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斯韋放出的麥克斯韋妖,糾纏了物理學家將近150年

2021-01-10 胖福的小木屋

如果要評選全世界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那麼牛頓愛因斯坦將毫無疑問入選,一個人構建了宏觀世界的力學體系,一位帶我們進入了微觀世界,探索這茫茫宇宙。而連接這兩位的,毫無疑問是麥克斯韋,他是舊時代的終結者,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也是物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可以說沒有麥克斯韋,就沒有現代文明。

據說劍橋某位物理學家有一次恭維愛因斯坦說:「你站在了牛頓的肩上」,愛因斯坦卻回答:不,我是站在麥克斯韋的肩上!

愛因斯坦一生的科研之路的確是在走麥克斯韋未走完的路,狹義相對論顯然是為了解決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與經典力學的矛盾才得以建立的,而廣義相對論則是前面思想之延續。而其耗盡半生精力研究的統一場論,也是以統一引力場和電磁場為目標,實現物理史的第二次大一統。

麥克斯韋方程可以說是濃縮了麥克斯韋的畢生成果,讓無數物理學家前赴後繼去研究,但除了麥克斯韋方程之外,麥克斯韋放出的麥克斯韋妖,也整整糾纏了物理學家一個多世紀。

1842年,J.邁爾提出了能量守恆理論,認定熱是能的一種形式,可與機械能互相轉化,並且從空氣的定壓比熱容與定容比熱容之差計算出熱量以卡為單位時與功的單位之間的數量關係量(簡稱熱功當量),現代熱力學開始萌芽。

而到了 1850 年克勞修斯提出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為現代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865年,熱力學奠基人之一克勞修斯把熵增原理(熵增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又一種表述)應用於無限宇宙中而提出「熱寂說」,熵增原理就是孤立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用來給出一個孤立系統的演化方向。說明一個孤立系統不可能朝低熵的狀態發展即不會變得有序。(孤立體系是指:系統與環境之間既無物質交換,又無能量交換,故稱為孤立體系)

在這裡面,克勞修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熵,最初是用來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質狀態參數之一,在那時熵僅僅是一個可以通過熱量改變來測定的物理量。

熱寂說將熵增原理擴大到整個宇宙,將整個宇宙當成一個孤立系統,認為宇宙的熵會趨向極大,最終達到熱平衡狀態,即宇宙每個地方的溫度都相等。

這一推論是否正確,引起了科學界和哲學界一百多年持續不斷的爭論。由於涉及到宇宙未來、人類命運等重大問題,因而它所波及和影響的範圍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界和哲學界,成了近代史上一樁最令人懊惱的文化疑案。

但是克勞修斯的熱寂說帶給人們的苦惱還不止於此,他還放出了麥克斯韋妖。

麥克斯韋一直致力於將統計力學與熱力學相結合,是統計熱力學的先驅,他認為,第二定律描述的不是單個分子的運動行為,而是大量分子表現的統計規律。對統計規律而言,熱量只能從溫度高的流向溫度低的,但是就個別分子而言,溫度低的區域的快分子完全可能自發地跑向溫度高的區域。(也就是說第二定律應該描述的是整體的規律,比如說我們班整體很優秀,但是總歸有一兩個成績不太好,所以麥克斯韋認為第二定律只是大量分子表現的統計規律,還是有個別分子不遵守這個規律)

為此,麥克斯韋提出了麥克斯韋分布,在某一時刻,某一特定分子的速度大小是不可預知的,且運動方向也是隨機的。但在一定的宏觀條件下,對大量氣體分子而言,它們的速度分布卻遵從一定的統計規律。麥克斯韋在1859年用概率論證明了在平衡態下,理想氣體分子的速度分布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稱為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並給出了它的分布函數表達式。

所以麥克斯韋在聽到熱寂說之後,立即腦洞大開,首先從概率統計的角度認真思考這個假說,意識到對於宇宙這種「開放系統」來說,一定存在某種機制,使得在某種條件下,會存在貌似「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情況。

1871年,他在《熱理論》一書的末章《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限制》中,設計了一個假想的存在物,即著名的「麥克斯韋妖」 (Maxwell's demon)。

在麥克斯韋構想中,麥克斯韋妖有極高的智能,可以追蹤每個分子的行蹤,並能辨別出它們各自的速度。這個理想實驗如下:

