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 跨年演講精簡

2021-01-19 木木老賊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羅振宇2021 「時間的朋友」 跨年演講如約而至。

今年是第六場,也是倒數第十五場。而這一年的主題詞,設定為 「長大以後」。

我是一個更喜歡看文字的人,所以一字不漏的在得到上把羅振宇演講全文看完了,好像有40000多字。

在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我站在自己的角度進行了一些精簡,有的內容與大家息息相關,有的可能不那麼有關。但相信我,可能有些你不是那麼懂,但它拓展了你的深度和思考面。

在2021的開端,無論如何我都覺得值得一讀,獻給每一個 「時間的朋友」。希望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你都能堅定自己的腳步,往下走,走更遠。

長大以後,我們都是時間的朋友

— 1—

經過了這一年,我有一個最大的感慨,三個字:不容易。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能聚在這兒有多麼的不容易。可是你們並不知道一個秘密:在此之前,我們為跨年演講準備了一個後手,一個B計劃。

在整個2020年的上半年,我的朋友們都在替我操心,如果到年底,大型場館活動仍然不能開放,你的跨年演講還辦不辦?是不是一個人拿一手機直播就算了?

我從一開始就告訴他們:辦,肯定得辦,而且肯定還是在體育館裡辦。哪怕我一個人面對空無一人的體育館講完全場,也要辦。因為今年我們太需要一點確定性了。

我們同事還開腦洞了,說為了避免我一個人站在場裡太孤獨、太悲壯,可以在現場每個座位上擺一棵金橘樹。

還好,今天還是有些人能來到這裡,不是金橘樹。歡迎你們。

之所以跟大家說這個B計劃,是因為這特別像我們2020年整體的感受。

2020年,有多少個時刻,我們不得不去設想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做各種各樣的思想準備。我們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壓力測試,什麼叫留後手,什麼叫底線思維。

我們想不到,我們買一隻口罩都曾經那麼難。

華為想不到,有人會把事情做得那麼絕,買一顆晶片都那麼難。

留學海外的孩子想不到,回一趟家居然那麼難。

家長想不到,今年的整整一個學期,孩子去學校上個學居然會那麼難。

中國的電影院想不到,開個門會那麼難。它們更想不到的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居然還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票房市場。

美國人巴菲特想不到,炒個股會那麼難,活了89年,遇上了美股10天4次熔斷。

過去這一年,這張見證歷史的清單,還可以列很長。

今年,我們無數次凝視深淵,也無數次被深淵凝視。

我下面這段話,不帶任何情緒,但是今天必須把它擺到桌面上。這是2020年中國人感受到的一重很重要的事實——

這40多年來,他們說全球化好,那我們就改革開放,一步步擁抱全球化。然後,他們說要脫鉤。

他們說要產業升級,我們以世界工廠的姿態承接了那些落後產能。然後,他們說我們搶了他們的工作。

他們說中國人不創新,老跟在他們後面學,我們努力了很久,真創新了。然後,他們說我們有威脅。

這就好比,他們三缺一,叫我去陪他們打麻將,我認認真真打,也就剛和了兩把,他們說他們三個人就要改玩鬥地主,又不讓我上桌了。

這到底是為什麼?

要我看,原因其實就四個字,我們拿來作為今年演講的主題:

長大以後。

— 2 —

中國現在長多大了?我們以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全世界53%的鋼鐵,57%的水泥,71%的彩電,76%的光伏板,78%的空調,86%的微波爐,88%的手機,90%的電腦。

這麼大的體量,確實很難讓別人再用40年前的眼光來看我們。

長大以後意味著什麼?

我還是那個我,但是別人對我的期待,對我的態度,一夜之間就完全不同了——原因只是因為長大。

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怎麼樣,而是因為長大,別人看待我們的目光發生了變化。

過去我們常說,規模是一切問題的解藥,很多問題把規模做大,自然就解決了。

但是,很多時候,規模也是問題的根源。

長大了,很多問題都是新的,我們要獨自面對。2020年瀰漫著一種情緒,就是覺得世界變了,此前的經驗沒用了。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卡內蒂說的:「舊的答案分崩離析,新的答案還沒有著落。」

2020年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感受,就好像腳下一路走過來的跳板猛然被抽走,面前卻是波濤萬頃的洶湧大海。

我倒是覺得,答案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即使有了這樣的2020年,世界的確定性也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3—

上海有一個投資人叫王益和。我輾轉聽到了他的故事,他籌到了一筆錢,想搞扶貧。

方式很簡單,不是直接給農民錢,而是買了20萬棵金絲楠木的樹苗,免費送給四川深山裡的農民,讓他們種在房前屋後、山上路邊。

我們都知道,金絲楠木是極其珍貴的木材,但是長得特別慢,需要幾十年後才能成材。所以,過去只有人砍,沒有人種。

王益和把樹苗免費送給村民,就一個條件,種下去後,短期內你不許賣。這些樹苗的直徑每年長一公分,幾十年後,可以成材。

村民在房前屋後種上這麼100棵,幾十年後,怎麼也值幾十萬。這就是村民的綠色銀行了。更有意思的是,這幾十年的時間,你該幹嘛幹嘛,不用為這些樹操心。

聽到這個故事,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的。你想,我們這代人總是被告訴一句話,世界是不確定的。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

