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2020-12-14 環保在線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Ecolog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 (on trial)
 

(發布稿)

 

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技術規範 生態狀況監測(試行)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的監測方式、技術流程、監測內容、監測指標及頻次、監測方法和質量控制要求等。
 

  本標準適用於綜合運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監測方式,對我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的面積、性質和功能以及人類幹擾活動進行動態監測工作,海域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另列。
 

  本標準適用於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陸域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生態狀況動態變化監測。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不註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T 13923 基礎地理信息要素分類與代碼
 

  GB/T 13989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
 

  GB/T 15968 遙感影像平面圖製作規範
 

  GB/T 21010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GB/T 226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代碼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監測技術規程
 

  GB/T 24356 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
 

  GB/T 36197 土壤質量 土壤採樣技術指南
 

  CH/Z 3003 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範
 

  DZ/T 0266 礦產資源開發遙感監測技術規範
 

  LY/T 1213 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SL 190 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
 

  SL 592 水土保持遙感監測技術規範
 

  SL 750 水旱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技術規範
 

  TD/T 1010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規程
 

  TD/T 1055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
 

  HJ 710.3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陸生哺乳動物
 

  HJ 710.4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鳥類
 

  HJ 710.5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爬行動物
 

  HJ 710.6 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 兩棲動物
 

  《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及核查處理辦法(試行)》(國環規生態〔2017〕3 號)
 

  《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廳字〔2017〕2 號)
 

  《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廳字〔2019〕48 號)
 

  《關於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環辦監測〔2020〕9 號)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指南》(環辦生態〔2017〕48 號)
 

  3 術語與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準。
 

  3.1
 

  生態保護紅線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指在生態空間範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生態穩定等功能的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
 

  3.2
 

  生態功能 ecological function
 

  指生態系統在維持生命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為人類提供的惠益,通常包括產品提供、生態調節、娛樂文化和支持功能。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通常包括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維護、洪水調蓄等類型。
 

  3.3
 

  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 areas of sensitive and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指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活動影響而產生生態退化且難以自我修復的區域,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等敏感脆弱類型。
 

  3.4
 

  水源涵養 water conservation
 

  指生態系統(如森林、草地等)通過其特有的結構與水相互作用,對降水進行截留、滲透、蓄積,並通過蒸散發實現對水流、水循環的調控,主要表現在緩和地表徑流、補充地下水、減緩河流流量的季節波動、滯洪補枯、保證水質等方面。
 

  3.5
 

  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指生態系統通過截留、吸收、下滲等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固持作用,減少土壤肥力損失以及減輕河流、湖泊、水庫淤積的重要功能。
 

  3.6
 

  防風固沙 sand fixation
 

  指生態系統通過固定表土、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地表粗糙度、阻截等方式,減少土壤的裸露機會,提高起沙風速、降低大風動能,從而提高土壤的抗風蝕能力,削弱風的強度和攜沙能力,減少土壤流失和風沙危害的重要功能。
 

  生物多樣性維護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指生態系統在維持基因、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發揮的作用,與珍稀瀕危和特有動植物的分布以及豐富程度密切相關。
 

  3.8
 

  洪水調蓄 flood regulation
 

  指生態系統通過暫時蓄積洪峰水量,而後緩慢洩出,削減並滯後洪峰,從而減輕河流水系洪水威脅的能力。
 

  3.9
 

  人類幹擾活動 human activities disturbance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影響生態環境狀況的人為活動及其產生的後果,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新增加的人類活動以及規模擴大的人類活動。
 

  3.10
 

  生態修復建設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ctivities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受損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包括生產生活設施退出以及生態修復治理活動。
 

  3.11
 

  自然生態用地 natural ecological land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提供重要生態系統服務的各類用地,通常包括林地、灌叢、草地、湖庫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
 

