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

2020-12-27 新浪財經

原標題: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 來源: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上海報導

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不容忽視,「韌性城市」正在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場全球性的城市規劃與治理的創新運動。而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的衝擊,使得決策者更加關注「城市韌性」的概念和實踐。

城市抗風險能力亟待提升

「如果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城市本身能夠有非常韌性的響應,能夠實現非常快速的自我恢復。」在7月30日由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主辦的世界建築環境論壇(WBEF)中國峰會上,英國駐滬總領事 Chris Wood指出,全球化非常迅速。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已在世界蔓延,但依然可以看到城市化「有非常好的進程」,因此對於城市的規劃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與 Chris Wood一起,當日,逾400位房地產和建造行業的專業人士在此次峰會上探討韌性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道,希望能夠探索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RICS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Pierpaolo Franco認為:「當前全球創新和數位化轉型正在以各種方式顛覆行業發展和城市運營管理,包括智慧城市、5G、物聯網和房地產科技等新興科技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劉千偉指出,當今世界超過55%的全球人口聚集在城市,人類已進入城市的時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越來越集中,建築密度也越來越大,政治、經濟、環境領域的微小振蕩,足以產生蝴蝶效應,對於全球次序帶來深遠的影響。

劉千偉認為,此次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讓人們明白,各個城市需要加強合作與協調,並提升自身防疫的能力。其中,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應用管理等各個領域,應充分考慮各類安全風險、採取趨利避害的有效性行動,以建設可持續發展和安全韌性的城市——這是提升城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衝擊的重要手段。

據劉千偉透露,近年上海通過落實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基層體系檢察系統,通過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初步實現了「一網管全城」。在今年的疫情防護工作中,為應急狀態下的流行病學調查,病情監測聯防聯控,資源調度,信息共享等提供技術支撐,減輕基層負擔,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安全和韌性。

「今後我們還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升上海在安全生產防臺防汛和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在城市日常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監測管理能力。」劉千偉希望可以多措並舉,將上海建設成為生態韌性的城市。

商寫物業變身「城市安全守護者」

疫情衝擊之下,身處韌性城市中的樓宇管理者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在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該如何助力樓宇復甦的問題頗受關注。

萬科物業與戴德梁行合資公司執行長葉世源直言:「疫情給商業地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基本上是負面的」。但其也樂觀指出,疫情同時也給商業地產行業帶來了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讓商業樓宇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改變。

葉世源認為,通過此次疫情影響,能夠應對好這個公共突發事件的寫字樓的管理會更加受到客戶的認可。「現在看來,智能樓宇的管理包括安全的管理,未來很可能會為提供辦公樓的市場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也是一個新的趨勢。」 葉世源表示。

經此一「疫」,作為商業地產物業尤其是寫字樓物業的管理者被重新定義了角色:抗風險成為考驗能力的主要標準。

葉世源同時分析了商寫樓宇管理為韌性城市帶來的價值。其認為,商寫樓宇管理也應該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而在運營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來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我們覺得未來商寫樓宇的管理肯定是持久戰,需要商寫樓宇管理者一直保持危機意識,在抗擊風險過程當中要建立好自己的核心能力。」他說。

在葉世源看來,作為韌性城市下的商寫物業管理者需要一些核心能力,第一就是大範圍的資源拉通和調配;第二,充分利用智能化產品,提升效率;第三,統一的管理標準,而且這些標準應該是靈活面對不同的情況來調整落實;第四,至關重要的快速的應變能力;第五,在特殊情況下客戶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作為商業物業管理者,必須提供這樣的軟性服務。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