但是,再看這些金絲楠木,這個世界上居然就有這種事,只要你肯等,而且不需要你多做什麼,那個長期確定性的收益居然就有。

— 4—

好了,我知道剛才講的金絲楠木已經在你的心裡種下了一個問題:咱得琢磨琢磨,什麼類型的事具有這樣的特點?不用操心,時間越久,還價值越大。

想來想去,還真有一個地方也是這樣,就是學校啊。

進入一所學校,我們享受到的是什麼?是校園的硬體設施?圖書館的藏書?老師教的知識?離開的時候拿到的那一張畢業證?這確實是收益。

但是,它是最主要的收益嗎?年紀越來越大,活到我這歲數就明白了,最重要的不是這些。

學校給我帶來的最大的收益——而且時間越長就看得越清楚的那部分收益——是同學。

就像我自己,1990年到1994年,在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上學。當時一看周圍,一群灰頭土臉的同學,十幾歲的毛孩子,「誰的青春不迷茫」。

但是,畢業之後,將近30年,大家分頭奮鬥。突然有一天就發現,哇,我的同學們都成長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大家互相幫忙、守望相助的能力都在提高。

你看,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的同學,他們的成就是他們的奮鬥所得,與我何幹?但是我居然就能分享到他們成功帶來的光芒,而且這件事還是確定的。當然我的奮鬥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樣的。

好奇怪,這事是怎麼發生的?這跟剛才那些農民能夠分享到金絲楠木的未來價值是一樣的效應。請問這個效應是什麼?

這個效應就用我們所有人都熟悉的那個詞來命名吧,就叫 「時間的朋友效應」。

說白了,就是在時光裡,我也在長,你也在長,咱們從一開始結下的那一點點緣分也在長。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大家分頭努力,各自向好。

第二,我們彼此認同、守望相助。認同一個東西,就是我們都是同一個共同體中的一份子,這說的不就是母校嗎?只要做到這兩點,「時間的朋友效應」 就會出現。

— 5—

這種 「時間的朋友效應」 隨處都在,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我們經常低估了我們身邊的人,低估了這個時代人才的密度。

不信你看這張照片。著名的索爾維會議的合影,攝於1927年。

這張照片裡面有誰啊?有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普朗克、玻爾、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洛倫茲等等。

這麼多頂級的大腦,居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們可以在一起開會,一起研究,一起爭論,一起通信,好幸福啊。

但是現在我其實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們開會的時候,其實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一個人類歷史上什麼樣的群體當中。

這才是身處大歷史中的人真實的處境。

你身邊其實充滿了確定性,只不過,現在你還不知道它的樣子。

這個時代的英雄,也許就在我們中間。我不知道他是誰,但我知道,一定有。

不管我們來自哪裡,從事什麼行業,此時此刻,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時間的朋友。

關於個人財富

— 1 —

2020年,我有一個感受,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國家的未來,但與此同時也對個人的未來感到擔心。

原因有很多,2020年個人遇到了很具體的挫折,技術變遷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構成了威脅等等。

今年流行一句特別扎心的話,叫 「困在系統裡」。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這句話,沒聽說過沒關係,我來給你描述一下。

假設你是一個送外賣的小哥。表面看,你騎著自己心愛的小摩託,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你有一個很有古典美感的稱呼,叫 「騎手」。

曾經有這麼一個外賣平臺的招聘廣告,說:「假如你不自由,就來送外賣。騎車在春天的風中,很暖和。」

但實際上,外賣小哥都知道,你能接到什麼單,系統會告訴你:到哪取餐、取什麼餐、送到哪、怎麼走。系統也會告訴你,膽敢超時一分鐘,會面對什麼處罰。

假如你輕鬆完成任務,系統會知道給你的時間給多了。系統就會自動優化,以後再派單的時候把這個時間扣出來。

2016年,中國外賣小哥三公裡送餐平均時限1小時。到2017年,這個時間變成了45分鐘。2018年,38分鐘。這就是系統和你的真實關係。

其實這樣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的,何止外賣小哥?還記得年初疫情的時候,那些在家辦公的日子嗎?在家線上辦公,不用上班,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更自由了嗎?

不,意味著早上起來,你還沒洗漱利落的時候,一個接一個的消息就開始轟炸了,一直到晚上都不會消停。

其實老闆們也不堪其擾,以前老闆對自己的時間說了算,現在線上系統裡的一份文件流轉到你手裡了,沒及時批覆,被你耽誤了,你的下屬都看得見。

你看,每個人,包括老闆,所有人不僅困在家裡,還被困在系統裡。

這個系統叫,數位化。

讓我們再重新打量 「數位化」 這三個字,過去,數位化代表的是更清晰、更透明、更高效。

但是,現在,它已經多了另外一種味道,代表著緊張、壓迫、身不由己。

— 2 —

那麼,哪副面孔才是數位化的真實面孔?金融學者香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一,數位化趨勢不可逆,而且被疫情大大提前了,至少加速了6年時間。

第二,也是今年她報告中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結論:數位化的未來,是一個分化的未來。

有的人就是會被困在數位化系統裡,甚至會被系統替代掉。而有的人,則會因為數位化系統而變得更強大。

那問題來了,這個分化的分水嶺,是什麼?

香帥老師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答案。

數位化對你來說是蜜糖還是毒藥,只取決於你是對人負責,還是對事負責。

這話聽著特別抽象,甚至很難分辨清楚。但今年,我聽到了一個絕佳的故事。你聽完之後,馬上就能深深地理解這句話。

北京十一聯盟總校的李希貴校長,在他剛到十一學校上任的時候,就問了圖書管理員一個問題:假設有學生因為太愛看書,把書直接給拿走了,你會怎麼辦?

圖書管理員說,這不是違反校紀嗎?性質很惡劣,一定得嚴肅處理。

校長說,我想提醒你一個角度,作為一個圖書管理員,你覺得這是在對你的工作負責。但是,你卻因為負責,站到了一個愛看書的孩子的對立面。你不覺得這有點荒謬嗎?

