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疫情,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多變,曾經堵車的城市公路也變得冷清了很多,城市如何讓人們的生命更美好,如何讓建築更好地讚美生命?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社區在疫情期間體現出了鮮明的存在感,以社區為防控單元的機制體現出了重要作用,同時社區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也可以在經濟發揮重要作用。
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增 「六保」的要求,首要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下簡稱「414會議」),明確提出加大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力度,推動惠民生、擴內需,老舊社區的改造可以在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早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切實保障城市安全要求。社區是城市風險管理的基本單元,老舊社區是城市安全的薄弱環節之一,我國社區層面的災害研究對老舊社區涉及較少。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老舊社區的災害風險更為突出。而基於韌性理論的老舊社區升級改進,可以讓城市更加煥發活力。
韌性讓小區煥發生機
什麼是韌性?「韌性」源於物理學,用以描述材料恢復形變的能 力。20世紀50至80年代,西方心理學廣泛應用 「韌性」研究精神創傷的恢復情況。自1973年 Holling首次將「韌性」思想納入生態系統研究以來, 「 Resilience"逐步被應用於與人類社區、社會系統相 關的各類學科和領域中。Mileti首次提出「災害 韌性社區(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ty)"的概念,隨後,Adger、Bruneau、UNSIDR 和 CARR1 等學者和 組織進一步豐富了「社區韌性」的內涵和外延"切。 同時,多樣化的社區韌性評價模型和韌性提升策略 不斷湧現城市研究者將韌性理論應用在城市防災領域,提出了「韌性城市」和「韌性社區」等概念。基於韌性理論的社區災害研究旨要求社區具有較低的易損性,即災害的發生不易對社區造成破壞;較高的可恢復性,即災害發生後社區易恢復或修復。通過在「防抗避救」不同階段對老舊社區災害危險性、脆弱性、暴露性和可恢復力的評價和優化,降低老舊社區的災害易損性,提升老舊社區的可恢復性,達到提升老舊社區災害韌性的目的。
與此同時,針對傳統風險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優化提升受災系統韌性的研究和實踐受到廣泛重視°。 民政部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2000)中將社區界定為「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 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其中,地域範 圍通常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後做了規模調整的居 民委員會轄區」。在危機情境下,富有韌性的社區及其成員能夠通過自組織、資源創新性利用等方 式,主動適應各種外部衝擊及新環境條件。韌性並非社區要達到的某種最終狀態,而是社區固有的一 種能力或屬性,貫穿社區全生命周期。同時,社區 韌性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態的,能夠通過引導、建 設以及成員的學習、積累實現可持續提升。關於韌性城市的概念,有一個從海外發展到國內的過程,2011年在成都市長會上為了建更好的城市,針對這十大內容提出了韌性城市的口號。在2015年《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裡面提到了韌性,這是從國際到國內的一個發展過程。
從日本的經驗看韌性社區可以帶來什麼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海嘯、地震等問題常常困擾著日本,在災後重建、提升社 區防災能力方面積累 了豐富的經驗 ,值得深入研究。日本的 「 社區營造」自 2o世紀 6 O年代誕生以 來,改變了公眾參與的方式,將 「 市民參與」轉變為 「 市民主體」,在城市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出應對 不同社會課題的特徵 。伴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城 市防災規劃已經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作為城市的組成單元,從社區層面人手,制定防 災社區計劃 ,對社區的危險源進行治理 ,對道路和建 築環境進行整治,增設防災空間和各類防災設施,可 以提升社區空間的綜合防災能力 。到了2o世紀末,社區營造已經成為日本城市發展和治理的重要措施。1 995年 ,日本發生 了 「 阪神大地 震」 ,在政府支持 、社區參與、專家協助下建立了具有抗災能力的韌性社區,進一步拓展了社區營造的內涵和社區發展的方向。韌性社區包含硬性和軟性兩個層面的內容,具 體包括社區的社會韌性、環境韌性、制度韌性和個體 韌性四個方面,其建設按照災害管理系統中準備、應變、恢復和減災的循環優勢預防模式 ,從硬體設施的建設與配置、軟性環境的韌性提升著手,完成社區災前預防準備、災時應急和災後有序重建 3個階段的建設工作。其中,社會韌性建設主要包括應對社區老齡化等 社會 問題 ,在社 區引入年輕人群 ,提升社 區自救 能力等 ;環境韌性 建設主要包括 防災空間、逃生路線、避 難據點 、應變管理中心和防災設施的建設,以及災後 防災型住宅 的規劃 ;制度韌性建設主 要包括構建多元 的社 區建設機 制 ,鼓勵 社區團體、社區居民、專家團隊和社會 組織參與到社區營造建設中;個體韌性 建設主要包括社 區居民對於防災知識的宣傳和災後自救能力的提升。通過政策和制度的引導,促進政府、專家團隊、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共同合作進行社區 營造, 創造自助、互助、公助的社會風尚,建設社區救災空 間,完善社 區應對災害的能力,以提升社 區韌性。
