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2020-12-22 人民資訊

文丨張興福、陳陟、徐瑞

本期推出「文化興軍」文藝節目展播(20)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有這樣一首歌

它唱起來唱得響

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走向抗日前線

它傳出去傳得遠

鼓舞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信心倍增

它留下來留得住

問世83年來,每每被人唱起

都能聽到迴蕩於歷史天空中

那大刀砍向鬼子腦袋的鏗鏘之音

它,就是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大刀進行曲》在著名音樂家、中共黨員麥新筆下誕生,迅速流傳全國,成為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時代戰歌。今天,讓我們重溫經典,從雄奇的歌詞裡回望悲壯歷史,在剛勁的旋律中感受愛國熱情,緊握「精神大刀」,珍惜當下生活,向著中國夢強軍夢奮進以告慰先輩,為維護世界和平不斷貢獻力量!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1937年8月的上海街頭,因為這首《大刀進行曲》沸騰了。

很快,這首時代戰歌便伴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華大地上奏響了與日寇戰鬥到底的「抗戰進行曲」。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大刀進行曲》誕生於1937年7月的連天烽火,但要追溯這「大刀」二字的根源,還要從1933年的長城抗戰說起。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更加瘋狂,集結重兵試圖撕開以義院口、喜峰口、古北口等100多個關口組成的長城防線,從而佔領熱河,染指平津。面對強敵,中國軍隊第29軍浴血奮戰,「喜峰口大捷」震動全國。當將士們身披月色手握大刀、將日寇砍得人仰馬翻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都對這支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刀隊由衷敬佩。

喜訊一路向南傳到滬上,令上海市民歡呼雀躍,著名音樂家麥新更是恨不得像大刀隊隊員一樣,親手執刀劈向日寇的頭顱。在一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殘暴,更對國民政府的軟弱深惡痛絕。他心中萌發出一個念頭:以大刀精神為主題,寫一首讚頌英雄、支持抗日的戰歌。

幾番提筆,麥新卻只是寫好了第一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便難以為繼,該月熱河淪陷的消息傳來,更是令他陷入焦灼與絕望。冬去春來,在他得知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部成立的喜訊後,精神才為之一振。至1937年,東北抗聯總人數已不下20餘萬。

1937年7月7日晚12時許,日軍以士兵失蹤為由發動襲擊,「七七事變」爆發。麥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不僅要抗議,更要完成4年前的心願,寫出關於大刀的戰歌聲援中國軍隊。

7月末的一天夜裡,麥新輾轉難眠,便捧起東北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讀了下去。書中那些「忙著生也忙著死」的老百姓,在日寇的鐵蹄下終於覺醒,為了民族利益進行向死而生的抗爭。

在他的腦海中,旋律迅速編織成譜,文字飛轉組合成篇,仿佛冒著濃煙的活火山般,思想的熔巖一觸即發。正在此時,一抹晨光透過窗戶照進麥新狹小的房間,一夜未眠的他走到窗前凝望曙光,自言自語地說:「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當他不自覺地重複這句話時,竟然興奮地唱了起來。這自然流淌出來的一句曲調,極具感召力和樂觀主義色彩。他順著這個旋律奮筆疾書,勢如飛流,很快便寫出了鏗鏘有力的前四句——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麥新揮起拳頭,繼續哼唱,認真捕捉著高低強弱的節奏變化,猛然想起今年以來,東北義勇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抗擊日軍的英勇戰績,接下來的幾句便奔湧而出:「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一念及此,麥新向北眺望,堅定地說:「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把他消滅……」就這樣,麥新一氣呵成寫完詞譜完曲,並將這首戰歌定名為《大刀進行曲》。

1937年8月8日下午,國民救亡歌詠協會在上海文廟舉辦音樂會,讓《大刀進行曲》第一次以合唱的形式,展現在公眾面前。在自發趕來的1000多名群眾面前,麥新現場找了一根細木棍,闊步走到露臺上指揮大家高唱《大刀進行曲》。