接下來,他提了一個靈魂拷問,這句話在我腦子裡嗡嗡響了一年:身為一名圖書管理員,你到底是對書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你要是對書負責,那當然,書得要乾乾淨淨的,不能在上面亂塗亂畫亂折頁,最好別碰,甚至乾脆別看。

但在你捍衛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站到了讀書人的對立面。

最嚴重的是什麼呢?這樣的一個圖書管理員,你做這些事需要的職業技能,在你上崗以後,最多一個星期,就能完全掌握,然後一輩子就用這一點技能混日子。

那個數位化的系統,不代替你,代替誰呢?

好,我們再看十一學校後來是怎麼做的——把大量的書被送到班級,這絕對不只是給書換了位置。

你再去琢磨那個圖書管理員,這時他變成了誰?其實他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因為他服務的不再是書,而是每一個教室裡的老師和學生。

我們算算帳,他每天要面對多少變量:

不同的班,上著不同的課;不同的老師,推薦著不同的書。為了能配合好每個老師,這個圖書管理員需要不斷地跟所有老師交流,動態調整這些書。怎麼優化登記流程,讓新書第一時間送到教室,正好趕上學習進度......

你看看,從此以後,這位圖書管理員就忙起來了,他再也沒有一刻安生日子了。聽起來殘酷吧?聽起來挑戰大吧?

但是你不覺得,這個人的職業生涯的天花板,從此就被掀開了嗎?幾年打磨之後,用圖書管理員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描述他。

在學校裡,他不只是管書的,他可以成為專業的閱讀指導老師。如果他願意,他甚至可以憑這門日漸精進的本事,去創個業。比如開個書店,甚至是創辦一個出版機構。

你看,人生的天花板不就掀掉了嗎?他還會困在這個數位化的系統裡嗎?不,所有的系統,都成了他的工具。

所以,你到底是對事負責,還是對人負責?

我們每一個感覺多多少少被困在系統裡的人,都應該拿這句話來問自己。

當一群人深陷在自己的社會分工中,只會對事負責的時候,總會有另一群人覺醒過來,能跨越出自己的社會分工,對人負責。

— 3 —

剛才我們是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現在我們換個角度,從系統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系統的嘴臉,真的那麼猙獰嗎?

其實20多年前,類似的故事早就發生過。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23年前,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輸給了超級計算機 「深藍」。但是,那又如何?他說,機器的勝利一如既往是人類的勝利。

就在第二年,他又殺回來了,而且還發起了一種新的比賽形式,就是把機器變成人的輔助,一個棋手帶著機器,對戰其他的棋手和機器。

你覺得這是什麼新發明嗎?其實也不是。就像以前,是人和人賽跑,後來汽車跑得比人快,那又怎樣?人會沮喪嗎,會說我怎麼跑不贏汽車嗎?不會呀,一定是發明了一種人加汽車的比賽,叫賽車。

還記得王朔小說裡那個名場面嗎?

「誰敢惹我?」

「我敢惹你。」

「那誰敢惹咱倆?」

你看,遇到這類問題,我們人類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叫背靠系統,面對人。

系統只是我背後的支撐,面前這個活生生的人,才是目標。

比如企業微信,現在已經服務了4億人。這意味著什麼?只要你在職場,或者你是一個消費者,你就在這樣龐大的系統裡。

那你說,我怎麼能不被這個系統困住,而能背靠系統面對人呢?最近,我們公司就有一些實踐,還真是挺有意思的。

你想,如果你是我們公司新入職的一個編輯,要接手服務某個老師。但是,你這工作可是從別人手裡交接過來的啊。課程進度好交接,但是其他的跟人相關的細節呢?

比如說,老師是習慣上午寫稿還是晚上寫稿啊?愛喝茶還是咖啡啊?拖稿不拖稿?一般拖幾天?什麼招對這個老師催稿有用呢?這些跟人相關的東西,太細碎了,沒法交接。

但是,在現在的數字系統,像企業微信裡面,就有很多這樣的功能,比如一鍵繼承。上一個同事服務對象的所有關係、細節,都可以用接口全套轉交給你。這就相當於你和公司的所有同事共享了一個超級大腦,它能夠記住公司服務過的每一個人。你說這個能力有多強大?

長大以後,我們必須學會和系統協同進化。再看一眼康德這句話吧,這是在大分化時代,值得我們反覆琢磨的一句話: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關於線下的價值

—1—

2020年有一個最大的共識,就是 「數位化」。

今年,無數人跟我說,羅胖,還是你們好啊,得到App的業務在線上啊,不受影響啊。我只能尷尬而不失禮貌地笑一笑,外表十分淡定,內心慌得一塌糊塗。

你們無法理解一個 「年近半百的過氣網紅」 的感受啊。線上世界的殘酷,只有我們線上世界的人懂。

我們動不動就說,所有行業都值得用什麼新平臺重做一遍。但是重做一遍的方式呢?好像也沒什麼新鮮的,就是在新平臺上開個號,然後攢粉絲,等待遙遙無期的變現。然後,等待下一個新平臺出現,再開個號,再攢粉絲。

可憐我老漢一把年紀,真的追不動了。線上的問題,其實我們也都懂。來得快,去得也快;價值成長很快,但是沉澱和固化很難。

更重要的是,一代平臺,除了頭部玩家,大多數的人都是吃瓜群眾。

線上不管出現什麼數位化平臺,該怎麼傳播怎麼傳播,線下的確定性還是在的。

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點反方向的嘗試,我們沒有順著數位化方向走下去,而是往線下跑,搞了一個《啟發俱樂部》。

