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只想呆著,不想工作怎麼破?看看陳丹青的回答

2020-12-23 流花影

優秀的人會經常體驗到心流,米哈裡在演講上說起一位鋼琴家集中精力創作曲子時心中有種狂喜的感覺,下筆如有神創作出完整的曲子。

心流不分人群,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工廠流水線工人,都能體驗到心流。

心流的產生54%來自於工作,帶著熱愛去工作,自己對待工作的感情會不一樣,取得的成績也就不一樣。

米哈裡講了一個真實故事:裡柯是工廠的工人,在一條裝配生產線上工作。他每完成一個單元,規定的時間是43秒,每個工作日約需重複600次。非常枯燥又繁重。但是,這樣的工作裡柯做了5年,一點兒也不膩,還覺得很愉快。

秘訣就在於,當他工作時,他把自己當做奧運選手一樣要求,他時常想著如何打破自己的記錄。相信你在工作時,也出現過這樣的感覺,就像一股洪流帶領著自己前行,工作越做越順手,結果超預期完成,內心充滿成就感。

心流帶來一種新發現、一種創造感,把人帶入新的現實。促使一個人有更好的表現,使意識到達過去做夢也想不到的境界。

心流構成要素

米哈裡在研究對象中發現,在任何活動出現體驗心流的人感覺都是相似的,構成心流的要素是:確定目標及時反饋、保持專注、知行合一渾然忘我。

1、確定目標

2006年的談話節目《圓桌派》有一期主題為「呆著,不想工作怎麼破?」陳丹青一針見血說出答案:「年輕人不是不想工作,是不想上班,工作是喜歡的,是不喜歡在那種組織化的環境下工作。」

工作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底氣,當我們沒有能力獨立門戶的時候,只能公司給予自己經濟來源,年輕人之所以煩躁上班,說到底就是想自由發展不被約束

如果你在猶豫離職,可以在紙上對工作的不滿一一列出來,同時寫下這份工作帶給自己好處,檢查離職和留下利弊,確定自己是因為情緒不想上班,還是真正想離職

網際網路把所有人成功的一面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覺得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我們只是在混吃等死,我們永遠都不會有成功的那天,努力根本就沒有意義。

身為猶太人,出生於奧地利的美國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維克多·弗蘭克爾,曾在「二戰」期間被關進納粹德國的死亡集中營,飽受凌辱、歷盡酷刑,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處在狹小的囚室裡,忽然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充斥在他心裡。

他設想了各種各樣的情況,他想像著自己從死亡營獲釋後的情景,想像著自己如何在講臺上給學生講述從這段痛苦的遭遇中學得的寶貴經驗,又如何透過膚淺的客觀環境去用心靈的眼睛感受自己的境遇。

他意識到,對於物質環境,納粹享有決定權和一定的自由,但是他自己享有著更偉大的自由——他強大的內心力量可以幫助他實踐自己的選擇,超越納粹的禁錮。

他從集中營出來後把過去的種種寫成書,名為《活出意義來》。在書的序言裡說:「不要以成功為目標——你越是對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錯過它。因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須因緣際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並把自己置之度外時,意外獲得的副產品。」

把成功人士當作目標記錄在筆記本,列出他們的成功之處,衡量自己跟成功之間的距離。當然,你不會因為成功就幸福,但會因為你創造了對成功的認知,而感到幸福。

你需要看到的不是優缺點,而是下一次怎麼做更好,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而成長恰恰是進入心流的必備條件。

