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男演員劉昊然被網友痛罵引起了熱議。
原因令人唏噓,僅僅因為他考上了煤礦文工團的話劇演員崗事業編。
原本正能量的一件事情,但無奈,許多網友並不這麼認為。
有人疑惑他一個明星考「鐵飯碗」為了什麼;有人質疑他是不是佔著編制不上班,卻在外面掙大錢;還有人甚至抨擊他這樣做佔用了普通人的考編名額。
看完網友的這些言論,真是滿屏尷尬。
中國煤礦文工團,是國家級藝術院團中歷史最長的,屬於國家A級表演院團。
從招聘信息可以看出,有相關專業能力且學歷基礎的才符合他們的招聘要求,何來佔用一說?
說起「佔著編制不上班」這件事就更可笑了。
編內的網友大概會知道,編制是一種身份的同時,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制約。
國話劇院周院長曾說過:對於入編的演員而言,劇院是演員的第一經紀人,演員必須首先服從劇院工作安排。
換句話說,考上話劇演員反而會讓演員在外接影視作品時受到限制。
但也並不是毫無益處。
對於入編演員而言,隨著演技的提升,劇院會給予相應的職稱肯定,例如像「國家一級演員」這類的職稱就會更適用於有編制的演員。
像我們所熟知的陳道明老師、六小齡童老師等都屬於國家一級演員。
所以,在流量和演技面前,劉昊然選擇考編,在某種程度上看,他其實選擇的是一條精進自己演技的道路。
餘秋雨的《借我一生》中寫道:「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
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難道不就是持續鞭策自己,精進自己嗎?
02
之前,央視主播「神仙打架」的畫面上了熱搜。
在某檔節目中,幾位央視主播聚集在一起,開始了「口舌之爭」。
張蕾:「我當時是藝術類第一。」
尼格買提:「我也是第一呀。」
康輝:「誰不是第一?」
撒貝寧:「跟一幫還需要考試的人坐在一起,真的是……什麼叫考生?」
品品這簡短的聊天內容,只能說央視主播真的是個個身懷絕技。
然而,哪怕是學霸主播,他們依舊不忘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董卿在節目中曾公開說過,那些被人們認為很厲害的瞬間,其實都是靠自己在臺下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
有時候,她會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或者從晚上8點到第二天凌晨4點,就坐在書桌前不斷翻閱材料,只為了思考自己的表述裡面是否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她甚至可以為了一句話或者一段話當中的某一處信息就去看好幾萬字的材料。
儘管有時最後還是決定保持原樣,但是她覺得她至少證明了它就是最好的一個表述方式。
對完美的追求,對細微的執著,讓我們看到舞臺上的他們總是格外耀眼。
《哈佛圖書館二十條訓言》裡,有一條這樣說道:誰也不能隨隨便便地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深以為然。
換句話說,你自律的程度,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03
知乎有熱門話題:那些宿舍裡最早起來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網友二哈愛思考的回答,引人深思。
網友的前女友是一個高度自律的女孩。
女孩每天早上7點準時起床,8點要麼在教室要麼在圖書館。中午時間,她休息一個小時,2點半又會出現在教室學習。
女孩還有夜跑習慣,學習到晚上9點,女孩就會到操場跑幾圈再回宿舍洗澡,然後11點上床睡覺。
她告訴男孩,她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大一時,男孩和女孩兩人總是按照日程表的計劃一項一項地完成,沒有波瀾卻充實地過好每一天。
他們還約定,要努力學習一起考研、一起慢慢向未來美好的生活邁進。
只是,這樣的日子到了大二就結束了。
大二時,網友深深地迷上了遊戲,難以自拔。
女友在多次勸說無果後,跟男孩約定好了時間,每天只玩2小時。
可惜,2小時對一個沒有自控能力的遊戲迷來說,不過是幾局遊戲的時間,實在不足以過癮。
就這樣,在遊戲和女友之間,男孩選擇了遊戲。
恢復單身的男孩,沒了約束,一個人在遊戲裡沒日沒夜地瘋玩,成績自然一落千丈。
而離開了男孩的女孩,還是像以往一樣,早起、學習、上課和跑步。
大學時光一晃而過,畢業那年,女孩如約考上了他們兩人原本計劃去的大學讀研。
她在那裡遇到了她的另一半,並結了婚。再後來,女孩如願進入一所大學當了老師。
而男孩,從沉迷遊戲的那一刻起,就早已離女孩越來越遠。
最終男孩發現,自律的人從未讓自己的生活失控,而不自律的人,早已被時代所淘汰。
富蘭克林曾說過:
「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秀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所謂的命運擊敗的。」
說到底,真正擊垮你的,不是命運,而是你的不自律。
04
2條建議,助你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收穫充盈的人生。
①從培養微習慣做起
養成自律,並不容易,但從培養微習慣開始就容易多了。
微習慣,就是一種數量或質量上顯著降低標準、近乎微不足道的習慣。
習慣再微小,也還是習慣。
史蒂芬蓋斯,曾是一個普通的宅肥男,喜歡舒服,逃避改變。
2012年年底,蓋斯回顧了他的2012年,結果不太滿意,希望能在第二年活得精彩一些。
一個最強烈的想法就是健身。儘管他此前也嘗試過多次健身減肥,但始終沒有堅持下來。
可新年第一天畢竟是一個表決心的日子,於是他打算原地鍛鍊30分鐘。
但他站在那裡,沒有一絲動力。於是他想,不要30分鐘了,就做一個伏地挺身吧。
他趴在地上做了1個伏地挺身,可是,既然都已經擺好姿勢了,索性多做了幾個吧。緊接著,他又打算再挑戰1個引體向上……
從那天起,他開始繼續使用相同的策略:每次設立的目標都儘可能小,這樣容易堅持。設立微型目標:完成了,再來1個……
逐漸的,他把一個伏地挺身,變成了看似不可能的30分鐘鍛鍊,並寫下了人氣很高的文章《挑戰1個伏地挺身》。
兩年後,他擁有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數量也變成了過去的4倍。
哪怕每天只是做1個伏地挺身,但是每天堅持做,就會看到成效。這就是微習慣的力量。
②設置跟進系統
太多人明明知道,卻難以做到,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缺乏跟進系統。
沒有跟進系統,就會讓一個人在執行任務的目標中缺乏相應的支持。
John Wooden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在全美大學體育協會舉辦的籃球賽中,他曾經率領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籃球隊,在12年內獲得了10次冠軍。
為了研究他的執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過他的訓練課,並記下了他給球員發的每一條指令。
統計結果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中,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75%的指令都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
Wooden最常見的執教方法是:演示一遍正確的動作,表現一遍錯誤的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的動作。
可以看出,好的教練從不發表什麼激情演說,甚至不用講課,只給學生具體的即時反饋。
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才能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
這就是一個周密的跟進計劃。
一般來說,跟進系統作為一個系統,往往都要有兩個角色,除了自己,還要有學習夥伴、教練或者監督者等。
因此,找夥伴一起學習,向夥伴請教,與夥伴討論,讓夥伴一起監督,這些都能夠讓自己的「跟進系統」更有效。
泰迪羅斯福所說:「有了自律能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你做不到的。」
自律和不自律的人生 ,真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