就在北京SKP商場門口的得到學習中心。每周三晚上8點,我在這兒講一場,線下賣票,線上直播。這個現場很小,只能坐不到100個觀眾,這規模是怎麼也擴大不了的。作為一個生意,它啥也不是。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這麼幹呢?剛開始,我只有一個樸素的直覺,我在這兒一直講,講十年,也不止是周三我一個人講,我的目標是每天晚上都有老師在這兒講,把它給填滿。那十幾、二十年後,它應該就是一個不錯的景觀。

你想啊,北京SKP,今年可成了全世界銷售收入最大的商場。我們這幫人要在這個全人類消費文化制高點的門口,偏偏搞出這麼一個課堂。一直在這兒講,咱就成了個學習釘子戶,我想想也挺興奮的。

我就喜歡看你,明明想要買包包,卻不得不和我一起終身學習的樣子。

— 2—

問題又來了,雖然我剛才說,20年後它有可能成為一個景觀,但為什麼?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之外,哪些因素,有可能把它造就為一個景觀呢?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當天,我聽說有一對觀眾是一起來的,那是一對父子,而且那天是孩子的生日。孩子是個初中生的樣子。

那個爸爸說,我就是想讓孩子看看,一個人好好讀書,而且能把讀書當成自己的工作,是個什麼樣子。

那個孩子說,我爸爸特別希望我來,而且我生日這天,我也想和我爸一起聊聊。

在這個場合,你發現點什麼沒有?當天,我迎來了兩位消費者。但他們消費的,並不是我,甚至都不是我當天講的內容。

我提供的只是一個工具。他們用這個工具來定義、鞏固和強化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

當天這個場景讓我看到了一些真相。SKP門口的得到學習中心,提供的其實就是個罐兒,是一個意義的容器。

但是,請注意,是只有我一個人往裡面放東西嗎?不。它是一個意義的存錢罐。我往裡面存了一點意義,被南來北往的人看到了,他們也跟著往裡存自己的意義。意義越聚越多。

意義越多,這個存錢罐就越顯眼,就能匯集越多人的意義,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大。我只是這個存錢罐的發起者,並不是擁有者。

這個價值擴展的過程,是堅定的、可持續的,甚至,它是可以超越一代人的生命限制的。

你就想,我們如果真的把這件事做成了,100年之後,假如SKP這個商場還在,這個玻璃房子也還在,路過的人也許會想:「100年前那代人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居然在燈紅酒綠的大商場門口辦課堂。我帶孩子去北京旅遊的時候,這個景點我得去看看。」

你看,即使我們不在了,那個存錢罐也還能繼續吸納社會的價值,100年後遊客的到訪,還能讓它繼續長大。

— 3—

法國巴黎的花神咖啡館。文藝青年都知道,這就是薩特、波伏娃、加繆那一代人討論問題、寫稿子的地方。今天很多到巴黎旅遊的人,都會要去看一看,喝杯咖啡。

雖然薩特和波伏娃早就不在了,但是每一位新到訪的遊客,都會在這個存錢罐裡多存一筆意義,讓這個存錢罐越長越大啊。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太理解這種效應了。嶽麓書院、西湖、泰山,都是這麼被造就的線下場景。

意識到 「意義存錢罐」 這個效應,可以打消我們心裡的很多傲慢。在數字時代,價值創造不僅是一個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一個好主意,然後在數字世界裡拼命地傳播、擴展、增長、破圈的過程,它更需要一個大家都看得見的意義容器。

在真實世界裡,製造一個容器,讓走過路過的人能把自己的意義放進來,包括那些喜歡你的、無視你的,甚至是討厭你的人,那個最初的價值才會被固化下來。

如果沒有這個意義容器,價值就會隨風飄散。炒作沒有價值,就是這個原因。

一套價值的創造過程,包含了非常複雜的社會參與,不只是線上,更有線下的社會參與。

— 4—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別停留在這個結論上,不能我說線下價值很大就完了,那這就是純粹的安慰。畢竟咱們處在一個數位化時代,咱們不能對線上的價值視而不見。怎麼辦呢?到底是做線上還是做線下?

有些人就會陷入到做線上還是做線下的糾結中去。不是有句話說,小孩子才做選擇,長大以後,我們說,我們都要。

這幾年,小紅書帶火了兩個詞,一個叫種草,一個叫拔草。

種草,是在數字世界裡對某個東西、某個場景產生嚮往,不管它是一個餐廳、一個咖啡館,還是一家書店。

而拔草呢,是回到現實生活的真實場景裡去,親自體驗,去吃飯、去打卡、去買書,然後把自己的體驗在數字世界繼續記錄、標記,用自己的方式對它再定義一次。

這個過程,不就是從線下到線上,又返回線下的過程嗎?正所謂 「拔草複種草,春風吹又生」。

有人會說,數字世界那麼好,你和任何事物之間的距離都是一鍵可達的,任何資源的存在都是無始無終、天長地久的,為什麼一定要穿梭到現實世界呢?

