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真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要是讀書人,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但恕我直言,真正能洞明於心的,寥寥無幾。
此話一出,也許就要得罪人了,但是「修齊治平」這句話,博大精深,而且隨著歲月的累積,時間的推移,它所賦予的意義千變萬化,所以有不懂裝懂者,倒也是平常。
君子須知,逝者如斯夫,只有變化才是唯一的真理。因此所有自古而來的道理、要義都需要經過衝刷和洗禮,以至重塑,才能耀發光熱。
我之所見,瓦礫而已,只為思辯之珠玉,呈於世間。孔孟之道,實為何道,智者當有所明,就不一一論之了。而千年以來的理念,於今雖可借鑑,若一直奉為真理,顛簸不破,何其謬也!值此大爭之世,當百家爭鳴,掩卷激辯,以為後人評。
古之「修齊治平」何解?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公認的解釋是: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通透;意念通透之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族;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天下才能太平。
而儒家的「平天下」,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這個「均平」或「平均」,是一個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諧等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概念,就基本含義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正。
而儒家最注重的,就是修身,認為修身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也就是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修身」的地基,其他就是空中樓閣,頃刻便要倒塌的。
正如大儒朱熹所說的,要達到「修齊治平」的目標,那麼「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但是,即使讀完以上的譯文解釋,你會發現自己仍然是一頭霧水,似懂非懂。
因為這段話雖然強調了「修身」是最重要的,要「修身」就要去「格物」,去獲得知識,但並未解透「格物修身」之惑!
我所以為的,新時代之「格物修身」!
何為「格物修身」?我之所見,就是明道修身:即,明天道,明人道,以修己道!
何為天道?天道即宇宙之客觀運行,冷漠無情,坐看世間生物起滅,可謂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天道,乃定數,明之卻不能改之,當以敬畏。何為人道?就是一個國家如何遵循天道,規矩天下,以保種族不滅。人道,乃變數,墮之則易之,當以護衛。何為己道?就是個人的宿命之道。所以,一個人的修身,就是以透徹洞明天道和人道為基礎,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矽步以致千裡,完成自己的時代宿命!
也就是,畏天敬民,以定匹夫之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罪!
綜合前文所說,根據每個時代國家現行的社會和政治,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行和理想,以及責任和擔當又是不一樣的。
但是有以下兩點卻是不可逃脫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指如果整個民族處於覆滅之危機,那每個人都有拼死鬥爭的責任,以護衛民族的文化和血脈繁衍。國家興亡,匹夫無罪:就是說如果因為國家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那麼即使民族內部改朝換代,這罪過也和個人無關。如果深刻明白了這兩點,那麼,新時代的年青者們,可走的路是自由且多樣的。
你無須被太多的思想灌輸所束縛,只管走自己想走的路,須活在當下,努力奔跑,看雲起之時,霧落之際,生命如春花綻放,嬌豔不可方物,方為無憾!
只要你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好好生活,就是盡了匹夫之責。而在這中間,有勇猛向上者,治國重擔敢於一肩挑之,又有胸懷平天下者,則為民族之幸。
有道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新時代的「修齊治平」,卻可多份自由和灑脫,儘管做你自己想做之事,儘管行你不敢行之夢想,只要心存家國天下,兼且行事善良,便可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