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齊治平,廣為天下

2021-01-09 風竹下客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大都遵循一條「內聖外王」的道路,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可以賦予這幾句話新的含義:國民素質的基礎是公民的道德素質,因此需要引導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這樣也就是做到了愛崗敬業,建立了美好的家庭,同時能夠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個公民的自身素質也都提高了,都能夠自覺的力求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樣以來國家就能興旺,這也就是所謂的「治國」。我們展望未來,中國要成為強國,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既要學習他國先進的經驗,又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繼承和發揚光大,這樣才能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貢獻,即做到了「平天下」。

在「修齊治平」的思想中體現的是一種積極進取、主動入世的精神。對於這種積極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態度,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如果領導幹部能以民族精神中的這種積極的人生理念為依靠,那麼當我們在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就能夠自覺抵禦環境中的不良風氣。如果以「修齊治平」這一傳統的民族精神作為奮鬥的目標,每個人都會以一種謙虛、踏實、終身學習的態度去不斷完善自身。

有許多心理學家都試圖研宄和解決道德發展的階段問題,比如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在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我們熟知的「修齊治平」的思想,實際上也蘊含著對道德發展的「階段性、順序性」的思考。《禮記大學》明確提出自己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此,《大學》中試圖先分析個體的認知心理狀態,把它分為「止、定、靜、安、慮、得」,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基於這樣的考慮,要達到教育的最高目標「止於至善」,就要區分「本末」和先後順序,這也就是所謂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中提出人的完善的邏輯程序,也就是一個人修養的先後順序,它可以分為八個步驟,人們俗稱「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們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簡單到複雜,體現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我們應該明白,在這個「八條目」中,根本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從《大學》的原話中可以看出這一順序的重要性:「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科爾伯格在對青少年兒童的道德判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追蹤研宄和跨文化研宄,他擴展了皮亞傑的理論,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他認為個體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如果把科爾伯格的思路和《大學》中的思路作一比較,可看出兩者都認識到道德發展的階段性、順序性。不過,前者是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從認識判斷力的發展順序去思考這一問題,而《大學》則著眼於從人倫、從個人道德與社會政治的實現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

就思考的某些內容而言,兩者之間也表現出思維的相似性。科爾伯格涉及道德認知發展中的不同水平的發展變化,從功利主義、服從權威等較低水平到個體判斷的較高水平一一從普遍意義的道德原則出發,如正義、公平、平等、個人的尊嚴、良心、良知、生命的價值、自由等為依據。如果把這一點同《大學》中提出的從「修身」的水平發展到「平天下」的水平,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一致性。

從「治國」、「平天下」的現代意義來理解,如果一個人想要達到「治國」的境界,他就要更多地從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如果要達到「平天下」的境界,恐怕他就要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從普遍的人性來思考問題,要思考普遍意義上的道德原則。二者在考慮一個人的道德最高水平一一「至善」時都想到了普遍意義上的道德概念和術語。