數字世界有千般好處,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太豐富了,以至於這種富足感,讓人喪失了選擇的動力,意義就被稀釋了。而回到線下,你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邊界,選擇的動力就回來了。

凡是選擇,你就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每一次給出理由,都是在為自己創造意義。同時,你也把你自己的意義放進了那個更大的意義存錢罐中去。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歌星,現在這個時代,你的歌在數字世界裡隨處可見,如果只有這個,你紅的時間可能很短,因為你的價值是被稀釋的。

但如果你有能力到各個城市開演唱會,你的歌迷就開始面對選擇:要不要去?買什麼價位的票?跟誰一起去?他們都得做選擇。

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歌迷就給這場演唱會、這個歌星,賦予了他自己的意義。

—5—

回到我剛開始的那個疑問,在這個數位化狂飆突進的時代,我們又想上車,又怕被撕得粉碎,那怎麼辦呢?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不得不同時完成兩件事。第一件事,學會利用那些已有的意義容器,收穫自己的價值;

第二件事,我們必須考慮,為這個世界創造一些新的、可以留傳後世的意義容器。

這其實也是一個長大以後的問題。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只需要關心怎麼成長,速度越快越好。但當長大以後,我們是成人,我們就必須考慮安身立命,必須考慮切實和長遠的價值。

長大以後,我們得為世界創造新的意義容器。

簡單地說,做任何事,我都要問自己,你能夠通向線上世界的站臺在哪裡?

關於社會創新

—1—

2020年,有一個很新的挑戰,擺在我們所有做事的人面前。過去我們都假設,我們生活在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做手頭的事,資源不夠,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資源來解決問題。

但是今年呢?我們突然意識到,居然還有這樣的處境,我們不得不在一個國家內,一個城市內,甚至是一個小區內,就地取材,解決問題。

將來疫情過去了,2020年也是給我們出了一道挺有意思的思考題:我們能不能以資源有限為前提去實現目標?

今年,教育專家沈祖芸老師就在她的《全球教育報告》裡講了一個精彩的案例。

這是一所山村小學,坐落在北京懷柔區的深山裡,叫九渡河小學。請注意,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山村小學。

要知道,現在中國的山村小學,要說硬體,其實並不差。山村小學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好的師資力量。整個學校原本只有23個老師,都是當地的老師。

可想而知,要把一個外地畢業的大學生,把一個名師派到山區去教書,留在那裡,有多難。如果名師才是學校資源的話,那九渡河小學這樣的難題就無解。

那九渡河發生了什麼呢?2020年1月17號,來了個新校長,於海龍校長。他幹了一件事,在周邊的幾個山村貼了很多告示,招輔導老師。

告示貼出來,一周時間,80多人報名。你可能會有點奇怪,村裡能有什麼輔導老師呢?

有,他們是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蜜蜂的、養魚的、養蠶的、榨油的、廚師,等等。

你看,其實就是這樣一些普通的村民,大家有的,無非就是平日裡農家謀生的本事。聽到這兒,你可能有點洩氣,以為於校長能搞什麼創新呢,搞了半天好像也就加了幾門興趣課。

學會磨豆腐倒是沒什麼不好,但是作為一個家長,送孩子來學校,不是為了讓他長大磨豆腐呀,這不解決問題呀!

— 2—

精彩的來了。於校長要求孩子,不僅要把豆腐做出來,還要賣出去。你看,做豆腐就變成了一個很現實的挑戰。在這個挑戰下,學校裡原本的各種文化課程就能被融進來了。

怎麼把豆腐做出來?科學課的內容就進來了。怎麼把各項成本核算清楚,把各項收入記錄明白?算術課的內容基本上就涵蓋進來了。

別忘了,這些豆腐還要賣掉,賣給其他學校的食堂和周邊的餐館。那麼就要寫文案,打動人,語文課的內容也就涵蓋進來了。

現在你明白了,豆腐課的引入,只是引入了一個殼,一個挑戰,而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那些知識點,被於校長裝進了這個殼裡。孩子能學到的東西,甚至比課程標準要求的還要多。

比如說,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孩子六年級要學百分數。但是磨豆腐需要計算黃豆和水的比例,所以孩子們提前就學會了。百分數對孩子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生活經驗。

類似的課程還有很多:木工課、烘焙課、瓷器課、傳統手工課、養殖課、蔬菜栽培課,等等等等。

這些課提供了一個挑戰。知識的來源,可以是課本,可以是網絡,可以是身邊的輔導老師,這些課提供的只是要解決的那些問題,問題可是學生們自己的。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問題是最好的老師。

帶著真問題,去滿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是學習本來該有的樣子。沒想到吧?在這個山村小學,它真切地實現了。

過去我們總覺得,要想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得有資源。但是,九渡河小學,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在九渡河小學大門口,看到了牆上寫的校訓,其中有兩句:「腳下有根,眼裡有光。」

為什麼眼裡有光?因為孩子在解決具體的問題,眼裡的光是因為他們真的在找答案。根在哪裡?根就在附近的村子裡,在附近的人那裡。

— 3—

幹事的人,經常殊途同歸。

接下來這個故事來自得到大學成都校區5期的一個同學,他叫蔡平。幾年前,他是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一名邊境警察。他所在的亞熱邊境派出所僅有13個人,卻管著相當於六萬七千多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

邊防警察嘛,要執行公務,要制止偷渡、走私、越過邊境線的情況,那麼地廣人稀的地方,沒有當地牧民的幫助是不可能的。

那怎麼去團結牧民呢?挨家挨戶地說服?搞激勵政策?且不說文化隔閡非常嚴重,雙方連語言都不通。

那怎麼辦呢?邊防警察的辦法竟然是種樹!他們一群邊防警察,想盡辦法,在青藏高原上種活了兩棵樹。

你可能會想,種兩棵樹有什麼了不起的?但你想,那可是在海拔5300米的青藏高原上,全是高山凍土,很多牧民祖祖輩輩都沒有見過一棵樹。

這樹一種,就是四五年,四五年都失敗了。樹經常是夏天活著,冬天就死了。終於在第五年的夏天,他們發現,在眾多試種的樹苗裡,有兩棵種在扎東寺的高山柳樹沒有死!

