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軍大刀隊使用的抗戰大刀,真是武士刀的剋星嗎?

2021-01-08 騰訊網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與日本初期的白刃戰中廣泛使用了一種大刀,這種大刀一般被國人稱為抗戰大刀。作為中國最典型的傳統冷兵器之一,抗戰大刀被外國人稱之為「Chinese broad-sword」,意為「中國寬劍」。這種刀型是從宋代的手刀發展而來,只是宋代手刀是單手刀,而抗戰大刀刀柄加長變為雙手刀。

▲宋代《武經總要》中手刀形制

1933年3月9日,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聯合先遣隊進犯喜峰口,長城抗戰爆發。駐遵化的29軍宋哲元部急往救援,與友軍各部聯合抗擊敵寇。109旅旅長趙登禹挑選出500餘人組成大刀隊,夜襲日軍宿營地,戰至12日下午2時方才撤回。

這一戰殲敵800餘,而29軍亦只有30餘人生還。此役即為著名的「喜峰口大捷」。團長胡重魯,團副王長海,營長王鳳芝、蘇東元均在夜襲蔡家峪之戰中犧牲。29軍的大刀隊奮勇殺敵、重創敵寇的英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各地,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自此打破,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

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直到今日抗戰大刀依然被盛傳為日本刀的剋星,不少人有鼻子有眼的說抗戰大刀術怎麼專破日本刀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都知道日本武士刀的種類比較多,既然說抗戰大刀專克日本武士刀,筆者認為以二戰時期的日本95士官刀來做對比最為合適。

作為32式的後繼型軍刀,95士官刀為機械製作,屬於實戰型軍刀,雖然不如將校軍刀般鍛造精良、裝飾漂亮,但此刀是裝備給第一線衝鋒陷陣的軍曹、曹長使用,是最典型的實戰型軍刀,可以說是屠殺中國人最多的日本軍刀。

這種規格化的量產軍刀,日本人稱之為「鐵棒」,意思就是毫無美感的機製品。和抗戰大刀相比,都是量產制式軍刀,所以筆者覺得無論從做工還是二戰中可能出現對抗角度來說,95士官刀和抗戰大砍刀來做對比是最合適不過的。

▲不同時期的95士官刀

現在說起抗戰大刀必提抗戰大刀厚重,不怕硬碰硬,日本刀輕薄鋒利但是對抗起來容易損壞,這是某一期電視節目所做一個非理性測試得出的結論。

而中國抗戰大刀看著很寬,其實一點都不重,那些所謂復原的抗戰大刀只是外形一致,但是重量要遠朝標準的抗戰大刀許多,所以看起來好像比較結實,但實際上與標準的抗戰大刀完全不是一回事。

▲上圖為29軍制式大刀的設計圖

抗戰大砍刀只有三斤出頭,刃寬卻比95式軍刀寬很多,這就意味著其實抗戰大砍刀厚度是要低於95士官刀的。95士官刀厚度一般在7毫米,而抗戰大砍刀3斤重的,厚度一般也就只有4、5毫米左右。這就意味著抗戰大砍刀因為太薄,要遠比看著刃窄實際扔更厚的95式軍刀更容易受損。而我們看二戰老兵的回憶錄時也可以看到經常說抗戰大砍刀作戰時砍不了幾個人就卷刃不堪使用了。沒有任何老兵說抗戰大砍刀比日本軍曹刀耐用的。

▲上圖為清晚期雞冠頭大刀,重1.5千克。

這把刀的造型與抗戰時期的大刀非常相似。實際上重量也基本一致。這說明這種大砍刀一直以來的重量都是在3斤左右,並不算厚重。而且抗戰大刀全長為88.9釐米,即便95式軍刀最初期型全長也有95.5釐米,相差6.6cm聽起來不多,但是95式軍刀柄要比抗戰大砍刀短,一般刃長在73釐米左右,而抗戰大砍刀刃長大概是59.6cm,兩者相比刃長差13.4釐米,這可就不少了,要知道一把普通匕首的刃長也就差不多這麼長了。同時,95式軍刀重量一般也就在1.2~3千克左右,要比抗戰大刀還要輕差不多半斤。

而提起日本刀,現在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日本刀雖然鋒利但是造價很高,而且保養困難,但95式軍刀也被日本人戲稱鐵棒,就是因為機制而非手工鍛打,機器批量製作的成本其實一點都不高,目前存世的二戰軍刀為數不少,其中最多的就是日本的95士官刀,大多至今為止依然品相完好,依然寒光照人。所以並不存在95式軍刀造價比抗戰大砍刀昂貴且保養困難的情況。

如果單從武器形制的角度來討論,日本軍刀要比抗戰大砍刀更具優勢,本來就更長更輕,日本軍刀刺擊更方便,抗戰大砍刀捅刺功能十分差,而俗話說砍傷捅死,刺擊要比劈砍的傷害更加致命。所以從武器角度來說,抗戰大刀並不比95士官刀有任何優勢。

