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貓迷籠實驗揭秘學習的三大定律,輕鬆學習,事半功倍

2020-12-11 左思右想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

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桑代克著名的餓貓迷籠實驗

桑代克為了研究動物是否能通過學習,具備推理的思維,就建立了這樣一個迷籠實驗,將貓關入有三種開門機關的迷籠中,讓貓反覆嘗試,看它是否能夠逃出籠外獲得魚。

餓貓迷籠實驗

餓貓迷籠實驗

這三種機關分別是門欄,抓繩和按鈕,貓可以通過觸及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開關,打開門走出迷籠吃到魚。

一開始貓被放入迷籠中時,顯得十分驚慌,完全不管要怎麼開門,只是隨意的瘋狂的扒拉箱子,試圖逃出迷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小心碰到了機關,僥倖逃出了籠外。

第二次桑代克又重新將貓放入迷籠中,並且逐次記錄貓出籠所用的時間。貓不斷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打開了籠子,可能是無意踩到了按鈕,或是抬起了門欄,拉到了抓繩,都讓貓越來越熟練。

餓貓迷籠實驗

終於貓被放進籠子後做出的無效行為越來越少,於是在最後一次入籠時,貓沒有任何的掙扎,直接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去開了門,這樣桑代克就做出了一幅貓的學習過程曲線。並總結出了學習的三個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一)準備律

準備律就是先有學習的動機,學習才能發生,通俗來講就是想學習才能學的進去,就像差生為什麼會說自己學不好,因為他們沒有學習的動機,不想學就肯定學不會,或者學的很吃力。

學習的根源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動機呢?

很多家長和老師在培養孩子學習動機的時候總是這樣說:

孩子在學前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上好的小學,跟得上小學的學習。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的初中。在孩子上了初中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重點高中。在孩子上了高中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985/211重點大學,考上了重點大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了好的工作,就能生活得很好。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但這些只是停留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沒有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本質,也就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主動與被動

學習的動機沒有認識到,在教的時候,就會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從而也造成了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孩子處於被動的狀態時,往往就會產生厭倦,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即使在學習,壓力也特別大:總想著沒考好怎麼辦,是不是就上不了重點大學了,是不是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了,是不是就不能過好的生活了。

那麼如何樹立培養孩子對學習態度呢?

最近施冬健教授也談到過學習動機的問題。

施冬健教授,高考學校第一,中科院碩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博士曾任職中科院華羅庚小組、國家機關、新東方高管、深圳某國際高中校長、執教同濟大學等985/211大學20年。

1.求學不等於求知,知識經濟時代,必須保持終生求知的態度;2.上大學不是目的,只是求知過程中的一個節點。

其中對於學習的態度關鍵詞是:「終生」。如果能從這個起點開始認識學習,那很多關於學習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例如,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既然是終生,那麼人生的學習就像一場馬拉松賽,搶跑或者起跑太快了,對於後續的學習耐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李開復

例如,高考,一錘定終生,也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從而讓我們反思,學習的終生性該如何正確去規劃: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遵循自然規律去對待學習。

因此,就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自然規律」。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為我們做了簡單的回答: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⑶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能理解到這一點,我們在教育的時候,孩子們的學習就顯得豐富多彩了,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因而也就避免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在活學活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也就不會顯得枯燥,目的性也就非常感性。

例如孩子在幼兒時期,對動物,植物,藍天,白雲等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期間,對於各種科學、文化方面的認知學習,就會刨根問底,尋找知識的來源本質,了解到這些本質,面上的所謂題目就迎刃而解。從而把學習從被動性化為主動性。主動性和興趣是一對雙胞胎,相輔相成。

「社會即學校」

⑴為了改革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⑵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為了改革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三者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即社會終生教育體系;

「教學做合一」

⑴「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⑵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意圖之一,是改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又是為了把學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

明確了學習動機,就相當於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向,找對了方向,在學習的道路上就會讓教與學顯得從容不迫了。

因而,學習的動機問題是個戰略問題。

(二)練習律

所謂的學習律,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具體的方法問題,是個戰術的問題。

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練習的,只是練習的時間比常人短罷了,不通過練習是一定學不會東西的。

在學習的」戰術「方面,我們通常可以參考下費曼學習方法:

1、歷代猶太人(愛因斯坦、費曼)智慧的結晶

愛因斯坦
費曼

2、輸出式的學習方式,效果更好

3、具體方法:找同學、家長講授知識點,或者一個人「放電影」

費曼學習法舉例

總之一句話:用大白話去解釋知識,讓自己明白,讓他人明白。

(三)效果律

要是長時間的反覆學習,效果卻都不好,那麼人的積極性就會被打擊,也就逐漸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就又回到了第一點,喪失了學習的動機,就會減少學習的重複性,這形成似乎形成了一個循環,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也學不會。

