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諸位看官都知道近代史上有這樣一首歌《大刀進行曲》,尤其是第一句歌詞: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樣的歌詞,時至今日依舊鼓舞人心。其實在歷史上,這首歌是29軍的軍歌。這首歌也會讓很多人聯想到29軍將士揮舞大刀劈死日本侵略者的場景。但是,歷史不是打雞血,歷史需要實事求是。29軍選擇使用大刀,其實也有太多的無奈。
1、29軍的來歷
29軍原本屬於西北軍的戰鬥序列。西北軍的創始人是馮玉祥。馮玉祥早在清朝末年,便是清軍的一位軍官。辛亥革命期間,馮玉祥帶頭響應革命,民國初年以後,馮玉祥便在西北地區經營。
馮玉祥支持革命。比如將清朝的宣統皇帝從紫禁城驅逐出去,就出自馮玉祥的手筆。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馮玉祥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並且,馮玉祥對我方較為友善。當初老蔣對進步人士進行打壓的時候,馮玉祥最大化的保護我方人士。因此我方對馮玉祥的評價很高。
老蔣在搞內鬥方面也算獨步天下,在老蔣的操作下,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中原大戰以後便宣告解體。而29軍,也由此受到了老蔣的控制。
2、29軍的尷尬
熟悉民國歷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雖然蔣介石號稱有數百萬軍隊,但是這軍隊裡面,成分十分複雜。比如從軍隊的指揮體系來說,分為中央軍和桂軍、川軍這樣的區分。而中央軍裡面,也分為嫡系和非嫡系這樣的區別。
29軍屬於西北軍的部隊,因此老蔣當然對29軍不會大方。以至於在30年代的中國,出現這樣魔幻的一幕:一方面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裡面有最為先進的德械部隊,另一方面,還有29軍這樣的缺乏裝備的部隊——29軍樂於使用大刀,主要的原因在於29軍缺乏槍枝和子彈,因此只能被迫側重大刀。
3、29軍的壯烈
其實早在民國初年,西北軍裡面就存在這樣的一種戰術:那就是專門成立一支部隊,以大刀和手槍為裝備,通過奇襲等手段,和敵人打近距離的遭遇戰。這樣,手槍和大刀可以在近距離作戰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達到消滅敵人的效果。
不過,30年代的時候,29軍的這個戰術,因為兩方面的原因,已經出現劣勢狀態。一方面是因為日軍的刺刀,其實比大刀有優勢。因為日軍的刺刀本身就具備過去長矛的優勢,而且日軍軍刺的冶金工藝也要比過去的長矛強太多。相比之下,29軍的大刀有些短小。有時候,大刀還沒能靠近日軍,日軍的刺刀,已經足夠刺殺我軍戰士。
另一個方面則是29軍十分缺少子彈和手槍。老蔣擔心有一天29軍不聽自己指揮,因此子彈都不願意足額提供給29軍。因此,29軍和日寇雖然有過多次搏殺,並且有過擊退日軍的戰績,但是這些戰績都是建立在29軍戰士付出巨大犧牲的基礎上換來的。從這可以看出,29軍的壯烈。
對日作戰的不易
其實客觀來說,在八年全面抗戰裡,中國軍隊主體上,其裝備水平都很差——蔣介石的德械師,在1938年前後,就全部被日寇消滅。因此抗擊日寇的主要力量,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千千萬萬的其他抗日武裝。這些武裝雖然在當時屬於不同陣營,但是有著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裝備落後。
比如八路軍的裝備就是小米加步槍,地方性的武裝甚至只能使用鳥槍。因此,我方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才戰勝了日本侵略者。
總之,抗戰是無數先烈不計較個人犧牲換來的,充滿悲壯,並非電視劇演的那麼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