而在實際對抗的角度來說,雖然很多人傳說抗戰大刀有專門克日本士兵的刀法,但必須承認二戰時期日本士兵所受到的武器訓練要遠比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士兵更多,而且更科學。

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可以穿著護具進行實戰對抗訓練,甚至於還有拿無辜的百姓試刀練膽的情況,雖然這種行徑殘忍野蠻令人髮指,但是僅從訓練角度來說,確實有效。而當時的中國軍隊連進行模擬對抗都沒有這個訓練條件。

所以抗戰時期中國軍人憑一腔血勇,在各種不利的環境下依然奮勇殺敵,值得我們敬佩。但這並不代表抗戰大刀在肉搏戰中具有優勢。

在抗戰全面爆發後,除了極少數軍法處或督戰隊使用以外,國民黨正規軍中已不再裝備這種抗戰大刀了。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儘管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嚴重缺乏步槍,但1939年以後正面戰場上的肉搏戰中,國民黨軍隊幾乎全部改為使用刺刀。這已經證明了抗戰大刀在實際使用上也並沒有優勢,中國軍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依然換裝刺刀了。

相關焦點

  • 抗戰國軍老照片,29軍大刀隊虎虎生風,張自忠將軍目光如炬
    這些老照片大多拍自抗戰時期,是當時國軍官兵抗擊日寇最真實的寫照,圖中為我29軍大刀隊,這支部隊曾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虎虎生風,是一支讓國人驕傲的部隊,不過也要承認當時的中國軍隊中還在使用大刀,也說明那時我們真的很貧窮,武器裝備很落後。
  • 二十九軍「大刀隊」,裝備竟比一般國軍還精良,最常用的不是大刀
    在抗戰時期二十九軍宋哲元將軍組織了「大刀隊」這個讓日軍聞風喪膽的戰鬥小隊,在喜峰口戰鬥中大刀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實二十九軍「大刀隊」最主要的武器並不是大刀,裝備上也要比一般的國軍更加精良,兵員素質上也有著很高的要求。
  • 西北軍大刀隊厲害吧,29軍的武術教官也是雄縣人啊
    經過激戰,第29軍雖然頂住了日軍兩個旅團猛烈的進攻,但在敵人重武器的打擊下,傷亡慘重。當時,第29軍在喜峰口前線有三個旅、九個團共2萬多人,與日軍交戰的第二天就已傷亡了2000多人。照著這個傷亡速度,第29軍的兵力堅持不了多久。於是,第29軍的三位旅長趙登禹、佟澤光和王治邦便集中在一起商議起來。趙登禹旅長覺得己方的裝備差、火力弱,有兵無槍,有槍缺彈。
  • 西北軍大刀隊往事
    這次戰役的中方指揮官是29軍109旅旅長趙登禹,考慮到趙登禹部在此前的戰鬥中損失較大,只有王長海團編制較完整,於是國民黨高層將38師董升堂團也交由他指揮。王長海和董升堂接到命令後,立刻在各自的團裡挑出500名擅長刀術和近身肉搏的士兵組成大刀隊,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其餘士兵進行火力掩護。
  • 29軍血戰喜峰口威震天下,大刀隊主動出擊,日軍聞風喪膽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首著名的《大刀進行曲》是專為29軍大刀隊譜寫的。在國難當頭之際,29軍官兵在喜峰口戰役和盧溝橋事變中,以大刀勇猛砍殺日軍,讓日軍聞風喪膽、膽戰心寒。從此,二十九軍的名字威震全國。此後,大刀一次次出現在抗日戰場上,成為中國抗日軍人血性和勇氣的象徵。
  • 被誤解的29軍大刀隊,他們缺的不是大刀,而是手槍與子彈
    相信諸位看官都知道近代史上有這樣一首歌《大刀進行曲》,尤其是第一句歌詞: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樣的歌詞,時至今日依舊鼓舞人心。其實在歷史上,這首歌是29軍的軍歌。這首歌也會讓很多人聯想到29軍將士揮舞大刀劈死日本侵略者的場景。但是,歷史不是打雞血,歷史需要實事求是。
  • 長城抗戰中的孤膽英雄,29軍戰士被日軍俘虜,卻反殺十個敵人?
    擔當長城抗戰主力的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29軍前身是馮玉祥的西北軍,雖裝備差,但官兵士氣高昂,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勁旅,尤其面對日本侵略者,全軍官兵更是同仇敵愾,堅決抗戰,在古老的長城上打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氣概,極大鼓舞全國人民抗日決心。
  • 29軍大刀隊:為何日軍聽到名字就聞風喪膽,看看刀就知道了!
    中國軍隊29軍大刀隊的簡稱,正式名稱是「手槍隊」。部隊每名士兵身上除了一口4斤重的大刀以外,還有兩隻以上的毛瑟C96,就是俗稱的「二十響」,彈藥配置200發。29軍原屬西北軍,當年馮玉祥創建西北軍的時候,因為部隊擴充快,槍枝彈藥不足,就為部隊士兵配發了大刀。