「我們知道,在一個溫度均勻的充滿空氣的容器裡的分子,其運動速度決不均勻,然而任意選取的任何大量分子的平均速度幾乎是完全均勻的。現在讓我們假定把這樣一個容器分為兩部分,A和B,在分界上有一個小孔,在設想一個能見到單個分子的存在物,打開或關閉那個小孔,使得只有快分子從A跑向B,而慢分子從B跑向A。這樣,它就在不消耗功的情況下,B的溫度提高,A的溫度降低,從而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發生了矛盾"。

而這個存在物就是「麥克斯韋妖」,小妖精掌握和控制著高溫系統和低溫系統之間的分子通道。它利用了分子運動速度的統計分布性質。因為根據麥克斯韋分布,即使是低溫區,也有不少高速分子,高溫的系統中也有低速度的分子,通過這樣一個能夠控制分子運動的小妖精,在兩系統的中間設置一個門,只允許快分子從低溫往高溫運動,慢分子則從高溫往低溫運動,在「小妖」的這種管理方式下,兩邊的溫差會逐漸加大,高溫區的溫度會越來越高,低溫區的溫度越來越低。

麥克斯韋認為,只有當我們能夠處理的只是大塊的物體而無法看出或處理藉以構成物體分離的分子時,熱力學第二定律才是正確的,並由此提出應當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應用範圍加以限制。

也就是麥克斯韋熱力學第二定律只適用於宏觀世界,而不適用於微觀世界。歷史地看,麥克斯韋在1867年第一次提出麥克斯韋妖時說:「這證明第二定律只具有統計的確定性」,此言表明麥克斯韋是想藉此來說明熵增加原理是系統的統計規律。

當然了,麥克斯韋當初不經意放出來的小妖精,卻糾纏了物理學家一百多年,究竟會不會存在這樣的小妖呢?使得的確在某種條件下,存在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情況。

因為如果麥克斯韋小妖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可能造出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第二類永動機。

因為如果可以把高溫和低溫分子集合當成兩個熱源,而且在它們之間放置一個熱機,讓熱機利用溫差對外做功。綜合來看,由於麥克斯韋妖的引進,我們可以從單一熱源吸熱,並把它完全轉化為對外做功,不考慮小妖精的測量過程,這個模型就像是一個違背第二定律的永動機,使得熵減少的永動機。

所以物理學家一直想證明麥克斯韋妖的存在!

1929 年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希拉德在研究麥克斯韋妖的時候,將麥克斯韋的設計方案簡化,構建了一個單分子版的實驗模型。

希拉德首次將信息的概念引入到熱力學循環中。小妖精進行測量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信息,從而知道分子是處於左邊還說右邊,而在這個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會消耗能量,從而導致整體的熵的增加。如果把這個效果包含到熱力學循環中來,熱力學第二定律就不會被違反,那麼麥克斯韋妖就被斬殺了!

希拉德第一次認識到信息的物理本質,將信息與能量消耗聯繫起來。可以說為後來的消息論奠定了基礎。

在 1961 年,美國IBM的物理學家羅夫·蘭道爾提出並證明了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把信息理論和物理學的基本問題聯繫起來的定理——蘭道爾原理,這個原理就是:擦除1比特的信息將會導致kB ln 2的熱量的耗散。

這個原理也解釋了我們的電腦為什麼會不斷發熱,比如我們刪除了電腦裡存儲的一段資料,假設一個隨機二元變量的熵是1比特,具有固定數值時的熵為0,消除信息的結果使得這個2元系統的熵從0增加到1比特,必然有電能轉換成了熱能被釋放到環境中,所以我們的電腦不斷發熱。

蘭道的同事貝內特敏銳地發現這個原理可以適用於「麥克斯韋妖」身上,他經過不斷研究,在1982年的論文裡表示:不耗散能量的「麥克斯韋妖」不存在,並且,這種耗散是發生在「妖」對上一個判斷「記憶」的消除過程中,「遺忘」需要以消耗能量為代價,這個過程是邏輯不可逆的。

而2003年,貝內特更是總結道: 任何邏輯上不可逆的信息操縱過程,例如擦除1比特的信息,或者是合併兩條計算路徑,一定伴隨著外部環境或者是信息存儲載體以外的自由度的熵增。

近年來,很多物理學家試圖利用一個具體的物理模型來模擬有麥克斯韋妖參與的熱力學循環,並且用直觀的方式演示麥克斯韋妖的信息擦除過程,以及說明:當信息擦除被包含到熱力學循環中來的時候熱力學第二定律就不會被違反,否則就會出現「麥克斯韋妖」。

M. O. Scully等人2005年的工作。他們給出了一個有麥克斯韋妖參與的熱力學循環的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他們演示了:如果把合併兩條計算路徑 導致的熵增考慮到熱力學循環中來,就不會有熱力學第二定律被違反的情況,否則就會出現麥克斯韋妖佯謬。

