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這四個字,雖然體現在方方面面,但是都離不開了對等二字。無論我們開門見山的或含蓄委婉的提出了什麼問題,當雙方面對面時,對方的心理活動,一定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即使語言溝通讓語言無形中幫助我們完成了對信息的完整理解,但是真正的生活中,內心對話仍然需要被重視。
有效溝通是讓對方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和感覺!同時,也要讓對方消除或減少誤解。當我們面對一個難以溝通的人,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努力就很重要。
有效溝通的內在因素有效溝通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能說明事情的本質,溝通能夠解決問題,大家聽起來會比較容易理解。
溝通有三個層次:
首先是情緒層次,其次是表達層次,最後是商務層次。
先說情緒層次:你要知道,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不夠的,你需要知道自己有沒有言辭、語言或者情緒的偏差。
例如,如果說話表達時,心中有梗,理解起來就會慢一拍。而理解了你表達的內容,他也有可能理解不了你表達的深層次意思。
有人可能會說,我表達不出來,我的說話姿勢也很奇怪,跟他講話,這事兒還怎麼說呢?
對方情緒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喜怒無常」,
第二種是「茫然無措」,
第三種是「難以置信」。
至於第三種,往往意味著對方心中根本沒有把你當作值得信任的人,更不用說把你當作溝通對象。
如何說話才能讓人覺得舒服?
1.敢於表達「傾聽」和「互動」。
2.主動不說「我懂」、「我知道」。
3.多用「請」和「謝謝」。
4.微笑而不是繃住微笑。
5.避免自責,做好解釋的心理準備。
6.語速適中,速度越慢越好。
7.不要隨意評價他人。
8.學會評估複雜的情況。
9.禮貌優先。
10.適當說出重點。
11.遵守時間規則。
12.讚揚別人的成就。
13.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14.理解他人的處境。
15.尊重對方的生活和家庭。
16.避免破壞共同關係。
對方付出的多,希望你能夠跟他付出的一樣多。當你自己付出的多的時候,就不要奢望對方付出的更多。尊重差異、同情弱勢、溫和提問,是面對他人的不同時有效溝通的關鍵。
對於我們來說,解決別人的無力感就一定要了解別人的生活狀態,給予人格尊重和認同感。
其實每個人溝通時說話方式都不一樣,即使在熟悉的職場人手中,也不一定講的很「合理」,和你講話的人覺得你說話囉嗦,你自己也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
那是因為每個人擅長的溝通方式不一樣,有的人擅長傾聽,講話簡潔;有的人擅長表達,講話有邏輯性;有的人擅長傾聽,講話直接。
當傾聽多的人與有邏輯的人說話時,確實有可能講話顯得囉嗦。
溝通交流上學會說「不」
1.說「不」需要把話說在一個點上。
2.說「不」時要在自己能做到的最後一點做出信息交流,找準每一個環節最後的點。
3.說「不」是帶動感情的傳遞,而不是反覆提問。
4.事先思考一下哪些人能聽懂「不」這句話,避免溝通出現模稜兩可。
遇到難以溝通的人怎麼辦?
1、能並不面對,就不面對。說到底,你沒有義務教育去叫正在裝睡的人。
2、先解決負面情緒問題,再解決實際問題。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根本原因是對方有情感,與心理上的抵抗、態度和行為上的抵抗。
如果不讓對方的情感放鬆,就不能冷靜地交流,更不用說打開心扉。
3、不要被雙方的情緒和立場所幹擾,專注於達到溝通的目的,緊扣主題。不爭辯就能解決問題,達到目的就是智慧。
如何做個有效溝通的人?
1、傾聽
即使對方不願意聽我說話,我也能記住對方的表情,並根據對方的反應來有針對性地表達。
在傾聽對方表演的同時,自己會儘量少說話;在聽對方演講結束的時候,自己會停下來一會,接著自己開始說。
2、講故事
為什麼說這個很重要呢?主要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表現一個人、一件事的現狀,決定一件事是否正確,是否解決了。
3、要真正理解對方的需要
透過現象看本質,常常有人說,你們所看到、聽到的,並非你們所想像的樣子。
事實上,有時我們確實只看到對方的表象,對方的情感表達,卻很少人去思考,究竟是什麼導致對方表達各種情感(特別是負面情緒)?
我們學會做一個細心的、善於理解事物本質反應的人。學會找出事情發生的根源,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交流和相互滿足。常常消極情緒的表現,實際上就是對方的需求得不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