扎東寺是前往阿里神山朝拜的必經之路,老百姓現在只要一進廟裡,就會看到這兩棵樹。

對於當地牧民來說,這就是一個奇蹟啊。這些邊防警察做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能在自己生命當中,實現奇蹟的人,當然,就有了威信。

樹種活不久,就開始有牧民自願加入邊防警察的防護隊伍,警民一同破獲了很多起偷越邊境和走私的案件。

你會發現,正如投資家蘇世民所說的那樣:「處於困境中的人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通常在於你如何解決別人的問題。」

你解決了身邊的人的問題,他們就成了你解決自己問題的資源。

尾聲

— 1—

最後,跟大家分享幾個今年我特別受啟發、受震動的時刻。

先說第一個,我有個習慣,有些看不懂的現象,要定期向朋友們請教。

比如,螺螄粉突然躥紅。我就好奇呀,這是為啥?我就去跟投資人李豐請教:今年螺螄粉為什麼這麼火?它們是不是有什麼做得特別好的地方?

他說,嗨,這事要真分析起來,原因可多了。你可以說,是因為螺螄粉原產地,柳州市政府的長期努力,產業鏈工業化成熟了;你也可以說,是因為老百姓口味的變化,想吃點新鮮的、奇怪的。

但你有沒有想過,還有一個原因更有解釋力?這兩年,外賣補貼取消了。

一頓外賣,從十幾塊變成了二三十。而對消費者來說,你要麼吃二三十的外賣,要麼吃三五塊錢的方便麵。這就導致在這兩者之間,出現了一個空白區間,也就是那些價格在十塊左右,品質又能媲美外賣的產品。

一盒螺螄粉大概十幾塊錢,剛好滿足這個條件。說白了,螺獅粉的崛起,也許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 「板塊擾動」,突然裂開了一個空間,給它機會,讓它長了出來。也許就這麼簡單。

和李豐的這次談話,提醒了我一個特別重要的事:看待一個現象的時候,對因果關係的追尋,要保持謙卑。

世界足夠複雜,不是用單一因果關係能描述的也許,每當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結論,我都應該問自己一句: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 2—

今年我的第二個啟發時刻是跟中國大媽有關的。過去提起中國大媽,很多人只想到廣場舞,各地旅遊景點的拍照狂人。但是今年,媒體界的前輩,張力奮老師,給我開了個腦洞。

有一年,他陪父親在歐洲坐遊輪觀光,碰到健身房裡有一群60多歲的中國大媽正在擺弄跑步機。因為不知道怎麼操作,一位大媽突然從跑步機上摔下來。張力奮老師趕緊跑上前,想扶她起來。

但是,大媽只是拍了拍衣服,馬上站起來,像沒事人一樣,熱情地招呼同伴上去試一試。那真叫天地無畏。旅行中你如果遇到這樣的中國大媽,你會怎麼看?是不是還覺得有點尷尬?

但是張力奮老師換了個視角,他這樣描述中國大媽:「少年時學業荒廢,年輕時經受磨難,下鄉插過隊,中年剛過下崗失業,承擔家務,養兒育女,贍養老人。她們生存力極強,甘冒風險,甚至不知風險為何物。與丈夫相比,她們霸氣、強悍,將埋怨與坎坷煉成了無所畏懼,神經粗壯,超常樂觀。她們文化雖低,不通英文,卻是到外面世界看看願望最強烈的中國人。」

怎麼樣?你有沒有從中讀出一種不一樣的中國大媽?我知道,這仍然只是一個側面。她們一定還有更多的、更動人、更令人驚喜的模樣。

這段話對我影響很大,它時刻提醒我,每當我對事情有一個負面看法,可能只是因為我缺乏一個建設性的視角。

— 3—

第三個特別重要的啟發時刻來自我的一個同事馬想。

有一天,他突然悄咪咪地跟我說,他要結婚了,我第一反應肯定是恭喜啊。結果,他愁眉苦臉地說,其實我沒想好要不要結婚,我還年輕,但是出於各方面的壓力,這婚好像不結不行了。

我一想,這不行啊,作為同事、哥們,作為老大哥,我難道不得搭救他一把嗎?於是,我趕緊就撲上去一個勁兒地勸他:「馬想啊馬想,你得想啊,沒想好就千萬不要結啊,婚姻對人的生活質量影響特別大,一定要慎重,不能被迫……」

我勸了半個小時,最後,我給了他一個這輩子我覺得最重要的人生建議:「我的經驗是這樣,你不要想對方的優點,你得想想對方的缺點,你想想,如果那個缺點,她這一輩子都改不了,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能接受,你再做決定。」

他眉頭緊鎖地說,這姑娘的確有缺點。我趕緊問,啥缺點?馬想說,缺點就是她對我太好了。

草率了,幼稚了,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有 「凡爾賽文學」 這個詞兒。氣得我摔門而出,特別崩潰——好嘛,我掏心掏肺說半天,原來你是來給我撒狗糧的。

我越想越氣,大半夜我給脫不花發了一條微信說,以後你要再發現我在別人沒有明確求助的情況下,主動給別人提建議,你就抽我。

這事兒你們聽起來挺搞笑的,但是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訓:每當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過來人的時候,就得想想人家讓我過來了嗎。

—4—

好,三個啟發時刻都講完了,其實說的是一回事。第一件事說的是,不要給別人輕易下結論,還記得我剛才說的螺螄粉嗎?

第二件事說的是,尤其不要隨便給別人下負面結論,還記得我剛才說的中國大媽嗎?

