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模式:韌性城市規劃與建設 來源: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李貝貝 上海報導
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越來越不容忽視,「韌性城市」正在從一個概念變成一場全球性的城市規劃與治理的創新運動。而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社會和經濟帶來的衝擊,使得決策者更加關注「城市韌性」的概念和實踐。
城市抗風險能力亟待提升
「如果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城市本身能夠有非常韌性的響應,能夠實現非常快速的自我恢復。」在7月30日由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主辦的世界建築環境論壇(WBEF)中國峰會上,英國駐滬總領事 Chris Wood指出,全球化非常迅速。儘管新冠肺炎疫情已在世界蔓延,但依然可以看到城市化「有非常好的進程」,因此對於城市的規劃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與 Chris Wood一起,當日,逾400位房地產和建造行業的專業人士在此次峰會上探討韌性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道,希望能夠探索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RICS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Pierpaolo Franco認為:「當前全球創新和數位化轉型正在以各種方式顛覆行業發展和城市運營管理,包括智慧城市、5G、物聯網和房地產科技等新興科技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劉千偉指出,當今世界超過55%的全球人口聚集在城市,人類已進入城市的時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越來越集中,建築密度也越來越大,政治、經濟、環境領域的微小振蕩,足以產生蝴蝶效應,對於全球次序帶來深遠的影響。
劉千偉認為,此次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讓人們明白,各個城市需要加強合作與協調,並提升自身防疫的能力。其中,在城市規劃建設和應用管理等各個領域,應充分考慮各類安全風險、採取趨利避害的有效性行動,以建設可持續發展和安全韌性的城市——這是提升城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衝擊的重要手段。
據劉千偉透露,近年上海通過落實政府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基層體系檢察系統,通過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等領域22家單位、33個專題應用,初步實現了「一網管全城」。在今年的疫情防護工作中,為應急狀態下的流行病學調查,病情監測聯防聯控,資源調度,信息共享等提供技術支撐,減輕基層負擔,有效提高了城市的安全和韌性。
「今後我們還將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提升上海在安全生產防臺防汛和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在城市日常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監測管理能力。」劉千偉希望可以多措並舉,將上海建設成為生態韌性的城市。
商寫物業變身「城市安全守護者」
疫情衝擊之下,身處韌性城市中的樓宇管理者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在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該如何助力樓宇復甦的問題頗受關注。
萬科物業與戴德梁行合資公司執行長葉世源直言:「疫情給商業地產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且基本上是負面的」。但其也樂觀指出,疫情同時也給商業地產行業帶來了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讓商業樓宇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改變。
葉世源認為,通過此次疫情影響,能夠應對好這個公共突發事件的寫字樓的管理會更加受到客戶的認可。「現在看來,智能樓宇的管理包括安全的管理,未來很可能會為提供辦公樓的市場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也是一個新的趨勢。」 葉世源表示。
經此一「疫」,作為商業地產物業尤其是寫字樓物業的管理者被重新定義了角色:抗風險成為考驗能力的主要標準。
葉世源同時分析了商寫樓宇管理為韌性城市帶來的價值。其認為,商寫樓宇管理也應該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而在運營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來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事件?「我們覺得未來商寫樓宇的管理肯定是持久戰,需要商寫樓宇管理者一直保持危機意識,在抗擊風險過程當中要建立好自己的核心能力。」他說。
在葉世源看來,作為韌性城市下的商寫物業管理者需要一些核心能力,第一就是大範圍的資源拉通和調配;第二,充分利用智能化產品,提升效率;第三,統一的管理標準,而且這些標準應該是靈活面對不同的情況來調整落實;第四,至關重要的快速的應變能力;第五,在特殊情況下客戶有很多特殊的要求。作為商業物業管理者,必須提供這樣的軟性服務。
責任編輯:張蓓 主編:張豫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