在他心中,手上的木棍不是「指揮棒」,而是大刀,他用力地甩,仿佛立刻就要衝上去和日寇拼命,以至於在最高潮處將棍子當場甩斷。

節奏鏗鏘易唱、文字淺白好懂,在文廟首唱之後,《大刀進行曲》很快傳遍全國,激勵無數青年奔赴前線。僅僅5天後,「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市民走上街頭為前方將士趕製大刀。一個月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同月,平型關大戰告捷,八路軍戰士手持大刀與敵展開白刃戰,憑藉視死如歸的頑強鬥志,成功奪回老爺廟陣地。

不久後,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42個國家在巴黎舉行反法西斯大會。音樂家任光指揮旅歐華僑現場演唱了《大刀進行曲》等救亡歌曲,引起各國代表強烈共鳴。他們說:「中國的現代歌聲,蘊藏著中國的無限希望,也增強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必勝信心。」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

《大刀進行曲》在全國人民最需要的時候誕生。無論是在硝煙瀰漫的戰場、辛勤耕種的農田還是書聲琅琅的學校,都不時傳來這雄壯的歌聲,它吼出了中華兒女心底的抗日宣言,也敲響了日寇終將滅亡的喪鐘。就是這樣一首時代戰歌,其詞曲也經歷了千錘百鍊。

如今看到的歌詞,與原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處:第二句原為「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改為「全國武裝的弟兄們」。第七句「咱們二十九軍不是孤軍」,改為「咱們軍民團結勇敢前進」。並且麥新還拿掉了「獻給二十九軍大刀隊」的副標題。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黨聯合抗日。人民群眾紛紛反映,現在不僅是第29軍在打,也不僅是中國軍隊在打,而是全國人民都在打,這首歌全國人民都要唱,光寫「二十九軍的弟兄們」和「大刀隊」就顯得太過局限,歌詞應稍作修改,使之具有鼓舞全國人民的意味,更體現出作者麥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唯物史觀——要突出人民,而不是突出個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

《大刀進行曲》的曲調也經過了人民群眾的生動改造。「大」「刀」「向」3個字分別是3個單音,群眾一唱便自發地把「大刀向」唱成了切分音,尤其凸顯了那個「刀」字,但聽起來反而更加勇猛剛勁。

還有一處,堪稱麥新根據群眾演唱習慣進行的「妙筆生花」。軍民演唱抗日歌曲時,總喜歡在結尾加上一些語氣詞,顯露氣勢。他也覺得歌曲最後一句又回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有些意猶未盡,便以部隊口令中的「衝啊」「殺」作為陣腳。寥寥數字,將整首歌的恨意、怒氣和決心等諸多情緒都在這「一衝一殺」之間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歌者聽者身臨其境,豪氣直達最高潮。

油畫《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大刀進行曲》已成不朽經典,詞曲作者麥新也永遠名垂史冊。這位一生為人民服務的音樂家,本名孫培元,原籍江蘇常熟,出生在上海市一個普通的職員家庭。1926年,12歲的他考入南光中學,由於熱愛音樂,他經常擔任領唱或指揮,但因家境貧寒,不得已輟學謀生。

雖然如此,孫培元仍有兩件事放不下:一是始終心疼勞苦大眾,想要為其發聲;二是自己的音樂夢想,尚未得到實現。1936年,他參加了由著名音樂家呂驥、冼星海創辦的歌曲研究會和中國歌曲作者協會,同時滿足了兩個願望。他虛心向名家前輩學習歌曲創作技法,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於該年寫下了抗戰歌曲《犧牲已到最後關頭》。

同年,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呼籲聯合抗日,孫培元心生憧憬,又先後寫出了《九一八紀念歌》《保衛馬德裡》等救亡歌曲。此外,他還與好友孟波合編了一本反映人民心聲、激勵全國將士的歌集《大眾歌聲》。為了迴避租界的嚴檢制度,他便給自己取了一個筆名:麥新。

1938年,麥新正式入黨,被分配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成為群眾音樂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窮苦出身的他為解放區的改天換地激動不已,接連創作出《保衛邊區》《毛澤東歌》《紅五月》等革命歌曲。

