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見的花卉裡面,最香的莫過於桂花、蘭花和梔子花。桂花是喬木,它高大魁梧,一陣風吹來,它的香氣可以飄飛好幾裡地而不消散。
蘭花是草本植物,它原本是長在深山老林裡,或巖石縫隙和草莽中,人們不能輕易發現。只是偶爾聞到一陣一陣的暗香,才知道到了蘭花的領地。
最方便的要數梔子花了,它就在我們的身旁,只要是它開花,我們就能享受到它的馥鬱。因為它就長在田邊地頭,房前屋後,或院子裡的籬笆上。
在古代,人們多戴花,深巷明朝賣杏花,菊花須插滿頭歸,看唐代那些簪花仕女圖就知道的。而越到現代,女子的化妝打扮是重在美容而忽略戴花的。至於男子,是早就不蓄髮了。
但是梔子花就是一個例外。街上有人吆喝,早晨去市場買菜,就有人提著籃子賣剛摘下來的梔子花。這種鮮嫩的梔子花潔白如玉,芳香撲鼻。
梔子花是現在唯一可以佩戴的花,沒有人會笑話。戴在頭上,或者別在扣子眼裡,這個是很常見的。越是上了年紀的人越是喜歡,甚至有的男子漢也敢於在胸前口袋上插一朵。
說起這梔子花,它是我國自己固有的花,不像石榴花那樣是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的。所以在古詩詞裡,前人很早就歌詠過梔子花,下面我們就來舉幾個例子。
《詠梔子花》
素華偏可喜,的的半臨池。
疑為霜裹葉,復類雪封枝。
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
這首詩是南朝梁代蕭綱的作品,他是一個皇帝,但更是一個詩人。他的詩賦寫得非常好,留下了很多作品,被稱為宮體。
素華指梔子花潔白淡雅的顏色,它不像桃李那樣穠豔媚俗。枝椏上的花朵點綴在綠葉叢中,有一半向池塘裡懸掛著垂下去,像花的瀑布一樣。
這綠葉白花相間,放眼看去,還以為是秋霜包裹住了葉子,又好像是大雪覆蓋了枝椏。如果不仔細看,還真的容易產生那種錯覺。
太陽下山,日光斜照,梔子花上光影浮動;微風吹拂,梔子葉一開一合,這些都有無限的情趣。整首詩以動寫靜,表現了作者愛花愛美、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雨過山村》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
這是唐代詩人王建的作品,描寫的是下雨天路過山村的事情。如果我們在農村出生,或者在鄉下待過,對這種情形應該是很熟悉的。
原野上有三兩戶人家,在雨聲中傳來幾聲雞叫。一條小溪緩緩地流淌,翠竹掩映著泥土小路,上面歪斜的木板小橋發出輕微的晃動,有時還會傳來吱嘎的響聲。
婆媳兩個相互邀約著,她們一起去選育春蠶。一家人都沒有空閒時間,忙忙碌碌,庭院裡的梔子花自開自香,她們也只有抽空來欣賞一下。
這裡雖是寫的南朝,但和唐詩宋詞以致元曲裡的山村情景差不多。「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說的就是這種情形。
《梔子花》
抽白媲黃總稱才,誰遣山梔入畫來?
似為詩家少知己,杜陵吟罷不曾開。
這是明代詩人李東陽的作品。梔子花雖是冰肌雪膚,但也帶著輕輕的暈黃。白也好黃也好,都是俏麗的綽約風姿。
這麼高雅潔白的梔子花,是誰把它描摹到圖畫上來的呢?這裡既是讚揚花的美麗可愛,也可能是在指明這是一首題畫詩。
好像是在說,詩人從來就是清高脫俗狂放不羈的,這樣能夠理解他們的人當然就不多。但是梔子花和杜甫就是知心朋友,杜甫寫的「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已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古人是很有智慧的,為什麼取名梔子花呢?因為梔子花的花萼和果實黃梔子,就像古人喝酒的酒杯,還有六個稜。那酒杯古人就叫做「卮」。這個「卮」是個象形字,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形聲字「梔」。
自從屈原香草美人以喻君子以來,梔子花就聞名於世了。從混沌初開的古代,到現代化的今天,梔子花一路走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們只有從古人留下的詩詞裡,文字記載裡,去了解它的滄桑,了解曾經的寂寞和繁華。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