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2020-12-27 澎湃新聞

最近陳丹青的「曝光率」有些高,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一面是和郭文景的線上論戰;一面帶著木心美術館的團隊奔赴上海,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聯合舉辦了「米修與木心」展覽。

網絡上,陳丹青表示自己不想捲入為老師木心辯護之爭,因為木心不需要辯護;他人可以質疑、可以有意見,「但是腔調不好看,一定會反擊。」發表聲明半個月後,姜文又拉著易中天發了言辭微妙的一篇「勸架」,可能這場被動的熱鬧還沒有結束。而「米修與木心」的展覽,則剛剛開始。 

2020年9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陳丹青在展覽現場。

展覽開幕式上,陳丹青保持慣有的配備——一副金屬細框圓眼鏡,但他在閱讀時,又會戴上另一副窄方框老花鏡。兩副眼鏡同時駕於鼻梁之上,上下排列,又有些交錯。跟人對話時,眼神一如既往地犀利。

木心亦畫亦詩,文學作品在他去世後才得以廣為流傳,但畫作的傳播一直相對較少;亨利·米修則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木心和米修都兼有詩人和畫家的身份,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兩位作者各自的詩集和近50件畫作,旨在展現他們內在的關聯與差異。展牆的左側寫著米修的詩「你不帶著我就走了,我的生活」,右側則為木心的「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似乎構建一次跨時空的文化對談。米修對於中國觀眾來說相對陌生,但木心雖未上海的老熟人,其畫作卻是在上海首次展出。

借展覽之機,眼光和陳丹聊了聊,探討了國內當代藝術過於功利、審美趨於同質化等問題,並對汪曾祺美術館與木心美術館的「疑似相似」進行了回應。

眼光:在看木心的轉印畫作品的時候,我聯想到有一個比較年輕的攝影師,叫程新皓。他拍過一組山水,然後接成一個長條。您怎麼看這種藝術的「輪迴」,過了幾年好像又有相似的東西出現?

木心,《晴風》,1999年,紙本彩墨,9.5 ×54cm。木心藝術基金會收藏。

陳丹青:大家都會在古代裡面尋找靈感,做一點點新的意思出來。徐冰(有個裝置)不是用很多垃圾貼在燈箱後面,正面看就是垃圾箱,你反面看就是董其昌。我們人類能夠提供的經典圖像並不多的,區別是呈現這個圖像的方式,一代代人都在想辦法看看有沒有別的方式。這個展覽我估計是非常小眾的,開了以後我們知道會怎麼樣,從學術性來講它很有價值,就像董強(另一位策展人、北大法語系主任)講的他就是一種保存,保存下這兩個人的作品,但是對今天活生生的文化現狀,我不太指望,我就是這麼想的。

眼光:前幾年有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一個比較,這樣一中一西、生存年代相近的跨國聯合策展,是一種時髦嗎?

陳丹青:那一年,是2016年,可以說是時髦。因為這倆哥們是死於同一年,所以你說時髦也可以,就是全世界抓住這件事情,其實兩個人毫無相干,雖然都是戲曲家,對吧?而且你想講什麼也講不成功,你蠻難找到另外兩個人也是同時的。但是木心這次展覽是法國人(註:即米修的研究者、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弗朗索瓦·米肖)提出來的,他只是很敏感,發現中國出現一個老頭又畫畫又寫詩,第一感覺告訴他可以跟米修在一起。這樣他就飛過來看我們木心美術館,更確定了我們要做一件事情。當中董強介入進來,就讓這個事更明朗化了。是非常戲劇性的,這跟時髦毫無關係。

木心,《朝霞》,2000年,紙本彩墨,11.3 × 58.9cm。木心藝術基金會收藏。

眼光:由此看來,這兩位中西的藝術家的交錯是偶然加上一些必然形成的。意思是這種碰撞是不可複製的?

陳丹青:我揣測當你問拿這些人對比是不是一個時髦,可能另外一方面說明你看了蠻多的展覽。但其實就是因為時髦,(因為那個展在兩人的聯繫上)並沒有那麼實質性的內容。這也是我對中國現在當代藝術的一個觀感,真的很趕時髦,怎麼時髦怎麼幹,並沒有做到真正像歐美那樣是多元的,就像死去的人也能進入當代藝術。一些難得的話題,一些其實非常重要的人在中國是很快被遺忘、被邊緣化的,火熱的永遠是這些正在創作的人,和正在火起來的人。

這個(環境)變得跟我年輕的時候一樣,就是變得非常排他性。因為在「文革」時候畫革命題材也是一種時髦,是政治正確,今天做當代也是一種政治正確。我在希望看到的當代藝術不是這樣的,歐美當代裡面死者生者都在一起,隨便做什麼的,邊緣的、中心的,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在發生;中國的會集中發生在一塊上面,其他被遮蔽的就沒有了。

