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

2020-12-22 江西省人民政府網

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市委、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門,省直各單位,各人民團體: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已經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中共江西省委辦公廳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7月8日

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精神,在全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監督管理,強化政策支撐,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全省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得到系統性保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提供生態支撐。

(二)總體目標。2020年,按要求做好省域國家公園總體布局落實工作,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並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到2025年,完成省域國家公園設立相關工作,完成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併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地方性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顯著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效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成統一、規範、高效兼具江西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保護地佔全省國土面積12%以上。

二、科學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三)開展重要自然資源本底調查和價值評估。對全省現有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及其他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環境敏感脆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重要生態廊道等區域所承載的自然資源、生態功能和文化價值進行全面調查和價值評估。全面掌握全省自然資源本底情況和生態價值,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供科學依據。

(四)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地類型。在本底調查和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將全省自然保護地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三大類。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確定的區域劃定為國家公園,未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的按照保護區域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進行梳理調整和整合歸併為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

(五)確立國家公園主體地位。按照國家公園建立標準和程序,推進省域國家公園規劃建設。確立國家公園在維護全省「一湖五河三屏」生態安全空間格局中的首要地位,確保國家公園在保護全省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主導地位,確定國家公園保護價值和生態功能在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國家公園在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中的示範引領作用。

(六)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以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為原則,遵從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總體要求,對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解決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的問題。除國家公園外,其他各類自然保護地按照同級別保護強度優先、不同級別低級別服從高級別的原則進行整合。對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物種棲息地連通、保護管理統一的原則進行合併重組。針對人文、紅色特色突出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可適度保留以利傳承。原有的市級縣級自然保護地,與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面積毗鄰相近的,經評估論證後與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與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地不毗鄰相近,經評估論證後,符合條件的可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地,不符合條件的不再保留,由所在政府按程序撤銷。原則上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對涉及國際履約的自然保護地,可以暫時保留履行相關國際公約時的名稱。

(七)編制自然保護地規劃。依據全國自然保護地總體布局、發展規劃和全省國土空間規劃,對接「三區三線」空間布局,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地規劃,明確總體布局、發展目標、規模和劃定區域。將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規劃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各類自然保護地要編制規劃,並按規定報批;已依法批覆的規劃應嚴格實施,不得隨意調整,確需調整的應按規定報批。

三、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

(八)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地。理順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能,制定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政策、制度、標準規範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統一監督管理所轄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設立、晉(降)級、調整和退出實行統一審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地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批,省級自然保護地由省政府審批,市縣兩級政府和省直部門不得自行審批設立自然保護地。

(九)明確自然保護地管理職責。自然保護地實行分級管理。國家級自然保護地按國家規定確定管理主體,省級自然保護地由省政府確定管理主體。市縣兩級政府負責做好本行政區域內自然保護地的整合優化、規劃編制、建設保護等工作。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負責自然保護地的日常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做好資源監測、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特許經營、社會參與和科研宣教工作。

(十)合理調整自然保護地範圍並勘界立標。根據國家自然保護地範圍和區劃調整有關規定,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及「三區三線」劃定,依規開展自然保護地範圍調整和勘界立標工作,建立矢量資料庫。建立自然保護地退補平衡制度,確保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自然保護地範圍變更應與生態保護紅線有機銜接,自然保護地範圍發生調整的,生態保護紅線相應調整。

(十一)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按照統一確權登記要求,劃定的各類自然保護地作為獨立的登記單元進行確權登記。充分利用現有相關自然資源調查成果,明確自然資源資產的種類、面積、權屬性質等,清晰界定區域內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的邊界和主體。自然保護地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由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統一管理,非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由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與所有權人籤訂協議進行管理。對劃入各類自然保護地內的集體所有土地及其附屬資源,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探索通過租賃、置換、贖買、合作、特許經營等方式維護產權人權益,實現多元化保護。

(十二)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根據各類自然保護地功能定位,結合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對自然保護地進行合理分區,提出差別化管控要求。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按照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的要求進行分區管控,核心保護區內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一般控制區內限制人為活動。自然公園原則上按一般控制區管理,其珍稀瀕危物種關鍵棲息地、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自然景觀、自然遺蹟或歷史文化遺蹟等應採取嚴格措施進行保護,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允許適度發展林下經濟等生態產業。建立和實行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四、創新自然保護地發展機制

