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再看下,還有這個噴壺,都是要帶上的。」
「再檢查一遍,看看還有沒有什麼遺漏的。」
「都整理好了嗎?我們隨時出發的。」
……
今天(2月18日)上午,在市立醫院門診大樓的一角落,在一堆寫滿「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物資之間,幾名醫護人員再一次逐一核對各類物品,為隨時「出徵」做最後的準備。
「這次我們作為台州市醫療團隊的中堅力量,一共將派遣10名醫生和15名護士前往湖北,去接手當地一個重症監護病房。」 台州市立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金富也在此次「出徵」人員中,他說:「此次是市立醫院自1952年成立以來,參與人員最多、最大規模的一次馳援。從第一批馳援開始,我們就已經組建了馳援梯隊,大家隨時準備出發。
據了解,這支馳援團隊涉及重症醫學科、感染科、呼吸內科、院感等不同學科,都是院內的精英骨幹力量,包括院長、感染科主任、院感科主任、急診科主任、重症醫學科護士長等。從接到通知到組隊完畢,僅用了2個小時。同時馳援團隊還配備了呼吸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儀等急救設備。
用醫護人員的那句玩笑話說,那就是「這是我們最強團隊,我們連院長都『捐』了!」
「國有召、召有應、應必戰,非常時期,白大褂就是我們的戰衣,我的任務就是給我們的專家、護士服務好,平平安安地帶回來。」王金富說,他出身於公共防疫專業,也算一名「老防疫」了,此次馳援他將主要從事整個台州醫療團隊的工作協調以及後勤保障等方面工作。
25人的團隊中,年紀最大的要數感染科主任侯巍,再過一個多月,就是他退休的日子,但是,面對馳援詔令,他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搶名額」。
「我搞了36年的傳染病,SARS、甲流哪一個沒有面對過?一個個都過來了,這次也一定沒問題!去一線支援那是責無旁貸的事,我的年紀是快退休了,但是一個人的工作不能總跟年紀掛鈎,工作有沒有需要才應該是重點。」侯巍說,「老將」有「老將」的作用,尤其是細節和經驗,這也是年輕一輩醫護人員相對欠缺的,而且他曾經在武漢上過學,對當地有感情,也聽得懂當地話,過去了還能當個「翻譯」。
知道自己「入選」後,侯巍第一時間伸出頭,讓院長助理阮建偉給自己剃了一個光頭,方便開展工作。「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那就要有最起碼的責任心,到形勢最嚴峻的前線去就是一個醫護人員的本職。」
說起市立醫院的危重症急救,李皖生是當之無愧的「NO.1」,此次,他也在「出徵」名單當中。
過去的將近一個月裡,他都在單位值班,只在正月初四回過一趟家。從2月1日起,整整18天吃住在醫院。因為急診一旦有發熱或者重症的患者送來,不論是半夜還是中午,他都要先去做排查。
「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疫情當前,我們就是戰『疫』的士兵,就應該到最前線去,壓根不需要特別考慮。」李皖生說對於馳援湖北,院裡的每個醫生、護士都很積極,尤其是危重症急救科,他們「專業」更加對口,大家報名的積極性都特別高,這次能去,他們必定盡最大的努力救治患者。
對於家人,李皖生說他最感謝的就是妻子,今年大兒子要中考,二胎也只有3歲,自己總是「不著家」,就像此次「出徵」,他原本也只是打了個電話告訴妻子。當妻子問他需要準備什麼時,他才發現,自己需要帶的東西基本上都已經在醫院裡了。不過最終他還是回家看了一眼家人,又很快回到工作崗位。
重症醫學科護士長司琴、骨三病區護士長徐丹都是此次即將「出徵」的護士,是15名護士中的「帶頭大姐姐」。
「我這次是第4次報名,總算輪到我了。」說起自己的「入選」之路,司琴說,她農曆大年二十九知道浙江省要組建醫療團隊去馳援湖北後,就想去,還打電話託台州醫院的朋友問能不能讓自己也跟著去,但是對方表示人員已滿。大年三十知道自己醫院有名額後,她又第一時間報名了,但是當時考慮到本院的防控工作,領導建議她再稍等。一直到這次,第4次報名她才能最終「入選」。
「大家都太積極了,那幾個名額就跟『搶』一樣的。」司琴說,學了這麼多年的重症醫學,她始終覺得自己有責任到最嚴峻的一線去,所以早早就安排好了家裡的情況。「入選」後也只是跟還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告知了一下,並和班主任老師打了聲招呼,有作業需要家長籤字確認的時候麻煩老師照顧一下,因為孩子的爸爸也是一名醫生,幾天不回家是很正常的事,自己出去後,可能顧不上。「我女兒自理能力挺強的,學習成績也不錯,我相信她可以照顧好自己。」為人母親,又愧疚又驕傲。
15人的護士團隊中,年紀最小的就是1997年出生的牧閔敏。她和盧偉、朱安娜一起組成了「90」後的團幹援鄂小分隊,為這場戰「疫」貢獻青春的力量。
面對大家的關心和囑託,他們表示:「收到,保證圓滿完成任務!」「大家放心,我們會平安歸來」。
翻開這些醫護人員的朋友圈
是他們整理行裝
挽起胳膊注射胸腺肽
剪去頭髮的照片
↓↓↓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唯願疫情早日過去
「白衣戰士們」早日凱旋
全媒體記者:李 琴
圖片由市立醫院提供
小 編:陳 琦
統 籌:屈揚帆
責 編:蔡 茜
監 制:吳敏東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