相關焦點

  • 我對「修齊治平」的前三層理解
    平天下,可能是賈伯斯說的改變世界,或者說是太高了,沒這個機會。這是第一層。也就是用自己腦子裡面的東西去解讀。如果是考古的話,你會知道這是孔子說的話,在《大學》裡。平天下,就是「士」幫周天子打工,管理天下,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孔子表述的「修齊治平」的本來意思,這是孔子表達的原義。這是第二層,也就是我們說,不要用你的想當然,也就是要用孫子的想法去解讀爺爺。修齊治平是那個時代,一個「士」的目標,你說理想也行。
  • 修齊治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修齊治平,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出自: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近義詞有:治國齊家,修齊治平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 北大教授嶽慶平:「修齊治平」應是「國人情懷」
    信息 北大教授嶽慶平:「修齊治平」應是「國人情懷」 2016-08-16 16:17: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論新時代的「修齊治平」!
    此話一出,也許就要得罪人了,但是「修齊治平」這句話,博大精深,而且隨著歲月的累積,時間的推移,它所賦予的意義千變萬化,所以有不懂裝懂者,倒也是平常。君子須知,逝者如斯夫,只有變化才是唯一的真理。因此所有自古而來的道理、要義都需要經過衝刷和洗禮,以至重塑,才能耀發光熱。我之所見,瓦礫而已,只為思辯之珠玉,呈於世間。
  • 「劍來」修齊治平,考察大驪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忐忑歸忐忑,卻是為了大驪而忐忑。在某些事情上,董老侍郎還是硬氣的。
  • 學而時習,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修齊治平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初心」之升華,與中華文化「天地人和」、「仁者愛人」、「依禮而行」一脈相承,而《論語》集中呈現了儒家思想之精華,是「文化自信」之範本。與時俱進慧學《論語》,修齊治平,「不亦說乎?」  一、慧學方可承接《論語》生生不息的穿透力。  幾千年來,歷經「焚書坑儒」、「打倒孔家店」等等,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已經浸透在炎黃子孫的血液骨髓裡。只要「慧」學《論語》,人性自然得以升華,人格自然更有魅力,「不亦悅乎?」  二、慧學方可容納《論語》超凡神奇的作用力。
  • 儒家的「修齊治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其實「修齊治平」是儒家做學問的追求,也是做人的一套處世哲學。「修齊治平」主要分為: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我不想用太多專業術語解釋這些標準的內涵,因為有太多專業學者比我解釋得更準確,更清楚。我只想把這些標準結合到我們現代人日常的生活中去,看看我們現代人到底需不需要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東西。
  • 不求功利者才能成就功業——讀唐浩明談曾國藩「修齊治平」之道有感
    而唐浩明先生為了扭轉這種風氣,告訴大家一個真正的曾國藩,搜集了大量與之有關的文獻資料,通過近30年的不斷研究,撰寫並出版了這套「唐浩明談曾國藩『修齊治平』之道」系列圖書。  書分四部,分別談的是曾國藩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書名上,唐浩明就想要強調,中國自古以來文人成就豐功偉業的真諦,不外乎這九個字。
  • 「家國天下」觀念的歷史形成及其現代意義
    作者:金香花,系遼寧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家國天下」意識是中華文明長期延續的觀念基礎。這一思想的形成,不僅與傳統的道德觀念有關,也與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生產方式有關,是歷史發展的邏輯使然。今天回顧「家國天下」意識的形成,能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一定的經驗參考與借鑑。
  • 董哲:歷史劇是皇權和「修齊治平」間的戰爭|國劇少壯派(8)
    一部架空穿越小說《北唐》,一部未完成的歷史小說《永樂大帝》和如今《天下長安》的原著《玄武門》寫下來,他成為了網友口中的「老克」。「老克」是個寵粉作者。至今,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還有一個書迷蓋了524層的對《玄武門》的評論長貼。
  • 【學習用典】第14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學習用典】第14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第文中引用解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既是進行道德教育和踐覆的理論體系,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
  • 司馬光:「修齊治平」的典範
    《禮記·大學》曰:「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就是古人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北宋司馬光堪稱踐行「修齊治平」的典範,《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
  • 作為志於修齊治平的儒者要有超越性的視角和思想
    這幾句話集中表達了一個意思——作為志於修齊治平的儒者,不可拘泥於一技之長或者一孔之見,而要有超越性的視角和思想,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高的境界、更宏大視野、更深邃的思想去理解宇宙、社會、人生,這樣才稱得上君子。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市面上的國學,絕大多數都還停留在「小道」的層面。比如說茶道,中國近幾十年來的茶道實際在「道」的層面還非常缺乏,基本上停留在茶藝的層面,更多的是一種形式化的表演。
  • 儒家平天下,憑什麼?怎麼平?
    曾參給我們留下的財富是:修齊治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下子就能看明白,曾參講的是個體崛起,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來這兒上大學吧,多好的招生簡章啊,一是人頭簇動,在校生超過3000名。到秦統一,一排查,禍亂的根源是個體崛起,自己成功的緣由是大量的啟用了「自由人」,這些人是自己成功的關鍵,恐怕有朝一日也是萬世帝業的掘墓人吧,而一個勁的還在鼓吹個體崛起的是儒家,你非得去平天下,就不知道消停消停嗎?辦了吧。
  • 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與「天下」的區別
    「修齊治平」這是《大學》裡面的句子,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慈禧是個孝順的女兒,為母親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廣為傳頌
    因為不能去參加母親的六十大壽而心生愧疚,遂寫下一首致歉詩交給母親,其中一句之間還廣為流傳。慈禧不能親自為母親賀壽慈禧的母親在家中正忙著過六十大壽。然而慈禧深處宮中。我們都知道慈禧是一位大忙人,不僅要忙後宮之事,還要忙前朝的政事。
  •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在我們國家數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忠臣良將,像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都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英雄。相應地,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深惡痛絕的大奸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三個大奸臣比較特殊,他們所犯下的惡行被總結成了成語,並流傳至今……指鹿為馬在大秦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秦王朝最終成功的統一了天下。秦始皇所創立的很多制度更是影響深遠。但遺憾的是,秦朝卻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
  • 文化源流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圖片來源:新華網)「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