(十三)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中,充分考慮歷史原因,將區劃不科學、保護價值低的區域調整出自然保護地範圍。結合精準脫貧、生態扶貧,對核心保護區內原住居民實施生態移民,對暫時不能搬遷的,設立過渡期,允許開展必要的、基本的生產活動,但不能再擴大發展。依法清理整治探礦採礦、採砂、水電開發、工業建設等項目,通過分類處置方式有序退出。根據歷史沿革與保護需要,依法依規對自然保護地內的耕地實施退田還林還草還湖還溼。

(十四)提升自然保護地建設水平。加強自然保護地各類保護管理設施建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化設備,實現自然保育、管護巡護、監測預警的信息化、智能化,提升自然保護地災害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按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分區分類開展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統籌實施自然保護地內生態廊道建設、棲息地恢復、生境恢復和廢棄地修復等項目,對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生態服務功能較差的人工純林及竹林,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促進生境恢復。在自然公園內大力開展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提升景觀效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自然保護地的生態修復。

(十五)創新自然資源使用制度。深入推進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對自然保護地國土空間資源開發利用實行空間準入和用途許可。依法界定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原住居民權益。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實行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

(十六)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積極策應全域旅遊發展,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遊等活動。依託各類自然保護地現有訪客中心、生態保護宣教點、博物館、展覽館、標本館等平臺,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生態康養、自然教育等生態經濟。依託良好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積極創作與自然保護相關的文化作品,繁榮生態文化。

(十七)加強科技合作交流。鼓勵省屬科研院所、高校成立自然保護地研究機構,推動省屬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將自然保護地研究列入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推動自然保護地機構與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雙向合作關係。建立和完善全省自然保護地專家諮詢庫。加強自然保護地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學習借鑑國外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管理的先進經驗,積極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做好國際履約的相關工作。

(十八)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因地制宜扶持和規範原住居民從事環境友好型經營活動,支持和傳承傳統文化及人地和諧的生態產業模式。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推行參與式社區管理,按照生態保護需求設立生態管護崗位並優先安排原住居民。合理安排自然保護地原住居民開展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毛竹、茶葉等生產經營活動。積極探索公益治理、社區治理、共同治理等方式。建立完善志願者服務體系,健全自然保護地社會捐贈機制,激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建設與發展。

五、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考核

(十九)建立監測體系。建立自然保護地監測監管平臺,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無人機和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野生動物疫情等監測站點以及生態管護員的作用,構建全省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加強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全面掌握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生態系統、保護管理、生態旅遊、人為幹擾等情況,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對自然保護地內基礎設施建設等人類活動實施全面監控。

(二十)加強評估考核。組織對自然保護地管理進行科學評估,及時掌握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成效,發布評估結果。適時引入第三方評估制度。組織對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工作進行考核,根據實際情況,將考核結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二十一)強化執法監督。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建立包括相關部門在內的統一執法機制,統籌執法資源和執法力量,規範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執法行為。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組織制定各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並監督執法。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強自然保護地森林、溼地、草地及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保護,進一步推進林業行政綜合執法改革。建立林業與生態環境部門協作的聯動執法機制,提升自然保護地執法能力和水平。要強化監督檢查,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及時發現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問題。對違反各類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等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受到損害的部門、地方、單位和有關責任人員,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嚴肅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建立督查機制,對自然保護地保護不力的責任人和責任單位進行問責,強化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的主體責任。

六、保障措施

(二十二)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擔負起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的主體責任。將自然保護地發展和建設管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科學決策、依法保護,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狠抓落實。重大問題及時報告省委、省政府。

(二十三)完善法規政策。加快推進全省自然保護地相關法規和制度建設,制定完善自然保護地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在自然保護地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或修訂前,嚴格按現行法律、法規和制度管理,自然保護地改革措施需要突破現行法律、國家有關法規規定的,要按程序報批,取得中央授權後施行。

(二十四)強化資金保障。統籌包括中央和省級基建投資在內的各級各類財政資金,保障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運行和管理,提升各類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水平和保護能力。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出資設立自然保護地基金,對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將自然保護地內的林木按規定納入公益林管理,對自然保護地內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商品林依法自主優先贖買。按自然保護地規模和管護成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生態移民的補償扶持投入。建立完善野生動物肇事損害賠償制度和野生動物傷害保險制度。

