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媽祖線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

2021-02-27 莆田萩蘆綠緣漂流

傳統手工媽祖線面

圖 | 張弦     文 | 李昂

「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離家太久的人,熱氣騰騰的一碗下去,仿佛回到了盛滿陽光的農家小院,看到一排排斑駁的架上,線面千絲萬縷如同布匹般在風中顫動。」

中國人愛吃麵。從南到北,各地花樣翻新,但藏在百般麵食底下的,是一般的鄉情。

年歲交替,莆田人家講究在大年初一,闔家吃一碗「壽長」的線面。 吃了線面才算長了一歲,面上覆的紫菜,金針,花生,荷蘭豆,蛋皮。讓整碗線面鮮活起來,飽滿成一年一歲的豐富。

這掛悠悠細長的線面,一頭牽連著距今千百年的唐宋記憶,一頭融入莆田的大街小巷,聯結著每一家的人情事暖。

祖線面」,也稱「媽祖面」,其加工工藝用手藝人的話來講,就是——「一根線面50斤(一袋面)」,可見其複雜程度。

面原材料為98%的小麥精粉加上2%的米粉及鹽。麵團需要經過反覆揉搓,「大搓」「小搓」3個多小時, 磨練的是坐功,錘鍊的是耐性。

作工藝流程分為室內的和、揉、擀、切、搓(重、輕)、盤(粗、細)、串、垂以及室外的拉(重、中、輕度)、松(多次)、晾、收、折、曬、捆等十幾道工序。

拉麵,一來輕重有序;二是進退合宜,一進一退,反覆進行;第三拉停結合

十餘道工序,從凌晨忙到東方掛白,才把一掛掛線面拿出,在暖陽下撐開。

雙面筷,交叉著從頭到尾捋過去,動作輕、快、準,如同素手撫琴一般,讓線面更加細長。

線面的室內、外製作工序間隔5個小時,總用時10個小時左右。

加工季節為秋、冬兩季。

莆仙地區保留著生日、出行、宴請賓朋食用「媽祖面」的習慣,民間紅、白事或廟會等節慶活動「媽祖面」更是必備的貢品。

面,有時就是一碗家鄉。離家太久的人,熱氣騰騰的一碗下去,仿佛回到了盛滿陽光的農家小院,看到一排排斑駁的架上,線面千絲萬縷如同布匹般在風中顫動。

(拍攝地:莆田梧塘、萩蘆;仙遊園莊。)


張弦,工藝美術師,高級攝影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曾獲福建十傑攝影師、福建省第六屆省政府百花文藝獎,近兩百幅作品入展省級及以上影展,部分獲金銀銅獎。