抗戰結束後,麥新先後在魯北、黑大廟和科爾沁左翼中旗等地打遊擊。1947年2月擔任中共開魯縣委宣傳部部長,深入到情況最複雜、鬥爭最激烈的第五區,帶領群眾搞清算鬥爭。

在了解到大家生活資料極度匱乏、精神生活幾乎為零後,他主動配合群眾創作出《農會會歌》《翻身五更》《咱們的遊擊隊》等10餘首歌曲。

是年6月6日,麥新到縣委開完會,與兩名通訊員騎馬回第五區,忽然看見前方林中竄出20餘個土匪。人人手持雙槍,朝他們撲了過來。麥新不慌不忙,命令其中一名通訊員向縣委報告情況,同時讓另一名負傷的通訊員藏在草叢裡,自己一人堅持戰鬥,最終重傷倒地。土匪百般折磨麥新,他始終保持「大刀精神」,寧死不低頭。等縣委同志趕到,他已經為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流幹了最後一滴血,年僅33歲。

下葬那天,開魯縣父老鄉親紛紛前去悼念,哭聲震天動地。新紡好的棉線放進棺材裡、最愛吃的鍋巴放在靈位前,每一個前來弔唁的人都鏟上一鍬黃土,壘成了一座高高的墳塋。中共開魯縣委、縣政府將第五區命名為「麥新區」,萬發永村改名為「麥新村」,以表達人民群眾對他永遠的紀念。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

抗戰時期,《大刀進行曲》的傳唱讓前線的抗日將士大受鼓舞,大刀隊幾乎成為敢死隊的代名詞。在白刃戰中凸顯的大刀精神,更是由信仰、血性、實力、智慧匯聚而成,缺一不可。

大刀通常為長柄雙手刀,刀脊狹長平直,刀頭上翹成弧,如同雁翎,上刻四道血槽,弧形刀背區開有一道反刃,刀柄或裹土布條或纏絲線,便於吸汗。

據傳,第29軍所練刀法名為「破鋒八刀」,共有劈、剁、掄、撩、掃、抽、拉、刺8種技法,「鋒」指日軍刺刀。武者均知:一寸長,一寸強。日軍所用三八式步槍加上刺刀長約1米8,是大刀形長的一倍有餘。要用短兵器克制長兵器,秘訣之一在於打轉,雙手握刀時前手鬆後手緊,與日軍刺刀碰上之後,迅速以觸碰點為軸轉劈敵人;再者是「以身就刀」,接戰時刀背要護住上身,而不能像用劍或槍等進擊性兵器一樣,使身體和兵器形成直角。即使對方刺刀已經捅入自己身體,我方官兵也往往迎刃而上,同時用刀刺中對方,以求同歸於盡。

一把大刀能夠試出信仰含量。開國上將賀炳炎作戰勇猛,在長徵中失去右臂。1937年10月,賀炳炎率部首戰雁門關伏擊日寇,依然衝鋒在前,揮舞著大刀,攻勢凌厲不弱分毫。此戰殲敵500餘人,賀炳炎因此獲稱「獨臂刀王」。

開國中將秦基偉也曾因善使大刀而屢立奇功。1938年4月2日晚上,秦基偉親率大刀隊配合10個縣的軍民行動,一夜間斬首了100多個罪大惡極的漢奸。接著,他又率領將士們摧毀了70餘個日偽據點,被人尊稱為「秦大刀」。

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組建騎兵團時,帶人設計了一種更為適合中國人使用的馬刀。這種刀集合了蘇軍、日軍、東北軍騎兵各種馬刀的長處,比日軍馬刀長出5釐米並帶護手圈,用起來十分靈便,質量上也非常過硬,我軍騎兵稱之為「雪楓刀」。

1942年洪澤湖地區沙山集,第4師騎兵團對戰日軍王牌騎兵第4旅團。我軍官兵開展「諸葛亮會」,對其作戰特點進行了充分研究,利用一連誘敵、三面包抄的方式,再藉助馬匹奔跑慣性,多用反手自下而上地撩刀,而不重劈砍,僅用9分鐘就令日軍騎兵死傷大半,殘部望風鼠竄。

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由於裝備更新和專業分別,很多官兵不必進行刺刀見紅的戰鬥,但這柄「精神大刀」依然值得我們永久傳承。

無論何時何地

我們都應永遠堅守

「後面有全國的老百姓」這一信仰

始終保持

「抗戰的一天來到了」緊迫意識

一直牢記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血性膽氣

不斷錘鍊

「看準那敵人把他消滅」實戰技能

時刻準備

唱起戰歌去殺敵!