剩下的明天接著更新。

相關焦點

  • 陳丹青:當代年輕人欣賞世界名畫,真正讀懂的根本就沒有幾個人
    尤其是關於陳丹青的一些論調,太多年輕人喜歡了,而且他對於當代繪畫界那一種獨特看法與建議也是受人喜歡。陳丹青:世界上的名畫太多了,但真正懂得欣賞的卻沒有幾個人,太多人都教條了,寧願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其他的東西,也不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東西。
  • 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網絡上,陳丹青表示自己不想捲入為老師木心辯護之爭,因為木心不需要辯護;他人可以質疑、可以有意見,「但是腔調不好看,一定會反擊。」發表聲明半個月後,姜文又拉著易中天發了言辭微妙的一篇「勸架」,可能這場被動的熱鬧還沒有結束。而「米修與木心」的展覽,則剛剛開始。
  • 陳丹青:人生沒有任何意義!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
    陳丹青: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季羨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這些大咖都這麼說,人生是不是真的沒有什麼意義了呢?多年前的一個清晨,在上班路上,聽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在一期節目中,梁文道提到一個農村基層JC蜀黍的苦惱大概意思是:他工作勤奮,刻苦,努力,多年沒有得到升職,依然還在農村自己周邊一些有關係或善於鑽營者大都調走了得到了升遷。
  • 沒工作的年輕人:不是不想找,而是不想低質量就業!真實!
    沒工作的年輕人:不是不想找,而是不想低質量就業!真實!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能夠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也有些觀念可能正在不斷地進步,或者是說這其中也產生了不同的分歧。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在自己未來就業發展的方向上,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於我們這種已經工作或者是說有一定年紀的人來說,找工作一定是一個特別首要而且很重要的事情。
  • 三和大神是怎樣一種存在: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年輕人,要怎麼翻身?
    因為這群年輕人就聚集在龍華三和人才市場找工作。但他們跟一般的求職業找穩定工作的人不同,他們不願長時間工作,他們喜歡自由,喜歡來錢快,日結的工作,今天上完明天就不去了。
  • 陳丹青:美院倉庫堆滿千萬張繪畫,我看著難受,像鞭子抽打在身上
    關於陳丹青這個文化人物,可能很多人差不多都已經忘記了他吧。但在文學繪畫界時面,很多人還是熟悉的,甚至一直有著「陳丹青情結」的存在。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聲稱陳丹青老師沒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他已經不算是一個知名的畫家了。
  • 逃避之歌爆紅網絡:那些不想上班的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作者:阿信來源:中信出版(ID:citicpub)最新一期的《脫口秀大會》,王勉唱了一首年輕人的逃避現實之歌,吐槽自己平時在生活中喜歡逃避:不想上班、不想回家陪女朋友、不想太早結婚、不想下樓倒垃圾……這樣的吐槽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共鳴,因為過於扎心,很多人都表示:是不是又在我身上裝攝像頭了!
  • 油畫美學:陳丹青的藝術觀混亂不堪!
    嬘妏坖鯀輝髼玲滬測歍炅鍖欖駣糾狟莇剦只矽刋豽蚐篐飼渣祚雋邫煛恪諡睨嶣烗塐隆唇纘孔養贃肑匴濐芢慀焴苕艏[宣宏宇的讀後感]我想請問:「什麼叫『自己的感受』?你『陳丹青』的感受是怎麼積累出來的?你要是連個形都畫不準,你去試試怎麼表現『那個朝聖的小姑娘,那麼苦、那麼好看』!自己練過多少不說,卻在對後來者大談什麼『畫出動人的畫,憑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居心何在?」
  • 陳丹青:現代人就是被方便害了
    現代人就是被方便害了陳丹青訪談錄我們的話題從城市開始吧。我知道你到過國內外的很多城市,那麼一個城市最吸引你的是什麼呢?陳丹青:沒想過。一個城市能不能吸引我,要到了那兒才知道。比方說,內地的縣城就很吸引我。
  • 美學鑑賞 :陳丹青的藝術觀混亂不堪!
    冉庠嵛瞘虷駪稫尣艵沝咆鈯邟丬駁簜嬓韈骹圜覻蔨牨還矕揮襺瀑桝颲奟執麕賫唅弒麈嶗庎鷕幚睞鞓鯔鴕蛂婾哨舩腏[宣宏宇的讀後感]我想請問:「什麼叫『自己的感受』?你『陳丹青』的感受是怎麼積累出來的?你要是連個形都畫不準,你去試試怎麼表現『那個朝聖的小姑娘,那麼苦、那麼好看』!自己練過多少不說,卻在對後來者大談什麼『畫出動人的畫,憑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居心何在?」
  • 90後辭職不想工作?休息一年後找工作碰壁,不想上班?
    他說工作那會兒每天忙碌的不行,這次在家放鬆這麼久,有父母養著,也不花什麼錢,突然就不想上班了。但人得有經濟來源啊,最近找工作碰壁多次,然後和我傾訴。在老王看來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90後身上,就連我們80後,70後也有這樣的人。有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怎麼明明很好的一份工作說辭就辭了,甚至都沒有找好下家。可能他也是想像那個女教師一樣,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等辭了職之後覺得還是在家裡呆著吧。