第三件事說的是,就算帶著純然的善意,也不要輕易對他人下結論。

這是一個人長大以後才會有的反思。但是,長大也不意味著失去了鋒芒。

我今年找到了一個特別好的姿勢,長大以後該有的姿勢,那就是:「我有一個啟發。」

「我有一個啟發」,它意味著,你把力量指向自己,你帶著自己的問題找尋自己的答案,你跟世界是和解的,但你並沒有饒過自己,你在不斷地給自己出題。

其實,它的關鍵點只有一個:這個世界每天都在給人出卷子,而我們做的這張卷子上,有沒有我給自己出的題目?

過去一年,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每每一覺醒來都要感慨:「今天又見證了歷史」。但是如果,我們每天都在 「見證歷史」,那就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力全部投放在了發感慨、作結論上面,成了一個一驚一乍的吃瓜群眾,成了一個狂熱的新聞消費者。

那我們自己的題目呢?沒有自己的題目,我們怎麼可能受到啟發呢?

2020年終於過去了。

如果跳到20年之後,再來回看這一年,一定會發生一個有趣的視角翻轉。去年讓我們大吃一驚的那些事件,會往後退,成了一面生命的背景牆而已。

而那些我們給自己出的題目,才決定了我們生命中2020的樣子。

2021,我們都知道,必然還將會是波瀾壯闊的一年。不知道世界會給我們出一張什麼樣的卷子。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得有自己的題目。

是這些我們給自己出的題目,在造就時光中的我們。

用什麼心境開始我輩中人的202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卷子。

這讓我想起了作家E·B·懷特的那句話,這句話特別簡單,但是當我們面對大變局的時代,這句話可能表達了一種最佳的態度: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時間的朋友,我們明年再見。

#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關注我【木木老賊】,可以第一時間和我交流、答疑。免費獲取最新新媒體運營、營銷妙招、文案進階乾貨。