日本 應 對災 害 和建 設 韌性 社 區 的 經驗是從頻繁的大規模 自然災害中汲取的,在經歷了各大災害後,日本不斷完善應對災害的政策和法律,並制定了相 關防災計劃 。日本的防災建設經 歷了災 後應急基本法制建設、災害預防體制建設、全面提升社會韌性 3個階段,其建設重點也經歷 了從政策控制到政策引導 ,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參與 ,從環境強化到韌性社區的轉變。隨著韌性社區 建設的實踐不斷豐富 ,韌性社區概念逐 漸成熟 。
韌性社區的概念在中國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現在已經進入了社會學家貝克稱的「高風險時代」,各類意外的風險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其次,將老舊社區改造,提升社區的韌性能力,將老舊社區改造成韌性社區有著重大的意義,首先是可以擴大就業,通過投資以老舊社區改造為支點,完善社區配套,構建完整社區,通過這些地方政府牽頭的項目創造數量大、快速兌現、穩健、長期、可預期、可統計的就業崗位。通過社區的改造繁榮社區周邊的配置,從而可以使社區周邊形成更多的周邊商業,刺激消費。投資本身是拉動經濟最好的辦法之一,但是投資的邊際效率也很重要,過去說到投資就是「鐵公基」,在大量的路橋上的投資使得中國的經濟效率提升,但是過度的投資就會降低投資效率,而目前老舊社區還在中國城市大量存在,老舊社區的改造可以改變周邊環境,使得城市的環境更加優化,城市的活力進一步提升,大城市的土地資源十分緊缺,老舊社區的改造也可以提升土地的承載率,使得土地能夠進一步集約化運用。老舊社區改造運營商築福集團對老舊社區改造成韌性城市的經濟效益進行測算,這是基於築福集團從2011年至2019年共計完成老舊社區改造面積1690萬㎡的豐富經驗得出的。根據工程量及工作流程推算,築福得出一系列老舊社區改造相關就業數據:每1萬㎡的改造可在當地創造直接就業200人(工人)。可在當地創造管理類崗位就業30人(幹部)。可在當地創造生活後勤支持類崗位就業30人。按工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就業6個月;幹部人均月工資4000元,就業8個月計算,每1萬㎡的改造可在6-8個月內為當地創造直接就業收入510萬元,直接間接惠及家庭近千。可在項目進行期間帶動周邊餐飲服務類營業收入平均每月消費增長35%左右。可直接對當地的稅收和就業指標帶來明顯的提升。
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築福人
在國內已經有著很多專業的老舊社區進行韌性化改造的探索者,中國有著大量的老舊小區,尤其是中國城市正在從生產型城市向消費型城市發展,早期的很多老舊社區往往都有著不同的風格,和現在的風格已經不太相同,而老舊社區的改造是一個技術活動,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專業化團隊,築福集團就是老舊社區改造的專家團隊之一, 築福集團的前身是1999年創立的築福建科院,歷經20年打造既有建築造投資服務集團,業務涉及老舊社區改造、房屋安全管理、建築鑑定加固EPC、韌性城市評估等,集團現已成為城市更新投資智慧運營服務平臺,尤其在老舊社區改造上築福集團創立了驚人的業績,完成了1000個老舊社區的改造。
從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參與了全國的校園安全工程開始,築福集團參與了中國中小學的安全加固工程隨後參與了北京老舊社區改造一系列重大工程,這些數字可以讓人們對築福集團的實力有更深入了解。截至2020年,築福集團已完成超過1000個老舊社區的系統改造,涉及3366棟住宅樓,累積改造面積超過1600萬平米,惠及30萬戶居民。加裝電梯完成了1000部 。2020年6月23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韌性城市專項公益基金聯合築福集團聯合推出的「韌性城市百城公益巡講會」公益項目在京正式啟動。該項目的主旨是:協助地方政府設計和制定以韌性社區建設為目標的老舊社區改造的可實施方案、協助地方政府打造韌性社區示範項目以及導入韌性社區基層治理理念。築福集團希望通過這個項目,讓各大城市對韌性城市和老舊社區改造有更深入了解,為疫後中國經濟的發展發揮作用。
一場疫情,讓人們更加懷念城市的煙火氣息,作家雅各布斯的《 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指出,城市需要具有微觀上的活力,而老舊社區的改造可以讓老舊社區的活力得以激發,提升社區的安全性和宜居性。社區的變身往往帶給人巨大的驚喜,比如生產園區變身文創園區,而老舊社區的改造也同樣有著巨大的空間,一個看上去暮氣沉沉的社區,可能通過改造變成一個時尚酷炫的地方。面對疫後的重建,城市化仍然在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社區改造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