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問你,提到抗美援朝,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你說,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
嗯,這些英雄人物都出現在小學課本裡。
你又說,飛虎山、上甘嶺、金剛川。
嗯,這些都出現在熱門的影視劇裡。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些都是片段式甚至點狀式,出現在你的記憶力,對於抗美援朝你從來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又不喜歡看書,那麼機會來了。
前天(27日),一部展現70年前抗美援朝戰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在電視圈,有「總臺出品,必屬精品」的說法,這次也不例外。
該劇一開播,毛澤東、史達林、杜魯門,三大巨頭相繼亮相,《跨過鴨綠江》開篇就以宏大的國際格局震撼觀眾。
而特型演員唐國強、孫維民、王伍福、郭連文等一眾的老演員的先後出場,也是快速將觀眾帶進了那個令人心潮澎湃的那個年代。
他們用精彩的演技再現了偉人面對帝國主義進攻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高瞻遠矚、偉大魄力。
首播兩集,該劇實時收視高居第一,峰值收視率高達1.9261%。《跨過鴨綠江》收視率破2,已成定局。
就我個人來說,是不間斷連刷四集,被劇中的快而不亂的敘事節奏帶的熱血沸騰,從劇情設定到人物演技,從語言配樂到服化道配置,都堪稱精良二字。
我認為看這部劇,在休閒娛樂之餘,至少你可以有三點收穫。
第一,對抗美援朝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抗美援朝,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改變中國命運,改變世界格局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在抗美援朝70周年,總臺出品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以宏大的氣勢和格局,填補了螢屏空白,用宣傳語中的話是極具「歷史美學品格」。
該劇以國際視野全景式、史詩般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展現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局勢下,不畏強權霸權、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重大歷史事件。
看這部劇,你會清楚的認識到:
中國是在什麼樣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條件下抗美援朝的?
彭德懷如何臨危受命,率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何能戰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
第二,對歷史「小人物"感性認同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從開始拍攝就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什麼意思呢?
看這部你不僅能看到抗美援朝戰爭中真實的大事件,還能看到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溫情。
歷史上的人物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得而知,但這部劇拍出了靈氣。
你在該劇看到的」小人物「很多都是活靈活現,有血有肉,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樣板人物。
比如,劇中韓棟飾演的復原偵察兵,在復出去朝鮮前線之前,母親強制他去相親、他直男式強撩女醫生的橋段,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感覺這劇很真實、很有意思。
另外,該劇還對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孫佔元等這些你耳熟能詳的志願軍戰士,做了不一樣的演繹。
他們為什麼被稱為「最可愛的人」?在這部劇裡你會有更加感性的認知。
第三,一次看夠5場高水準戰爭戲
《跨過鴨綠江》的製作堪稱大手筆、大體量,韓戰決定性的五場戰役,在這部劇裡都得到了高水準呈現。
怎麼呈現的呢?比如為了真實反映出上甘嶺戰役的艱苦卓絕,該劇數百人的美術置景團隊準備了一個多月。
劇組甚至專門建造了4架道具飛機,9輛坦克裝甲車,1000餘支各類道具槍械,重新搭建了中南海、克裡姆林宮、白宮。
全體主創歷時百天,輾轉北京、天津、黑龍江等5省市。
最多時5個組同時拍攝,恢弘展現東西兩線5次戰役,30多次戰鬥,400多個場景,375個有名字角色,4萬多群演,500多人的美術置景團隊,子彈打了8萬餘發……
總的來說,電視劇《跨過鴨綠江》是主旋律下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從國際大局勢出發,有宏觀大局,也有人物的細微刻畫,加上頂尖陣容、製作精良,值得你抽時間好好看看。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這才是歷史大劇,《跨過鴨綠江》央視1套首播收視第一,三大看點值得你熬夜追,你看了嗎?
最後,看完這篇文章如果你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