相關焦點

  • 一碗莆田媽祖面
    一碗麵の故事媽祖面是福建省莆田市沿海地區的一種地方特色小吃,屬於閩菜系。
  • 這家店僅用一碗正宗的莆田扁食和媽祖面就徵服大王!
    連每逢親友來訪時,當地主人便會特別端出一碗色、香、味俱全,寓意著媽祖賜予的平安、吉祥、富貴、長壽的線面,來迎接尊貴的客人,彰顯主人的誠意和良好的祝願。在南寧也能吃到這樣一碗象徵平安、紫氣東來的媽祖面福利說有就有!
  • 10.1《家鄉好滋味》--莆田線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中華大地上的任何一片土地上都有著自己的傳統飲食文明,從今天開始,《福建農村新聞聯播》欄目為大家推出國慶特別節目《家鄉的好滋味》。第一站要帶大家到莆田,聽說這裡的手工線面,早在宋代,就已經融入到了當地老鄉的生活當中,大小喜事您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接下來,就跟隨鏡頭一起去品嘗一下這千絲萬縷的「家鄉味道」。
  • 【食色平海】特色媽祖面
    、香、味俱全,寓意著媽祖賜予的平安、吉祥、富貴、長壽的線面,來迎接尊貴的客人,彰顯主人的誠意和良好的祝願。古時候,莆田沿海的漁民們,在出海之前,其家人都會給他們煮上一碗媽祖面,以祈求出海捕魚的漁民能平安歸來媽祖線面在製作過程中選料考究,主要有上等精白的面線、顆粒飽滿的花生仁、朵兒圓滿的香菇、色澤清麗的幹黃花菜、自家生產的雞或鴨蛋、新出爐的油炸豆腐條、新鮮五花肉、新近曬乾的紫菜等,加上烹飪所用的調料,一應俱全地準備到位,方可進行製作
  • 在家做一碗酸辣線面,保證讓你食慾大開,味道那是槓槓滴!
    在家做一碗酸辣線面,保證讓你食慾大開,味道那是槓槓滴!有的時候真的是不知道吃什麼好,這就是好東西吃多了之後的問題。所有的食物都幾乎是吃過了,感覺沒有什麼意思了,不知道還有什麼食物是能夠提起興趣的。提升自己的食慾就用酸辣線面這樣的食物,酸辣的口感保證是能夠讓食慾大開。酸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能夠讓口感更加的爽,這樣食慾自然就會有了。辣雖然是沒有直接提升食慾的效果,但是火辣的感覺也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多吃兩口飯來中和辣的感覺,這樣無形中也是起到了吃東西的效果。酸辣線面的做法很簡單,如果不知道吃什麼了,就吃它。
  • 代表各省市的一碗麵,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在我國的各個省市幾乎都有自己獨特的麵條製品,口味也更具特色,下面就來看看代表各省市的一碗麵,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做陽春麵最重要的就是炸蔥油,紫皮洋蔥的味道比較香,炸出的蔥油味道非常濃鬱。作為面中最便宜的光面,依然保持著上海人的風格,那就是不即不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4、代表廣州的竹升面竹升面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種特色小吃,其特點是爽脆彈牙,韌性十足,湯頭鮮美無比。
  • 平日每天吃的媽祖手工面,一文介紹詳細製作過程
    從古代至今,媽祖面在莆田這座城市就有著特殊的地位,最早開始在宋代,媽祖面就已經悄悄出現在莆田人的生活中,如今,白事,喜事,逢年過節都能見到它的蹤影。現如今,媽祖面的現狀並不樂觀,由於現代機械化製造對媽祖面加工的衝擊,再加上傳統手工面費時耗神,能靜心學習並且加以傳承的人日益減少,長此以往,這門獨特的手藝在百年之後將後繼無人。手工媽祖面的生產過程非常複雜多樣。完整的線面加工,有十幾道工序。
  • 有時波德萊爾不如一碗混沌
    奮鬥、受苦,我也怕先找個人愛愛吧人是有的馬馬虎虎不算數看樣子是就這樣下去了平日裡什麼樂子也沒有除非在街上吃碗餛飩有時,人生真不如一行波德萊爾有時,波德萊爾真不如一碗餛飩-----------《小鎮上的藝術家》心裡都是精緻藝術和哲學,可是身體只能蝸居上海,無奈與苦悶,最後都溶於路邊的一碗混沌。
  • 會昌味道丨代表家鄉的一碗粉
    米粉會昌的驕傲        一碗粉,加上醬油、酸菜、辣椒醬、蘿蔔乾、花生米、香蔥然後把它們統統都攪拌在一起,看著就特別滿足。一碗粉,一座城美食那麼多能夠給人帶來歸屬感的還是那一口熟悉的味道如果你來推薦代表家鄉的食物你會選擇什麼呢?歡迎大家都來說說編輯:羅婷玉審核:周雲山歡迎大家積極分享身邊的美食、美景以及會昌的新鮮事!
  • 對內江人來說,牛肉麵就是一碗鄉愁.