因此,在遇到學習效果不好的時候,重新回到第一條:動機律,即學習的動機。糾正學習的動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下:

一、正確明確學習的動機,掌握教與學的戰略問題;

二、用大白話去解釋知識,讓自己明白,讓他人明白,掌握教與學的戰術問題;

三、如果學習的效果不佳,先回到教與學的戰略問題;

做好這三條,遵循自然規律,就能輕鬆愉快的學習,取得好成績,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相關焦點

  • 其實心理學界還有桑代克的貓
    首先,在迷籠中放入一隻數日未曾進食的貓,然後在迷外放上食物。而這隻飢餓貓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籠子中逃出來。 這個實驗利用的是貓踩到踏板之後,門被開啟的裝置。困在迷籠中的貓起初的時候在迷籠中來回打轉,用趾甲、牙齒、身體等各個部位試圖逃出迷籠。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貓在做這些「無用功」的間隙中,也開始觸碰到迷籠中的各個角落。
  • 學習桑代克的三大學習定律,看看孩子成績不好,是卡在哪個環節了
    這說明學習是分步驟、連續進行的,哪個環節沒有準備好,都可能影響到學習效果。桑代克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他做過很多動物學習的實驗,用來解釋學習的實質,從心理學的角度,總結出了三大學習定律,分別是準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 一隻貓、一條狗的實驗,告訴我們,孩子不愛學習該怎麼辦?
    在介紹實驗之前,先介紹一個詞:「習得性無助」。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著名實驗。他們將狗關進籠子,在刺耳的蜂鳴聲響起時,會給鐵籠通電,狗狗自然無處躲藏,逃避不了電擊的刺痛。但面對枯燥的書本,這是一種主動進取的過程,裡邊的文字桀驁難懂,還需要背誦理解,一點都不輕鬆,孩子肯定是不願意學習的。試問我們成人,如果在不考慮外界因素的情況下,你願意刷一個小時抖音,還是研究一個小時學術報告呢?惰性是人的本性,沒有一個人是願意主動學習的。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軍隊文職教育綜合考試需要知道的著名實驗
    五、巴甫洛夫:狗搖鈴實驗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   六、桑代克:迷籠實驗   將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於衝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首先要提起兩個門閂,然後是按壓一塊帶有鉸鏈的臺板,最後是把橫於門口的板條撥至垂直的位置。經觀察,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拼命掙扎,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終於,它偶然碰到踏板,逃出箱外,吃到了食物。
  • 優化學習的八五黃金定律
    教育工作者與教育界學者早有共識:學習也講究「最佳擊球點」(高爾夫球、網球等運動中球桿或球拍上的最有效擊球點,也稱甜點或甜蜜區——本網注)。即在需要掌握剛好超出現有知識面的東西時,學習效果最佳。如果挑戰過於輕鬆,我們就學不到新東西;如果挑戰難度過高,我們完全應對不了乃至放棄應對,那就同樣無法拓寬知識面。
  • AI賦能教育,糖貓詞典筆讓英語學習更輕鬆
    (原標題:AI賦能教育,糖貓詞典筆讓英語學習更輕鬆)
  • 「體驗式」學習法,讓英語學習事半功倍
    這是因為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屬於佔有式的學習,而佔有式的學習在英語學習中並不能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什麼是佔有式學習,這種方法又有什麼弊端呢?英語學習中的佔有,其實來自中國傳統的幸福觀。但事實上,佔有式學習不但會令學習過程十分枯燥,導致年紀尚幼的孩子失去學習興趣,還會降低孩子對單詞的理解力和力。
  • 搞定新單詞,糖貓詞典筆助你英語學習更輕鬆
    詞典筆是目前廣受孩子喜愛的查詞工具,比翻閱紙質詞典的查詞速度快,也能不被像手機這類電子產品分散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孩子英語學習的效率。詞典筆市場的種類繁多,但搜狗出品的糖貓詞典筆以強悍的實力和良好的市場口碑,一上市便穩居詞典筆行業的前列。下面,我們來看看這款詞典筆的真正實力。
  • 中學生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簡單7步,輕鬆易做,讓結果事半功倍!
