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7日電 電競迎風向上 申城快馬加鞭
——上海探尋電競健康發展之路
王若宇 朱翃 羅沛鵬
2021年的首個工作日(1月4日),上海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在虹橋主城前灣地區舉行開工儀式,項目一期投資逾50億元。兩個多月前的2020年10月31日,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S10)在新落成的上海浦東足球場舉行。年尾的「大戲」和新年的「開門紅」,彰顯了上海打造全球電競之都的信心和努力。
《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建設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網絡文化產業高地、創意設計產業高地」。上海的又一塊「金字招牌」——全球電競之都,正呼之欲出。
(小標題)電競之熱:從小馬路到電競之都
上海的電競熱,發軔於靈石路一帶,曾經的小馬路如今被電競人戲稱為「宇宙電競中心」。電競俱樂部駐地附近的餐館老闆、外賣配送員乃至50多歲的保安「爺叔」都熟悉「電競」。
周婕曾是圈內小有名氣的英雄聯盟選手,現在轉型為KA女子電競俱樂部營運長,她親歷了電競行業「躍遷」——「電競產業得到政策、資金的重視和扶持,電競人得到社會的認可。」
2015年前後,國內電競賽事春潮湧動。憑藉產業優勢和開放包容的環境,上海逐漸成為國內電競高地;2017年上海提出打造「全球電競之都」;2020年,推動電競產業發展被寫入《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
目前,全國近一半電競賽事在上海舉辦,八成電競戰隊將總部設在上海,電競相關的投資不斷加碼,電競產業鏈不斷延伸。
「我們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周婕說。
(小標題)電競之「冷」:頂流年薪百萬,卻是「千萬裡挑一」
在國內初代電競人王昌建看來,「最好的時代」更直接的註腳是一線電競選手的收入。
1999年,王昌建是國內一線的《星際爭霸》選手。儘管在圈內叱吒風雲,他的比賽收入卻無法支撐訓練和生活。
大學畢業後,王昌建走進寫字樓卻仍懷念「電競江湖」。乘著行業風口,他回歸電競,成為RW戰隊的運營總監,負責賽事計劃、粉絲維護和直播運營等。
現在的電競人,實現了他曾經的「夢想」:一線電競選手有了正規收入和獎金,「年薪百萬」也屢見不鮮。
電競和網際網路、泛娛樂的深度融合,使得職業選手能在退役後無縫銜接直播和娛樂行業,後續發展道路顯著拓寬。
關於退役後的打算,RW電競俱樂部的夜宸(網名)說想先回歸校園,再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但不會離開電競行業。
夢想美好卻也殘酷:「年薪百萬」的選手,終是鳳毛麟角。王昌建介紹,《王者榮耀》的日活躍用戶突破1億,將來能挑戰高薪的種子選手,需要在這1億人中排名前50並保持穩定狀態,「千萬裡挑一」。
職業電競淘汰率高、生涯周期短、選手低齡化且教育程度偏低,這些重重挑戰都成為電競大熱後逐步浮出水面的問題。
(小標題)電競之路:有「指示牌」也有「紅黃牌」
《2020H1中國電子競技市場運行監測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國內電競市場規模達到1095.6億元,移動電競用戶規模將達到3.75億人。電競產業的春天裡,上海憑藉產業集聚、氛圍濃厚和資本優勢站上C位,向全球電競之都進發。
但上述的重重挑戰如今依然是問題。
申城破題——既要給年輕人創造追逐夢想的虛擬舞臺,也要讓陽光照進他們的現實生活。
上海市網路遊戲行業協會秘書長韓帥表示,在大力發展電競產業的同時,上海已著手制定前瞻性的政策,解決難點和痛點。
例如,上海向首批80餘名電競選手頒發了《電子競技運動員證》,這是將電競選手納入運動員管理和培養體系的第一步。「在身份認同的同時,上海已在向電競運動員在職業保障、學習進修、福利待遇等方面釋放更多紅利。」韓帥說。
對業內普遍擔憂的年輕選手教育問題,上海也嘗試多角度破解:一是為來上海的未成年選手提供接受適齡教育的機會;二是發展電競高職教育,為退役選手重返校園創造條件。
韓帥重申,發展電競產業,要有「紅黃牌」意識,絕不是也絕不能鼓勵青少年沉迷遊戲。上海要求所有正式參賽選手需要達到18歲以上。在繁榮電競的同時,確保產業健康、合規、可持續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