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以來,抵抗外族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第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有無數先烈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甚至為國捐軀。其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尤為引人注目,一首《大刀進行曲》譜寫了他們的英雄事跡。那麼,二十九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它源自哪兒?又結局如何呢?今天就由小編帶領大家走進二十九軍的前世今生。
一、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源頭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源自馮玉祥的西北軍序列。馮玉祥(1882-1948年),河北滄州人,本是北洋直系軍閥頭目。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脫離直系軍閥,組建國民軍。1925年,出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改稱西北軍。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下轄八個方面軍,合約四十萬眾。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集團土崩瓦解,其中一部由宋哲元率領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宋哲元(1885-1940年),山東樂陵人。馮玉祥帳下「五虎上將」之一,是馮玉祥早年四處徵戰的得力幹將。在馮玉祥軍事集團中,宋哲元更加善於軍事指揮,因而更受馮玉祥器重,始終佔據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屢次代理馮玉祥指揮整個西北軍。中原大戰後,宋哲元接受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張學良的收編,招募各地散落的西北軍殘部,組建了東北邊防軍第三軍,自任軍長。
1930年6月,東北邊防軍第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以下簡稱「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馮治安任副軍長,轄兩個師,馮治安兼任第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第三十八師師長。秦德純(1893-1963年),山東沂水人,先後畢業於保定軍校二期和北京陸軍大學四期,是馮玉祥西北軍中少有的軍校高材生。馮治安(1896-1954年),河北故城人,十幾歲就加入馮玉祥軍營,又在北京陸軍大學進修,是西北軍宋哲元系統中的得力幹將。張自忠(1891-1940年),山東臨清人,畢業於天津法政學堂,西北軍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
同年八月,宋哲元出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二十九軍進駐察哈爾省,進行首次擴建和整編。二十九軍軍長仍由宋哲元擔任,副軍長為秦德純、佟麟閣,參謀長張維藩,總參議蕭振瀛。所部轄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佟麟閣(1892-1937年),河北高陽人,馮玉祥早年起家的得力幹將,西北軍聲名顯赫的「十三太保」之一。張維藩(1865-1963年),河北豐潤人,畢業於保定軍校八期,長期充當西北軍集團宋哲元部的參謀。蕭振瀛(1890-1947年),吉林扶餘人,畢業於吉林政法專門學校,是西北軍中主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劉汝明(1895-1975年),河北獻縣人,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一期,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和「新五虎上將」之一,西北軍中的佼佼者。
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抗戰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宋哲元寫下「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率領二十九軍改編的第三軍團,進駐喜峰口,經過殊死搏鬥,重創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尤其是馮治安師的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領大刀隊夜襲敵營,殺得日軍丟盔棄甲,為喜峰口大捷奠定了基礎。喜峰口大捷共斃敵五千餘,繳獲日軍坦克十一輛,裝甲車六輛,大炮十八門,機槍三十六挺,飛機一架。與此同時,劉汝明師在羅文峪也取得斃敵三千餘的戰果。
喜峰口、羅文峪兩場大捷,使得二十九軍一戰成名。長城抗戰結束後,二十九軍回到察哈爾省,報名參軍者絡繹不絕,經過蔣介石的同意,二十九軍進行擴編。二十九軍軍長仍由宋哲元擔任,副軍長佟麟閣;下轄四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第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趙登禹(1898-1937年),山東菏澤人,早年為馮玉祥的近身護衛,曾在湖南常德救馮玉祥於虎口,人稱「打虎將軍」,喜峰口大捷居首功,故而提拔為中將師長。
擴編後的二十九軍,不僅接收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所有武器裝備,而且接收了畏敵而逃的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的軍事裝備,尤其是三十多門山炮,全軍合計六萬餘眾,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軍事力量。1935年,日軍在察哈爾省製造摩擦,南京政府將宋哲元免職,又派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土肥原賢二籤訂《秦土協定》,二十九軍被國民政府調至張家口南部駐防,自此承擔起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四省市的防務。
1937年,二十九軍在冀察地區經過多年經營,除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四師各擴充至二萬眾外,又增加鄭大章為師長的騎兵第九師,總兵力已達十萬,遠遠超出了一個軍的建制,而且厲兵秣馬,士氣高昂。鄭大章(1891-1960年),河北靜海人,原為西北軍騎兵部隊的主要統帥。七七事變爆發後,二十九軍奮起抵抗,由於指揮失誤,平津失守,副軍長佟麟閣和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戰死南苑。
三、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歸宿
1937年8月,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全國範圍內的抗戰拉開帷幕。蔣介石將全國劃分為十個戰區,對全國軍隊進行統一整編,駐紮在華北最前沿的第二十九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歸蔣介石親自掛帥的第一戰區統轄。宋哲元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萬福麟為副司令。集團軍轄第五十九、第七十七、第五十三、第六十七和騎兵第二軍,共五個軍,約十三個師十萬眾。
第一集團軍實際上並非全部是二十九軍改編而成,它是西北軍、東北軍兩部分的結合。第一集團軍中的第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第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是原東北軍改編而成。第二十九軍改編的部隊是第五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第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和騎兵第三軍(軍長鄭大章)。
第五十九軍是張自忠第三十八師和特務旅改編而成,宋哲元兼任軍長,李文田為副軍長。轄第38師,師長黃維綱;第180師,師長劉振三;騎兵第13旅,旅長姚景川。第七十七軍是馮治安第三十七師、趙登禹第一三二師和特務旅改編而成,馮治安任軍長,張凌雲任副軍長。轄第37師,師長馮治安兼任;第132師,師長王長海。騎兵第三軍是由鄭大章騎兵第九師改編而成,轄騎兵第四師,師長王奇峰;騎兵第九師,師長鄭大章兼任。
二十九軍還有一支部隊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劃歸閻錫山掛帥的第二戰區。這支部隊就是劉汝明一四三師改編而成的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轄第143師,師長劉汝明兼任;獨立第40旅,旅長夏子明。
四、總結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本是馮玉祥西北軍在中原大戰後改編而成,雖然只有一個軍的編制,但實際上是西北軍縮編後的精華,宋哲元、佟麟閣、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等高層將領大多是西北軍中驍勇善戰的佼佼者,他們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中下層軍官也都是由原來的旅長、團長降級使用,作戰經驗豐富。這是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一戰成名的重要原因。
第二十九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宋哲元指揮失誤,導致佟麟閣、趙登禹戰死南苑,張自忠又被撤職,整個軍隊的指揮系統陷入混亂,戰鬥力大為削弱。不過由二十九軍改編而成的第五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後改為張自忠)、第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卻在各自的戰爭,譜寫著一曲又一曲抗戰的英雄史歌,將二十九軍的軍魂得以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