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亡,匹夫無罪!論新時代的「修齊治平」!

2021-01-09 流雲舞千山

儒家真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要是讀書人,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但恕我直言,真正能洞明於心的,寥寥無幾。

此話一出,也許就要得罪人了,但是「修齊治平」這句話,博大精深,而且隨著歲月的累積,時間的推移,它所賦予的意義千變萬化,所以有不懂裝懂者,倒也是平常。

君子須知,逝者如斯夫,只有變化才是唯一的真理。因此所有自古而來的道理、要義都需要經過衝刷和洗禮,以至重塑,才能耀發光熱。

我之所見,瓦礫而已,只為思辯之珠玉,呈於世間。孔孟之道,實為何道,智者當有所明,就不一一論之了。而千年以來的理念,於今雖可借鑑,若一直奉為真理,顛簸不破,何其謬也!值此大爭之世,當百家爭鳴,掩卷激辯,以為後人評。

古之「修齊治平」何解?

《禮記.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這段話公認的解釋是: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通透;意念通透之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族;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天下才能太平。

而儒家的「平天下」,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這個「均平」或「平均」,是一個表示合理、平衡、公正、公平、秩序、和諧等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概念,就基本含義來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在等級秩序基礎上的平等和公正。

而儒家最注重的,就是修身,認為修身乃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

也就是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修身」的地基,其他就是空中樓閣,頃刻便要倒塌的。

正如大儒朱熹所說的,要達到「修齊治平」的目標,那麼「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但是,即使讀完以上的譯文解釋,你會發現自己仍然是一頭霧水,似懂非懂。

因為這段話雖然強調了「修身」是最重要的,要「修身」就要去「格物」,去獲得知識,但並未解透「格物修身」之惑!

我所以為的,新時代之「格物修身」!

何為「格物修身」?我之所見,就是明道修身:即,明天道,明人道,以修己道!

何為天道?天道即宇宙之客觀運行,冷漠無情,坐看世間生物起滅,可謂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天道,乃定數,明之卻不能改之,當以敬畏。何為人道?就是一個國家如何遵循天道,規矩天下,以保種族不滅。人道,乃變數,墮之則易之,當以護衛。何為己道?就是個人的宿命之道。所以,一個人的修身,就是以透徹洞明天道和人道為基礎,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矽步以致千裡,完成自己的時代宿命!

也就是,畏天敬民,以定匹夫之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亡,匹夫無罪!

綜合前文所說,根據每個時代國家現行的社會和政治,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品行和理想,以及責任和擔當又是不一樣的。

但是有以下兩點卻是不可逃脫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是指如果整個民族處於覆滅之危機,那每個人都有拼死鬥爭的責任,以護衛民族的文化和血脈繁衍。國家興亡,匹夫無罪:就是說如果因為國家倒行逆施,導致民不聊生,那麼即使民族內部改朝換代,這罪過也和個人無關。如果深刻明白了這兩點,那麼,新時代的年青者們,可走的路是自由且多樣的。

你無須被太多的思想灌輸所束縛,只管走自己想走的路,須活在當下,努力奔跑,看雲起之時,霧落之際,生命如春花綻放,嬌豔不可方物,方為無憾!

只要你關心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好好生活,就是盡了匹夫之責。而在這中間,有勇猛向上者,治國重擔敢於一肩挑之,又有胸懷平天下者,則為民族之幸。

