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桑代克著名的餓貓迷籠實驗
桑代克為了研究動物是否能通過學習,具備推理的思維,就建立了這樣一個迷籠實驗,將貓關入有三種開門機關的迷籠中,讓貓反覆嘗試,看它是否能夠逃出籠外獲得魚。
餓貓迷籠實驗
這三種機關分別是門欄,抓繩和按鈕,貓可以通過觸及這其中的任何一個開關,打開門走出迷籠吃到魚。
一開始貓被放入迷籠中時,顯得十分驚慌,完全不管要怎麼開門,只是隨意的瘋狂的扒拉箱子,試圖逃出迷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小心碰到了機關,僥倖逃出了籠外。
第二次桑代克又重新將貓放入迷籠中,並且逐次記錄貓出籠所用的時間。貓不斷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打開了籠子,可能是無意踩到了按鈕,或是抬起了門欄,拉到了抓繩,都讓貓越來越熟練。
終於貓被放進籠子後做出的無效行為越來越少,於是在最後一次入籠時,貓沒有任何的掙扎,直接用一種正確的方式去開了門,這樣桑代克就做出了一幅貓的學習過程曲線。並總結出了學習的三個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律。
(一)準備律
準備律就是先有學習的動機,學習才能發生,通俗來講就是想學習才能學的進去,就像差生為什麼會說自己學不好,因為他們沒有學習的動機,不想學就肯定學不會,或者學的很吃力。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動機呢?
很多家長和老師在培養孩子學習動機的時候總是這樣說:
孩子在學前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上好的小學,跟得上小學的學習。在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好的初中。在孩子上了初中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重點高中。在孩子上了高中的時候:好好學習,就能考上985/211重點大學,考上了重點大學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找到了好的工作,就能生活得很好。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但這些只是停留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沒有讓孩子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本質,也就是學習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學習的動機沒有認識到,在教的時候,就會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從而也造成了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完全處於被動的狀態。孩子處於被動的狀態時,往往就會產生厭倦,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即使在學習,壓力也特別大:總想著沒考好怎麼辦,是不是就上不了重點大學了,是不是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了,是不是就不能過好的生活了。
那麼如何樹立培養孩子對學習態度呢?
最近施冬健教授也談到過學習動機的問題。
施冬健教授,高考學校第一,中科院碩士,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BA,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博士曾任職中科院華羅庚小組、國家機關、新東方高管、深圳某國際高中校長、執教同濟大學等985/211大學20年。
1.求學不等於求知,知識經濟時代,必須保持終生求知的態度;2.上大學不是目的,只是求知過程中的一個節點。
其中對於學習的態度關鍵詞是:「終生」。如果能從這個起點開始認識學習,那很多關於學習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例如,贏在起跑線上的說法。既然是終生,那麼人生的學習就像一場馬拉松賽,搶跑或者起跑太快了,對於後續的學習耐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例如,高考,一錘定終生,也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從而讓我們反思,學習的終生性該如何正確去規劃:在不同的階段如何遵循自然規律去對待學習。
因此,就出現了第二個關鍵詞:「自然規律」。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為我們做了簡單的回答: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具體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⑶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能理解到這一點,我們在教育的時候,孩子們的學習就顯得豐富多彩了,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因而也就避免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現象。在活學活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學習也就不會顯得枯燥,目的性也就非常感性。
例如孩子在幼兒時期,對動物,植物,藍天,白雲等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孩子在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期間,對於各種科學、文化方面的認知學習,就會刨根問底,尋找知識的來源本質,了解到這些本質,面上的所謂題目就迎刃而解。從而把學習從被動性化為主動性。主動性和興趣是一對雙胞胎,相輔相成。
「社會即學校」
⑴為了改革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
⑵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為了改革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端,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三者聯繫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大教育體系即社會終生教育體系;
「教學做合一」
⑴「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為了避免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
⑵這一原理將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意圖之一,是改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又是為了把學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軌道上來。
明確了學習動機,就相當於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方向,找對了方向,在學習的道路上就會讓教與學顯得從容不迫了。
因而,學習的動機問題是個戰略問題。
(二)練習律
所謂的學習律,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具體的方法問題,是個戰術的問題。
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練習的,只是練習的時間比常人短罷了,不通過練習是一定學不會東西的。
在學習的」戰術「方面,我們通常可以參考下費曼學習方法:
1、歷代猶太人(愛因斯坦、費曼)智慧的結晶
2、輸出式的學習方式,效果更好
3、具體方法:找同學、家長講授知識點,或者一個人「放電影」
總之一句話:用大白話去解釋知識,讓自己明白,讓他人明白。
(三)效果律
要是長時間的反覆學習,效果卻都不好,那麼人的積極性就會被打擊,也就逐漸的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就又回到了第一點,喪失了學習的動機,就會減少學習的重複性,這形成似乎形成了一個循環,最後的結果就是什麼也學不會。
因此,在遇到學習效果不好的時候,重新回到第一條:動機律,即學習的動機。糾正學習的動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結下:
一、正確明確學習的動機,掌握教與學的戰略問題;
二、用大白話去解釋知識,讓自己明白,讓他人明白,掌握教與學的戰術問題;
三、如果學習的效果不佳,先回到教與學的戰略問題;
做好這三條,遵循自然規律,就能輕鬆愉快的學習,取得好成績,事半功倍,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