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出雙手大拇指和食指,在胸前比劃成一個長方形;一手伸拇指,貼於胸前——這是手語「方老師」。
方柳鶯,土生土長的淳安人。她把陌生的特殊教育帶到了千島湖畔,先後兩次參與籌建當地特教學校,並堅守特教事業31年。淳安縣聾啞學校、淳安縣培智學校從無到有,離不開她的努力。
三尺講臺上,方柳鶯和同事們一起默默耕耘,為大山裡的一群特殊孩子,帶去知識和關愛,點燃他們的夢想和希望,也讓特殊教育的種子在淳安落地開花。
堅守特教事業31年,淳安縣培智學校教師方柳鶯——
做特殊孩子的「解鎖人」
記者 沈 吟 通訊員 王朝峰
從無到有
她幾乎走遍全縣,只為動員孩子們來上課
12月2日,國際殘疾人日的前一天。方柳鶯時隔多年重回母校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不過這次,她不是來參加同學會,而是作為特教教師代表來領獎。
前不久,中國殘聯和教育部評選出2020年度「交通銀行特教園丁獎」,方柳鶯榜上有名。
她跟特殊教育結緣,是個意外。1985年,方柳鶯被新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現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錄取,就讀聾啞教育專業。但這並不是她首選的學校志願。
什麼是特殊教育?怎麼教?跟普通教育有什麼不同?年輕的方柳鶯在懵懵懂懂中,開始了4年的學習。她和她的同學是學校創建後招收的第一屆學生。
那個年代,杭州的特殊教育人才緊缺。頭頂首批科班特教老師的「光環」,畢業時,蕭山、餘杭等地紛紛向方柳鶯拋出了橄欖枝。
但方柳鶯沒有留在繁華都市,而是選擇回到大山裡,回到家鄉淳安,在特殊教育幾乎一片空白的山區開始耕耘。「我想我還是有家鄉情結的。」方柳鶯說,幼時村裡一戶聽障人家的經歷,曾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學成歸來的她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她要為這些「折翼天使」盡一份自己的努力。
1989年,淳安縣教育局正計劃籌建縣聾啞學校。畢業一個月不到的方柳鶯,迅速投入到學校籌建工作中。
那時的淳安山區,通訊和交通都極為不便,適齡聾啞孩子的具體情況,需要逐一現場排摸。於是,這個21歲的姑娘和另一名女同事,開始翻山越嶺一個村一個村尋找。
憑著為人師者的愛心和責任,她幾乎走遍了全縣。有時跟著縣教育局的工作人員一起下鄉,有時獨自一人出發;坐上幾小時船,騎上幾小時自行車都是常事。因為路途遙遠,她借宿過學校、祠堂;也曾因為下坡陡且顛簸,連自行車帶人摔倒在地。
不過這些都沒難倒她,只要聽說哪裡有聾啞兒童,她都會上門家訪了解情況,動員家長送孩子讀書。
閉門羹吃過不少。一些家長一開始並不信任他們,連門都不讓進;也有一些家庭對錢犯了難——儘管聾啞學校不收取學費,但是生活費和往來的路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方柳鶯只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耐心勸說。「當然也有暖心事。」她還記得,一戶人家特意拿出了三個雞蛋招待自己,「這在當時,規格很高了。」
第一批聾啞學生格外難找,一年後,方柳鶯迎來了從教生涯的第一批18個學生。
1990年9月,新成立的淳安縣聾啞學校正式開班授課。
亦師亦母
不求桃李滿天下,可每個孩子都是牽掛
縣聾啞學校牌子掛起來了,但資金、場地等許多現實的困難都在眼前。學校只有4名老師,方柳鶯任教導主任兼班主任。校舍,則是臨時借了當地進修學校的三間房。
得知記者來採訪,方柳鶯特意翻出了珍藏的老照片。黑白照片裡,18個孩子和方老師在鏡頭前留下了珍貴的合影。他們來自全縣各鄉鎮,年齡各異,個頭不一。小的七八歲,大的已經十七八歲了。
「基本都沒上過學,只有這個女孩曾在杭州聾人學校學過一段時間,但去那邊太遠了,沒有堅持下來。」方柳鶯指著照片裡一個女生說。30多年過去,她依然能清晰叫出每個孩子的名字,說起他們背後的故事。
第一次站上講臺,第一次被「叫」老師,第一次收到學生親手做的禮物……這些帶給了方柳鶯無數的感動。
為了讓孩子不僅「有書讀」,還要「讀好書」,方柳鶯和同事想了不少辦法。剛來的孩子,不會手語,只會手勢比劃。別說學習,就連彼此間交流都存在問題,方柳鶯和同事們耐心地一樣樣教。
除了教授課本知識,各種生活照料必不可少。課上是老師,課後是媽媽、姐姐,方柳鶯曾帶著年齡最小的學生同吃同住3個月,也曾陪護生病住院的留守學生整整一周。學校還想盡辦法教縫紉、美發、修車等技能,讓孩子們擁有一技之長,出去後能自食其力。
後來,縣聾啞學校建起了5層小樓,方柳鶯也擔任了多年的校長,送走了一批批學生。她總說,特教老師不求桃李滿天下,可每一個孩子都是她的牽掛。
就在前幾天,方柳鶯在同學群裡問,同學們最近過得怎麼樣,有什麼好消息跟老師分享下。一時間,群裡的信息提示音此起彼伏。
大家紛紛曬起了獎狀獎盃和各種榮譽。小到企業的優秀員工,大到國家級賽事的榮譽……她的學生中,有全國殘疾人技能大賽的冠軍、有優秀殘疾人運動員,有自食其力的優秀員工……他們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去工作去生活。方柳鶯由衷地為學生感到高興。
退而不休
她的辦公桌,就設在教室的後部
由於當地生源減少,2008年,學校併入杭州聾人學校,方柳鶯進入了縣教育局教研室。
原以為會和特殊教育告別,沒想到4年後,一個新的挑戰放在了她的面前——縣裡要籌建培智學校。困難必然不少,但作為一名老黨員,方柳鶯毅然接下了重任。
縣培智學校就位於原縣聾啞學校的舊址上,重回故地,這一次的任務更艱巨。
由於培智學校招收的學生不單是智力有障礙,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患有自閉症、多動症等,教育難度不小。剛入校時,有幾個孩子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在特教老師的悉心培養下,漸漸地,孩子會主動與人交流,笑容也多了。目睹他們的成長,老師們和家長一樣感到欣慰。
為全面促進學生的適應性發展,她提出了「金色蒲公英行動」,每周三下午開展系列活動,有時是孩子走出去,有時是把愛心人士請進來,還通過學校內部的各種訓練,幫助孩子更好融入社會。
這些年,有好幾次換工作的機會放在方柳鶯面前,待遇更高、也更輕鬆。只是對於這些特殊孩子,她依然不舍。2018年,方柳鶯因為年齡原因不再擔任學校校長,但她沒有離開教學一線,繼續擔任班主任。班主任的辦公桌,就設在每個教室的後部,方便隨時照顧孩子。她每周還要和現任校長方祝髮去看望在當地職高「衛星班」就讀的畢業生。
在淳安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培智學校的新校舍即將開工。再過兩年,學校就能搬到嶄新的校舍,屆時可滿足近百名學生的需求。
硬體設施的水準越來越高,方柳鶯如今更期盼的,是能有更多的年輕老師加入特教隊伍。「每個特殊孩子都是一把獨特的鎖,願每位特教老師都能成為獨具匠心的『開鎖人』。」她說。(記者 沈吟 通訊員 王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