還有斯丁德州大學的Mark Raizen小組,他們使用雷射將原子密閉於磁性陷阱中,原子受到的平均勢場,即所謂光學勢,充當麥克斯韋妖的角色,以控制原子的移動方向,對冷原子和熱原子進行排序。

科學家們通過不斷試驗,得出了結論,如果是在一個孤立系統中,「麥克斯韋妖」將不存在,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權威仍在。但是一旦孤立系統被打破,那麼「麥克斯韋妖」將會出現,因為「麥克斯韋妖」會通過其他途徑將信息轉化為能量,不過孤立系統都被打破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不復存在了。

時至今日,科學家依然不敢說徹底斬殺了「麥克斯韋妖」,但是可以確定地說,蘭道爾已經徹底將「麥克斯韋妖」從熱力學第二定律中驅逐了出去。

「麥克斯韋妖」的探索其實也就是人類對於能量與信息之間的本質關係的探索,同時也是人類對於漫漫宇宙的思考,那就是在浩渺宇宙,會不會存在這樣的一個地方,違背人類認知中的所有規則與定律,還是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超大的孤立系統,就是完完全全按照其已經存在的法則運行。

相關焦點

  • 天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
    在愛丁堡大學,麥克斯韋獲得了攀登科學高峰所必備的基礎訓練。其中兩個人對他影響最深,一是物理學家和登山家福布斯,一是邏輯學和形上學教授哈密頓。福布斯是一個實驗家,他培養了麥克斯韋對實驗技術的濃厚興趣,一個從事理論物理的人很難有這種興趣。他強制麥克斯韋寫作要條理清楚,並把自己對科學史的愛好傳給麥克斯韋。哈密頓教授則用廣博的學識影響著他,並用出色的怪異的批評能力刺激麥克斯韋去研究基礎問題。
  • 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對人類的貢獻
    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
  • 科學神獸之麥克斯韋妖,唯一真正涉及意識的假想實驗,妖風不斷
    但當時的麥克斯韋對此問題似乎還說不出個所以然,於是便詼諧地設想了一種假想的「小妖精」,即著名的「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麥克斯韋假想這種智能小生物能探測並控制單個分子的運動,如圖2所示,小妖精掌握和控制著高溫系統和低溫系統之間的分子通道。當年麥克斯韋的假想「妖」利用了分子運動速度的統計分布性質。
  • 麥克斯韋妖:對抗熵與熱力學第二定律,最終歸於平常!
    今天我們要說的麥克斯韋妖就是一種設想,不過按照慣例,我們先來介紹麥克斯韋。麥克斯韋,全名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873年出版的《論電和磁》,也被尊為繼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之後的一部最重要的物理學經典。沒有電磁學就沒有現代電工學,也就不可能有現代文明。
  • 麥克斯韋方程進化史
    現如今,這些被共同稱之為麥克斯韋方程的公式早已名震天下,差不多每一本入門級的工程和物理學教科書上都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不過,對於這些方程是否問世於1864年的12月,目前尚存爭議,當時麥克斯韋向倫敦英國皇家學會提交了自己的電磁統一理論,並於次年即1865年發表了一篇完整的報告。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那令人崩潰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就出自其手)
    麥克斯韋,全名是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 1831年6月13日,麥克斯韋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生。他的父親是一位辯護律師,名叫詹姆斯·克拉克。之所以會多出一個「麥克斯韋」姓氏,是因為克拉克家族和麥克斯韋家族關係深厚,小麥克斯韋的曾祖母就來自麥克斯韋家族。小麥克斯韋他爹還繼承了麥克斯韋家族的一些地產。
  • 麥克斯韋與電磁場論
    麥克斯韋(1831-1879)是19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經典電磁場論的奠基人。1831年8月31日出生於愛丁堡,童年時由於受到父親的薰陶,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時就初露鋒芒,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數學論文,這大大地增強了麥克斯韋在科學上的進取心。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
    麥克斯韋,全名是詹姆斯 · 克拉克 · 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除了奠定電磁理論、開創經典電動力學之外,他還是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這一期間,他完成了電磁場理論的經典巨著——《電磁通論》,並於 1873 年出版。1871 年,麥克斯韋受聘為劍橋大學首任實驗物理學教授,並負責籌建該校第一所物理學實驗室——卡文迪什實驗室。1874 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建成後,麥克斯韋擔任實驗室的第一任主任。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
