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進行曲》譜寫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到底是支怎樣的部隊

2021-01-19 慕容曉毓

抗日戰爭是我國近代以來,抵抗外族入侵取得完全勝利的第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有無數先烈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甚至為國捐軀。其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尤為引人注目,一首《大刀進行曲》譜寫了他們的英雄事跡。那麼,二十九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它源自哪兒?又結局如何呢?今天就由小編帶領大家走進二十九軍的前世今生。

一、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源頭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源自馮玉祥的西北軍序列。馮玉祥(1882-1948年),河北滄州人,本是北洋直系軍閥頭目。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脫離直系軍閥,組建國民軍。1925年,出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改稱西北軍。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加入國民革命軍序列,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下轄八個方面軍,合約四十萬眾。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西北軍集團土崩瓦解,其中一部由宋哲元率領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宋哲元(1885-1940年),山東樂陵人。馮玉祥帳下「五虎上將」之一,是馮玉祥早年四處徵戰的得力幹將。在馮玉祥軍事集團中,宋哲元更加善於軍事指揮,因而更受馮玉祥器重,始終佔據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屢次代理馮玉祥指揮整個西北軍。中原大戰後,宋哲元接受東北邊防軍總司令張學良的收編,招募各地散落的西北軍殘部,組建了東北邊防軍第三軍,自任軍長。

1930年6月,東北邊防軍第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以下簡稱「二十九軍」),宋哲元任軍長,秦德純、馮治安任副軍長,轄兩個師,馮治安兼任第三十七師師長,張自忠任第三十八師師長。秦德純(1893-1963年),山東沂水人,先後畢業於保定軍校二期和北京陸軍大學四期,是馮玉祥西北軍中少有的軍校高材生。馮治安(1896-1954年),河北故城人,十幾歲就加入馮玉祥軍營,又在北京陸軍大學進修,是西北軍宋哲元系統中的得力幹將。張自忠(1891-1940年),山東臨清人,畢業於天津法政學堂,西北軍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

同年八月,宋哲元出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二十九軍進駐察哈爾省,進行首次擴建和整編。二十九軍軍長仍由宋哲元擔任,副軍長為秦德純、佟麟閣,參謀長張維藩,總參議蕭振瀛。所部轄三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佟麟閣(1892-1937年),河北高陽人,馮玉祥早年起家的得力幹將,西北軍聲名顯赫的「十三太保」之一。張維藩(1865-1963年),河北豐潤人,畢業於保定軍校八期,長期充當西北軍集團宋哲元部的參謀。蕭振瀛(1890-1947年),吉林扶餘人,畢業於吉林政法專門學校,是西北軍中主要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劉汝明(1895-1975年),河北獻縣人,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一期,馮玉祥的「十三太保」和「新五虎上將」之一,西北軍中的佼佼者。

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抗戰

1933年3月,長城抗戰爆發,宋哲元寫下「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率領二十九軍改編的第三軍團,進駐喜峰口,經過殊死搏鬥,重創日軍第十四混成旅團,尤其是馮治安師的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領大刀隊夜襲敵營,殺得日軍丟盔棄甲,為喜峰口大捷奠定了基礎。喜峰口大捷共斃敵五千餘,繳獲日軍坦克十一輛,裝甲車六輛,大炮十八門,機槍三十六挺,飛機一架。與此同時,劉汝明師在羅文峪也取得斃敵三千餘的戰果。

喜峰口、羅文峪兩場大捷,使得二十九軍一戰成名。長城抗戰結束後,二十九軍回到察哈爾省,報名參軍者絡繹不絕,經過蔣介石的同意,二十九軍進行擴編。二十九軍軍長仍由宋哲元擔任,副軍長佟麟閣;下轄四個師,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第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趙登禹(1898-1937年),山東菏澤人,早年為馮玉祥的近身護衛,曾在湖南常德救馮玉祥於虎口,人稱「打虎將軍」,喜峰口大捷居首功,故而提拔為中將師長。

