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荀子·賦》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華夏文明的精神信仰,我們對龍的崇拜自古有之。華夏兒女自稱"龍的傳人",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龍文化已經與華夏文化密不可分。
在中國古代觀點中,龍不僅是神獸,還是瑞獸,只要你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就可以得到龍神的庇佑。龍的外形結合眾家之長,拿黃龍舉例:"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遊於池沼。"
如果說皇帝崇拜龍是為了鞏固地位,那麼普通百姓對龍的崇拜就更為真誠,農民們四季播種,收成如何全看自然環境,龍恰恰是掌管風雨雷電之神,為保風調雨順,百姓自然對龍更加信奉。
古神話有四大龍王之說,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渡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這充分說明了龍在古人心裏面的重要性。
由於自然界一直找不到龍的相關歷史活動蹤跡,因此大部分人認為龍不過是古人們臆想出來的存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還有待商榷。不過1996年在貴州安順市關嶺縣發現的"真龍化石"卻引起了人們對古代神話中龍形象的重新思考。
1996年,在貴州安順市關嶺縣的一處山洞中發現了條"神龍"化石。根據考古學家調查顯示,這種生物是三疊紀水生爬行類的恐龍,已經躺了數億年,全長7.6米,身寬約六十八釐米,頭部呈三角形,嘴長四十三釐米,頭部最寬處大約三十二釐米。
如果單單只是一條恐龍化石,也不至於引得大家如此關注,主要是這條恐龍化石真有些不一般。和其他恐龍樣貌特徵有所不同的是,這條龍的頭上長了一對鋒利的角,這和古代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不少專家認為著很有可能就是我們口中的"中國龍"。
這座化石保存的十分完整,不僅對於考古學界,對於研究人類關於神話龍的起源也有巨大的幫助。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當地政府立馬在附近採取地質遺蹟的保護措施,並且誠摯邀請各大專家前來觀禮,討論一下怎麼才能更好的保護這個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
三疊紀距今具體已經有2.2億年光陰,在這麼長的時間周期下,已經很難再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長達幾億年的地質變化中,很多動物的化石都不復存在或者分崩離析。
一般說來,化石是由動物的屍體構成,但是前提條件是動物的屍體及時的被掩埋在地底下,隨後經過石化過程,在石化回歸地表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危險。在成千上萬的石化過程中,周圍的巖石可能會彎曲變形,這樣化石就會被壓扁。
另外,地殼底部的高溫也有可能讓化石熔化,因此在避過上述劫難後,還得有人趕在化石從周圍巖層中分離前找到它,否則化石就會碎裂消失。可見這樣一個完整的"長角龍"化石有多稀缺。
正是由於其稀缺性,"真龍化石"一開始被政府特地派人保護,而如今已放置在專門的博物館中進行研究。
龍寄託了中國古代對未知的神靈的敬畏之情,它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圖騰。在神話故事中,龍並不全部正義,但都有著強大的能力,這是民族對自己圖騰的尊重。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相應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相信我們可以對龍這種生物可以了解的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