  4 技術流程
 

  a)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監測一般分為 4 個階段,分別為監測準備、綜合監測、質量控制和工作成果階段,具體技術流程見圖 1。
 

  b) 監測準備階段指收集覆蓋生態保護紅線的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近期航空影像,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象等專題資料,以及野外觀測設備準備等。
 

  c) 綜合監測階段指綜合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和地面調查觀測方式提取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用地性質、生態功能、人類幹擾活動和生態修復治理等。
 

  d) 質量控制階段指採用樣本抽查、實地核查、地統計學等方法對綜合監測數據開展質量控制和精度驗證,生成質控數據。
 

  e) 工作成果包括監測數據、監測圖表和監測報告。

圖 1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監測技術流程圖

 

  5 監測準備
 

  5.1 監測底圖製作
 

  a) 依據生態保護紅線矢量數據、最新時相高清數字正射影像圖和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製作生態狀況監測工作底圖。工作底圖的符號、設色、整飾等參照 TD/T 1055-2019的相關要求。
 

  b) 坐標系統:採用「2000 國家大地坐標系統(CGCS2000)」。
 

  c) 高程基準:採用「1985 國家高程基準」,單位採用「m」表示。
 

  d) 投影方式:按照 GB/T 17278-2009,標準分幅數據採用高斯-克裡格投影,3 度分帶,以「m」為坐標單位,坐標值至少保留 2 位小數;按照行政區域組織的數據可不分帶,採用地理坐標,經緯度值採用「°」為單位,用雙精度浮點數表示,至少保留 6 位小數。
 

  e) 比例尺:省級層面基本比例尺原則上為 1:5 萬,基礎數據不滿足要求的不低於 1:25 萬;縣級層面基本比例尺原則上不小於 1:1 萬,基礎數據不滿足要求的可採用 1:5 萬。
 

  5.2 衛星遙感影像選取與預處理
 

  a) 遙感影像選取:遙感影像的空間解析度應優於 30 m,有條件的區域可優先選取 10 m 及更高空間解析度影像。影像的時相應滿足監測需求,光學數據單景雲雪量一般不應超過10%(特殊情況不應超過 20%),且雲雪不能覆蓋重點調查區域;成像側視角一般小於15°,最大不應超過 25°,山區不超過 20°;調查區內不出現明顯噪聲和缺行,灰度範圍呈正態分布,無灰度值突變現象,相鄰景影像間的重疊範圍不應少於整景的 2%。選用的遙感影像傾角較小,時相一致或接近,圖像層次豐富、紋理清晰、色調均勻、反差適中,無噪聲和條帶缺失,易於區分植被覆蓋、生態系統構成以及變化特徵。
 

  b) 遙感影像預處理:遙感影像應經過輻射校正、幾何校正以及必要的增強、融合以及鑲嵌等預處理。對於地形起伏較大的山區還應進行正射校正。
 

  c) 遙感解譯標誌建立:根據區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貌特徵、植被類型及土地利用結構、分布規律與耕作方式等情況,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典型地類解譯標誌。
 

  5.3 航空影像選取及預處理
 

  a) 航空影像處理所需資料:包括原始影像數據、相機鑑定表、控制資料、航線結合表等。
 

  原始數據格式為 TIFF 格式;相機鑑定表包括相機像主點坐標、相機焦距、像元大小等;控制資料包括測區控制點點之記、控制點坐標文件(包括平面坐標與高程坐標)或 DOM、DEM 等;航線結合表包括航線索引圖、飛行方向及飛行架次等。
 

  b) 航空影像預處理:格式轉換,根據數據後處理需求,可對原始數據進行數據格式轉換,但不應損失幾何信息和輻射信息。數據相機畸變差改正,原始影像數據應進行畸變差改正,可採用專業軟體改正相機畸變差,也可在空中三角測量時改正相機畸變差。圖像增強,可對原始數據進行圖像增強處理,但應保證增強後的數字正射影像的圖面質量。在對原始航空影像進行畸變差校正的基礎上開展空間三角測量加密,製作 DOM 或 DEM。
 