相關焦點

  • 麥新與他創作的《大刀進行曲》
    在抗戰時期,誕生了大量優秀的抗戰歌曲,這些歌曲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山河破碎的悲憤、對家鄉的懷念……這些用血淚凝成的歌聲,讓人激情澎湃、血脈僨張,激發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抗戰到底的決心和鬥志。麥新創作於抗戰時期的《大刀進行曲》如今聽來依然令人振奮,嘹亮的歌聲將永遠鼓舞我們前進。
  •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抗戰爆發,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傳遍全國。民國27年春,參加中國共產黨。抗戰勝利後調中國東北,1946年任中共熱河省開魯縣(今屬內蒙古自治區)縣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次年6月6日,在下鄉工作途中遭土匪襲擊,壯烈犧牲。
  • 《大刀進行曲》排山倒海之旋律
    到1935年以後,麥新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領導的業餘合唱團,給群眾教唱聶耳創作的《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和冼星海創作的《救國軍歌》《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救亡歌曲,喚起民眾覺醒、鼓舞民眾抗日救國。
  • 十大經典 抗戰歌曲
    原標題:十大經典 抗戰歌曲   1.《義勇軍進行曲》   創作於1935年4月,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
  • 《大刀進行曲》:鼓舞人心的激昂曲調是如何煉成的?
    他留下的經典歌曲《大刀進行曲》,採用明朗的大調,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且敢於血戰到底的可貴精神。歌曲如同戰鬥的號角,催人奮進,震撼人心,也像是揮舞的大刀,鋒利無比,寒光閃閃。又是一年「九一八」,讓我們重聽這激昂的曲調,感受音樂家熱烈的家國情懷。
  • 【人物】《大刀進行曲》的作者麥新
    他懷著強烈的抗日救國激情和對二十九軍將士的敬佩心情,依據喜峰口大刀之役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場面,用他那枝生花妙筆創作了著名的《大刀進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
  • 馮小寧:最愛《義勇軍進行曲》 歌詞飽含血淚
    《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大批經典的抗戰歌曲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愛國將士和民眾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帶給我們無限激情與感動。
  • 曹雲金:喜歡抗戰老電影 愛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在抗日戰爭期間,曾有一大批經典的抗戰歌曲響徹中華大地,激勵著千千萬萬愛國將士和民眾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戰火硝煙中誕生的那些旋律至今仍然帶給我們無限激情與感動。
  • 沉眠水下的《大刀進行曲》誕生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沉眠水下的《大刀進行曲》誕生地,曾是長城抗戰主戰場1933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曾在喜峰口一帶依長城阻擊日軍。這裡是長城抗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抗日救亡歌曲《大刀進行曲》據此誕生上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修建後,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關城和部分長城被淹沒到水下,形成獨特的「水下長城」景觀。隨著水位變化,「水下長城」時隱時現。如今這段長城因其風光俊美,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修繕現場。
  • 滬啟動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活動 發布70首推薦曲目
    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麟出席儀式,並宣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海市民抗戰歌曲大聯唱活動正式開始。      本次抗戰歌曲大聯唱啟動儀式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警備區政治部、市文廣局、市國防教育辦公室、中共楊浦區委、楊浦區政府共同主辦。
  • 十大抗戰歌曲發布:70、80後找回憶90後不太熟
    十大抗戰歌曲,你會唱幾首?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10首經過網絡投票後入選。昨日,記者追訪發現,眾多70、80後不僅對歌曲耳熟能詳,還找回了很多和歌曲相關的童年記憶,而在90、00後群體中,這些曲目傳唱度並不太高。
