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在全國婦女大會上,毛主席特意接見了62歲的四川中江縣的婦女代表鄧芳芝。她是英雄黃繼光的母親。主席對她說:
黃媽媽,你好哦!多虧你把黃繼光教育的好,教育他為人民服務。
此時的鄧芳芝精神矍鑠、滿面紅光,看不出一絲一毫喪子的悲痛。與那種"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楚,不再願意接觸社會,選擇自我封閉。"的精神狀態大相逕庭。會後,她不但積極投身到婦女代表大會中,又於1955年、1960年先後兩次,受到中央領導人的親自接見。無一例外,她蒼老的面龐上都沒有任何悲痛之情。為什麼黃繼光犧牲後,作為母親的鄧芳芝,卻始終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呢?
光緒17年(公元1891年),鄧芳芝出生在四川省中江縣積金鄉。10歲的時候,她被父母送給同縣石馬鄉發財埡村的黃姓一家,給黃家的二兒子黃德仲當童養媳。
黃家世代務農,家裡有一小塊祖傳的四方田。黃德仲不但種田是一把好手,而且吃苦耐勞,還經常出去打長短工,補貼家用。黃德仲勤勞、踏實、本分、顧家的性格,也逐漸得到了鄧芳芝的認可。二人結婚後,育有四子一女。
20世紀初的變法、改革層出不窮,但無論外面怎麼鬧騰,農村的生活還是一如既往。農民飽受著地主的壓迫和剝削,過著食不果腹的艱苦歲月。
鄧芳芝嫁過來後,生活更為艱辛,大兒子小時候被瘋狗咬傷,因為沒有錢治療,落下了病根。二兒子天生聾啞。家裡只有黃德仲一個男人能夠幹活。黃德仲沒日沒夜地操勞,但一年下來刨去租錢和稅錢,只剩下了幾鬥糧。這哪夠一大家人吃啊。
1930年寒冬臘月,黃德仲眼看著自己的第三個孩子就要降生了,為了維持生計,迫不得已向地主借糧。
發財埡村有個叫李積成的地主,平日裡善人善面,打著幫窮人的旗號,四處放貸,盤剝老實巴交的村民。窮人們如果無力還債,李積成就搶去他們的田地,或者直接讓他們淪為李家的常年苦力。
黃德仲心理也十分清楚,向李積成借錢無異於往火坑裡跳,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妻子鄧芳芝馬上就要生第3個孩子了,家裡又要多添一張吃飯的嘴。黃德仲真不知道這事是喜還是悲。
老大多病,老二聾啞,他希望這個還未出世的"三兒"能長得結實壯碩,順利繼承家中的一畝三分地。
為了這新的希望,黃德仲點頭哈腰地向財主李積成借了一擔油,用來做點兒炸米糕的生意。但是不識字的黃德仲並不知道,借據上寫著:今年借一擔,明年還三擔。
1931年1月8日,黃德仲和鄧芳芝的三兒子——黃繼光誕生了。伴隨著一陣嬰兒清脆般的啼哭聲,夫妻二人在微弱的燭光下,似乎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就在這一年,黃德仲因為還不上那三擔油,只好去李積成家做苦工。他從此掉進了一個無盡的深淵。
此時的家裡只剩下鄧芳芝了,她自己不但要耕地種田,還要照顧著三個孩子。自己的省吃儉用換來了三兒子黃繼光的茁壯成長。
暑往寒來,在艱苦的歲月中,黃繼光逐漸長大。他8歲時因為沒錢上學,也只能下地勞動。除了砍柴、挑水、種地之外,還上山挖野菜、下河撈魚蝦、捅鳥窩、抓蛇蜥,目的只是為了能多吃上一口飯。
地主們遊手好閒,卻整天吃好穿好,窮人們不分晝夜地幹活,卻總是受欺負。這是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問題。
黃繼光
1941年,中江縣大旱,鄧芳芝面對著幹裂的田地,欲哭無淚。此時的她又有了一個小兒子——黃繼恕。為了讓孩子們吃飽飯,她自己忍飢挨餓,經常餓得在床上爬都爬不起來。哪有力氣下地幹活啊?而就在這一年,一件雪上加霜的事發生了。
黃德仲因為一邊給李家幹活抵債,一邊四處打短工,積勞成疾,一病不起。地主李積成看到病殃殃的黃德仲非但沒有絲毫憐憫之心,反而還硬把他拽下床,逼著他幹活。黃德仲硬撐著在李家掏了7天的牛糞,最後暈倒在了牛棚中。
鄧芳芝知道後,連忙請鄉親們幫忙,把丈夫抬回家中。當時的黃德仲面如死灰,已經奄奄一息了。
鄧芳芝心裡清楚:她自己常年因飢餓體弱多病,根本幹不了力氣活,丈夫如果倒下將意味著什麼,她一個孤苦無依的女人將要面對和承擔著什麼。
第二天,黃德仲就閉上了雙眼。鄧芳芝也因此積鬱成疾。4個兒子中老大有病、老二聾啞、老四還幼小,整個家庭的重擔,就壓在了只有10歲的黃繼光身上。
鄧芳芝雖沒有上過學,但是勤勞有見識,對孩子的管教也有方。黃繼光從小就善惡分明,踏實能幹。
鄧芳芝
那一年是荒年,村子附近的野菜早就被挖得一乾二淨了。黃繼光就背著竹籠,來到離家十幾裡遠的荒無人煙的山上挖野菜。好不容易挖了一筐,希望能夠從鄰村的財主陳子科那裡,換來一些乾糧。
黃繼光高興地把換來的一大袋紅苕背回了家,結果他被陳子科騙了,打開袋子一看,紅苕全部都是腐爛變質的,根本不能吃。