  5.4 地面監測與核查設備
 

  a) 地面監測:利用地面監測儀器設備獲取不同地物光譜信息、生態參數信息以及生物多樣性信息等,生物多樣性監測準備見《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系列標準。
 

  b) 地面核查:現場核查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無人機)發現疑似問題的區域,核實圖斑實際變化情況,修正與實地不一致的圖斑界線。
 

  c) 儀器設備:底圖、GPS、照相機、羅盤、望遠鏡、夜視儀、可攜式植被覆蓋度測量儀、記錄調查表、樣方表、尺子等。
 

  5.5 專題資料
 

  專題資料可輔助監測工作,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氣象資料、植被土壤、湖庫溼地、生物資源、生態系統類型以及生態功能重要性評估、生態敏感性評估、自然保護地分布、全國土地調查、勘界定標、排汙口、監測斷面、自然災害、重大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事件等。
 

  6 監測內容
 

  6.1 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監測內容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基期面積以及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調減面積。
 

  6.2 自然生態用地面積
 

  監測內容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的林地、灌叢、草地、湖庫溼地、荒漠等具有自然生態屬性的用地面積以及被人類幹擾活動佔用面積等。
 

  6.3 主要生態功能
 

  監測內容包括通用指標生長季植被覆蓋度、不同功能區的特徵性指標(土壤含水量、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風蝕量(厚度)、沙化土地面積、重點生物物種種數等)以及各地因地制宜選擇的備選指標等。洪水調蓄功能監測指標為湖庫溼地面積,包含在通用指標自然生態用地面積。
 

  6.4 人類幹擾活動面積
 

  監測內容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新增加的人類活動面積以及規模擴大的人類活動面積總和。
 

  6.5 生態修復建設面積
 

  監測內容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年度實際完成的各類型人類活動及設施清退面積與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總和。
 

  7 監測指標和頻次
 

  遵循科學性、主導因素、因地制宜、相對獨立性原則,結合監管業務需求,構建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監測指標體系(表 1),指標類別分為通用指標、特徵性指標和備選指標。其中,備選指標依據各地實際確定,例如植被生產力或生物量等生態功能類指標,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類指標,降水量、土壤總孔隙度與非毛管孔隙度等水源涵養類指標,生境破碎化指數、外來入侵物種侵入狀況、地方重點保護物種、物種豐度、群落結構穩定性、野生動物和維管束植物豐富度等生物多樣性維護類指標等,監測要求參照相關標準執行。
 

  表 1 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監測指標及監測頻次

  7.1 通用指標
 

  7.1.1 生態保護紅線基期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後的範圍、面積。
 

  7.1.2 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調整增加的面積。
 

  7.1.3 生態保護紅線調減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調整減少的面積。
 

  7.1.4 自然生態用地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溼地、荒漠等具有自然生態屬性的用地面積。
 

  7.1.5 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溼地、荒漠等具有自然生態屬性的用地被人類幹擾活動佔用的面積。
 

  7.1.6 生長季植被覆蓋度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森林、草地、溼地等有植被覆蓋區域的生長季平均植被覆蓋度。
 

  7.1.7 新增人類活動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新增加的各類造成生態破壞或影響生態功能的人類活動及設施用地面積。
 

  7.1.8 規模擴大人類活動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規模擴大的各類造成生態破壞或影響生態功能的人類活動及設施用地面積。
 

  7.1.9 生產生活設施減少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生產生活設施減少、消失的面積。
 

  7.1.10 生態修復治理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內開展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復墾、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生態保護與修復、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溼地生態保護與修復、荒漠化石漠化防治等生態修復治理工程面積。
 

  7.2 特徵性指標
 

  7.2.1 土壤含水量
 

  土壤通過吸收降水並加以貯存,對河川水量補給起積極的調節作用。本標準通過測算土壤含水量,反映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土壤含水量一般是指土壤絕對含水量,即 100 g 烘乾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稱土壤含水率。
 

  7.2.2 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
 

  指土壤侵蝕強度為中度及中度以上的土地面積。
 

  7.2.3 風蝕量(厚度)
 