    初中時期結識的另一個好友,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成都工作,也已經決定要一直留在省城。又比如我自己,從上大學到外出工作的六年間,最想念的,就是那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一坨坨彈性十足的紅燒牛肉,配上各家麵館獨家秘制的紅油辣椒,再加上與眾不同的弱鹼性面,才能成就一碗內江味道。而那些營業到凌晨兩三點乃至通宵的牛肉麵館,指引的,是家的方向。
  • 京城人人饞餄餎面老鄉免費吃,冬至的一碗羊湯一碗麵暖胃更暖心
    原標題:京城人人饞餄餎面老鄉免費吃,冬至的一碗羊湯一碗麵暖胃更暖心一碗餄餎面,濃濃故鄉情。時值冬至,北方地區都有吃餃子和「小團圓」的習俗,在京城各大餐飲品牌推出「餃子」供應的時候,北京舊宮住總萬科新開業的一家人人饞羊湯餄餎面餐廳,在此期間溫情推出了為期三天的「老鄉免費吃」活動。一碗羊湯一碗麵,不僅讓這個冬至倍感溫暖,更是將濃濃故鄉情融入了家鄉特色美食之中。
  • 這一碗是在外遊子日思夜想的家鄉味!
    曾有人說過:「出門在外,最放不下的,就是家鄉的那碗面。」的確,每個人記憶深處都有一碗家鄉的面。這碗面,就代表著家鄉的味道。毋庸置疑,內江就是一座麵條之城。對於內江人來說,沒有麵條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牛肉麵更是日思夜想的家鄉味。
  • 推文 一碗暖胃的小米粥
    小米很抗旱,「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裡旱死粟」說的就是它的強悍個性。小米脫殼後煮粥食用「可開胃、補虛損、益丹田……」這些已不必多說,總之早餐一碗暖暖的小米粥,美好的一天開始了,晚飯後如果運動加晚睡了,同樣一碗暖暖的小米粥讓你睡個好覺。小時候,欠缺雞鴨魚肉,但從來不欠小米粥,這是身處小米產地的好處。
  • 【吃在渭南】走,咥一碗踅面
    說簡單,也僅僅就是5元一碗的普通蕎麥麵。說不簡單,是因為這種樸實的面已經滲入到合陽老百姓的心田裡,成為老百姓思念家鄉的一種情感寄託。   沒吃踅面沒到過合陽縣   踅面是合陽縣獨有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以蕎面為主,對預防和減緩血糖過高亦有功效,故而頗受老百姓歡迎。在合陽當地流傳著「沒吃踅面沒看線(戲),沒有到過合陽縣」的說法。
  • 一碗高明瀨粉,一份濃鬱的家鄉味道
    稱重粘米粉、和粉攪拌、掛漏米漿……在上善瀨粉工藝傳承館裡,陳建寧正在趕製一批瀨粉,計劃送往40公裡外的更合鎮一家飯店。開好粉,陳建寧把米漿裝入七孔瀨粉甌,鍋裡燒水,再將粉甌拿到開水上,不停打圈,米漿從孔中流入沸水中,慢慢形成粉條,等到粉條浮出水面,撈起來放進冷水中。「如果不『過冷河』,一會兒瀨粉就會黏在一起。」
  • 一碗不可辜負的豚骨拉麵
    19歲就離開家鄉前往日本,從工作的第一家拉麵店到現在,王滬榕和拉麵的「美味情緣」一直堅持了十一年。除了博多一豚軒,在新加坡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品牌,他的目標是在國內開到50家。「這家店花了我很多心血,很珍惜。剛開始我們不是為了賺錢,只是想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真正的拉麵,從而打造一個品牌。我們做的不止是一碗拉麵,其實是一種文化。」
  • 家鄉鹹湯圓,一碗鹹湯圓,濃濃思鄉情
    家鄉鹹湯圓By elmonte南方冬至吃湯圓,有甜有鹹。老公家鄉是吃鹹的,昨天央視也有介紹臺山鹹湯圓。近海的放海鮮多,不近海的放腊味鹹雞等,各有特色。一碗鹹湯圓,濃濃思鄉情。
  • 興義人 早餐從一碗羊肉粉開始
    也許是南北方飲食習慣的差異,也許是家鄉的味道根植於心,在尋覓了大街小巷是否有豆漿油條包子稀飯麻圓兒糖三角之後,最後還是乖乖的選擇一家羊肉粉店,一個早餐,還是不必那麼矯情了吧!原來啊,這家店的老闆娘很早的時候就在老街體育場那邊開店了,這麼多年也算是一碗一碗把那小胖墩兒餵大的。小文文去成都念書這幾年,店搬下來了,丫頭心裡一直惦念,這幾天聽人說好像是搬到桔山下面去了,連跑帶顛兒的就尋過來了!老闆娘寒暄著,一會兒看看女大十八變的丫頭,一會兒瞅瞅玉樹臨風的我...哈哈,感覺一天的好心情就是從那一雙泛著慈愛善良的雙眼開始的!
  • 一碗麵,餵飽了14億中國人.
    圖/網絡對中國人而言,在這一根根麵條裡,有時帶有文化的歸屬,有時飽含思鄉的愁緒,有時是大快朵頤的暢快,但也有細細品味的珍重。當中,也有著半部中國人的吃麵進化史。小麥做成的細面,也是麵食中最基礎的面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