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綠色發展目標任務為我們轉變思路、轉變思想,保持定力、選對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
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發展之路,不走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汙染高排放老路,是我們直面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一度為了金山銀山而毀壞綠水青山,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種種慘痛的教訓,迫使西方工業化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催生了諸如「零增長」藥方、汙染轉移等所謂解決方案。當前,從世界範圍看,全球人口快速增長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對資源的消耗。地球資源的有限性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社會經濟需要,再加上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嚴重破壞了地球生態資源。除工業以外,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活動和消費行為對綠色發展也帶來了巨大挑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緊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面對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既是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必須攻克的難關,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課題。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舍此別無他途。
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發展觀指的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的深層次變化和調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發展理念的大變革。綠色發展的本質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從根本上更新了關於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打破了那種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社會需要創造必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客觀上也包括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生態環境也是財富,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發展模式的大變革。綠色發展要求發展導向的根本性變革。「唯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觀孤立、靜止、片面地認知經濟發展,結果就會導致環境汙染,經濟和社會問題突出。從本質訴求來看,綠色發展就是要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實現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同時,也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讓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這就需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也需要大力推廣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發展路徑的大變革。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進步,循環利用以節水、提高效率以節能、降低物耗以節材、集約使用以節地。需要繼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包括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向政策,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綠色發展還需要消費革命,需要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導向,在促進物質生產和財富積累的同時,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剛性約束,作為發展的物理邊界。
把綠色發展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我們要提高公眾思想認識的高度、環保宣傳的廣度、環境教育的深度,讓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為推進綠色發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綠色發展、綠色供給。隨著人民群眾溫飽無虞、邁向小康,我們的社會結構、消費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我們也要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綠色價值觀,力求用生態文化引領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地化解過剩產能,大力發展低能耗的先進位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例如,零碳技術就是對化石能源燃燒技術的替代,網際網路技術是對傳統的高信息成本、高交易成本的綠色變革。我們要堅持把「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之中,加快推進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