    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電磁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大名鼎鼎的麥克斯韋。麥克斯韋,全名是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除了奠定電磁理論、開創經典電動力學之外,他還是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 麥克斯韋的故事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年6月13日-1879年11月5日),蘇格蘭數學物理學家。沒錯,數學物理學家,人家的數學是很牛的,物理學中數學最好的當屬牛頓啦,牛頓與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分享了發展出微積分學的榮譽, 麥克斯韋也是個數學天才,因此麥克斯韋方程組也被列進了世界上最美的方程。麥克斯韋其最大功績是提出了將電、磁、光統歸為電磁場中現象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其在電磁學領域的功績實現了物理學自艾薩克·牛頓後的第二次統一。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虎嗅網
    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電磁理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大名鼎鼎的麥克斯韋。麥克斯韋,全名是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除了奠定電磁理論、開創經典電動力學之外,他還是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 統一電磁學的麥克斯韋,如何影響了系統科學的發展?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導語麥克斯韋為人熟知的主要原因是他對電磁學的貢獻,實際上,作為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對系統控制的研究也持續多年,他對於控制器的早期探索深刻影響了維納等人對控制論研究。
  • 法拉第:麥克斯韋背後的男人
    麥克斯韋方程1873年,麥克斯韋發表巨著《電磁學通論》,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和牛頓的《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齊名,可惜天妒英才,完成《電磁學通論》六年後,年僅48歲的麥克斯韋就被上帝召喚而去。
  • 麥克斯韋到底偉大在何處?
    表述導線是如何傳輸電能的理論是坡印廷原理,而坡印廷原理的背後就是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當我們使用手機時,我們甚至都沒有想到這些手機接收和發射的都是電磁波。麥克斯韋是歷史上第一位預言電磁波存在的人,根據他的電磁理論,我們很容易認識到電磁波的各種性質和特點。經過後人的研究和開發,我們終於有了收音機、收發報機和手機,有了航空航天的通信傳輸系統。
  • 路漫漫其修遠兮——麥克斯韋方程進化史
    為了給麥克斯韋的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一小群痴迷於電磁奧秘的物理學家足足花費了將近二十五年的時間。在他們中間,有人專門收集可證實光是由電磁波構成的實驗證據,還有人將麥克斯韋方程轉化為了當前的形式。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學家布魯斯·亨特(Bruce J.
  • 麥克斯韋終年49歲,生前並沒有因為理論而聞名於世
    8年後得到了證實,人們才真正開始認識到他的偉大。今天特別發一篇這樣的文章,來紀念他。他的公式真的很美。麥克斯韋後期的生活充滿了煩惱。他的學說沒有人理解,妻子又久病不愈。這雙重的不幸,壓得他精疲力盡。妻子生病以後,整個家庭生活的秩序都亂了。麥克斯韋對妻子一向體貼入微,為了看護妻子,他曾經整整三個星期沒有在床上睡過覺。
  • 電磁領域「扛把子」般的存在,麥克斯韋,卻幾乎無人知曉?
    我們知道在麥克斯韋之前,最偉大的科學家是牛頓,因為他統一了天上和地下。他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讓我們知道了月亮和蘋果其實滿足同樣的物理規律。在麥克斯韋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也就是相對論。
  • 麥克斯韋方程和規範理論的概念起源
    1822年,法拉第在一封給安培的信中寫道:「我覺得我的數學知識太匱乏,所以我難以理解抽象的推導而只能專注於發現和總結具體的實驗事實」。(參考文獻[1])法拉第是一位依賴直覺的實驗物理學家。從1831年到1854年,他將觀測的實驗事實總結成三卷著作,是為《電學的實驗研究》(圖1)。不同尋常的是,三卷本不朽巨著裡竟然沒有一個公式。
  • 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為何一直排在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
    如果按偉大程度給物理學家排位次,大多數情況下是牛頓佔據第一的位置,愛因斯坦有時候也能坐第一把交椅,他們二位能夠穩居前兩位。牛頓是經典力學的主要創建者,在天文學、光學領域也有基礎性的貢獻,另外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數學家。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參與建立了量子力學。
  • 麥克斯韋對當代物理學的貢獻,讓電磁學成為物理學通用語言
    1931年10月,劍橋大學舉行了麥克斯韋誕辰一百年紀念會,尼爾斯·玻爾在會上發表了一篇有關麥克斯韋和現代理論物理的演講。玻爾指出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為人類了解原子世界作出了貢獻,也為創立量子理論提供了基礎。雖然量子理論超越了麥克斯韋的學說,但量子力學中的分析手段離不開麥克斯韋的理論,尤其是在建立光量子能量和動量之間的關係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