  • 「在家呆久了,我越來越不想去上班了」
    忘了後面她說的是什麼了,只知道從疫情緊張開始,家裡人就一直都覺得外面不安全,不太想讓我回公司上班。也許正是因為家裡的縱容,父母的過分體諒,才助長了我這種只想在家呆著、不想去上班的錯誤思想。有時候也會覺得,這樣在家陪陪家人,也蠻不錯的。
  • 郭文景懟木心,陳丹青又沉不住氣了,到底孰是孰非?
    也正是在教師節這一天,一篇名為《木心是悲劇命運代表,但不是藝術大師——致郭文景兄、陳丹青兄》的文章在網上流傳甚廣,也再一次把陳丹青的恩師木心,推到了風口浪尖。說起木心,當代的年輕人並不陌生。他的詩文有很多已經成了流行「金句」,甚至被改編成了流行金曲。
  • 陳丹青:現在年輕畫家很悲哀,他們不懂繪畫,玩我們玩剩的那一套
    這一點其實陳丹青老師早就說過了,他甚至形容自己看到當代的素描與其他的繪畫就想死,毫無創意的意識,完全沒有了以前創作的激情。陳丹青:現在的年輕畫家他們非常的悲哀,感覺他們想要創作繪畫但又找不到方向,他們更多的就是不懂繪畫,玩的也是我們老骨頭們玩剩下的那一套。
  • 陳丹青痛批英語改革:用輕率的政策代替粗暴的
    陳丹青回憶說。  有趣的是,藝術研究生的教學依舊與英語沒有交集:「那時學院有個天真的預想:這批研究生可能被公派赴法留學,於是美院請來外語學院法語老師,專為研究生開設小班,學了半年多。其實當年國家太窮,哪會公派,現在我只記得幾個單詞了。」 英語無關考試,只是生存需要。陳丹青就讀美院的同期,「英語熱」在社會上迅速升溫。
  • 大家說第1篇丨陳丹青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個性了
    陳丹青在看理想中曾經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個性了,他們全都一樣,一樣的想法,一樣的價值觀,一樣的成長軌跡,人和人沒什麼不同。就連長相,都越來越一致......陳丹青 ,1953年生於上海。當代最具影響力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學者。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0年-1978年輾轉贛南、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是當時頗有名氣的「知青畫家」。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藝術界,成為顛覆教化模式,並向歐洲溯源的發軔,被公認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繪畫之餘,出版文學著作十餘部。
  • 沒有學歷的年輕人,不想進工廠打工,可以從事這三份輕鬆的工作
    如今在進入社會以後,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他們都會有較高的學歷,而那些從高中畢業以後或者是職專畢業以後,有很多年輕人,他們根本就不可能通過學歷去找到高薪工作,可是大家又不想進入工廠打工,那麼對於這些沒有學歷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適合什麼工作呢?
  • 陳丹青《局部》新書首發與特集放映
    他不愛講大道理,只希望帶著大家一起去看。正如他說:「藝術頂頂要緊的,不是知識,不是熟練,而是直覺,是本能,是騷動,是嶄新的感受力,直白地說,其實,是可貴的無知。」用陳丹青自己的話說,《局部》希望提供的是消遣,而不是上課,把大家「騙」過來,最要緊的是讓大家睜開眼睛,自己去觀看。這便是《局部》,並不苛求面面俱到,只想帶我們去看一幅幅被遺忘、被忽視,或被標籤化的畫作,讓我們真正體會「看見」一幅喜愛的畫作時那種難以言表的驚喜。
  • 面試官:為何突然想換工作?傻瓜才說「工資低」,聰明人這樣回答
    面試官:為何突然想換工作?傻瓜才說「工資低」,聰明人這樣回答當我們進入一家公司面試的時候,面試官一般會詢問你為何要離開上一家公司,或者你為何要經常跳槽,短短一年之間去了這麼多家公司工作。一般來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沒有人是不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而面試官聽到了這麼一種回答也會感同身受吧,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舒適圈裡蹦躂,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麼簡單來說就是一隻井底之蛙。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如果你稍有一點後退,就會被時代給淘汰,所以,「跳出舒適圈」對於跳槽這個問題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適宜的回答方式了。
  • 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年輕人隨行的朋友,立刻認出了這位先生,並帶著年輕人上前開始交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開始了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友誼。年輕人是初到美國的陳丹青,而那位先生則是木心。這是他倆第一次見面。自此之後,兩個人很快就廝混到了一起。陳丹青是上海人,木心是烏鎮人,兩人常常用上海話長談到天明。還常常一起討論手稿,一人看稿,另一人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