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旅遊,人們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江南風景,還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家鄉景秀與蘇杭作比較,拿著自家的雞蛋與別人家的石頭比硬,一比之下愧疚得不行,回家拼命地栽花種草,日日不惜代價澆灌,卻又抵擋不住北方冬季的雪大風猛,為了一星半點的綠,耗費成本無數。
卻不知道,粗獷、靈秀各擅勝場,北方漫天大雪的風景,反而最為南派詩人稱頌,比如陝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歷千年而彌堅挺,為改寫北方滿眼黃沙的形象立下首功。
雲岡石窟,位於人說山西好地方的山西境內,持節雲中的大同市。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閒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
東周時期,山西屬於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盤,西接秦,北連燕,南為荊楚,在南北朝及遼金時期,山西也曾是十分輝煌的地區,而山西大同更是做過我國歷史古都,歷史上的西京都護府,就是今天的大同,大同恆山,有北嶽之盛名。
北宋畫家郭熙在比較五嶽山勢特點時說:泰山如坐、嵩山如臥,華山如立,衡山如飛,恆山如行。道盡了恆山上應天樞像北辰、如靈蛇蜿蜒的山嶽形勢。然而這裡還有一處超越北嶽的旅遊勝地卻是一個叫做雲岡的小城。
雲岡之所以能比恆山更有名,在於雲岡石窟的藝術成就、國際屬性。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裡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釐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範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北魏帝都」、「遼金京華」、「明清重鎮」,大同,這座低調的城市,卻蘊含著無限的能量,當古老的氣息和異域般的塞外風情在此交匯之時,大同的面紗被逐漸揭開,從北魏時期氣勢恢宏的雲岡石窟到遼金時期的華嚴寺和善化寺,從神秘而佛道儒交融的懸空寺再到先至今仍仙氣繚繞的道教名山恆山,這座塞外之城將多民族的文化完美地雜糅到自己的血液中,造出了一個新的卻毫無違和的「大同」。
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特別是以雲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塔、圓覺寺塔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代大同府城為代表的明清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截至2013年,大同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雲岡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縣文物保護單位300餘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古建築188處,古墓葬38處,古遺址66處,石窟寺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3處(其中革命文物18處),石刻及其他22處。大同市共有館藏文物9.7萬餘件。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雲岡石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灅水》記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巖南,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
作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遺存,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範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建築、音樂等多方面內容。
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亦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唯有文化最持久,唯有藝術能流傳,願現代人在追求金錢的空暇,到祖國的西北走一走,讓雙眼換換視野,讓靈魂擁抱震顫,感受一下塞外風光,給自己沒有黑夜和白天的生活,安裝上一些千年、萬裡等大數字概念。用大數字制衡一下大數據,不要把自己的生命退化成為大數據裡的一個小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