  指在一定時間內被風吹走的地表物質量與堆積量之差,可通過地面高程變化來獲取。
 

  7.2.4 沙化土地面積
 

  指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的土地沙化面積。
 

  7.2.5 重點生物物種種數
 

  重點生物物種種數指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內受保護的重點生物物種種數。重點生物物種指國家一、二級野生動、植物,參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7.3 監測頻次
 

  a) 監測頻次分日常監測、年度監測和 5 年監測,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當年為監測基準年。
 

  b) 日常監測指標包括新增人類活動面積、規模擴大人類活動面積。通過開展日常監測,隨時發現重大生態破壞問題疑似線索,落實「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處理」的監管要求,提高紅線監管的實時性、有效性和針對性。
 

  c) 年度監測指標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基期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減面積、自然生態用地面積、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面積、生長季植被覆蓋度、生產生活設施減少面積、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等。
 

  d) 5 年監測指標主要為不同類型生態保護紅線的特徵性指標,包括土壤含水量、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風蝕量(厚度)、沙化土地面積、重點生物物種種數等。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大監測頻次,每年開展 1 次監測。
 

  8 監測方法
 

  8.1 綜合監測
 

  採用衛星遙感、近地面航空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測相結合,以衛星遙感監測為主的技術方法,即先利用高時空衛星遙感開展監測因子普查,然後利用無人機對典型地區進行抽查,再到野外現場開展關鍵生態因子監測和存疑斑塊核查。
 

  8.2 衛星遙感信息提取
 

  利用中高解析度衛星遙感正射影像,分別提取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減面積、自然生態用地面積、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面積、生長季植被覆蓋度、新增人類活動面積、規模擴大人類活動面積、生產生活設施減少面積、生態修復治理面積、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沙化土地面積等信息。詳見附錄 A。
 

  8.3 航空遙感抽查
 

  航空遙感(無人機)用以實現高解析度地物信息採集,對於衛星遙感發現疑似問題的區域以及衛星遙感影像不清晰的區域可用無人機進行抽查或補測。航空遙感抽查的啟用條件和適用範圍結合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業務需求開展。
 

  8.4 現場核查與野外監測
 

  8.4.1 現場核查
 

  現場核查指對於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無人機)監測發現的疑似問題區域,開展現場核查。
 

  核查指標包括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減面積、自然生態用地面積、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面積、新增人類活動面積、規模擴大人類活動面積、生產生活設施減少面積、生態修復治理面積、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面積、沙化土地面積等。
 

  8.4.2 野外監測
 

  a) 土壤含水量:採用重量法,詳見附錄 B。
 

  b) 風蝕量(厚度):根據當地條件、儀器設備等情況,風蝕量(厚度)採用插釺法、風蝕橋法、三維雷射掃描法等,詳見附錄 B。
 

  c) 重點生物物種種數:採用網格法,詳見附錄 B,參見《生物多樣性觀測技術導則》系列標準。
 

  d) 監測樣地的確定:依據區域主導生態功能、監測對象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徵和監測目標,在不同類型的生態保護線內設立樣地;樣地的數量應符合統計學的要求,並考慮人力、資金等因素;樣地的抽取採用簡單隨機抽樣法、系統抽樣法或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
 

  9 工作成果
 

  9.1 監測數據
 

  a) 矢量數據:生態保護紅線分布範圍、生態保護紅線調增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調減區域、自然生態用地分布、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區域、新增人類活動區域、規模擴大人類活動區域、生產生活設施減少區域、生態修復治理區域、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區域、沙化土地區域等。
 

  b) 柵格數據:衛星遙感影像、航空影像、植被覆蓋度。
 

  c) 統計數據:生態保護紅線基期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增面積、生態保護紅線調減面積、自然生態用地面積、自然生態用地被佔用面積、新增人類活動面積、規模擴大人類活動面積、生產生活設施減少面積、生態修復治理面積等。詳見附錄 C~F。
 

  d) 實測數據:土壤含水量、風蝕量(厚度)、重點生物物種種數等;
 

