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廟村有個廟叫奶奶廟,奶奶廟村因此得名。該村80年代初搬遷至黃河大堤以南,奶奶廟仍在堤北,後經多次修復,如今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崇敬焚香者絡繹不絕。
從奶奶廟村堤口下堤到堤角就是奶奶廟,走進奶奶廟院落大門,一條青磚路直通奶奶廟大殿,大殿為青磚青瓦房,屋脊布有鳥獸浮雕,建築風格很是古樸典雅。西廂房和中間房屋悉數20多間均有佛像陳列,為紅牆琉璃瓦建築,很是壯觀。奶奶廟大殿東側有一座景觀亭,氣勢宏偉,為寺廟增色不少。亭中央矗立石碑一通,正面上書「敘五嶽真神」,背面上書「九龍碑前三皇」,下聯是「古陵碑後五帝」字樣,手書雄渾蒼勁,很有韻味。
奶奶廟大殿內供奉有老奶奶神像一尊,面目慈善可親。廟門口的對聯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奶奶」的故事。上聯是「奶奶奶奶奶」,下聯還是「奶奶奶奶奶」,橫批是「奶奶廟」。新來乍到者需要反覆吟誦,才能感悟其中奧妙。但對於在此居住的老百姓來說,箇中含義是家喻戶曉。因此,隨著香火的日漸旺盛,這一帶的老百姓都從骨子裡生長著德孝為人的傳統道德觀念。這裡,奶奶廟祖孫德孝的故事,延續著衣脈相承的中華德孝傳統文化,讓人聆聽後為之感動,也感嘆中華五千年孝道文明的輝煌歷程,蘊含著德行天下,孝耀中華的傳統文化智慧。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就是一部德孝傳承史。朝代更迭文治武功,多以德孝治天下得以擁戴民心,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凡橫徵暴斂、唯利是圖、禍國殃民之輩均基業不牢而臭名昭著,這也成了歷史規律。中國歷史上的孝道故事,耳熟能詳的有大孝感天、聞雷泣墓、親嘗湯藥、丁蘭刻木、賣身葬父等等,均為孝道典故,民間流傳至今。然而,原陽縣奶奶廟的故事你可曾聽說過呢?適逢一位廟中長老,給我們敘說了奶奶廟的真實傳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逃荒失散,只剩下奶奶和孫子二人。奶奶體弱多病,省吃儉用為孫子娶了媳婦,就再也幹不動農活了。然而,孫媳兩口十分孝順,哪怕自己忍飢挨餓總是讓奶奶吃飽穿暖,以報答養育之恩。尤其是孫媳非常孝順,總是變著法餵奶奶,她兒子剛滿月就斷了奶餵飯吃,節省下奶水餵養奶奶,還給奶奶講街頭巷尾的新鮮事,串門背著奶奶,趕集帶著奶奶,回娘家也不拉下奶奶,街坊四鄰無不誇讚。後來,孫子有了兒子,孫子有了孫子,奶奶活了七十多歲去逝,奶奶的奶奶活了一百零一歲,無疾而終,孩子們為她們兩個同一天辦了後事。後來,為了傳承孝道之風,她的後人給老奶奶蓋了一座廟,燒香敬奉老奶奶,以感謝老奶奶的養育恩情,孝道之風得以傳承,家族也興旺發達。
依故事題聯,就聯說故事:上聯謂:奶奶,奶,奶奶;下聯謂:奶,奶,奶奶,奶。橫批是:奶奶廟。一個「奶」字組聯妙趣橫生,一位「奶奶」故事感人至深。
黃河的故事,就是家鄉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和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德孝文化在人們思想上的引導作用,發揚崇孝尚德的精神風貌,以德立身,以孝暖人,人生境界才能高遠。原陽「奶奶廟」真乃一方孝道文化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