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公後裔—國民革命軍至人民解放軍將軍名錄

2021-02-23 黃氏家族宗親網

黃慕松 (1883—1937),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梅縣寶坑人。1935年3月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晉升中將,同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廣東省保安司令。1937年3月20日在廣東去世,同年4月追贈為陸軍上將。

黃鎮球  (1898—1979),號劍靈,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寶坑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曾任臺「聯合勤務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等職,1962年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席」,當選國民黨八屆中央委員。

黃鎮中 (1898—1950),號璧疆,峭山公第十七子城公後裔,江西省寧都長勝人,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曾任寧都國民革命軍暫編三師副師長、第三戰區參議、「寧、廣、瑞、石、於」5縣警備副司令兼聯防指揮官,1948年升任江西第八行政區專員兼保安司令、江西豫章山區綏靖司令部中將司令。

黃延楨 (1899—1939),又名延春,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人。歷任國民革命軍連、營、團、旅、師、軍長至12集團軍中將副官兼司令部辦公廳主任、國防部國防委員。1939年病逝,因軍功卓著,被國民革命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黃質勝 (1882—1951),字秩文,廣西舊州雙鳳人。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十一軍二十四師少將師長,後授中將軍銜。

黃天民 (1887—1947),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高陂村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參加創設黃埔軍校,民國十九年任武昌行轅七處少將副處長。民國三十年(1941年)以中將銜任內政部禁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成都行營禁菸監理處處長。

黃任寰 (1887—1956),字旭南,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出生於廣東梅縣西陽黃坊村。國民革命軍中將。曾任第七戰區長官部高級參謀、第四軍軍長、梅蕉平埔守備區指揮官等職。

黃國俊 (1897—1976),字琪鑫,號哨谷,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西陽鎮黃坊村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少將參謀長、滇黔綏靖公署中將高參、第四軍五十九師師長、第四戰區挺進縱隊司令、廣平師管區中將司令等職。

黃 濤 (1900—1973),字榮福,號肇坤,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程官部人。國民革命軍第62軍軍長,中將。1946年以身體不好為由謝絕提升副司令一職,辭職調養。1955年起歷任廣東省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常務委員。

黃世途 (1901—1960),字伯與,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下黃砂村。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七十團團長、第一集團軍第三軍第七師二十一團團長、一五六師四六八旅旅長。1940年至1941年任廣東省軍管區中將副司令等職。

黃建猷 (1901—1978),號展生,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西永福縣堡裡鄉人。先後畢業於南寧陸軍講武堂第二期步科、黃埔軍校第六期,後考入陸軍大學,畢業後晉少將銜。1947年任一七六師師長,晉中將銜。

黃 維 (1904—1989),號培我,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江西貴溪人。1924年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歷任國民黨旅長、師長、中將軍長、聯勤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兵團司令。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83年選任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84年被推舉為全國黃埔同學會理事。1988年4月當選為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祖國統一聯誼會委員。

黃梅興 (1897—1937),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任八十師二六四旅五二八團團長,率部赴上海支援十九路軍反擊日本侵略者,因作戰有功,升任二六四旅旅長,晉升為陸軍少將。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二六四旅開赴上海駐防,在淞滬抗戰中不幸犧牲,壯烈殉國,國民政府下令追贈其為陸軍中將。

黃梅連 (1906—1983),1925年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畢業,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91軍168師參謀長、第97軍166師副師長、代理師長,參加了桂柳會戰。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166師少將師長、第九軍中將軍長。

黃國和 (1910—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程官部人。曾任國民政府廣東省電臺臺長、國民革命軍中將總監。

黃佔春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思基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能君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為材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康群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昌儒 字石震,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樂昌縣人。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軍團師參謀長、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參謀長等職,陸軍中將銜。

黃坤崗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福建省雲霄人。中央軍校五期炮科畢業,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志良 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東省五華縣郭田鎮龍潭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

 

黃衍全 (1872—1937),又名金城,號畫如,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人。曾任江西都督府高級顧問兼九江要塞司令部高級顧問,後任粵、閩、贛邊防遊擊總司令,授陸軍少將銜,贈文武勳章。

黃 維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西北流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四戰區廣西戰時糧食處少將處長。

黃緒虞  (1887—1960),廣東普寧雨堂人,海軍將領。1921年畢業於日本海軍士官學校,先後任職於北京政府駐日本使館、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部、東北海軍學校等部門。曾任海軍部總務處長、總司令部法制少將委員和廣州、臺灣海軍基地司令等職。

