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興亡 匹夫有責——古詩《從軍行》品讀

2021-02-24 名師帶你學古詩

從軍行

唐 /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布,

遮得連綿起伏的雪山也一片黯淡。

邊塞古城,玉門雄關,

遠隔千裡,遙遙相望。

黃沙瀰漫的塞外,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磨穿鎧甲。

但壯志豪情猶在,

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品讀】

「從軍行」是樂府舊題,多寫軍旅艱苦生活。邊塞詩歌大咖王昌齡一出手就寫下七首《從軍行》,從多個場景描寫戍邊將士懷鄉思親的愁苦悲涼和殺敵立功的壯志豪情,再現盛唐時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偉大時代精神,譜寫出雄渾壯美、氣勢磅礴的組詩。

在很多邊塞詩歌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網紅打卡地——玉門關,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戴叔倫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唐彥謙的「百戰沙場汗流血,夢魂猶在玉門關」等佳句名篇。藉由這些詩歌,我們穿越歷史的影像,回首那茫茫邊關的蒼涼悲壯。可真實的玉門關,又承載著怎樣的使命呢?

首先,我們科普一下玉門關的地理位置,它位於今天甘肅省敦煌市西北80 公裡的戈壁灘上,如今只剩下一座矮小的遺址,偏遠荒涼、蕭瑟落寞,不用說細節也能想像到。如果你此刻對玉門關的印象只有無邊無際的大漠,再或許還能聽到當年戎馬縱橫的嘶喊聲、響徹四野的戰鼓聲,那可真是狹隘了。

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玉門關的政治地位。它設立於漢武帝時期,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其重要性堪比今天的海關,是中原和西域的界限,也是絲綢之路的門戶。曾幾何時,這裡也是水草豐茂、駝鈴悠悠、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華。走出去時,它是前行的燈塔;返回來時,它是歸程的港灣。從此地往西,古老的民族攜帶著獨特的神韻不斷走向世界的舞臺;再由西向東,接引著異域的文化風情在華夏大地散播開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向交流融合,讓玉門關成為一個具有著特殊意義的政治高地和軍事要地。

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歷經世事滄桑,玉門關逐漸失去昔日的輝煌,變成了黃沙漫漫的戈壁荒漠,徒留下遼闊曠野中嗚咽的羌笛、守邊將士們思鄉的淚眼,還有無數愛國志士的終極夢想。玉門關,成為一道在中國文化中過不去的「關」,這道關,雕刻著所有關於邊塞與故鄉,安定與漂泊,豪情與柔情,思念與守望,理想與現實的深刻印跡,這是一部關於英雄的史詩,無需點染,但求在歲月的長河中不生不滅。

文化繁榮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盛唐強音鼓舞著文臣武將們的昂揚鬥志。能夠徵戰沙場,抵禦外敵侵略並開疆拓土,幾乎是這個時代有為青年的首選職業路徑。新的文學流派由此誕生,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李頎等一大批詩人集結為「盛唐邊塞詩派」,尤以高適、岑參為首,故也稱作「高岑詩派」。

我們有幸和王昌齡一起踏上這條古老的西行之路,抵達那個神秘的玉門關,奏響盛唐的邊塞壯歌。

整首詩情感基調先抑後揚,詩人從荒涼的邊地之景起筆,繼而在「遙望」中寄託深切的思歸之情;然後感慨久戍邊關的戰爭之苦;最終筆鋒逆轉,發出雄壯的誓言——不破樓蘭終不還!鏗鏘有力,壯懷激烈,令人肅然起敬。由景入情,典型環境和人物情感高度融合,互為依託,成就了千古豪邁。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裡提到兩個地名:青海和玉門關,王昌齡在開篇直接亮出西北邊陲戰區地圖。在唐代,西邊有吐蕃(b ō ),北邊有突厥,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的地方,而玉門關外就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座城池是重要的邊防要地。戰士們想到曾經在這裡發生過的戰鬥場面,不由心潮澎湃:有對邊疆惡劣環境的感傷,有戍邊生活艱苦的孤寂,有思念親人故鄉的愁緒,有守衛邊關建功立業的豪情,種種心境都融進了這蒼涼遼闊、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後兩句直接發出堅定的誓言,將士們即便在戰場上磨穿了鎧甲,依然會奮戰到底,打敗強敵。「穿金甲」,以小見大,以實寫虛,從滿身洞孔的盔甲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戰士們戍邊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加上這戈壁的「黃沙」,更凸顯出邊關之蠻荒,此句是訴「苦」。如此之苦,本應退縮,慷慨激昂的將士們卻在艱苦中愈挫愈勇,毅然表達以死報國的強烈志願。全詩的情感至此達到頂點,境界開闊,情感悲壯。

在這首詩中,我們讀到的不是一千多年前長眠於大漠中的眾多無名士卒,而是一顆顆滾燙的赤誠之心,這片土地從來不缺少英雄,這個民族會永遠銘記英雄。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只有這樣的《英雄讚歌》才能致敬英雄,因為他們用生命詮釋著大義和責任,演繹著豪邁與榮光!

