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媽祖線面
圖 | 張弦 文 | 李昂
「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離家太久的人,熱氣騰騰的一碗下去,仿佛回到了盛滿陽光的農家小院,看到一排排斑駁的架上,線面千絲萬縷如同布匹般在風中顫動。」
中國人愛吃麵。從南到北,各地花樣翻新,但藏在百般麵食底下的,是一般的鄉情。
年歲交替,莆田人家講究在大年初一,闔家吃一碗「壽長」的線面。 吃了線面才算長了一歲,面上覆的紫菜,金針,花生,荷蘭豆,蛋皮。讓整碗線面鮮活起來,飽滿成一年一歲的豐富。
這掛悠悠細長的線面,一頭牽連著距今千百年的唐宋記憶,一頭融入莆田的大街小巷,聯結著每一家的人情事暖。
祖線面」,也稱「媽祖面」,其加工工藝用手藝人的話來講,就是——「一根線面50斤(一袋面)」,可見其複雜程度。
面原材料為98%的小麥精粉加上2%的米粉及鹽。麵團需要經過反覆揉搓,「大搓」「小搓」3個多小時, 磨練的是坐功,錘鍊的是耐性。
作工藝流程分為室內的和、揉、擀、切、搓(重、輕)、盤(粗、細)、串、垂以及室外的拉(重、中、輕度)、松(多次)、晾、收、折、曬、捆等十幾道工序。
拉麵,一來輕重有序;二是進退合宜,一進一退,反覆進行;第三拉停結合
十餘道工序,從凌晨忙到東方掛白,才把一掛掛線面拿出,在暖陽下撐開。
雙面筷,交叉著從頭到尾捋過去,動作輕、快、準,如同素手撫琴一般,讓線面更加細長。
線面的室內、外製作工序間隔5個小時,總用時10個小時左右。
加工季節為秋、冬兩季。
莆仙地區保留著生日、出行、宴請賓朋食用「媽祖面」的習慣,民間紅、白事或廟會等節慶活動「媽祖面」更是必備的貢品。
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離家太久的人,熱氣騰騰的一碗下去,仿佛回到了盛滿陽光的農家小院,看到一排排斑駁的架上,線面千絲萬縷如同布匹般在風中顫動。
(拍攝地:莆田梧塘、萩蘆;仙遊園莊。)
張弦,工藝美術師,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曾獲福建十傑攝影師、福建省第六屆省政府百花文藝獎,近兩百幅作品入展省級及以上影展,部分獲金銀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