  • 重溫經典抗戰歌曲《大刀進行曲》
    面對強敵,中國軍隊第29軍浴血奮戰,「喜峰口大捷」震動全國。當將士們身披月色手握大刀、將日寇砍得人仰馬翻的消息傳來,全國人民都對這支頗具傳奇色彩的大刀隊由衷敬佩。喜訊一路向南傳到滬上,令上海市民歡呼雀躍,著名音樂家麥新更是恨不得像大刀隊隊員一樣,親手執刀劈向日寇的頭顱。在一年前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殘暴,更對國民政府的軟弱深惡痛絕。
  • 此人是29軍大刀隊總教練,殺得日本人聞風喪膽,活了97歲高齡
    導語 在抗日戰爭時期,29軍大刀隊的名氣非常大,29軍大刀隊在喜峰口戰役中夜襲敵營,砍殺數百名日本鬼子。豐臺一役中,日軍因為害怕29軍大刀隊,竟然全部都戴上了鐵圍脖,厚重的鐵圍脖雖然有一定保護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鬼子的戰鬥靈活性,傷亡更加慘重…… 可見,29軍大刀隊真是讓敵人聞風喪膽。這支大刀隊究竟有何神秘厲害之處,能夠如此讓日軍忌憚呢?這還要從大刀隊的總教練說起。
  • 《大刀進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從此29軍作為「抗日英雄部隊」聞名中外。趙登禹因功勳卓著,提升為擴編後的132師師長。「七七」事變爆發後,29軍仍以大刀顯神威。據當年7月12日《世界日報》報導:「日軍二百餘名……被宋部大刀隊迎頭痛擊……被斬首者佔三分之一。」「二十九軍大刀隊急向日軍衝鋒,相與肉搏,白刃下處,日軍頭顱落地,遂獲大勝。」「……迨日軍行近,大刀隊突起,揮刀大殺,日軍頭顱隨刀而下……日軍傷亡無數。」
  • 名震天下的29軍大刀隊,為什麼一天都守不住天津?答案令人氣憤
    由於裝備與日軍差距很大,戰鬥異常慘烈,為了揚長避短,發揮大刀的優勢,29軍多次發動夜襲,攻其不備,與敵人展開肉搏戰。 3月11日,29軍組織了四個團的兵力,再次發動夜襲戰。參戰士兵每人身背一把閃閃發亮的大刀。凌晨三時戰鬥打響,趙登禹、佟澤光兩位旅長身先士卒,乘敵人熟睡這機,衝進了敵營。
  • 盧溝橋事變中,率部奮起抗戰的29軍軍長宋哲元,一生成就如何?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詞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 29軍全盛時兵力10萬人,全面抗戰後,這支部隊去向如何?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自此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而打響了全面抗戰第一槍的便是著名的29軍部隊。說起29軍來,大家除了盧溝橋事變外,還能想到大名鼎鼎的大刀隊。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大刀隊聲名顯赫,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也讓29軍這支部隊聞名全國。
  • 喜峰口一戰,29軍大刀隊砍得日軍人仰馬翻,日軍:是我們的刀不行
    而這種西洋式的單手握佩刀,和日本傳統的雙手握武士刀,差別很大,很多人用起來並不習慣。而且當時設計軍刀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實戰的因素,更多的是注重禮儀性質,所以刀條是地鐵條,經不起實戰。當然了,有一款軍刀是例外。即首先是在明治32年,也就是1899年,日軍陸軍基於騎兵部隊的戰鬥需要,制訂的32式軍刀。
  • 29軍抗戰烈士曾被當成反革命
    29軍將領的後人是他們共同的標籤。見了面,他們按照對方在家裡的排名,稱呼二哥或者大姐。聚時最常提起的依然是29軍大刀隊和七七事變。一輩子的榮耀。他們想抱團做點事。「就為了抗日烈士」,李惠蘭說。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需要對抗的是時間、誤解、貧窮還有歷史的迷霧。
  • 日軍為了破解29軍大刀隊的無極刀法,竟用上了這個,結果輸的很慘
    當年馮玉祥創建西北軍的時候,一方面西北資源匱乏,一方面由於部隊擴充太快,槍枝彈藥不足,因此就給士兵配發了大刀。西北軍用的大刀,都是長柄、寬刃、刀尖傾斜的傳統中國刀,十分利於劈殺。馮玉祥專門聘請了武術家李堯臣先生來軍擔任武術教官,李堯臣深為二十九軍抗日救國的精神所感動,慨然允諾前往相助。
  • 為何抗日戰中,跟敵人肉搏戰時,用的是大刀而不是劍?
    想必各位都看過抗日時期的影像或者拍的抗戰題材的電視劇、電影。每次跟日軍作戰的時候,八路軍總會拔出背後的大刀,殺得敵人抱頭鼠竄。 第二點在於大刀的上手更快,遠比劍要簡單。 最後在於刀比較適合於肉搏戰,比較的實用。 在1933年的時候,喜峰口戰役可謂是響徹中外。這是一場慘烈的肉搏戰,以29軍大刀隊的完勝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