  e) 備選指標的監測數據,依據矢量、柵格、統計、實測等 4 種數據類型進行歸類匯總。
 

  9.2 監測圖件
 

  9.2.1 生態保護紅線專題圖件
 

  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生態保護紅線調增區域、生態保護紅線調減區域等分布圖。
 

  9.2.2 人類幹擾活動圖件
 

  主要包括新增人類活動、規模擴大人類活動等分布圖。
 

  9.2.3 生態修復治理圖件
 

  主要包括生產生活設施減少區域、生態修復治理區域等分布圖。
 

  9.2.4 自然生態用地圖件
 

  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森林、草地、湖庫溼地、荒漠等生態系統分布圖以及不同類型轉換圖。
 

  9.2.5 植物覆蓋狀況圖件
 

  主要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內的生長季植被覆蓋度分布以及變化圖。
 

  9.2.6 生態功能維持圖件
 

  主要包括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蝕分布、沙化土地分布、重點物種分布圖等。
 

  9.3 監測報告
 

  根據工作成果編寫監測報告,具體的格式要求見附錄 G。
 

  10 質量控制要求
 

  10.1 衛星遙感監測
 

  數字正射影像圖空間解析度應優於相應比例尺 1:10000。按照 GB/T 15968-2008,數字正射影像圖的平面位置誤差,平地、丘陵地不大於±0.5 mm,山地、高山地不大於±0.75 mm,明顯地物點最大不應超過兩倍中誤差。遙感解譯中圖斑屬性的判對率應大於 90%。採用總體精度、Kappa係數進行監測指標總體精度的控制;採用用戶精度、生產者精度對單個類別分類情況進行精度驗證;輔之以地面核查,確保總體精度應達到 90%以上。
 

