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佛是山人
現在的金魚街衛國路入口
記得,兒時(60年代左右?)的金魚街走向,大致系咁樣:
街的起點,系從衛國路與普君西路交匯處,向南延伸。街口準確的位置,東邊是當年地區僑務局的兩層小樓,西邊系地委統戰部的辦公小院門口。街面以整齊的麻石鋪成,兩側為磚木結構的民房,到市九小門口為止,為街口的一小段。如今回憶,大概長度不足50米。該段沒有一家商鋪,只有一兩家偶然頭頭摸摸,擺賣一點香燭之類拜祭用品及故衣等低值物品。用現代的話來形容,就是無證經營。
這是1972年8月由佛山革委會出版的佛山地圖,佛山地區革委會左邊的街道就是金魚街的位置。
金魚街到了九小的操場位置,街就中斷了,兩側沒有民房。穿過九小泥土所鋪操場,開始進入地委大院範圍。此處設有地委大院的一個小門口,自五十年代中期起,有時稱民警支隊的解放軍戰士日夜把守。從九小操場進入地委小門,地勢抬高約有1米,要上幾級梯級。門內西側,建有一座2層小碉堡。碉堡後面的小崗頂上,建有解放軍的一座營房。估計當年駐兵約為一個排。
整個地委大院內,再找不出當年金魚街民宅的任何痕跡。此地自1953年粵中行署從江門遷移來佛山,成為行署的辦公及生活區,始稱專署大院,後稱地委大院。該處地面,已興建起幾十棟整齊的辦公樓和兵營式的宿舍平房,四周設以圍牆,與外面的世界截然分開。據老一輩佛山人回憶,該片原來有大片民房,抗日戰爭年代被日寇飛機轟炸,成為瓦礫地及亂葬崗。因地委大院幹部、居民當年與佛山市民同樣靠井水作生活用水水源,六十年代之前,大院子女中先後有近10名兒童染上小兒麻痺症,結果防疫站一檢查,發現是大院的食用井水受病菌汙染。至此,大院開始興建獨立的自來水供應系統,而水井水只許用作洗衣、清潔和淋花種菜。
而大院的水塔,恰好建在上面所講的九小校舍南側的小崗頂上,與解放軍的營房相鄰。
金魚街又從何處再冒頭呢?原來,金魚街在如今的地委大院西門北側的工商銀行旁,新威公司小院以北,再次出現。如今,此段金魚街街口,非常明顯的標誌建築物,是一間配匙小鋪。如無記錯,此鋪起碼存在已有30年咁長,可以稱為貨真價實的金魚街老鋪了。其時,有記餐館和筆友文具、惠嘉糧油店等等鋪頭,根本就阿媽未曾生出來,不知在何方也?該段金魚街,幾十年未曾走進去看過,估計也就是10個門牌左右,很短的一段。
如果非此地十戶、八戶的原居民,外人根本就不會了解到,該段古老的金魚街的真正所在。原來金魚街當初系橫穿過地委大院,自東向西,從九小校園旁邊延伸到呢個位置來。咁樣,現在從三中初中部對面開始標註的金魚街,當年原有的名稱又是什麼街、什麼路呢?據筆者準確的回憶,最早,它是叫做:普瀾公路,與金魚街可以講系風馬牛不相及。從字面去理解,當初這段路,並非城市街道,而是一條從普君墟引往瀾石墟(公社所在地)的郊區不上等級的公路。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都是沙土路面。蜿蜒曲折,在眾多的佛山街路中,毫不起眼。
咦?普瀾公路,豈不是如今的普瀾一路、二路的前身?非也!普瀾一路和普瀾二路的興建年代,應始於1984年,完工約在1986年。而筆者親歷,普瀾公路在五十年代末已存在,起初只能通過農民的牛車,後來加寬了,才可通行汽車。大約是1967年前後,我市開行的第2路公交車,正是行走該路全程。三中這頭的終點站,起先就設在普瀾公路路口;瀾石墟的終點站,則位於瀾石電影院門前。兩頭都僅有站牌,而無公交人員的休息亭。記得第二站,就是通濟橋站。繼續往南行,分別還有華遠村、深村、石頭村、黎湧村等上落站點。1969年建成瀾石精神病院,即在門前增設一個車站。至於增設棉紡廠站,則是在1978年前後了。如今,該路通濟橋以南路段,路名改為金瀾路。故名思義,大概是起點為金魚街,終點為瀾石的意思吧。
從金魚街扯出普瀾路,又再扯到2路線公交車,扯得太遠了,言歸正傳,還是繼續講老金魚街為好。
讀者自然會很好奇地問,那麼筆者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了解到位於市政府西門附近的這段金魚街的存在事實呢?講起來,又是一段古!
六十年代初,筆者有位九小同學的家,正好居住在這段金魚街一牆之隔的所謂地委俱樂部宿舍的一套住房之中。因屬同窗好友,課餘時間自然少不了去其家中玩耍。該同學家門前有個小院落,以竹子圍起,充作養雞棚,養了三、五隻雞和鴨,以飯頭菜尾作飼料。而真正吸引我們的,則是種在雞棚圍欄中的兩株黃皮樹。每年從春天樹開花開始,我們出入路經,必然對它行注目禮,迫切地關心黃皮從開花到結果、果實從小到大、從青到黃的整個生長過程,瞭然於心。
某年夏天,同學們得知一直受眾人關注的該位同學家中的黃皮已經成熟,於是應邀在放學後,結隊前去掃蕩。不需半小時功夫,兩株大黃皮樹上,只剩下青青的果子。熟透了以及半熟的果,如風捲殘雲掃落葉一般,通通被毫不客氣的小客人們,裝進肚皮裡去了。酸酸甜甜的黃皮,正好重新催動了孩子們的夏季略微疲弱胃口,大家意猶未盡,同學們的目光,集中到了一牆之隔的另一株老黃皮樹上黃彤彤的果子之上。但是小主人馬上警告說了,這是外面街坊的果樹,千萬不可偷摘。我家與他們一向關係很好,大家不可亂來。其時,外邊這家街坊的家裡人早已聽見這邊的吵雜聲,搬來高凳,站著觀察我們的舉動。於是,就有了以下牆兩邊的一段對話。
未完待續。。
(這段故事作者時隔兩年只更新了一段,如果作者往後有更新或許會補上吧。。)
相關
要參與並發現更多精彩討論
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