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誤人匪淺。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別名】土人參、山蘿蔔、明沙參、粉沙參、山花。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乾燥根。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主根紡錘形或長索形,長5-20釐米,表面棕褐色或淡黃色,內部白色。莖直立,高50-100釐米,圓柱形,表面被白色粉末,有分枝,枝疏散而開展,側枝通常互生,側枝上的小枝互生或對生。基生葉少數至多數,有長柄,柄長3-15釐米;葉片三出式的2-3回羽狀全裂,一回羽片廣卵形、長4-10釐米,柄長2-5釐米,二回羽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4釐米,柄長1-2釐米,三回羽片卵形或卵圓形、長1-2釐米、基部截形或近楔形、邊緣3裂或羽狀缺刻,末回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2-4毫米,寬1-2毫米;莖上部葉縮小呈鱗片狀或鞘狀。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無或1-3;傘輻4-10,長2.5-10釐米,開展;小總苞片少數,長4-6毫米,頂端漸尖;小傘形花序有花8-20,花蕾時略呈淡紫紅色,開放後呈白色,頂生的傘形花序幾乎全孕,側生的傘形花序多數不育;萼齒小,長約0.2毫米;花瓣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2毫米,寬1-1.2毫米,頂端漸尖而內折;花絲長約3毫米,花葯卵圓形,長約1毫米;花柱基隆起,花柱幼時直立,果熟時向外反曲。
果實圓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2-3毫米,果稜不明顯,胚乳腹面深凹,油管多數。[1]
花期4月。模式標本採自浙江吳興(湖州)弁山。
【性味】甘、微苦、微寒。
【功效主治】潤肺化痰、養陰和胃、平肝、解毒。主治肺熱咳嗽、嘔吐反胃、食少口乾、目赤眩暈、疔毒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熬膏。
【禁忌】氣虛下陷、精關不固及孕婦慎用。
【附方】
【壹】補陰虛:土人參、對配茯苓。熬膏。
【貳】治白帶初起:土人參(切片)三兩,用陳紹酒飯上蒸熟,分作三服。
【叄】治楊梅結毒:土人參,酒煎服。
版權聲明: 本平臺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