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伍建森
我出生在水源豐富的桂北,自小,在寂靜的鄉村之夜,每晚聽著村前的小河淌水聲入夢。
後來,慢慢長大,出外求學,看到了如詩如畫的桂林灕江,見到廣闊奔湧的南寧邕江。每一條江流,都帶著自有的淌水聲,衝擊著沿江居民的耳膜。
自從居住在乾旱少有的南高原,那些夢中的小河淌水聲,離我的夢境越來越遠。
這天傍晚,我坐在一條人工渠邊,聽著排水口那熟悉的淌水聲,一剎那,幸福感湧上了我的心頭。
這條人工渠,起源於原始森林腳下自湧泉水的大樹龍潭,是雲南省彌勒湖泉的源頭活水。此外,它還輸水給其它幾個不知名的小湖。
我所在的低層樓房,剛好靠近這條人工渠,但它的水流平緩,靜夜裡,亦很難聽到譁譁的淌水聲,實乃遺憾。
幾年前的暑假,我曾去過浪漫多情的羅平多依河。那河,落差大的地方,水流如瀑,水聲濤天。恰逢漲水的雨季,湍急的水流,衝擊著古老的木水車,水車像奔跑的車輪,不停不息地旋轉,牽動著遊客的好奇心。
我也曾到過以坐船打水仗為樂的丘北普者黑景區,河水尚清,但兩岸的青山,與灕江邊的奇峰一比,相差甚遠。好在,玩水潑水的縱情狂歡,彌補了這些不足。
在彩雲之南,潑水節和火把節,是各民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水是萬物生命之源,火是光明文明之源。水火相融,是雲南多民族大團結的具體表現。
水潤萬物。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的淺解就是:
就算活在當下,最好的狀態也像水一樣。
水能夠滋潤萬物而不爭,處於人們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人往上走,水往下流,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無人與之相爭。有謙下之德,所以能填平百穀成為江河湖泊並且穩定,這是善於選擇居住的地方。
心性善靜而不張揚,水越深越靜,越寬越平(太平洋因為寬而風浪小得名),水靜而河深。
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也無區別對待,取之不保留直至枯竭,故無私給予而有仁德。
有小河淌水聲相伴的地方,是幸福的。無小河淌水聲的夢鄉,是缺憾的。
(1901)被扣工資有福氣·(微小說)
先知鳥(微小說)
昆明錦興苑觀光記
紅軍郭滴人筆下的瑤人瑤寨在哪裡?
他重走長徵路來過廣西全州,現在到達瀘定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