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大都遵循一條「內聖外王」的道路,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可以賦予這幾句話新的含義:國民素質的基礎是公民的道德素質,因此需要引導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這樣也就是做到了愛崗敬業,建立了美好的家庭,同時能夠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個公民的自身素質也都提高了,都能夠自覺的力求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樣以來國家就能興旺,這也就是所謂的「治國」。我們展望未來,中國要成為強國,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既要學習他國先進的經驗,又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繼承和發揚光大,這樣才能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即做到了「平天下」。
在「修齊治平」的思想中體現的是一種積極進取、主動入世的精神。對於這種積極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態度,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如果領導幹部能以民族精神中的這種積極的人生理念為依靠,那麼當我們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就能夠自覺抵禦環境中的不良風氣。如果以「修齊治平」這一傳統的民族精神作為奮鬥的目標,每個人都會以一種謙虛、踏實、終身學習的態度去不斷完善自身。
有許多心理學家都試圖研宄和解決道德發展的階段問題,比如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我們熟知的「修齊治平」的思想,實際上也蘊含著對道德發展的「階段性、順序性」的思考。《禮記大學》明確提出自己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此,《大學》中試圖先分析個體的認知心理狀態,把它分為「止、定、靜、安、慮、得」,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基於這樣的考慮,要達到教育的最高目標「止於至善」,就要區分「本末」和先後順序,這也就是所謂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中提出人的完善的邏輯程序,也就是一個人修養的先後順序,它可以分為八個步驟,人們俗稱「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們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體現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應該明白,在這個「八條目」中,根本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大學》的原話中可以看出這一順序的重要性:「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科爾伯格在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追蹤研宄和跨文化研宄,他擴展了皮亞傑的理論,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個體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如果把科爾伯格的思路和《大學》中的思路作一比較,可看出兩者都認識到道德發展的階段性、順序性。不過,前者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從認識判斷力的發展順序去思考這一問題,而《大學》則著眼於從人倫、從個人道德與社會政治的實現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
就思考的某些內容而言,兩者之間也表現出思維的相似性。科爾伯格涉及道德認知發展中的不同水平的發展變化,從功利主義、服從權威等較低水平到個體判斷的較高水平一一從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出發,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如果把這一點同《大學》中提出的從「修身」的水平發展到「平天下」的水平,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
從「治國」、「平天下」的現代意義來理解,如果一個人想要達到「治國」的境界,他就要更多地從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如果要達到「平天下」的境界,恐怕他就要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從普遍的人性來思考問題,要思考普遍意義上的道德原則。二者在考慮一個人的道德最高水平一一「至善」時都想到了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概念和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