    他們非常努力的學習,幾乎犧牲掉了所有的娛樂時間用來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怎麼顯著。有不少學生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智商上面,其實,一個班的學生智商水平不相上下。不是自己笨,也不是自己不用功,很可能是因為學習效率比較低。同樣兩個小時,學霸可能做完兩張試卷,中等生做完一張,而差生可能一張都做不完。學習效率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個關鍵因素,效率低下的學生該如何提高效率呢?
  • 孩子學習三大樂器最適宜的年齡
    我們都知道讓孩子從小學習樂器,不僅能培養他的音樂素養且孩子在專注力、情緒管理力、理解力方面也會大有收穫,很多家長都希望為孩子開啟音樂殿堂的大門,但卻不能確定何時才是最佳時機,其實,這要視不同樂器而定,一起來看看學習三大樂器的最佳年齡段吧!
  • 電子詞典筆新秀——搜狗糖貓詞典筆成學生學習最佳拍檔
    現在孩子從很小的年齡就開始學習英語。因為現在英語還是國際語言,要想跟上國際的步伐就要學好英語。培養孩子聽說讀寫能力,跟國際接軌。但由於孩子的年齡很小,他們往往在學習英語時會遇到很多困境。比如英語單詞數量大難度也更大,記住單詞的發音也很困難,口語更是很難學的懂。好在目前有很多學習英語的方法,比起七八十年代的學生來說要好的很多。
  • 搞定單詞,英語學習更輕鬆,糖貓詞典筆讓孩子愛上學英語
    詞典筆,作為AI科技和教育結合的產品,給學生帶來高效學習的新模式,成為很多學生的學習標配。搜狗出品的糖貓詞典筆不僅是一支詞典筆,還是翻譯機、錄音筆和語文文庫,功能齊全,滿足學生不同使用場景的多元化需求。接下來,我們看看如何使用糖貓詞典筆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 糖貓詞典筆評測:插上英語學習的翅膀,讓孩子從此愛上學習
    這點不用擔心,糖貓詞典筆的設置選擇裡提供了握筆方向的選擇,無需改變孩子的習慣也能輕鬆使用糖貓詞典筆。眾所周知,初期生詞的積累對孩子學習英語尤為重要,用糖貓詞典筆掃描一下生詞,就能立刻顯示音標和譯意,可以說所即掃即譯基本無需任何等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糖貓詞典筆即使在離線狀態也能用,孩子之後帶去課堂使用也不用擔心影響學習。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頓悟學習實驗
    【實驗者】苛勒【實驗過程】(1)疊箱實驗:苛勒把一隻飢餓的黑猩猩關在籠子裡,香蕉掛在籠子高處,使黑猩猩無法夠到。【實驗結論】在苛勒的實驗中,黑猩猩用箱子或竹竿來獲取食物,動作看起來似乎都非常簡單,但卻說明了「頓悟」與「試誤」的不同。黑猩猩不單是對食物作出反應,更是對整個環境作出反應,其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試誤,而是頓悟。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苛勒結合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了頓悟學習理論。
  • VIPKID青少兒英語嚴格把控北美外教資質讓英語學習事半功倍
    眾所周知,好的老師能夠讓孩子學習變成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讓中國的孩子面對面的與北美老師學習英語,更有利於孩子們口語水平的提升,英語水平的提高。,讓學習英語事半功倍。隨著5G時代的到來和網絡科技的發展,在線學習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市場份額逐年增加。
  • 掌握其中一種,學習都能事半功倍
    (注意細看)1.墨菲定律內容:簡單說就是「怕什麼來什麼」。借鑑意義:杜絕心理的負面暗示,要堅定心態。但如果你跳出來,你會發現一種更厲害的思維方式,一種能讓你把這10種思維方式都輕鬆記住的方式,那就是上面圖片都用到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看起來像「一幅擴散的插畫」,也就是它,被譽為「天才記憶魔法」。
  • 讓家長省心、孩子專心,糖貓詞典筆助力孩子開啟高效學習模式
    糖貓詞典筆作為一款針對3-12歲兒童學習的智能硬體產品,集錄音、翻譯、詞典三大功能於一身,支持英漢查詢、離線翻譯、課堂隨錄、古詩快學、百科問答等功能,更能滿足中國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讓孩子專注學習,家長更省心用手機查單詞的前提是要給孩子準備一個可以聯網的手機。
  • 記住這三大「定律」,學物理可以省些力氣
    PART1物理學習的三大定律物理學習定律一:抓住兩個關鍵點,就不會被各種條件弄暈學習物理,必須抓住兩個要點:一是對象,二是狀態。也就是說,分析物理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分析的對象是什麼,這個對象在做什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