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一詞現今已成為社會和社區治理領域中的新概念,即「韌性」關注的是長期的能力建設,而不是短期的應急屬性。從這個意義上看,社區「韌性」應該是指一個社區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包括在各種危機中基本維持原有功能及迅速應對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具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地實踐。
根據有關專家學者對社區「韌性」的理解,富有「韌性」的社區應該能夠接受並能處理由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或者為居民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也就是社區有足夠的「抗逆力」來應對外部壓力,在此基礎上,發揮社區優勢,注重居民的集體參與,形成社區自治的良好局面。基於對「韌性」社區評估指標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持續進行社區「韌性」的建設。
加強社區的資本韌性建設。這裡的資本主要指人力資本,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社區的很多工作都將無法有效開展,尤其是像我國這樣對於基層社區比較「依賴」的國家,更應重視社區人力資本建設。可以通過適當培育社區的志願者組織,如採取「公益創投」的形式促進志願者組織的成立,同時對這些組織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靈活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人力資本緊缺的問題。當然,從另一種角度看,增加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擴大社區工作者隊伍,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完善社區的設施韌性建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社區在防疫物資非常緊缺的情況下,社區工作者依然衝在前面,這體現出社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但如果能有足夠的物質和設施保障,將會使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順利有效。因此,在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仍然要加大對社區的財力投入,完善社區的各種設施設備。需要注意的是這不僅是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而應該是形成一種思維,即「凡事未雨綢繆」,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把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軟硬體設施都準備齊全,即提高社區有足夠的「抗逆力」來應對外部壓力,才能真正實現「凡事預則立」。
提升社區的組織韌性建設。組織韌性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可以發動熱心居民、黨員、志願者等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黨的十九大指出,「團結動員群眾」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發揮堅強戰鬥堡壘作用的重要維度,但隨著個人追求的日益多樣化、社區人口流動的頻率不斷加大,基層社區在組織和動員方面面臨著很大挑戰。為此,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察民情、懂民意,真正站在居民的立場為民服務,才能贏得民心;二是提升居民的集體意識,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居民多為社區考慮、多為鄰裡著想,形成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社區氛圍。
促進社區的治理韌性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與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在後疫情時期,更應該理順社區各組織間的關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除此,還應該設立專門的社區應急管理機構,在治理理念、機構功能和角色分工等方面進行細緻地規劃和部署,才能保證未來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時有一定的制度支持。
毫無疑問,在這次疫情中,社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卻從不同層面彰顯了社區「韌性」不足的問題。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基層社區的作用,需要從不同側面逐步提升和進一步加強社區的「韌性」,才能建設新時代的「美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