相關焦點

  • 《從軍行》古詩朗讀
    從軍行今天我們了解一下初唐時期的另一位詩人——楊炯一、初讀知詩意這首《從軍行》作者楊炯,他在11歲就被稱為「神童」,這和之前說的駱賓王有相同之處二、細讀解詩句從軍行:為樂府舊題,多寫軍旅生活。西京:長安。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指代奉命出徵的將帥。鳳闕: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莫做毀我國魂之義工 任何世道都有亂有治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代宗師顧炎武
    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著每一代仁志之士,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日知錄》,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啓超。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率獸食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率:帶領。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 歷史冷知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直以來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聊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八個字振聾發聵、響徹千古,激勵和振奮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困難中奮進、在挫折中堅持,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拋頭顱、灑熱血,最終將一個瀕臨「被開除球籍」危險的國家,復興為引領時代、獨立世界之林的強盛大國。提起這八個字,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出自於顧炎武。
  • 哈羅良棄球從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足球運動員亦是如此
    近日有消息稱亞美尼亞國家隊隊長哈羅良響應國家參軍號召,選擇暫停自己的轉會事宜毅然參軍報效國家,不由得不讓人敬佩這是一位鐵血真漢子。更重要的是,足球幾乎是所有人了解到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唯一的方式,很多人都是通過先後效力過多特蒙德、曼聯、阿森納和羅馬的姆希塔良才知道了亞美尼亞這個國家,所有,亞美尼亞隊長在這個時間點選擇棄球從戎就更顯得偉大和悲壯了。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這個國家,取多用宏,是小國寡民的地方所無法想像的。有詭辯論者說,有家才有國,國是由家組成的。看上去是對的,但實際上卻是犯了根本錯誤。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也就是說國家,是掌握政權的階級自己,以及價值取向一致的〔人民〕,才能在領土上安居樂業。
  • 國家興亡,匹夫無罪!論新時代的「修齊治平」!
    這段話公認的解釋是: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通透;意念通透之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族;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之後,天下才能太平。而儒家的「平天下」,就是要達到天下均平的社會理想狀態。
  • 【津玉良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談家國情懷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源自顧炎武的《日知錄》:「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 王政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南京的「萬人坑」、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奮戰到底的楊靖宇……太多太多的苦難與抗爭讓我難以釋懷,舊中國的屈辱是我必須銘記在心的,為的不是報復,而是隨時鞭策我們決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在我們的時代重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我在展館中看到的最有印象的一句話。我們從小到大,這句話怕是聽過了無數遍,可我們中有多少人真的把它融入了我們的人生理想呢?作為小學生,我們的努力當然是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一個國家能夠長盛不衰,僅在於這個國家的人民有一種責任感。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不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到了明末清初,也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他們希望漢室能夠興復,為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命運擔憂。
  • 《從軍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
    1.有感情地朗讀《從軍行》,背誦《從軍行》,默寫《從軍行》。(板書:古詩三首)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誰知道「從軍」是什麼意思?(參加軍隊)2.每一個時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殺敵報國的動人事跡。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第四首詩。板書並齊讀詩的題目。(板書:從軍行)3.解讀題目。
  • 網課特別期:語文五年級下《從軍行》等古詩三首
    01第九課《古詩三首》中,有兩首唐代的詩歌,一首南宋的詩歌。兩首唐詩又分別創作於盛唐、中唐時期。《從軍行》抒發的是壯懷激烈的報國之情,《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抒發的是悲喜交加的愛國之情,《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抒發的則是憤懣無奈的憂國之情。由於作品的歷史背景不同,所以表現出的風格氣象也有所區別。
  • 古詩賞析 | 古從軍行
    主編:王濤欄目責編:畢光蔭審校:孫夢霞  /  美編:李悅古從軍行【唐代】李頎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 王昌齡《從軍行》裡最奇特的一首,堪比古龍小說
    他所做的《從軍行》七首和《出塞》二首更是邊塞詩中上佳之作。其中《從軍行其五》以其寫作手法新奇,描寫內容獨特而被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來看看這首詩吧。《從軍行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 不出名卻值得品讀的2首古詩,寫法委婉,讓人回味無窮
    關注我,一起來欣賞不出名卻值得品讀的2首古詩,寫法委婉,讓人回味無窮。第1首,《出城》:雪下桂花稀,啼烏被彈歸。關水乘驢影,秦風帽帶垂。入鄉試萬裡,無印自堪悲。卿卿忍相問,鏡中雙淚姿。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賀。詩歌寫作背景是,李賀來到長安考進士,卻失意下第,在痛苦中離開了長安城。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疫情面前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集體爆發!
    大疫之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以至於很多時候根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高度自覺性和服從性已足以令世人震撼,這種高度自覺的背後所體現的也正是中國五千年來能夠屹立於世界東方的一種獨特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唐詩三百首 070| 《古從軍行》李頎
    盛唐時代,邊塞詩派的很多詩人都寫過《從軍行》,像王昌齡的代表作除了《出塞》,最有名的就是《從軍行》組詩,有七首之多,其中幾乎篇篇都是名作。比如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再比如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還比如其五:「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tao)河北,已報生擒吐谷(yu)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