擴編後的二十九軍,不僅接收了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的所有武器裝備,而且接收了畏敵而逃的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的軍事裝備,尤其是三十多門山炮,全軍合計六萬餘眾,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軍事力量。1935年,日軍在察哈爾省製造摩擦,南京政府將宋哲元免職,又派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與日本關東軍代表土肥原賢二籤訂《秦土協定》,二十九軍被國民政府調至張家口南部駐防,自此承擔起河北、察哈爾、北平、天津四省市的防務。

1937年,二十九軍在冀察地區經過多年經營,除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四師各擴充至二萬眾外,又增加鄭大章為師長的騎兵第九師,總兵力已達十萬,遠遠超出了一個軍的建制,而且厲兵秣馬,士氣高昂。鄭大章(1891-1960年),河北靜海人,原為西北軍騎兵部隊的主要統帥。七七事變爆發後,二十九軍奮起抵抗,由於指揮失誤,平津失守,副軍長佟麟閣和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戰死南苑。

三、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歸宿

1937年8月,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全國範圍內的抗戰拉開帷幕。蔣介石將全國劃分為十個戰區,對全國軍隊進行統一整編,駐紮在華北最前沿的第二十九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歸蔣介石親自掛帥的第一戰區統轄。宋哲元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萬福麟為副司令。集團軍轄第五十九、第七十七、第五十三、第六十七和騎兵第二軍,共五個軍,約十三個師十萬眾。

第一集團軍實際上並非全部是二十九軍改編而成,它是西北軍、東北軍兩部分的結合。第一集團軍中的第五十三軍(軍長萬福麟)、第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是原東北軍改編而成。第二十九軍改編的部隊是第五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第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和騎兵第三軍(軍長鄭大章)。

第五十九軍是張自忠第三十八師和特務旅改編而成,宋哲元兼任軍長,李文田為副軍長。轄第38師,師長黃維綱;第180師,師長劉振三;騎兵第13旅,旅長姚景川。第七十七軍是馮治安第三十七師、趙登禹第一三二師和特務旅改編而成,馮治安任軍長,張凌雲任副軍長。轄第37師,師長馮治安兼任;第132師,師長王長海。騎兵第三軍是由鄭大章騎兵第九師改編而成,轄騎兵第四師,師長王奇峰;騎兵第九師,師長鄭大章兼任。

二十九軍還有一支部隊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劃歸閻錫山掛帥的第二戰區。這支部隊就是劉汝明一四三師改編而成的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轄第143師,師長劉汝明兼任;獨立第40旅,旅長夏子明。

四、總結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本是馮玉祥西北軍在中原大戰後改編而成,雖然只有一個軍的編制,但實際上是西北軍縮編後的精華,宋哲元、佟麟閣、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等高層將領大多是西北軍中驍勇善戰的佼佼者,他們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中下層軍官也都是由原來的旅長、團長降級使用,作戰經驗豐富。這是二十九軍在長城抗戰中一戰成名的重要原因。