相關焦點

  •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最新劇透:羅振宇要在武漢說些啥?
    11月初,羅振宇宣布,2020-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將落地武漢,由得到App與長江日報聯合主辦,深圳衛視、愛奇藝聯合出品。眼下,距離這場演講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開場,只剩下半個月了。今年的跨年演講會如何回顧2020這樣一個不凡之年?會與武漢這座城市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得到團隊以及提供支持的專家團隊在今年有哪些調研發現?
  • 江小白與時間的朋友 羅振宇跨年演講限量款發行
    12月31日晚,「2018年時間的朋友羅振宇跨年演講」在深圳春繭體育中心如約而至。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遵循著他的諾言,完成了倒數第17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知識界的春晚《時間的朋友》是羅振宇主講的一場跨年演講晚會。自2015年首次在北京水立方舉行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三年。演講通過盤點過去一年裡的熱點、大事件話題來洞察未來趨勢,在商業、科技、公共輿論等領域為聽眾帶來知識盛宴。《時間的朋友》開創了知識跨年新模式,有網友稱其為「知識界的春晚」。
  • 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精華版
    2020年12月31日晚8時30分武漢光谷由得到APP與長江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約而至4個小時的時間裡以「長大以後」為關鍵詞羅振宇觀點頻出3什麼是「時間的朋友」?說白了,就是在時光裡,我也在長,你也在長,咱們從一開始結下的那一點點緣分也在長。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大家分頭努力,各自向好。第二,我們彼此認同、守望相助。4「時間的朋友效應」隨處都在,它是如此地普遍,以至於我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我們經常低估了我們身邊的人,低估了這個時代人才的密度。
  • 聽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什麼才是一家企業的「基本盤」?
    在看過了許多演唱會式的跨年晚會之後,在昨天選了一個不同的方式跨年:知識跨年。因羅輯思維而被網際網路人群熟知的得到 App 創始人羅振宇在 5 年前開創了《時間的朋友》知識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也是消費者的朋友知識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從 2015 年開始,到剛剛結束的 2019-2020 年跨年,已經成功舉辦了 5 屆。在這每年一度的知識跨年演講中,羅振宇會分享過去一年的觀察和學習心得,為觀眾洞察趨勢和未來機會。
  • 今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說什麼?最新「劇透」來了
    11月初,羅振宇宣布,2020-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將落地武漢,由得到App與長江日報聯合主辦,深圳衛視、愛奇藝聯合出品。眼下,距離這場演講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開場,只剩下半個月了。今年的跨年演講會如何回顧2020這樣一個不凡之年?會與武漢這座城市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得到團隊以及提供支持的專家團隊在今年有哪些調研發現?
  • 羅正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倒計時「3」天
    羅正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倒計時「「到武漢去!」今年羅振宇宣布,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將到武漢去。毫無疑問,「武漢」將是今年跨年演講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武漢成為了英雄之城,擁有太多的英雄故事在這裡誕生,是「時間的朋友」年度精神的集中匯聚。
  •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內容劇透:這三大要素一定會有
    11月初,羅振宇宣布,2020-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將落地武漢,由得到App與長江日報聯合主辦,深圳衛視、愛奇藝聯合出品。眼下,距離這場演講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開場,只剩下半個月了。今年的跨年演講會如何回顧2020這樣一個不凡之年?會與武漢這座城市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得到團隊以及提供支持的專家團隊在今年有哪些調研發現?
  • 羅振宇2021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牽手養元飲品,六個核桃成...
    來源:時刻頭條12月21日,養元飲品聯合羅振宇官宣六個核桃成為2021年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獨家冠名合作夥伴。這是《時間的朋友》第六次開講,今年的演講線下舉辦城市在武漢。這種堅持,與《時間的朋友》不謀而合,羅振宇一直在告訴聽眾,付出時間,堅持前行,終將收穫成長和強大!這種堅持,更與今年的獨家冠名商養元飲品如出一轍。養元飲品堅持只選用上乘的原料、堅持專注核桃乳15年、堅持以產品智慧為大眾腦健康保駕護航。30天堅持的力量,改變看得見!
  • 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徒手攀巖不是克服困難是習慣困難
    大學畢業之後,感覺時間就像插上了翅膀,一年一眨眼就過去了。轉眼到了2020年的第一天,每年都會習慣性地聽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回顧過去的一年時間,作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有過努力的堅持,有過迷惘的躊躇,有過小小的進步,這些所有的一切都將埋藏在記憶深處。新的一年,貫徹習主席的祝語: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喜歡羅振宇的《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雖然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還是會從中收穫很多與自己切實相關的思考。
  • 主題詞為「長大以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晚舉行
    開創「知識跨年」新範式的羅振宇,歷經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把2020年—2021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開到了武漢。主辦方「得到」App團隊透露,為籌備這場跨年演講,該團隊走訪數月,確定了15個選題,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專家、從事晶片研究的科學家、電動車設計師、「華龍一號」工程師、投資人、社區居委會主任、小學教師、卡車司機等人。「直面挑戰,躬身入局者,皆為我輩。」羅振宇說,「我輩中人正在參與、貢獻、構建著這個時代,也對這個時代充滿信心。」
  • 2021羅振宇跨年演講:用網際網路思維讀書 U盤化生存!
    羅振宇2021在時間的朋友進行跨年演講。中國社會網絡的基層節點有109,620個居委會、53,3073個村委會,這些都是中國超強的社會組織能力。  2008年從中央電視臺辭職,成為由職業者。
  • 羅振宇《時間的朋友》牽手養元六個核桃:以堅持相守,用智慧跨年!
    12月21日,養元飲品聯合羅振宇官宣六個核桃成為2021年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獨家冠名合作夥伴。這是《時間的朋友》第六次開講,今年的演講線下舉辦城市在武漢。
  • 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迎接「長大以後」新挑戰
    多知網1月1日消息,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舉行,在這場長達4個半小時的演講中,羅振宇圍繞「長大以後」分享了過去一年收穫的啟發,以及對如何開啟2021年的思考。  「長大以後」是這場演講的主題。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熱衷於搞跨年演講?
    2020年12月30日,吳曉波在廈門舉辦了自己的第六場跨年演講「預見2021——勇敢者的心」;次日,即2020年12月31日晚上8點半,羅振宇也開啟了自己的第六場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2021——長大以後」。兩位知識領域的大咖,一個致力於泛社會傳播,一個專注於泛財經解惑,憑藉自身的魅力和影響力,於年末「百家爭鳴」的節點,紛紛開啟自己的個人演講大秀。
  • 羅振宇《時間的朋友》2020-2021跨年演講精華版
    2020 年 12 月 31 日,在一年的最後一天,羅振宇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如期舉行,這次主會場設在偉大的城市——武漢。羅胖曾發下大願:要連辦 20 年,今年是第 6 場,也是倒數第 15 場。藝術家岡薩雷斯,在展覽館堆了一堆糖果。來來往往的人,可以隨意拿走這些糖果,每天,他都會補齊被拿走的那部分。
  • 得到的最新跨年演講:認清「基本盤」,「我輩」當躬身入局
    來源:格隆匯2019年12月31日晚,羅振宇2019-2020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體育館拉開帷幕。這是羅振宇的第5場跨年演講,也是「時間的朋友」系列倒數第16場。現場匯聚了超過一萬名觀眾,還有數百萬觀眾通過深圳衛視和愛奇藝觀看直播,加入到這場「知識跨年」狂歡。
  • 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未刪減(中集)
    第四部分:科技創新第1 節感謝您收看深圳衛視、愛奇藝正在直播,六個核桃獨家冠名的2021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今年六個核桃推出全新產品六個核桃2430。他們的理念是:堅持30天,改變看得見。下面要隆重感謝這個板塊的知識合作夥伴:騰訊會議。作為一款支持我們在線上開會的產品,目前騰訊會議的用戶數已經超過了一個億。厲害啊。
  • 羅振宇跨年演講首提「生活觀」 宣布小紅書與得到將成立「生活學院」
    2020年12月31日,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期舉行。演講中,羅振宇宣布,2021年小紅書將和得到App合作推出新產品——生活學院。在演講中,羅振宇首次提出「生活觀」的概念,「『生活觀』是什麼?就是給一種生活方式賦予意義,它就變成了意義的存錢罐。」10餘位小紅書博主攜手羅振宇分享生活知識據了解,此次小紅書聯合得到發起的「生活學院」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個板塊。線上部分,將會在得到App上線兩期生活錦囊,12位小紅書博主將解答網友在生活中關注度最高的10個生活問題。
  • 看懂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你可以學會9個演講套路
    後臺回復「金句1、金句2」,獲得「趙冰老師金句集」作者:趙冰(微信ID:ohzhaobinglaoshi)排版:Kinopo羅振宇 2019年12月31日,你有沒有看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套路1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如果把一場宏大的跨年演講比作一幢大廈,它牢固的基石就是演講的主題。比如,今年的跨年演講主題是:基本盤。
  • 搶先看|羅振宇2021「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精華版全文(上)
    2020年12月31日20:30,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如約而至。羅胖曾發下大願望:跨年演講要連辦二十年。今年是第六場,也是倒數第十五場。今年的演講主題是——「長大以後」。以下是跨年演講精華版全文,與你分享。第一部分:開場— 1—有一件事,在我心裡憋了半年,跟誰都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