相關焦點

  • ...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25日舉行 聽院士、大咖暢談韌性城市
    隨著城市的快速建設和發展,其敏感性也加大了,如何提升城市的韌性,讓城市可持續發展?來這場論壇,聽聽院士和行業大咖怎麼說。10月25日,「2020韌性城市 第三屆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將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和線上同步舉行,屆時多位院士和數十位行業專家將展開交流,為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建設貢獻智慧。
  •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上海市建築學會2020年會 暨學術高峰...
    為了落實黨中央發展戰略的新要求,適應建築業發展的新需求,滿足建築人的時代新追求,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實踐》、長三角建築學會聯盟聯合主辦「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上海市建築學會2020年學術高峰論壇」。
  • 專家研討多災害作用下韌性城市建設關鍵技術—新聞—科學網
    來自全國各地城市規劃、建築科學和土木工程等領域多學科專家學者聚焦城市基礎設施安全與韌性城市的發展瓶頸與關鍵問題,深入研討城市基礎設施安全與韌性城市最新進展與前沿動向,凝練城市基礎設施安全與韌性城市關鍵基礎科學問題與技術需求。 與會專家提出建議,期望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築環境與基礎設施系統多學科融合研究,推動我國城市抗災韌性研究與韌性城市建設的深入發展。
  • 建「韌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
    本世紀初,韌性的理念被用於城市複雜系統——「韌性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2016年,第三屆聯合國住房與可持續城市發展大會將倡導「城市的生態與韌性」作為新城市議程的核心內容之一。「韌性城市」成為國際普遍認可的城市建設理念,「韌性城市」規劃的理念和策略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氣候變化應對與災害風險管理等領域。
  • 大咖齊聚2020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讓綠基建為城市的韌性賦能
    大咖齊聚2020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讓綠基建為城市的韌性賦能 2020年10月25日 22:52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 久久為功,建設韌性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求是》雜誌上發表題為《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重要文章中指出,要在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宜居城市、韌性城市、智能城市,建立高質量的城市生態系統和安全系統
  • 院士大師齊聚杭州 共話韌性宜居城市建設
    圖為大會主論壇現場本次兩場盛會分別以「補水汙染治理短板,促健康美麗城鄉建設」和「韌性宜居·健康活力」為主題,邀請了20多位院士大師,400多位城鎮水務和城市規劃領域的權威專家就如何緊扣人的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宜居城市」
  • 塑造韌性城市 提升城市自愈能力
    文/王克劍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不是個新詞,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涉及「韌性城市」的表述。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不少城市也開始積極加入到「韌性城市」建設中來。
  • 龍瀛: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 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召開 中外大咖研討韌性城市建設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杜燕)為期兩天的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在北京建築學院舉辦,邀請來自中外的建築界大咖聚焦首都規劃建設,研討韌性健康城市設計、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智慧城市技術應用等社會熱點問題,助推發揮城市設計作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不確定性風險,
  • 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未來城市規劃關注「韌性」
    地鐵站外未經開發的地塊要如何建設?這樣的「消極空間」在城市規劃設計師的手中,搖身一變,成了居民休閒的好去處。11月21日,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大會為「大設計師」參與的「小空間」改造項目頒出大獎。開幕式後,多位建築大咖圍繞此次大會主題「韌性城市·健康人居」展開探討。 記者了解到,此次大會將持續兩天。
  • 面對不確定性,韌性社區讓城市更美好
    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下簡稱「414會議」),明確提出加大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力度,推動惠民生、擴內需,老舊社區的改造可以在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早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切實保障城市安全要求。社區是城市風險管理的基本單元,老舊社區是城市安全的薄弱環節之一,我國社區層面的災害研究對老舊社區涉及較少。
  • 公園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瞭望東方周刊》2020年第20-21期封面文章《成都:公園城市示範區》中寫道: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人類進步的結晶。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
  • 仇保興:未來城市與韌性設計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無論是規劃、建設還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當前城市的發展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城市如果不安全,一切歸零。未來的城市發展,面臨的普遍問題大致有氣侯變化、環境危機以及各種極端事件的威脅。
  • 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這場會議上,多個西班牙城市代表來分享
    會場內,一面屏幕連接起中國和西班牙兩國主要城市代表,圍繞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展開交流與討論。當天,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西班牙中國理事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西班牙論壇地方合作線上特別會議召開。中國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西安市和西班牙馬德裡市、巴塞隆納市、瓦倫西亞市共7個城市代表出席會議並圍繞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建設等議題發言。
  • 適應「不確定」,城市如何有韌性
    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 宮田孝一:打造有發展韌性的城市能源系統
    宮田孝一  三井住友銀行董事長  宮田孝一表示,重慶想提高城市的發展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能源基礎設施將起到核心作用。  如何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宮田孝一認為,重慶可以把太陽能發電和電動汽車相結合,打造一套有韌性的新能源系統。為此,他還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將分散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網絡化,利用區塊鏈等IT技術進行調整,建立太陽能數字網格(SDG)系統。
  • 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
  • 從數字連雲港漸入佳境背後,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新模式
    二是,在政府數據運營方面,紫光雲公司推動促進高質發展、挖掘港城新模式,塑造服務型政府,積極幫助連雲港打造政務雲平臺消除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用新的科技模式創新,實現業務數據整合,形成數據、信息開放共享的局面,最終促進業務變革和城市的優化。
  • 從城市到農村:使用衛星影像實現可持續的城市規劃和發展
    這種快速的變化要求城市規劃人員確保有效的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衛星影像可提供城市信息,以支持城市、城市和土地規劃人員為可持續城市發展做出正確的決策。它允許進行詳細分析,以創建或更新地理信息系統(GIS)地圖,以及檢測和監視城鄉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