  10.2 航空遙感監測
 

  按 GB/T 24356 的相關要求進行精度驗證和質量控制。
 

  10.3 野外現場監測
 

  現場監測質量控制主要包括現場採樣質量控制和實驗室質量控制兩個方面,要根據相關標準,全過程保證現場監測數據的質量。

相關焦點

  • 8條修改建議獲採納 | 生態保護紅線系列七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發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指導和規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工作。2020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組織起草了《生態保護紅線本底調查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等八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並公開徵集意見(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006/t20200605_782943.html)。
  • 生態保護紅線系列標準規範應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增加公眾...
    6月5日,生態環境部就《生態保護紅線本底調查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等八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公開徵集意見。這套《生態保護紅線本底調查技術指南(徵求意見稿)》共包括《生態保護紅線本底調查技術指南》、《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技術規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評價技術指南》、《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技術指南》、《生態保護紅線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技術指南》、《生態保護紅線臺帳資料庫技術規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數據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指南》等八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
    《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初步形成與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相匹配的指導、協調和監督體系,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建成與美麗中國目標相適應的現代化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天眼」緊盯 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動真碰硬
    在「天眼」的助力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動真碰硬,全社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發生根本性變化,贏得了老百姓的讚譽。  2000—201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實現了「摸清家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提出對策」的主要目標,調查評估的重要結論和主要數據成果為生態環境部開展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等國家生態保護重大任務提供了基礎支撐,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提供了決策依據。
  • 生態環境保護,深圳將立法授權政府制定「特區標準」
    據悉,此次立法運用特區立法權,進行了制度的創新變通,將授權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管理實際,借鑑先進標準,組織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生態環境保護強制性地方標準、重點控制的有毒有害物質名錄。此外,《條例》還將從生態空間、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監測、生態保護與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等層面構建全方位的生態安全保障制度體系。
  • 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對3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進行解釋
    近日,生態環境部與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汙染控制標準》(GB 18599-2020)《危險廢物焚燒汙染控制標準》(GB 18484-2020)和《醫療廢物處理處置汙染控制標準》(GB 39707-2020)(以下分別簡稱《一般固廢標準》《危廢標準》《醫廢標準》)3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 關於印發河南省「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
    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域的生態環境功能定位,制定完善各類功能區的生態環境管理目標、空間管制要求和環境政策,建立國土空間開發的生態安全管控系統,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和環境分區分級管控,推進主體功能區在各省轄市、縣(市、區)落地。  2.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18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
  • 2019年廣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
    二、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  一是統籌協調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工作。落實《廣州市全面深化改革2019年工作要點》,完成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任務13項。二是完善生態保護紅線體系。印發實施《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實施方案》,做好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後續完善工作;聯合市財政局制定印發《廣州市生態保護補償辦法(試行)》。三是優化環保目標責任考核。修訂《廣州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辦法》,對各區黨委、政府和11個職能部門2018年落實環保目標責任情況開展考核。四是強化環保規劃引領。
  • 生態環境部發布意見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
    (三)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的格局總體形成,協同優化高效的工作體系基本建立,在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等方面取得關鍵進展,氣候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 關於《大南昌都市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公示
    大南昌都市圈應將生態保護紅線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制度,按照《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廳字〔2017〕2號)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功能不減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按有關要求推進大都市圈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工作,推動跨市縣生態保護紅線有序銜接,促進紅線邊界落地。
  •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先後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強化自然保護地監測、評估、考核、執法、監督等,形成一整套體系完善、監管有力的監督管理制度。
  • ...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
    按照一體化示範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全面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優化生態環境統一監管制度,落實高標準保護、高水平治理,夯實生態基底,加快環境改善,積極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積極推動生態友好型發展。   堅持創新先行、集成示範。
  • 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生態環境標準,是指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省級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需要統一的各項技術要求。第四條生態環境標準分為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和地方生態環境標準。國家生態環境標準包括國家生態環境質量標準、國家生態環境風險管控標準、國家汙染物排放標準、國家生態環境監測標準、國家生態環境基礎標準和國家生態環境管理技術規範。
  • 環保立體聲丨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安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
    一是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從大氣環境質量來看,截至11月底,全省PM10平均濃度58.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18.8%,年均值第一次穩定達到空氣品質二級標準;14個未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28.8%,好於「十三五」考核目標;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5.9%,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
  • 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全文印發
    在重點區縣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監測。  (三)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完善生態狀況監測  按照天地融合、資源共享、全面覆蓋、服務監管的思路,構建國家生態狀況監測評估體系,針對國家-區域-省-市-縣等不同尺度,開展生態系統質量與結構功能、生物多樣性狀況、生態保護監管等監測和評估。  構建國家生態狀況監測網絡。
  •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
    按照一體化示範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全面對標國內國際先進水平,優化生態環境統一監管制度,落實高標準保護、高水平治理,夯實生態基底,加快環境改善,積極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積極推動生態友好型發展。  堅持創新先行、集成示範。
  • 2019年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結
    ,其餘9個城市均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要求。「一湖兩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烏梁素海整體水質由劣Ⅴ類穩定提高到Ⅴ類、局部優於Ⅴ類,呼倫湖、岱海水質除COD(化學需氧量)和氟化物外,其他指標均達到地表水Ⅴ類及以上標準,湖面面積均穩定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根據農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詳查結果,納入調查的22009個土壤監測點位安全利用率為98%以上,全區土壤環境質量整體良好。二、主動服務大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用充分發揮。
  • 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
    定期監(檢)測、評估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供水單位供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狀況,2018年起,縣級及以上城市至少每季度向社會公開一次。以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為基礎,完善全省地下水水環境監測網絡,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全指標監測、水生生物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化學物質監測及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二)開展城鎮汙水和黑臭水體專項治理。
  • 【今日頭條】生態環境部部長在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
    推動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和勘界定標。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3年累計發現34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重點問題5740個,已完成整改3986個。命名表彰第二屆中國生態文明獎35個先進集體和54名先進個人、第三批8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2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陝西省修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 環保立體聲丨安徽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安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成就新聞發布會
    在全國首創建立省級領導包保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制度,形成四大班子共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的良好局面。印發實施《安徽省省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安徽省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推動出臺《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等重要制度,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