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0-12-23 今日永州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發展觀的深刻革命,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理念,指明了實現美麗中國的主要路徑,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綠色發展目標任務為我們轉變思路、轉變思想,保持定力、選對路徑,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進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

 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選擇

走低消耗低排放的綠色發展之路,不走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汙染高排放老路,是我們直面現實問題的必然選擇。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一度為了金山銀山而毀壞綠水青山,導致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與生態危機。種種慘痛的教訓,迫使西方工業化國家紛紛調整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催生了諸如「零增長」藥方、汙染轉移等所謂解決方案。當前,從世界範圍看,全球人口快速增長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劇了對資源的消耗。地球資源的有限性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和社會經濟需要,再加上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嚴重破壞了地球生態資源。除工業以外,人類不合理的農業活動和消費行為對綠色發展也帶來了巨大挑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緊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面對生態破壞嚴重、生態災害頻繁、生態壓力巨大等突出問題,補齊生態文明建設短板,既是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偉大勝利必須攻克的難關,也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課題。平衡發展需求和資源環境有限供給之間的矛盾,著力解決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問題,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舍此別無他途。

 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發展觀指的是一定時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思想觀念層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發展及怎樣發展的總的和系統的看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涉及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的深層次變化和調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發展理念的大變革。綠色發展的本質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強調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斷,從根本上更新了關於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打破了那種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社會需要創造必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客觀上也包括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和提供。綠色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生態環境也是財富,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發展模式的大變革。綠色發展要求發展導向的根本性變革。「唯GDP論英雄」的傳統發展觀孤立、靜止、片面地認知經濟發展,結果就會導致環境汙染,經濟和社會問題突出。從本質訴求來看,綠色發展就是要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實現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同時,也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讓資源開發利用既要支撐當代人過上幸福生活,也要為子孫後代留下生存根基。這就需要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用最少的資源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也需要大力推廣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發展路徑的大變革。綠色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與技術革命。通過技術進步,循環利用以節水、提高效率以節能、降低物耗以節材、集約使用以節地。需要繼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包括有關綠色發展方面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導向政策,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綠色發展還需要消費革命,需要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需要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導向,在促進物質生產和財富積累的同時,把自然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作為一種剛性約束,作為發展的物理邊界。

 把綠色發展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我們要提高公眾思想認識的高度、環保宣傳的廣度、環境教育的深度,讓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為推進綠色發展、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綠色發展、綠色供給。隨著人民群眾溫飽無虞、邁向小康,我們的社會結構、消費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我們也要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綠色價值觀,力求用生態文化引領人民群眾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地化解過剩產能,大力發展低能耗的先進位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把發展的基點放到創新上來,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例如,零碳技術就是對化石能源燃燒技術的替代,網際網路技術是對傳統的高信息成本、高交易成本的綠色變革。我們要堅持把「生態+」的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之中,加快推進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相關焦點

  • 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更多」指什麼?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和「五個更多」的要求,這是對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繼承和深化。 關於「五個更多」。一是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
  • 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
    ,以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創建為載體,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長期堅持下去,著力培育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著力打造積極健康、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為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有效應對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凝聚強大精神力量,為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提供良好社會環境,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國合會:「十四五」應全面推動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方式實踐
    在9月17日至18日召開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 專題政策研究發布會上,由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任勇擔任中方組組長的「綠色轉型與可持續社會治理」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 鴻翔環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開啟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愛國衛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充分發揮愛國衛生運動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文化優勢和群眾優勢,將愛國衛生運動與傳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緊密結合,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加快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健康,2020年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的意見
  • 「綠色能量」的正確獲取方式
    習總書記曾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色出行,是一種平等對待自然的態度!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哪一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哪一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作業第四題問題。下面小編分享青年大學習第10季第7期課後習題作業第4題答案。  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第七期課後習題作業第4題答案
  • 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消費者選擇購買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的障礙因素...
    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綠色消費,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發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自2016年3月1日起實施。《意見》中明確了綠色消費,是指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特徵的消費行為,主要表現為崇尚勤儉節約,減少損失浪費,選擇高效、環保的產品和服務,降低消費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
  • 山東:構建大環保格局,加快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大環保格局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藍圖,對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十三五』時期,我省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碩成果。」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宋繼寶表示。
  • 加快推進砂石行業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隨著天然砂石資源枯竭、建築工程需求量持續增加等因素影響,砂石行業質量保障能力弱、產業集中度低、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綠色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日益突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明顯,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要求有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和升級發展。
  • 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新時尚——上海推進生活垃圾...
    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新時尚——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探求與實踐北極星固廢網訊:【引言】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係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係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 陳韻岱:加快推動網際網路醫療普適性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在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和人民網·人民健康共同主辦的「後疫情時代·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新拐點」的專場論壇上,陳韻岱表示要加快推動網際網路醫療的普適性,在防疫的同時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控,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陳韻岱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要調整和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診療模式。
  • 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消費方式經歷新變革
    西安網訊:隨著西安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消費總體規模和發展檔次得到極大提升,消費市場結構和商業空間布局日趨優化,與此同時,不斷加快推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去年以來,我市線上線下融合不斷加快,消費方式正經歷著新變革,經濟運行效率得到不斷提升,經濟潛力正在逐步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 關於發揮共產黨員示範帶頭作用 推動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
    全省廣大共產黨員: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眾志成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意見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
    :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郵政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加強電商和快遞規範管理,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培育循環包裝新型模式,加快建立與綠色理念相適應的法律、標準和政策體系,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  (二)基本原則。
  • 成都:以產業生態圈理念推動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重大變革的...
    核心提示成都提出,構建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產業功能區和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是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的重大變革2018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540502戶,同比增長12.82%。
  • 在把握「三個堅持」中加快推動綠色發展
    這就是說,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堅定不移走好「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走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共贏共生之路,走好「越保護、越發展」的綠色發展閉合圈之路。  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曾經達到農業文化的最高成就,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 運動是不僅提高身體素質的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生命稍縱即逝。積極向上也是一生,悲觀頹廢也是一生,關鍵是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是怎麼樣的,當然,我今天要講的不是關於怎麼一個人的思想怎麼升華的話題,我要說的是在一個人一生中運動的重要性。
  • 解決好工業綠色發展外部性問題
    這要求我們在「十四五」期間,應加快構建生態價值實現機制,使生態系統的產品價值和功能價值都能通過市場機製得以實現,為工業綠色發展提供必要的機制保障。  從目前的實踐經驗來看,外部性問題是困擾工業綠色發展的最大瓶頸。
  • 「給綠水青山滿意的答卷」——寧德市加快推進海上養殖綠色發展
    整治成效得到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中國工程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國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典型,「給綠水青山滿意的答卷」被國家審計署確定為生態審計典型案例。同時,市裡明確將整治工作納入幹部一線跟蹤考察和容錯糾錯範疇,使全市2400多名幹部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整治工作。沿海縣(市、區)、鄉鎮也建立相應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形成市、縣、鄉、村分級負責、齊抓共管、合力攻堅的良好格局。其次,重新編制頒布市、縣兩級《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將全市海域劃分為禁養區、養殖區和限養區,有效解決了「哪裡可以養、養什麼、養多少、怎麼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