第二十九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因宋哲元指揮失誤,導致佟麟閣、趙登禹戰死南苑,張自忠又被撤職,整個軍隊的指揮系統陷入混亂,戰鬥力大為削弱。不過由二十九軍改編而成的第五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後改為張自忠)、第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第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卻在各自的戰爭,譜寫著一曲又一曲抗戰的英雄史歌,將二十九軍的軍魂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北伐戰爭時國民革命軍有8個軍,軍長都是誰,都是哪裡的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這個軍的骨幹力量是由黃埔軍校的學生組建而成,因此在當時,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也被稱為學生軍。 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轄五個師,這五個師的師長也都是由蔣介石的心腹將領擔任,這個軍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素來都是老蔣手裡的王牌部隊。 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的軍長由湘軍將領譚延闓擔任。
  •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解放後將歌詞第二、第七句原為「二十九軍的弟兄們」、「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並且拿掉了「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副標題。值得慶幸的是這首《大刀進行曲》總算保留下來了。血戰日寇喜峰口位於河北省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喜峰口長城在建築上主要是基於軍事上的考慮。
  • 國民革命軍29軍宋哲元:寧可背負千古罵名,也要殺掉這5000名漢俘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大刀進行曲》 一首氣勢磅礴的《大刀進行曲》,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的,這首歌創作背景就是在七七事變後,也就是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開始,全國揭起了抗日武裝,與日軍抗爭到底。
  • 國民革命軍也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隊,平定軍閥,驅除外敵,恢復中華
    國民革命軍成立之初即有五個軍,包括後來北伐戰爭剛開始也只有八個軍,約10萬人。然而就是這10萬人為基礎下,在蔣介石領導下把國民革命軍打造成一支鐵血雄師,橫掃全國,成為民國史上一支很能打的部隊。  從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這一刻開始,就開始它的崛起之路。
  • 二戰時日軍坦言,「最害怕」中國兩支部隊,哪兩支?
    1941年5月13日晚,在山西中條山戰場上,國民革命軍第3軍第12師師長寸性奇少將無比堅定的語氣說完這一句話,然後英勇赴義。 二戰期間,國人「地無南北」、「人無老幼」地為抗日做準備,硬是將日軍謀劃已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打破。
  • 【人物】《大刀進行曲》的作者麥新
    宋哲元第二十九軍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裝備較差。副軍長佟麟閣親自下部隊視察示範,很快全軍的白刃戰技能得到極大提高。喜峰口、羅文峪大捷,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少有的勝仗,消息傳開,舉國振奮,熱血青年紛紛參軍殺敵。從此,第二十九軍大刀隊揚威海內外。捷報傳到上海,麥新熱血沸騰,徹夜未眠。
  • 沉眠水下的《大刀進行曲》誕生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沉眠水下的《大刀進行曲》誕生地,曾是長城抗戰主戰場1933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曾在喜峰口一帶依長城阻擊日軍。這裡是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抗日救亡歌曲《大刀進行曲》據此誕生上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修建後,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關城和部分長城被淹沒到水下,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隨著水位變化,「水下長城」時隱時現。如今這段長城因其風光俊美,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修繕現場。
  • 國民革命軍:整編第一軍
    整編軍、師、旅是國民革命軍軍史上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存在的時間特別短暫,只有區區一兩年時間。可謂曇花一現,就像流星一樣快速的從天空中划過! 一九四六年,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集團軍奉命整編為陸軍第一軍。
  •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成立前後
    原標題: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成立前後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是中國共產黨及人民軍隊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兩支隊伍「合編」   南昌起義爆發時,駐武漢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警衛團奉命乘船趕赴南昌參加起義。
