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工業化、農村現代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穩步推進,經濟結構和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超過25倍,8.5億人擺脫了貧困,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成為全球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
進入21世紀,科技引領社會發展的速度加快,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際間交往的範圍加大,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不斷升溫。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5G、現代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和量子通訊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工作崗位的結構與數量必將產生巨大變化,社會高收入的崗位和技術的關聯會越來越強。在這種社會發展趨勢下,人類基於通用語言的相互學習與跨區域文化技術交流會進一步增多,越來越多的高收入崗位將更加依賴對高科技知識的掌握,因此更熟練地掌握社會主導技術發展所使用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成為必然趨勢。
文化的交融、民族共同性增加是文化和民族發展普遍規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構建國家的基本要素,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基本載體和象徵,是國家認同的紐帶和民族團結的基礎,是治國安邦的重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漢語是中國的法定通用語言,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是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際工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國家寶貴的文化資源。我國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都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國家對少數民族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在科學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面給予了應有的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在教育、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電子傳媒等領域應用廣泛,在民間語言交流中廣為使用。
全國各族人民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增強認同的基本要求。少數民族孩子儘早熟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至關重要,是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各族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的基礎性保障。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支持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各個教育階段實行雙語教學,有利於幫助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增加交流溝通與就業能力,能夠在更好地服務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保護和支持民族語言發展、傳承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需要各族幹部群眾正確認識語言文字發展的歷史規律,自覺站在維護國家統一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提高對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法律地位的認識水平,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堅定堅決、依法依規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合法權利的同時,充分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獲取有效信息、學習先進文化技術、提高勞動力基本素質、促進職業技能提升和增強就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長青)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