黃世珍 (1890—1963),字聘三,派名章璧,峭山公第三子荀公第三十二世孫,江西石城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五期,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定武 (1894—1951),又名定五,號才桂,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西門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師長等職。

黃錦輝 (1894—1945),諱力生,字宗憲,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程官部人。抗日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158師上校參謀,不久升任軍部少將高參。

黃學周 (1895—1956),字陪泉,別字拙餘,峭山公第九子化公第三十

二代孫,福建省永定高陂鎮人。曾任隴、津、平、道四路運輸司令部少將

參謀長兼隴海鐵路總務處處長。

黃紹立 字琴生,號榮生,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西桂林永福縣人,抗日名將。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十九師大校副師長、抗日遊擊總指揮、桂北軍區總指揮等職,晉少將銜。

黃邦霖 (1899— ?),字炎武,號蒼公,又名天存,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任中美合作所第一特種枝術人員訓練班少將總隊長、少將教育長。民國三十四年任中美合作所點驗組少將主任委員。民國三十五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總隊第六大隊少將大隊長等職。

黃和春 (1900—1983),字華南,廣東省梅縣西陽鎮黃坊村人。歷任十九路軍旅長、軍需處長、第四戰區少將、兵站總監(中將)和廣東省封市行轅中將高參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廣東省農工民主黨秘書長。

黃家俉 (1901—1950),字省三,號映中,江西省興國縣瀲江鎮人。曾任第十戰區長官、司令部少將參議等職。

黃光炎 (1903—1942),原名行仁,字強恕,廣東省和平縣大壩鎮水背人。民國27年任廣東省保安二團上校團長,率團赴潮安前線抗日,因功升將官軍職。民國30年任廣東省第六區保安副司令,後任陸軍暫編第二軍少將參謀長。

黃熊川 (1903— ? ),諱隆福,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程官部人。曾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抗日戰爭為國捐軀。

黃卓傑 (1908—1968),又名克儉,號中天,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東省揭西縣下埔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蔣介石衛隊長、上海閘北區警察局分局長、韶關駐軍政治部少將主任、汕頭市警察局局長兼潮汕少將參議、廣東第三旅副官主任。

黃卓球 (1908—1986),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東省揭西縣下埔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參加了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重慶《掃蕩報》總編輯、社長,得蔣介石賞識,授予少將軍銜,

黃思宗 (1909—2002),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黃埔軍校第七期工兵科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旅長、軍參謀長、水陸運輸少將等職。

黃震球 (1910—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梅縣人。畢業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法學學士。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少將處長。

黃忠漢 (1914—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人。燕堂軍校第一期畢業,陸軍大學十七期畢業。1944年參加湖南抗日戰役,提升為少將高參。

黃維廉 (1916—1993),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空軍少將,曾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

黃中驄 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西容縣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任陸軍少將,曾任國民革命軍名將黃紹竑討伐軍第一遊擊司令、廣西隆安縣縣長。

黃裕亮 (1938—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潮安獨樹人。國民革命軍炮兵少將,曾任臺灣金門縣縣長。

黃杏泉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黃百韜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上將。

  黃心維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生發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承典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瑞芳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紀福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開華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惠蓀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元昌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士弘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開榮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 毅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 明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雪春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順興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平遠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 覺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天蟾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堯傑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瑞文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友訓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寄農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柱生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為文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大埔縣人,民國時期授少將銜。

黃文思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興寧市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增昆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興寧市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貴球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蕉嶺縣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錦榮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豐順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黃任民 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陸豐大安石寨人,國民革命軍少將。

黃自強 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曾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居臺灣桃園縣。

黃才桂 號定五,江西省寧都縣賴村人。黃埔軍校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上校團長、旅長、少將師長。

 

黃旭初 (1892—1975),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西容縣人。1926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第四旅旅長、第六師師長、第十五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1931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十五軍軍長、廣西省政府主席、國民黨廣西省黨部執行委員。當選為國民黨第四、五屆中央執行委員。

黃紹竑 (1895—1966),字季寬,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出生於廣西容縣珊萃村名門望族。著名民主愛國人士,民國時期新桂系四大巨頭(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黃旭初)之一,1927年後歷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兼留桂軍軍長、國民政府內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湖北省主席。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作戰部長、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1947年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副院長、立法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常委等職。