(二十五)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明確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積極探索自然保護地群的管理模式。根據自然保護地等級、性質、管轄面積合理調配工作力量,強化自然保護地機構建設,確保自然保護地機構健全、人員充足。將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發展急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納入全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落實工資待遇、職稱評聘有關政策規定,建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

來源:江西日報

相關焦點

  •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地」將成2020年熱詞
    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到2020年,提出國家公園及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體布局和發展規劃,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設立一批國家公園,完成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並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制定自然保護地內建設項目負面清單,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
  • 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設遼中蒲河國家溼地公園
    本報訊 遼瀋晚報主任記者經淼報導 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遼中蒲河、康平遼河、法庫獾子洞國家溼地公園。 關於《瀋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建設遼中蒲河國家溼地公園」內容,瀋陽市人大代表、遼中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局長富穎表示,遼中已對蒲河國家溼地公園溼地保護與恢復項目進行研究。
  •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
    新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優勢何在——訪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鈞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針對如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了重要要求。
  •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徵,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就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統一規範高效的管理體制、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考核及保障措施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一份綱領性文件。
  • 2019年中國自然保護地十件大事揭曉
    一、《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政策支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緊緊圍繞回答「為什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怎樣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先後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化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考核、執法、監督等,形成一整套體系完善、監管有力的監督管理制度。
  • 「中國自然保護地十件大事」揭曉 看看2019年都有誰入選?
    一、《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政策支撐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緊緊圍繞回答「為什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一個什麼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怎樣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 自然保護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基礎
    近年來,我國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措施,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各方面廣泛認可。各地區、各相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著力健全法規制度,大力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紮實做好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 在秦巴山脈構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中部集群
    作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秦巴山脈理應成為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樣板。其棲息地破碎化、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空間不足、重要水源地保護空缺等問題,應通過建立國家公園、增加自然保護地面積、貫通地域生態廊道來填補、整合與優化。為何建——國家代表性與國際重要性秦巴山脈的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和珍稀動植物等具有國家代表性和國際重要性。
  • 國家公園常識全解答 這38個問題值得一讀
    關於國家公園,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建議》中明確提及——「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並實施《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 2018,中國國家公園體制建設取得新進展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於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要求。
  • 【聚焦】中國的國家公園如何體現生態文明?
    業界專家認為,作為中國自然保護史上的裡程碑,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將對我國的自然保護事業乃至生態文明建設產生深遠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搶救式」自然保護地體系問題突出  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辦公室副主任唐芳林看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必將給我國自然保護領域帶來歷史性的深刻變革。「從時間維度看,中國自然保護運動在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直接進入2.0版;從空間維度看,所有自然保護地納入統一管理,可以有效避免保護地空間規劃重疊的問題;在管理體制上,則有望徹底解決部門分治、行政分割的頑疾,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
  • 國家公園丨全民利益優先,保護優先的國家公園建設提上議程(收藏貼)
    黨的十八大將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 「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這一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改革舉措。2015年5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也明文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行分級、統一管理,保護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
  • 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掛牌成立
    央廣網廣州1月3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1月3日上午,廣東省自然保護地協會揭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標誌著該協會正式掛牌成立,為該省自然保護地事業增加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開啟了廣東省自然保護地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一)
    中國自然保護地新政速覽(一) 2020-12-15 1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建立秦嶺國家公園的戰略意義
    黃石國家公園建成以後,較好地處理了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係,因此,許多國家開始效仿黃石國家公園的模式,如1879年澳大利亞建立雪梨皇家國家公園、1885年加拿大建立班夫國家公園、1887年紐西蘭建立湯加裡羅國家公園、1914年瑞士建立瑞士國家公園等。
  •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入倒計時 國家林草局已啟動10個試點區評估驗收...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2015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目前正在開展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試點區涉及12個省份,總面積超過22萬平方公裡,約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2.3%。
  • 中南林科大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
    華聲在線8月30日訊 8月29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湖南省林業局副局長李林山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的成立,與南山國家公園共建研究院,是助力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
  • 烏蘭察布要建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同意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九棵樹國家沙漠公園等10處國家級自然公園新建和範圍調整的通知林保發〔2020〕117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委員會2020年度評審會評審結果,經研究,我局同意內蒙古阿拉善右旗九棵樹等5處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內蒙古烏蘭察布等4處國家地質公園新建,天津濱海國家海洋公園範圍調整及更名(名單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