沒有辦法了,鄧芳芝就帶著4子1女,過上了流離失所的乞討生活。鄧芳芝和黃繼光靠在山上挖香草,製作成香,賣錢換糧食。
在這艱苦的兩年生活中,黃繼光幹活越來越麻利。看著拉扯一家子人的鄧芳芝含辛茹苦,鄉裡鄉親們也都願意幫助她。然而不曾想,這一天,地主李積成派人來到了黃家。
李積成看黃繼光幹活兒麻利,就又來催債了。鄧芳芝無奈,就讓黃繼光去李積成家打苦工。
這一日,黃繼光和弟弟黃繼恕,正在河裡捉蝦。此時甲長胡世風家的一條瘋狗,被李家人追打到了河邊,被打死在了河裡。胡世風不敢招惹李家人,就誣陷黃繼光,還讓他賠錢給狗買棺材。
鄧芳芝在1953年寫給毛主席的信中提到了這件事:
正在這時候,鄉保長的一條毛狗,被人打死在河塘裡了。甲長不分青紅皂白,一口咬定是繼光打死的,讓他背著死狗在街上遊街,讓我們家給狗買棺材,做道場。那時候,簡直沒有我們窮人的活路。
而黃繼光在李家髒活累活沒少幹,還經常挨到毒打。為此他心裡也恨透了這些仗勢欺人的地主。
黃繼光在地主家做苦力的日子,一過就是6年。1949年,好消息傳來了,解放軍來到了發財埡村,在地主剝削和壓迫下生存的農民,終於熬出了頭。
此時的鄧芳芝已經58歲了,她尤其憐愛已經18歲的三兒子黃繼光。她知道這些年,這個貧困的家庭能夠支撐下去,靠的就是自己的三兒子。
地主李積成所侵佔的土地,也被解放軍收回,重新丈量分給了農民。鄧芳芝也收回了曾經的土地,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解放軍的做法,讓發財埡村的農民百姓看在眼裡熱在心頭。那時起,黃繼光就萌生出了參軍的想法,但是一直沒和母親提起。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10月19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奔赴到朝鮮戰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席捲全國。
1951年3月,黃繼光向鄧芳芝請求報名參軍,鄧芳芝心裡雖然不舍,但她明白黃繼光是要保家衛國。於是佯裝高興地答應了。
臨別之時,鄧芳芝笑意盈盈,一再叮囑黃繼光:
繼光,你到部隊後要聽黨的話,為祖國和人民殺敵立功。
黃繼光也滿懷熱情地和母親說:您在後方要多生產一些糧食,供應給前線的戰士們。就這樣母子二人揮手告別,黃繼光走了沒多遠,鄧芳芝的眼淚就忍不住地流了下來。她不知道兒子何時能回來,也許一去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在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黃繼光只能靠著給母親寫信,表達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下面是一封他於1952年4月29日,寫給母親的一封信:
母親大人,男於陽曆十月二十六日接到來信,知道家中人都很安康。目前雖有少些困難,請母親不要憂愁。想咱在前封建地主壓迫下,過著牛馬奴隸生活。現在雖有少些困難,是能夠渡過去的。要知道咱們英明共產黨,偉大領袖毛主席正確領導下,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呢!現在為了祖國人民需要站在光榮戰鬥最前面,為了全祖國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決心在戰鬥中為人民服務,不立功不下戰場!最後,請母親大人及全家人等保重身體,並請回信一封,把當地情況,土改沒有,及家中哥哥嫂嫂生產比前好嗎。——黃繼光寫給母親的信(一九五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戰鬥中)
就在這封家書寄出的6個月之後,上甘嶺戰役打響。
1952年10月19日,黃繼光在其所在的2營6連爭奪597.9高地的戰鬥中,在身負重傷、血快要流幹的情況下,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連長萬福來後來回憶說:黃繼光胸前有一個大口子,但是卻沒有怎麼流血,他是用最後一絲力氣,最後一滴血完成的任務。
那一年黃繼光21歲。兩個月後,鄧芳芝才得兒子犧牲的消息。她當時直接坐在了地上。她最疼愛的三兒,在最艱難的日子裡支撐起家庭的三兒,犧牲了。
鄉裡鄉親們也都來照看鄧芳芝,叫她不要太難過。鄧芳芝雖然極為傷心,但是她化悲痛為力量,在"黃繼光追悼大會"上,動員家鄉的青年保家衛國。
1953年4月,鄧芳芝出席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受到毛主席親切的接見。主席對她說:
你失去了一個兒子,我也失去了一個兒子。他們犧牲的光榮,我們都是烈屬。
然而,令在場所有人都驚訝的是,鄧芳芝此時臉上沒有絲毫的喪子之痛。她為何能夠如此平靜?