有道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新時代的「修齊治平」,卻可多份自由和灑脫,儘管做你自己想做之事,儘管行你不敢行之夢想,只要心存家國天下,兼且行事善良,便可無愧於心。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嶽慶平:「修齊治平」應是「國人情懷」
    信息 北大教授嶽慶平:「修齊治平」應是「國人情懷」 2016-08-16 16:17: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我對「修齊治平」的前三層理解
    治國,是指幫那個時代的「國」君,這個國不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家。而是那個時候周天子封的國,那些有封地的國君,那時的國君非常多。孔子當時就在一個士的階層,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治國是給更大的企業打工。治國就要考慮邦交、合眾連橫、還有經濟發展。平天下,就是「士」幫周天子打工,管理天下,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當「公務員」。
  • 謝險峰 |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出身就是給周天子牧馬,比不上那些天生的貴族諸侯,被各國看不起,稱為西夷,而到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更是連年大舉進犯秦國,壓制秦國八十年。而如果追溯到更早的春秋時期更是如此,秦國同樣受到了晉國的壓制。為了巴結晉國,秦穆公更是把女兒都嫁給了晉國太子,而看不起秦國的情況,更是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晚期的時候。秦國也沒有話語權,文化領導權在中原,秦國說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都是錯的。
  • 新時代下,上者人對晉商「仁義禮智信」的理解……
    「百年晉商 五常為綱」,晉商的「仁義禮智信」在電視劇《走西口》中有一個很好的闡述:最初作為晉商祖訓的田家祖訓:大忠大愛為仁,大孝大勇為義,修齊治平為禮,大恩大恕為智,公平合理為信。到了民國,徐木匠將田家祖訓修正為:天下一統為仁,民族興亡為義,自強不息為禮,福虧自盈為智,以義取利為信。
  • 【品讀經典】夏海:真偽朋黨關乎國家興亡
    第三層次是廣泛列舉正反方面的史實,既以此證明朋黨「自古有之」的論點,又論證了君王信任舉用君子之朋則國家興盛、禁絕誅戮君子之朋則國家亂亡的道理。第四層次是最後一段收束全文,點明主旨,強調君王要以歷史為鑑,充分認識朋黨問題關乎國家興亡治亂。  品讀《朋黨論》,我們不能不對歐陽修光明磊落和敢於擔當的人品表示佩服。
  • 「劍來」修齊治平,考察大驪
    修齊治平,順序不能亂,輕重利害,大小之分,則是顯而易見的。董老侍郎此時特意搬出修齊治平字帖的話題,可以說直接就是打大驪太后的臉。不愧是坐著冷板凳罵了十年街的董老前輩。前半句,修齊治平,順序不能亂。是提醒皇帝宋和不可忘記大驪崛起的根本。
  • 修齊治平,廣為天下
    我們可以賦予這幾句話新的含義:國民素質的基礎是公民的道德素質,因此需要引導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這樣也就是做到了愛崗敬業,建立了美好的家庭,同時能夠讓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個公民的自身素質也都提高了,都能夠自覺的力求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樣以來國家就能興旺,這也就是所謂的「治國」。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莫做毀我國魂之義工 任何世道都有亂有治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創新的紀錄片敘事語態解讀戰國時代興亡
    而嚴謹的製作態度、全新的歷史視角與大量史學新觀點的輸出則為它收穫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截至收官,《風雲戰國》視頻播放量集均約千萬,豆瓣評分達8.2,微博話題#風雲戰國#閱讀量達1.3億。作為中國第一部戰國題材的歷史紀錄片,這部勇敢的創新之作踏出了一條被觀眾認可的新路徑。
  • 修齊治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修齊治平,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出自:西漢 戴聖《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近義詞有:治國齊家,修齊治平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泛指倫理哲學和政治理論。
  •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大意是說:這個人本來沒有罪,只因為他懷著這個玉璧,所以有罪。
  • 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
    《左傳》裡有兩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說的就是人因「懷才」而受禍。 當然,不僅僅是「才」可能會給人帶來無妄之災,有時候人的位置也有同樣的效果! 曹植有名的《七步詩》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因為擋了哥哥的皇帝路而被迫害時發出的感慨。
  • 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古詩《從軍行》品讀
    邊塞詩歌大咖王昌齡一出手就寫下七首《從軍行》,從多個場景描寫戍邊將士懷鄉思親的愁苦悲涼和殺敵立功的壯志豪情,再現盛唐時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時代精神,譜寫出雄渾壯美、氣勢磅礴的組詩。文化繁榮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盛唐強音鼓舞著文臣武將們的昂揚鬥志。能夠徵戰沙場,抵禦外敵侵略並開疆拓土,幾乎是這個時代有為青年的首選職業路徑。
  • 彭波| 論數字領導力:數字科技時代的國家治理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雅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深圳)院長,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彭波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給了數字科技在抗疫中的大放異彩的機會,更助推數字科技時代的全面到來。在後新冠疫情時代,應建立與數字科技兼容匹配的治理模式,讓具備數字領導力的數字政府成為數字社會的標配。
  • 日本武士興亡史:江戶時代的武士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日本武士興亡史。在將軍的家人中,萬石以上者是譜代大名,萬石以下者為旗本和御家人。「旗本和御家人的區分原則一是俸祿,20石以上為旗本,200石以下為御家人,當然也有種種例外;一是能否謁見將軍,有資格謁見將軍者為旗本,無資格謁見將軍者為御家人。」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代宗師顧炎武
    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著每一代仁志之士,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日知錄》,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啓超。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帶領。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 高論| 讓梵淨山大學承載新時代夢想
    高論 | 讓梵淨山大學承載新時代夢想 2020-05-24 0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司馬光:「修齊治平」的典範
    北宋司馬光堪稱踐行「修齊治平」的典範,《宋史》對他的評價是:「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人品高雅不貪財色司馬光自幼就得到父親司馬池的教誨,做人要誠實,以誠待人。司馬光率領同僚三次上書,勸諫說:「國家內外貧乏,不可專門效仿乾興的舊事。如果必須贈送、賞賜,應準許大臣向上進獻所得賞賜的金錢來幫助營建山陵。」皇上沒有答應。司馬光便把皇上賞賜的珠寶作為諫院的辦公費用,金錢用來救濟貧困的親戚,自己一文都不留。司馬光為政清廉,拒絕一切賄賂。
  • 《大秦帝國》: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國興亡錄,讓你進入那個熱血年代
    大秦帝國所處的時代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時代,是一個最為自由奔放、充滿活力的大黃金時代,用那時的話說,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大轉型的時代。長期以來的歷史遮蔽,讓秦帝國特殊的歷史價值遭到嚴重程度的錯誤解讀,種種戲說泛濫,更使得秦帝國乃至春秋戰國的歷史風貌面目全非。
  • 歷史冷知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直以來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聊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振聾發聵、響徹千古,激勵和振奮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困難中奮進、在挫折中堅持,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將一個瀕臨「被開除球籍」危險的國家,復興為引領時代、獨立世界之林的強盛大國。提起這八個字,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出自於顧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