 

黃文田 (1897—1968),名喬森,字裕茂,號力耕,廣東潮安縣古巷鎮孚中村人。1919年畢業於廣東海軍學校,任海軍光華艦艦長,1927年任廣東虎門威遠炮臺長。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廣東省江防司令部代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議、挺進第七縱隊副司令、粵桂江防司令等職。

黃琪翔 (1898—1970),字御行,峭山公第九子化公後裔,廣東省梅縣人。1926年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因戰功卓著升任第四軍軍長兼十二師師長。1930年任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任委員。1933年參加福建人民政府,任政府委員和軍事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副總司令長官、中國遠徵軍副總司令長官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至三屆常務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第二屆委員等職。

黃家人尋根尋親專用公眾號,尋根請將:尋根尋親信息(越詳細越好)+姓名+聯繫方式=發黃氏家族宗親網公眾號,每天定時更新尋根尋親信息!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家規祖訓】黃氏家訓、祖訓、族規!

相關焦點

  • 國民革命軍文姓將軍簡介
    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第八十師第三十二野戰補訓團團長,中國遠徵軍第五軍補充旅炮兵主任等職。1949年春,任湘鄂邊區綏靖總令部副參謀長,旋改任第一兵團副參謀長、第一兵團司令部副官處處長。同年8月,隨程潛、陳明仁在長沙參加和平起義。
  • 1939年4月|國民革命軍抗日戰區
    )l 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河北泊頭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1935年4月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l 豫北自衛軍總司令朱懷冰(湖北黃岡今屬武漢新洲人,保定軍校第八期畢業,1938年4月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 國民革命軍也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隊,平定軍閥,驅除外敵,恢復中華
    國民革命軍成立之初即有五個軍,包括後來北伐戰爭剛開始也只有八個軍,約10萬人。然而就是這10萬人為基礎下,在蔣介石領導下把國民革命軍打造成一支鐵血雄師,橫掃全國,成為民國史上一支很能打的部隊。  從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這一刻開始,就開始它的崛起之路。
  • 民族英雄林則徐侄孫林遵將軍的事跡:坦骨東海,正是死得其所!
    林遵將軍對目前人民解放軍的資質缺乏信心,對劉伯承元帥說:「人民解放軍的文化水平過低,目前尚還未達到條件建設人民海軍。」劉伯承了解到林遵想當海軍司令。那麼,林遵有能力當海軍指揮官嗎?從簡歷來看,林遵似乎很稱職。
  • 大理籍抗日名將馬崇六上將丨國民革命軍遠徵軍全國工兵總指揮
    國民革命軍全國工兵總指揮。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大革命時期,1924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歸國,任孫中山的侍衛士官。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軍訓處工兵科長。參加了北閥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工兵指揮官、團長、少將參謀長,第51師工兵指揮官,第74軍工兵指揮官等職。1936年2月5日被授予陸軍少將銜。
  • 《大刀進行曲》譜寫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到底是支怎樣的部隊
    其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尤為引人注目,一首《大刀進行曲》譜寫了他們的英雄事跡。那麼,二十九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它源自哪兒?又結局如何呢?今天就由小編帶領大家走進二十九軍的前世今生。一、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源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源自馮玉祥的西北軍序列。馮玉祥(1882-1948年),河北滄州人,本是北洋直系軍閥頭目。
  • 視頻||國民革命忠烈祠祭祀抗日將領蕭山令將軍
    入保定軍校第三期學習,畢業後從軍20年,由排長升至國民革命軍憲兵司令。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中,身兼數職,擔負守衛南京、抵禦日軍的重任。12月12日,彈盡援絕,力竭陣亡。   他走強兵救國的道路,經歷了漫長的徵途。1911年,離別新婚3個月的妻子,考入湖南陸軍小學研習軍事。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墓遺址公園正式建成開放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墓遺址公園正式建成開放 2013年01月24日 10:14:18   23日,位於南高峰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陣亡將士墓遺址公園正式建成開放。  2009年,花港管理處對轄區內進行全面文物普查,普查中發現此處歷史遺蹟。
  • 滕久壽:中日對決戰死沙場的第一位中國將軍