鄧芳芝說:黃繼光犧牲了我也傷心,孩子犧牲哪個娘會不難過?可是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忍著,不能哭,那麼多戰士為保家衛國犧牲了,有的戰士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年齡比我兒子還小。我兒子不怕死,是英雄,做娘的也要堅強,不能給兒子丟人。
多麼識大體的偉大女性,多麼鋼鐵般的意志。這是那個經歷過舊社會,飽受剝削和壓迫的女性骨子裡所表現出來的堅韌不拔。她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目睹過太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狀,忍受了數不清的苦難和折磨,所以才能表現出這種異於常人的堅韌。
鄧芳芝雖然沒有上過什麼學。但在四川解放後,60多歲的她就加入了當地的掃盲班。如此數年,能識得幾百個字,讀書看報寫文章也沒有什麼障礙了。1953年,鄧芳芝寫了一封送給前線志願軍戰士們的信,信中說道:
英勇的志願軍同志們,我是黃繼光的媽媽。繼光是我心愛的三兒。去年12月26日我去趕集,知道光兒在朝鮮前線犧牲了。當時我身上像割了一塊肉,天下母親誰不疼他的兒女?我記起光兒離家時說的話:媽媽,這回我志願到前線去,要保衛我們翻身的勝利果實,保衛祖國和世界的和平。現在,光兒是做到了他自己說過的話了,他為了多數人的幸福日子,犧牲自己。很多很多地方的青年學生們,都寫信慰問我,要我接受他們做我的兒女。我失掉了一個兒子,現在卻有了千千萬萬個兒子。我雖然已經61歲了,但我覺得我並不算老,還有很多力量要獻給祖國。我準備把慰問金用到生產上去,為國家多打些來支援你們。我還要把我的小兒子繼恕教育好,教他學哥哥的樣子,爭取當英雄和模範。我等著你們勝利的消息。
黃繼恕
就像鄧芳芝在信中寫的那樣,1954年深秋,四兒子黃繼恕已經20歲了,他想成為像哥哥一樣英勇的軍人,鄧芳芝果斷同意小兒子報名參軍。
此時朝鮮戰場的硝煙已經停止了。志願軍入朝的主要任務是武裝警戒、構築工事和清理戰場。就這樣,黃繼恕穿上了軍裝,追隨著哥哥的腳步,來到了朝鮮。
黃繼光生前沒有留下什麼照片,黃繼恕雖然比黃繼光小三歲,但是兄弟二人長得非常相像,就連鄧芳芝也經常弄混。於是很多人就照著黃繼恕的模樣,為黃繼光豎立雕像。
1957年1月,偉大的母親鄧芳芝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村支部副書記。
1965年,因為張思德的母親劉光友,在山上勞動時不小心摔下山崖。為了確保70多歲的鄧芳芝人身安全,縣裡給他分了一間房子,還想給她落下城市戶口,但是鄧芳芝一口拒絕了。
同年的一天,是鄧芳芝刻骨銘心的一個日子。她作為抗美援朝烈士的代表,赴朝訪問。鄧芳芝來到了黃繼光犧牲的戰場——597.9高地。這一次她再也沒能抑制住淚水……
1974年10月,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隊將鄧芳芝接到了武漢,但此時鄧芳芝不知道的是,常年的勞作和年輕時受的苦難,讓她的身體早已吃不消了,她在不知不覺間患上了肺癌。1975年2月17日,"黃媽媽"鄧芳芝病逝,享年84歲。
黃繼光犧牲後,鄧芳芝不但把小兒子送到了朝鮮,還把三個孫子、兩個孫女,都送到了部隊去當兵。
晚年的鄧芳芝在勞作之後,經常會一個人坐在窗前,思念著自己疼愛的"三兒"。他在全國人民面前沒有展示出悲痛,卻在私下裡一個人的時候,無數次地默念著:繼光,媽媽想你了。黃繼光小時候背著竹籠挖野菜,捲起褲腿在河裡捉蝦,回到家裡滿臉髒兮兮的場景,和淚水一齊,湧上了鄧芳芝的心頭。
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前輩們已經替我們經歷了蹉跎。抗美援朝,又何止黃繼光一個英雄呢。是先烈們前赴後繼,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如今的強盛。向長眠在朝鮮青山綠水中的197653名志願軍烈士致敬!向他們偉大的母親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