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帶頭宣傳垃圾分類,指導我們如何投放生活垃圾,我們都會在家裡把垃圾分好類,再拿到小區的定時點或誤時點投放。」近日,記者到廣州市番禺區市橋街怡樂社區採訪,一位阿姨很自豪地講述所在小區垃圾分類的成效。
在怡樂社區,每當夜幕降臨,有一支志願者隊伍,他們身穿綠色馬甲、手臂上戴著紅袖章,堅守在垃圾桶旁邊,指導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呼籲大家共同參與,自覺養成分類習慣。
2019年,番禺區將垃圾分類工作作為一項重大民生實事,實施黨建統領,區、鎮街、社區三級書記負責推動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狠抓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回收利用等關鍵環節,高標準全鏈條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目前,番禺區有2萬餘名在職黨員回到社區報到參與垃圾分類服務,516個小區已全部完成樓層撤桶任務,建成675個再生資源網站和253個便民回收網點,建設24個小型餐廚站,總處理能力達388噸/日。
特點:全鏈條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記者了解到,番禺區特別注重強化源頭減量,全力推進以「定時定點+分類投放」為主的垃圾分類模式。在全區建成675個再生資源網站和263個便民回收網點,實現垃圾從源量分流減量,連續三年資源回收率均超過40%。提升收運效能,全區配置38臺專業餐廚垃圾收運車,採取「定時定點定路線」的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和路線上收集餐廚垃圾,全程封密運輸至所在鎮街餐廚站,實現餐廚垃圾「專桶專運、專車專運、專線專運」一體化規範運行,有效防止「混收混運」。建好末端處置設施,在全區16個鎮街建設24個小型餐廚站,形成處理網點城鄉全覆蓋布局,總處理能力達388噸/日。建設火燒崗、凌邊、會江三大拆解中心,目前廢舊大件家具日處理能力最高可達1000張床墊。
此外,建設建築廢棄物消納場,引進綠化垃圾粉碎廠,建立工業廢布碎回收處理體系,聘請有資質的企業對低值物進行回收。鍾村街餐廚站入選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主辦的「垃圾分類示範案例」。
案例:番禺探索培育可供複製的經驗做法
在番禺區推動60個樣板小區、7條示範村和1個示範市場的創建工作,通過示範引領,串點成線、以點帶面,大力提升全區整體水平。
機團先行,實施最嚴考核機制。通過採取媒體曝光和納入績效考評等嚴厲措施在機關單位率先實施強制分類,強化公職人員帶頭作用,輻射帶動其餘行業積極參與。區檢查督導組每天滾動抽查,區長帶隊執法,副區長多次約談,全區形成強有力的震懾氛圍。
番禺區還注重因地制宜,深化社區精準分類。全面落實「定時投放」分類投放模式,堅決貫徹「一小區一方案」原則和社區「十二步」工作法,精準施策破解難題,把壓力轉為動力,把難點幹成亮點,通過示範引領大力提升全區整體水平,初步形成「黨建統領、居民自治、社區協調、物業參與、三級考核」格局。
推出雲山詩意城市精品小區,示範帶動其他小區對標推行。優化提升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鏈條體系,著力打造垃圾分類樣板小區。目前,該小區每日可分類餐廚垃圾750公斤,分類準確率為95%,每月減量餐廚垃圾約22.5噸,減量率達37%;推出了福景園小區和寶翠苑小區,為老舊小區注入新活力;推出了翡翠明庭、錦繡趣園、尚東嘉御、星匯社區,試點引進「網際網路+垃圾分類」模式。大龍街翡翠明庭通過智能識別投放者身份和分類投放準確性,實施積分兌換禮品獎勵機制;鍾村街錦繡趣園小區每月可分出餐廚垃圾21噸;尚東嘉御可通過人臉識別只能小谷圍街星匯社區減量率達到30%以上。
在番禺區祈福新邨重點探索解決特大混合型社區難題。祈福新邨內設27個小區,常住人口超15萬人,針對體量大情況,番禺區採取「網格化+定時定點」工作模式,將社區分成14個片區,設立192個投放點,全天候網格化管理,並積極組建外國志願者隊伍加強引導。該社區每天收運餐廚垃圾由原來的4噸增加至11噸。
同時,番禺區還注重城鄉統籌,同步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推出農村社區甘棠村,在該村建成一座具備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壓縮存放、廢氣除臭和統一運輸等「站點合一、功能完善」的壓縮中轉站,探索農村垃圾自行減量處理的工作模式,一年來,該村實現生活垃圾減量達700多噸。推出示範村新水坑村,該村實施定時定點上門收集模式,共設置誤時收集點8個、定時移動電瓶收集車17臺,並組建了一支24人的巡查隊伍每天分片包幹督導垃圾分類工作。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通訊員 王漢文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 肖桂來 通訊員 王漢文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