傷與漂泊》欣賞 2020-10-04 2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碗媽祖線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
    傳統手工媽祖線面圖 | 張弦     文 | 李昂「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
  • 廢墟集|《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評註(上)
    波德萊爾,《惡之花》受朋友之邀,捋一捋本雅明的這篇《論波德萊爾的幾個母題》。文章分為十二個小節,本雅明由此探討從波德萊爾的詩歌引發而去的一些思考。與其說它是牢固地紮根於記憶的事實的產物,不如說它是記憶中積累的經常是潛意識的材料的會聚。」「真實」經驗乞靈於詩、自然、甚至神話時代。意在標示出,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已經非自然化,由此導致經驗的同質、貧乏與不可靠。
  • 波德萊爾美的定義
    美的問題,是一個糾纏了波德萊爾一生的大問題。在他看來,「詩的最偉大、最高貴的目的」是「美的觀念的發展」,詩人的最高使命是追求美。那麼,美究竟是什麼呢?波德萊爾在許多地方談到美,值得注意的是,他對美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在《隨筆》中聲稱:「我找到了『美』的定義,我的「美』的定義。
  • 天津日報:尋找波德萊爾墓地
    與王爾德相比,波德萊爾的墓地並不好尋找,因為蒙帕納斯墓園實在如同一座迷宮。到達這裡的時候已近黃昏,二月的天氣依然寒冷,但陽光卻活力充足,於是青灰色的墓石便籠罩在金黃色之中,靜謐也便有了活力。在尋找波德萊爾墓地的路上,竟然與杜拉斯、波伏娃和薩特不期而遇,曾經的一個個思想巨峰,如今安詳地棲息於這片都市裡的田園,感覺難以名狀。  1867年夏天,波德萊爾平和地病逝在星形廣場附近的杜瓦爾醫生診所裡,在聖奧諾雷教堂進行葬禮後,他的靈柩被安葬在蒙帕納斯墓地,與繼父奧畢克將軍合葬一穴(1871年,波德萊爾的母親也葬在這裡)。
  • 波德萊爾與生命之作《惡之花》
    在歐美各國,波德萊爾被看作是法國最偉大的詩人,《惡之花》是波德萊爾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法國乃至世界詩歌史上的地位。這部詩集促成他的成功,卻也給他帶來不盡的非議和圍攻。只是波德萊爾出生之際,父親年邁已高,將近六十歲,而母親當時只有二十六歲。父親對小波德萊爾甚是疼愛,常給他講神話和故事,帶他參觀和欣賞藝術作品,使其從小就受到了文化藝術的薰陶。可惜,波德萊爾六歲時父親就去世,母親改嫁,使波德萊爾陷入了孤獨和絕望之中。
  • 蒙田、波德萊爾:波爾多的「陶淵明」 & 巴黎的「李白」
    (原創/碧雲天)今天分享法國的兩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一位是來自波爾多的蒙田,一位是巴黎的波德萊爾。為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兩位作家的個性,我們可以粗略地把蒙田比作中國古代的「陶淵明」,屬於隱逸派;波德萊爾在性格上有點像詩仙「李白」,屬於大膽的反叛者。
  • 同樣「以醜為美」,詩怪李金髮與波德萊爾有何區別?
    李金髮與法國象徵主義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自己也說過,波德萊爾是他最喜歡的詩人之一,並且把一切他能找到的有關波德萊爾的詩歌文章都拿來讀。在詩歌創作上,李金髮也自覺地學習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的代表作《惡之花》是要在惡與醜之中尋求「美麗的花朵」,詩歌風格頹廢、憂鬱、怪誕,李金髮也延續這一風格,在上世紀新詩創作中獨樹一幟。但李金髮不是波德萊爾,他有著自己的特徵。波德萊爾所處的時期正是資本主義上升的時期,他遊走在巴黎街頭,悄悄地注視著這一切,看到的更多是在那個時代中充斥著的種種罪惡、醜陋。現實世界的遮羞布蕩然無存,一切都顯現在巴黎街頭。
  • 每日一句 | 波德萊爾
    ——波德萊爾《惡之花》壯遊無止,每日一句。追求簡短,心情隨筆。《惡之花》是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的一部詩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詩的集合,而是一本有邏輯、有結構、有頭有尾、渾然一體的書。波德萊爾的《惡之花》,是一卷奇詩,一部心史,一本血淚之書。 惡之為花,其色豔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它綻開在地獄的邊緣。一八五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惡之花》經過多年的蓄積、磨礪,終於出現在巴黎的書店裡。 由一百多首詩歌組成的《惡之花》,由詩人精心安排為六個有機組成部分,有序地展開詩人的精神探索。
  • 波德萊爾代表作《秋之十四行詩》欣賞
    從1843年起,波德萊爾開始陸續創作後來收入《惡之花》的詩歌,詩集出版後不久,因「有礙公共道德及風化」等罪名受到輕罪法庭的判罰。1861年,波德萊爾申請加入法蘭西學士院,後退出。作品有《惡之花》、《巴黎的憂鬱》、《美學珍玩》、《可憐的比利時!》等。秋之十四行詩波德萊爾.你明如水晶的眼睛告訴我:「對於你我有什麼價值,奇怪的朋友?」
  • C.K.威廉士論惠特曼與波德萊爾、艾略特及龐德
    本雅明在討論波德萊爾和他的城市時寫道:「波德萊爾喜歡獨處,但他要的是人群中的獨處。」然後他如此描述那些人群,「其中沒有一個人對任何其他人很透明或很不透明。[1]」惠特曼在城市中的流浪還有更好的描述嗎?但兩位詩人也都是強迫性的群居物種,都是喜鵲式的人物,從街道、從城市門面背後的隱蔽處收集圖像、印象、聲音和戲劇。最重要的是,兩者都是頌揚者,為平凡、為常見和不常見、為美和似乎令人反感的一切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