  • 音樂 咱們國家的三大「軍歌進行曲」 一起來回顧
    讓小編來告訴你吧,那首歌其實就是《八路軍進行曲》,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今天,就來給您介紹幾首抗戰期間廣為流傳的軍歌,帶您在嘹亮軍歌中重溫那些中華兒女奮勇抗戰的歲月。  《義勇軍進行曲》  「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 紅色音符抗戰故事|聶耳與《義勇軍進行曲》
    九一八事變後,戰火不斷延伸,1931年至1932年,身在上海的聶耳更是親身經歷了淞滬抗戰。在一次跟隨田漢去醫院慰問演出的時候,演員們演唱了黎錦暉的音樂作品,黎錦暉所寫的歌曲多是你儂我儂的愛情歌曲,這些不合時宜的歌曲引起了傷員們的不滿。這次演出給聶耳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讓他對革命歌曲創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 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兩岸多少悲歡事
    早前他接受央視、鳳凰等媒體專訪時曾唱起《義勇軍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與《黃河大合唱》等抗戰歌曲在臺灣一度被禁,但臺灣解嚴後,《義勇軍進行曲》不再是禁歌了。】               7月7日,95歲高齡的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往「七七事變」爆發地北京盧溝橋,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並在早前接受央視專訪時唱起《義勇軍進行曲》。
  • 抗戰大刀當真比日本刺刀厲害?抗戰老兵告訴你真相!
    一首《大刀進行曲》,全國人民都聽過,抗戰大刀也成為了中華民族抗日的一個標誌性符號,這種武器看起來非常威武,在不少以抗日戰爭為主題的影視劇當中,也擔任著收割鬼子參與力量的近戰武器,不過,根據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所述,以及現有資料來看,實際上抗戰大刀並沒有部分抗日神劇當中演繹地那般厲害
  • 29軍大刀隊使用的抗戰大刀,真是武士刀的剋星嗎?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與日本初期的白刃戰中廣泛使用了一種大刀,這種大刀一般被國人稱為抗戰大刀。作為中國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抗戰大刀被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 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種刀型是從宋代的手刀發展而來,只是宋代手刀是單手刀,而抗戰大刀刀柄加長變為雙手刀。
  • 又一年8.15 日本無條件投降日,15首抗日老歌重溫保家衛國的激情!向先烈致敬!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偉大的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為豐富的內涵。這是一面旗幟,迎風招展,獵獵飄揚。這裡為大家挑選整理了15首抗戰歌曲,讓我們在和平年代重溫那些激動人心的歌曲,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呼喚和平,決不讓歷史悲劇重演…1943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曹火星用當地流行的一種叫「霸王鞭」的表演形式,用「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這句極具凝聚力和號召力的詞語作為曲名,創作了激勵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著名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
  • 6檔抗戰主題系列節目 銘記歷史展望未來
    記者昨日獲悉,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推出6檔抗戰主題系列節目。這些節目將通過藝術作品鑑賞、訪談、歌曲等形式,帶領觀眾重溫抗戰歷史,感受火熱愛國情懷。
  • 《義勇軍進行曲》的流行:成為國歌前已紅遍中國
    聶耳作曲、田漢作詞的《義勇軍進行曲》,早在成為國歌之前,就已作為最著名的抗戰歌曲響徹大江南北,是當之無愧的最「紅」的歌。  出生於1912年2月14日的聶耳,23歲英年早逝,正是他的才華開始放射出奪目光輝的年華。就在遇難前不久,他完成了最後一首作品《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這一不朽絕唱,讓他的藝術生命獲得了永生。
  • 孫慎:一個100多歲的作曲家,看他當年如何創作《救亡進行曲》?
    當年每一個經歷過救亡運動和戰火硝煙的人們,都不會忘記他曾經創作的歌曲。因為,他所譜寫出的音樂永遠是那麼的激昂頓挫,時刻鼓舞著我們中國大眾投入到抗戰的熱忱當中。1936年,抗戰爆發前夕,一首喚起民眾覺醒、鼓舞民眾抗戰救亡的愛國歌曲《救亡進行曲》。頃刻間,此歌曲響徹在全國各地學生和愛國人士舉行的遊行隊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