  • 國民革命軍首任軍長結局:第四十一軍軍長孫震
    四十一軍前身為二十九軍,一九三五年川軍整編,因該軍與宋哲元的二十九軍番號重疊,遂改稱第四十一軍。原二十九軍軍長孫震改任第四十一軍軍長。
  • 國民革命軍最早成立的五個軍,都是啥來頭!軍長又是何人擔任
    在黃埔軍校成立一年後,孫中山就組建了國民政府,下轄各地區部隊也統一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那麼,接下來小編就給他大家介紹一下,國民革命軍最早成立的五個軍,都是啥來頭!軍長又是何人擔任?其實,國民革命軍自建軍以來,就有嫡系之分,第一軍都是由黃埔師生組成的,而黃埔師生又是孫中山在政治上最倚重的資本。如蔣介石,廖仲愷都是孫中山的左右手,第一軍從一誕生,註定了就是嫡系。國民革命第二軍,這個軍前身是由湘軍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組建的一支建國湘軍。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它,就是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大刀進行曲》在著名音樂家、中共黨員麥新筆下誕生,迅速流傳全國,成為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戰歌。很快,這首時代戰歌便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與日寇戰鬥到底的「抗戰進行曲」。「抗戰的一天來到了」《大刀進行曲》誕生於1937年7月的連天烽火,但要追溯這「大刀」二字的根源,還要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說起。
  • 二十九軍的「無極刀法」
    張學良久慕宋哲元的指揮才能,決定收編這支能徵善戰的隊伍,並贈宋哲元一把將軍指揮刀,刀柄上刻有「張學良贈」的銘文,刀鞘和刀柄上雕刻有花紋,十分精緻(現存北京軍事博物館),部隊改稱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全軍只有一萬五千人的編制,卻要維持四萬人吃飯,所以無論官兵一律只管吃飯而不發軍餉。全軍下轄兩個師,第一師師長馮治安,第二師師長張自忠。軍官一律降級使用,如趙登禹原為師長,現編為馮治安手下的旅長。
  • 北伐前,國民革命軍有八個軍,後來發展如何
    大家都知道,1926年7月9日,校長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正式誓師北伐。當時,北伐軍一共有八個軍約十萬餘人。這八個軍可以說是未來幾百萬國軍的主要來源之一。那麼,這八個軍後來發展如何呢?後來二期北伐,第一軍在符離集再次被孫傳芳所部擊敗。由於掛著嫡系的名頭,雖然敗仗打了不少,但部隊擴編很快,到1927年年底已經發展到9個師,之後校長對部隊進行整編,保留1、2、22師,其他6個師分別組建第九軍、第三十二軍。
  • 峭公後裔—國民革命軍至人民解放軍將軍名錄
    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七十團團長、第一集團軍第三軍第七師二十一團團長、一五六師四六八旅旅長。1940年至1941年任廣東省軍管區中將副司令等職。黃建猷 (1901—1978),號展生,峭山公第二十子井公後裔,廣西永福縣堡裡鄉人。先後畢業於南寧陸軍講武堂第二期步科、黃埔軍校第六期,後考入陸軍大學,畢業後晉少將銜。1947年任一七六師師長,晉中將銜。
  • 國民革命軍文姓將軍簡介
    1926年春轉考黃埔軍校第四期,編入軍官預備團第二營第六連,後該團改為軍官第二團,在校集體加入國民黨。畢業前夕,又改名為文溥欽。1926年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第六團。1941年任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軍官總隊少將副總隊長,歷任參謀長、副軍長。1949年8月,程潛、陳明仁起義後,部隊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其任該兵團第一軍副軍長。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就比於中原戰場上與華東戰場上,國軍當時不僅投入的人數多,而且大多都是精銳部隊。其中有四個軍,戰鬥力最強被稱之為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第一個精銳部隊是國民革命軍整編第74師,其實就是抗戰時期最能打的國軍王牌第74軍。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第74軍是國軍五大王牌之首,在抗戰時期表現十分出色,同時贏得了虎賁軍,御林軍,抗日鐵軍等美譽。
  • 29軍血戰喜峰口威震天下,大刀隊主動出擊,日軍聞風喪膽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專為29軍大刀隊譜寫的。在國難當頭之際,29軍官兵在喜峰口戰役和盧溝橋事變中,以大刀勇猛砍殺日軍,讓日軍聞風喪膽、膽戰心寒。從此,二十九軍的名字威震全國。此後,大刀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
  • 粵系出身的國民革命軍19路軍為何成為了上海一二八事變的抗日主角
    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國軍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由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軍長,十九路軍的最高長官是時任京滬衛戍司令的粵籍人士陳銘樞。我們不免會產生疑問,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理當由中國最精銳的軍隊來守衛,為何當地的駐軍不是中央軍,而是粵系出身的國民革命軍19路軍呢?
  • 1925年~1927年北伐時期,蔣介石指揮的國民革命軍擴張歷程
    國民黨指揮的國民革命軍從1925年正式成軍初期的六個軍,發展到1927年底,已擴大到58個軍。其中有不少部隊的番號是相同的,這與當時的混亂局面是有很大關聯的。最初的六個軍分別是:蔣介石的第一軍,譚延闓的第二軍,朱培德的第三軍,李濟深的第四軍,李福林的第五軍,程潛的第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