所以這次我非常感謝當代藝術博物館,感謝龔彥,她有這個敏感。她也法國留學回來,一聽說米修就說yes,但是如果沒有米修,沒有任何人會對木心感興趣,上海覺得他(木心)不夠當代。他在上海待了35年之久,他的文學、他的整個老克勒的風度還有他的畫,都跟上海血肉相連,但上海沒有一個館會對他感興趣的,這是非常反常的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米修,木心還是會發生這樣(這句有點沒懂),我也不會替他尋找任何原因,因為我要替他保持一種驕傲。這個時代太功利了,各種網紅展覽、年輕人的展覽,too much。從前在官方時代,我拼命為年輕人說話,現在我不想為年輕人說話,他們機會太多了,我願意為死人說話。

眼光:所以這就是之前您說年輕人不是表達過剩,而是表達雷同?

陳丹青:當然,空前乏味的一代,我沒有看過這麼乏味的。包括你們三個(指採訪的記者們)。我剛回國的時候是70後,但比你們有趣一點,因為教育還沒有這麼糟糕,你們全都給我傻掉了。

木心美術館外觀 from @木心美術館 

眼光:之前汪曾祺紀念館剛開放時,大家發現跟木心美術館有一點相似。您對此有何評論?

陳丹青:我已經說過了,我看了以後就笑了。我不會說他抄襲,我當時就聲明了,因為我看了它全景圖分布,分布還是非常不一樣。這事已經過去了,他們不承認,他們一大套說法,他們對汪曾祺文學的理解,反正一大堆。結果我最近聽到很有意思的說法,就是木心美術館剛造好以後,國內建築學院派的批評家拼命講這個館不好,說這功能也不對,走的線也不對,什麼什麼都不對。結果過了幾年以後來了一群歐洲的建築協會的人,他們在國際建築雜誌上都看過批評過木心美術館(的文章),結果他們就來看了看了以後說是非常好,哪裡都非常好,你們中國建築家為什麼沒有一個人說說這個建築好?這我一點不奇怪,中國學院和同行間充斥著見不得你好的氛圍,好的就來罵你。但是他又要學你,這個室內布置學你,過道學你,那個旋轉樓梯學你,學了還賴帳,這個不承認。

眼光:這是不是也說明目前國內的審美趨向於同質化?

陳丹青:早就這樣,全中國都是這樣的。哪個城市都是一樣。

眼光:所以你覺得關於這種大眾審美是不是就沒有救了?這種同質化的就再這麼繼續下去,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陳丹青:中國的同質化和世界範圍的同質化性質還不太一樣,但都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因為交通和傳媒太方便了,帶來的後果就是同質化、統一化,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謂個性和區域的特點正在慢慢消亡。你看語言這到你們這一代,(聽口音)都不知道你們是哪裡人。我現在見到上海小朋友很少有人說上海話,因為CCTV從小看大,國語說得很好。所以李敖說「車同軌、書同文」,但秦始皇做不到「語同音」,現在終於做到了。全世界也一樣,我相信法文英文,真正好的語言也正在慢慢流失。世界趨同,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眼光:所以您覺得這種世界趨同和年輕人變得越來越無聊,兩者之間有關係嗎?

陳丹青:不是這一代,這個無聊過程早就開始了。但問題是我們小時候沒那麼無聊,因為傳媒沒有那麼發達,我們要用語言去吵架,去用語言去拍馬屁,所以語言還很發達。現在大家都用手機,通過網絡來簡訊。溝通方式越來越方便,溝通成本越來越低,你在語言上面不會去花功夫,方言又喪失,草根語言慢慢就沒有了。這個還會更厲害。你們的孩子將來長大了更加趨同,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展覽現場。展牆兩側寫著兩位藝術家的詩句,構成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

 