    他也是中日對決之中戰死沙場的第一位中國將軍。 國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三都籍滕久壽將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9路軍吳淞要塞司令部參謀長)名列其中,他也是抗日戰爭中,中國戰死沙場的第一位將軍。
  • 國民革命軍最早成立的五個軍,都是啥來頭!軍長又是何人擔任
    在黃埔軍校成立一年後,孫中山就組建了國民政府,下轄各地區部隊也統一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給他大家介紹一下,國民革命軍最早成立的五個軍,都是啥來頭!軍長又是何人擔任?其實,國民革命軍自建軍以來,就有嫡系之分,第一軍都是由黃埔師生組成的,而黃埔師生又是孫中山在政治上最倚重的資本。如蔣介石,廖仲愷都是孫中山的左右手,第一軍從一誕生,註定了就是嫡系。國民革命第二軍,這個軍前身是由湘軍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組建的一支建國湘軍。
  • 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七大戰將,每一位都是戰功赫赫的上將軍官
    抗戰時期,國民革命軍七大戰將,每一位都是戰功赫赫的上將軍官上世紀30年代,在中國還處於國力孱弱的時候,日本人趁機發動了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全國震驚的九一八事變爆發,狂妄的日本關東軍憑藉著不足兩萬人,就敢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東北地區駐紮著近30萬的東北軍,作為實力最強大的軍事集團
  • 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擁兵10萬,那麼,北洋軍閥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北伐戰爭是南方的國民革命軍一統天下,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當時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是蔣介石,在他的帶領下,指揮國民革命軍八個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因此也稱之為北伐軍。
  • 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軍長都是誰,都是哪裡的部隊
    1926年7月9日,為了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廣東國民政府所領導的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此次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共出兵8個軍,約計十萬人的兵力!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個軍的骨幹力量是由黃埔軍校的學生組建而成,因此在當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也被稱為學生軍。
  • 蘇聯曾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提供過哪些軍事援助?
    那蘇聯曾為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戰爭提供過哪些軍事援助?據現存的《莫斯科關於撥給加倫軍事費用協助南方各革命軍軍械事致蘇什赤夫斯基函》的載錄看,1926年前後蘇聯用記帳方式分四批援助南方國民革命軍的物資有:第一批,日本來福槍4000支,子彈400萬發,大刀1000把,長矛500桿;第二批,俄國來福槍9000支,子彈300萬發;第三批,馬克沁式機槍40挺,大炮12門(每門炮附帶最新瞄準具及藥箱
  •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一軍
    整編軍、師、旅是國民革命軍軍史上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存在的時間特別短暫,只有區區一兩年時間。可謂曇花一現,就像流星一樣快速的從天空中划過! 一九四六年,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奉命整編為陸軍第一軍。
  • 被九戰區司令薛嶽將軍授予「無敵軍」金牌和錦旗的抗日虎將
    1938年11月9日至11日,湘北門戶臨湘縣和嶽陽古城相繼淪陷。從1939年9月18日至1942年1月15日,日寇共出動兵力42萬多人,悍然對我發動三次長沙會戰。中國第九戰區共出動74萬兵力對日作戰,取得了抵禦外侮,守土擊寇的偉大勝利。
  • 聽說這個「幸」氏在南康出了兩個將軍
    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姓氏在南康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在南康走出來了兩個將軍,這個姓氏就是「幸」氏。幸氏起源於西周王氏,歷史悠久,源流純正,《左傳》說:「公族是公室之枝葉,公室要靠公族為其庇陰和護衛。」西周(公元前11世紀)武王克商後,開始分封諸侯,周文王第47(遵義,南康譜)武王之帝姬偃封於渤海滄州。
  • 將軍譜|「這個批評一輩子都記得」
    鄧逸凡將軍,原名鄧福坤,學名鄧國雄,曾用名鄧惠民、鄧彥,廣東興寧縣水口鎮峭峰堡村(今小豐村)人。其祖父鄧仁古,中年曾開糟坊酒店和豆腐店,置田產若干,後破產。其父親鄧官叔,不喜勞作而贊成革命。其母曾氏,出身貧寒,性格溫柔,早逝。
  • 國民革命軍首任軍長結局:第四十一軍軍長孫震
    一九二七年,孫震與總司令田頌堯率部投奔國民革命軍。同年,川西北墾殖軍總司令部改編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任副軍長。 一九三五年,升任第二十九軍軍長,同年所部改稱四十一軍,仍任軍長。一九三六年,授銜陸軍中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