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供圖。

文字 / 丁依寧 

(錢雪兒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 / 宗辰

相關焦點

  • 陳丹青:「我的母親就像一條狗一樣死掉了」,文化人都這麼說話嗎
    這便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輿論界軒然大波,大家都知道韓寒時常語出驚人,小年輕有點熱血有點意見還可以理解,可作為老前輩的陳丹青竟然也有此想法,儼然有了一些「文人相輕」的意味。這還只是他眾多驚論其中之一,久而久之,直言不諱的陳丹青被冠上了「嘴炮」的稱號。
  • 陳丹青:「我的母親就像一條狗一樣死掉了」,文化人都這麼說話?
    上個世紀60年代,陳丹青正是十多歲的時候,剛剛初中畢業,和那個時代的許多年輕人一樣,陳丹青也跟隨時代潮流,來到農村插隊,城裡的孩子一下子離開親人。來到農村辛苦勞動,說不苦是不可能的,但是陳丹青卻顧不得辛苦,因為他在農村找到了藝術的嶄新天地。
  • 陳丹青:當代年輕人欣賞世界名畫,真正讀懂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
    談到關於當代繪畫藝術這一個話題,其實陳丹青是大家所不能忘記的一名繪畫名人。雖然如今的他已經少有作品拿出來,基於被懷疑已經拿不出再像以前《西藏組畫》那樣子的繪畫作品了。但陳丹青仍舊還在,他仍舊還是很多年輕的學生畫派之中的神人。
  • 陳丹青:現在年輕畫家很悲哀,他們不懂繪畫,玩我們玩剩的那一套
    陳丹青:現在的年輕畫家他們非常的悲哀,感覺他們想要創作繪畫但又找不到方向,他們更多的就是不懂繪畫,玩的也是我們老骨頭們玩剩下的那一套。在聊到關於美術繪畫的時候,陳丹青很擔憂,而且表示自己從來不看繪畫的主角,今天比如我們進行一個繪畫的時候,我非常反對某一種考試型的繪畫,那考試的制度就是有問題,考試就是多餘的存在。接著陳丹青解釋說比如說素描,講素描與顏色,這一些速寫與繪畫的寫意對年輕人已經沒有用了。
  • 大家說第1篇丨陳丹青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個性了
    陳丹青在看理想中曾經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個性了,他們全都一樣,一樣的想法,一樣的價值觀,一樣的成長軌跡,人和人沒什麼不同。就連長相,都越來越一致......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他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是學霸,也可以是匠人,可以研究科學,也可以熱愛藝術,不是一張學歷、一種職業應該局限起來的。只要他熱愛自己的人生,接納自己的現狀,能夠找到人生的樂趣,就足夠了。有時候幸福本身,和金錢地位有關,但也不絕對相關。」陳丹青 ,1953年生於上海。當代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學者。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
  • 陳丹青:美院倉庫堆滿千萬張繪畫,我看著難受,像鞭子抽打在身上
    關於陳丹青這個文化人物,可能很多人差不多都已經忘記了他吧。但在文學繪畫界時面,很多人還是熟悉的,甚至一直有著「陳丹青情結」的存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聲稱陳丹青老師沒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他已經不算是一個知名的畫家了。
  • 牛人陳丹青高考英語交白卷得0分,中央美院:我們就要這樣的人才
    牛人陳丹青高考英語交白卷得0分,中央美院:我們就要這樣的人才1978年,25歲的陳丹青和許多年輕人一樣,面臨著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高考。在此之前,他也和大部分知識分子一樣,經歷了十年艱苦的知青歲月。在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的這一天,迎來了重新揚名立萬的機會。
  • 年輕人只想呆著,不想工作怎麼破?看看陳丹青的回答
    心流的產生54%來自於工作,帶著熱愛去工作,自己對待工作的感情會不一樣,取得的成績也就不一樣。米哈裡講了一個真實故事:裡柯是工廠的工人,在一條裝配生產線上工作。他每完成一個單元,規定的時間是43秒,每個工作日約需重複600次。非常枯燥又繁重。但是,這樣的工作裡柯做了5年,一點兒也不膩,還覺得很愉快。
  • 出神入化的罵戰,姜文勸架陳丹青郭文景,文化人果真不一樣
    郭文景先生的這一套說辭其實有一個弱點所在,那就是木心先生已經去世了九年時間了,人家不能從棺材蓋兒爬出來和你對罵。不過木心老先生雖已離世,可人家也是桃李滿天下的育人之師,這便是當代著名藝術家陳丹青。陳丹青在網絡上的回懟也是精彩至極,大致意思就是郭文景你披著教授的衣服卻不幹人事兒,出口成髒,猶如潑婦罵街,實在是讓我們這些文化人沒有面子,我陳丹青是看不起你啊!
  • 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年輕人隨行的朋友,立刻認出了這位先生,並帶著年輕人上前開始交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友誼。年輕人是初到美國的陳丹青,而那位先生則是木心。這是他倆第一次見面。自此之後,兩個人很快就廝混到了一起。陳丹青是上海人,木心是烏鎮人,兩人常常用上海話長談到天明。還常常一起討論手稿,一人看稿,另一人抽菸。
  • 陳丹青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除此之外,他還畫了琴鍵,在寂靜的夜晚彈著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曲子,將自己的爛鞋改成流行的尖頭鞋,並自我欣賞。如果說在這種環境下還能如此優雅從容的,除先生外,難以想起第二人。出獄時,母親和姐姐都已身亡。先生哭過很久,最終卻還是釋然,於是寫下一句:"誠覺世事可以原諒,卻不知去原諒誰。"放下所有,這很有先生的風範。
  • 一位年輕校長裸辭23次,二婚娶小16歲學生,陳丹青:無恥文人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去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餘秋雨《文化苦旅》 高中的時候有人推薦過《文化苦旅》這本書,當時便找來去讀,印象頗深。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川江號子、信天遊、草原的長調、藏區的牧歌、古琴、笛子、嗩吶……我越聽天越寬、地越遠,最後聽見人在天地蒼穹間。木心說:我去德國考察空氣中的音樂成分,結果德國沒有空氣,只有音樂。狼子村說:我去佛羅倫斯考察空氣中的藝術成分,夜晚散步時,遇到達文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的幽靈,這三位拉著我的手說:可把你盼來了!(跟上面第一條一樣,歡迎大家一起來吹。)木心說:勃拉姆斯的臉,是沉思的臉,發脾氣的臉。
  • 陳丹青:「我腦袋裡一片空白,這老頭沒了,那些遺稿要怎麼辦?」
    [摘要]1982年秋,陳丹青在紐約認識木心,到現在30多年了。木心先生離世後,留下了大量的遺稿和畫作,卻沒來得及告訴我們要怎麼處理,陳丹青總感慨說:唉,我也沒法再問他了。當時底氣不足,有話沒說:理想國的直播,可能不一樣。這兩三個月,我們反覆討論、做技術測試,最後落實在將要與「騰訊新聞」的一系列視頻合作,陳丹青又是第一位「吃螃蟹」的人,這兩期直播,尚待完善之處很多,是我們的第一份作業。接下來還有嚴明、蔡國強、梁鴻等不同風格的直播節目,在我們看來,無論媒介怎樣改變,我們做的是同一件事:出版有價值的內容。但願沒有辜負你的期望。
  • 陳丹青:我的母親就像一條狗一樣死掉了,文化人都這麼說話嗎?
    陳丹青,1953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80年因《西藏組畫》一炮而紅,為眾人所知。此後,在文化藝術這條路上越走越「寬」,既是畫家,又是作家,還是文藝評論家。 只是「人紅是非多」,在一檔知名節目中,主持人問他:你對死亡有什麼看法,以及如何解決對死亡的恐懼時。
  • 陳丹青:繪畫藝術是一種直覺與本能,是一種最新鮮的感受力
    聊到繪畫藝術或者是繪畫作品,每一個人都會有對它不一樣的理解。可以一起來評論,但不能否定某一種對藝術所理解的說法。陳丹青老師就曾講過關於自己對於藝術的理解,我們一起來聽聽他是如何形容當代藝術的。對於這一個主題其實陳丹青老師有屬於他自己的話想要說,而且這一種說法也是他想要跟學院派的學生們所要聊到的。能清楚的從繪畫作品之中了解到藝術,這是你的一種才華,是當代學生們不可獲缺的一種文化體現。藝術是什麼?它不是知識,也不是熟練就能夠所擁有的。
  • 年輕小夥師從陳丹青、楊飛雲,畫美女更是深得老師真傳!
    年輕小夥師從陳丹青、楊飛雲,畫美女更是深得真傳!楊勃,男,1982年生於湖南寧鄉。2005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2010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師從陳丹青、忻東旺、楊飛雲等名家。老師陳丹青評價他,「你的手很能。」就是畫的基本功不錯。
  • 讀陳丹青的《張岪與木心》,走進烏鎮的孩子,其中情感,一言難盡
    《張岪與木心》,知道陳丹青寫了這麼一本書時,我就一直在想,張岪是誰啊?等我一讀,我就知道了。原來張岪是木心送給陳丹青的筆名。張,是陳丹青的母姓。岪,指山。因為陳丹青喜歡山。張岪,真好聽。陳丹青一直沒公開使用,給的理由也確實合理。張岪與木心,這五個字,讓人挺感動的。
  • 陳丹青:英語考試寫12漢字,就被央美破格錄取,今一幅畫賣3584萬
    "沒必要讓所有人都知道真實的你,或者是你沒有必要不停地向人說,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因為這是無效的,人們還是只會願意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我甚至覺得你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在這些誤解背後,還挺好的。" ——陳丹青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試之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英語零分,成為研究生「英語」對少年時代的陳丹青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的父親一輩,不少人精通外語。在廣東老家上高中時,他的父親已經有很好的英語教材和英語教學。1947年陳家老父考入上海海關學院,教授清一色是英美人,包括當時還很年輕的費正清。學校課程全部英文,「我父親的高中英文程度就能考入洋人在上海辦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