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須加強「韌性」建設

2020-12-27 中國法院網
 

  「韌性」一詞現今已成為社會和社區治理領域中的新概念,即「韌性」關注的是長期的能力建設,而不是短期的應急屬性。從這個意義上看,社區「韌性」應該是指一個社區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包括在各種危機中基本維持原有功能及迅速應對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具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地實踐。

  根據有關專家學者對社區「韌性」的理解,富有「韌性」的社區應該能夠接受並能處理由突發事件帶來的損失或者為居民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也就是社區有足夠的「抗逆力」來應對外部壓力,在此基礎上,發揮社區優勢,注重居民的集體參與,形成社區自治的良好局面。基於對「韌性」社區評估指標的理解和把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持續進行社區「韌性」的建設。

  加強社區的資本韌性建設。這裡的資本主要指人力資本,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社區的很多工作都將無法有效開展,尤其是像我國這樣對於基層社區比較「依賴」的國家,更應重視社區人力資本建設。可以通過適當培育社區的志願者組織,如採取「公益創投」的形式促進志願者組織的成立,同時對這些組織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具備靈活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區人力資本緊缺的問題。當然,從另一種角度看,增加社區工作人員數量,擴大社區工作者隊伍,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完善社區的設施韌性建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社區在防疫物資非常緊缺的情況下,社區工作者依然衝在前面,這體現出社區工作者的奉獻精神,但如果能有足夠的物質和設施保障,將會使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順利有效。因此,在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仍然要加大對社區的財力投入,完善社區的各種設施設備。需要注意的是這不僅是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而應該是形成一種思維,即「凡事未雨綢繆」,把準備工作做在前面,把應對各種危機事件的軟硬體設施都準備齊全,即提高社區有足夠的「抗逆力」來應對外部壓力,才能真正實現「凡事預則立」。

  提升社區的組織韌性建設。組織韌性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可以發動熱心居民、黨員、志願者等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黨的十九大指出,「團結動員群眾」是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發揮堅強戰鬥堡壘作用的重要維度,但隨著個人追求的日益多樣化、社區人口流動的頻率不斷加大,基層社區在組織和動員方面面臨著很大挑戰。為此,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察民情、懂民意,真正站在居民的立場為民服務,才能贏得民心;二是提升居民的集體意識,通過各種教育活動,使居民多為社區考慮、多為鄰裡著想,形成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社區氛圍。

  促進社區的治理韌性建設。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積極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節與居民自治的良好局面。在後疫情時期,更應該理順社區各組織間的關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體制。除此,還應該設立專門的社區應急管理機構,在治理理念、機構功能和角色分工等方面進行細緻地規劃和部署,才能保證未來應對和處理突發事件時有一定的制度支持。

  毫無疑問,在這次疫情中,社區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卻從不同層面彰顯了社區「韌性」不足的問題。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要求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基層社區的作用,需要從不同側面逐步提升和進一步加強社區的「韌性」,才能建設新時代的「美好社區」。


 

相關焦點

  • 基於風險治理能力提升的韌性社區建設
    此次疫情極大地衝擊了我們的城市,疫情防控的大戰大考像一面鏡子,既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和城市治理的優勢,也暴露了某些有待加強的弱項短板。我們的城市治理經此考驗,必然要進行深度的反思和學習,也讓我們的城市治理有了更明確的發展目標。在受到災難打擊時,社區中的人們如何有效地保障生命和財產安全,在社區中實現「自治」「互助」「協作」,共同維護共同體的秩序和安全成為建立韌性社區的重要一環。
  • 光明日報刊文:建設「韌性社區」補齊社會治理短板
    韌性社區就是以社區共同行動為基礎,能連結內外資源、有效抵禦災害與風險,並從有害影響中恢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動社區。2002年,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將「韌性」概念引入城市建設與防災減災領域。2016年聯合國召開第三次人類居住會議,構建有韌性人類居住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 成都金牛創建韌性社區 助力社區治理
    人民網成都7月10日電 (王軍)一場疫情對社區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升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促進社區多元參與?成都市金牛區民政局探索引入「韌性社區」概念,使社區在面對各類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能夠充分組織內外部資源對危機做出積極響應,助推社區治理進程。
  • 疫情「大考」下,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建設「韌性社區」
    自2013年起,在「關愛桂城」建設督導委員會指導下,桂城街道「社工學院」推出桂城街道社會組織培育計劃。通過制定系列社會組織成長扶持措施和開展系列培訓課程,推動各社會組織關注自身專業能力建設,實現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 建設韌性社區 築牢城市生命體的制度「防洪堤」
    探討如何進一步紮好城市生命的制度「防洪堤」,是疫情防控後半場要審慎思考的重要命題之一,也是提升城市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韌性社區是提升城市生命體風險應對能力的基礎節點  作為統一的「生命體」,城市由無數社區組成。
  • 加強「三長」隊伍建設 提升社區治理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加強「三長」隊伍建設,2020年12月16日下午,寬城區柳影街道新興路社區在精神文明實踐站召開了「加強三長隊伍建設」工作會議。 通過相互學習,提升「三長」隊伍的整體建設水平。積極宣傳街道、社區的重大方針政策。將面上廣泛宣傳延伸至入戶當面宣傳,通過動員和溝通使各社區居民深刻認識與理解街道、社區的一系列決策部署。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收集居民利益訴求。
  • 台州:路橋打造「韌性社區」完善基層治理
    反觀來之不易的戰「疫」成果,讓路橋區看到了加強「韌性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效抵禦災害與風險,並從有害影響中迅速恢復起來,是一劑補足治理短板的「良藥」。身兼數職同治理來自河南的陳大姐夫婦是拋光工序上的老手,經老鄉介紹來到橫街鎮坦田村找工作,「今年受疫情影響,從老家出來得晚,找工作這事不能再耽擱下去了。」
  • 新活力、新思路:韌性社區建設為老舊小區改造「開方」
    6月23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韌性城市專項公益基金聯合築福集團聯合推出的「韌性社區百城公益巡講會」公益項目在京正式啟動。通過介紹「打造韌性社區,創造社區就業」的可落地、可持續、統籌兼顧的方案,旨在協助地方政府設計和制定以韌性社區建設為目標的老舊小區改造的可實施方案、協助地方政府打造韌性社區示範項目以及導入韌性社區基層治理理念。
  • 用韌性社區建設抵禦「灰犀牛」事件的傷害
    從國家,到地區,乃至社區,每一個層面的社群在面對風險時都需要一定的「韌性」方可對抗並進一步復甦。建設韌性社區,就是抵禦此類風險、增強社會整體風險抗擊打能力的一種新途徑。針對韌性社區相關概念和建設情況,本刊記者連線了築福集團董事長董有。「灰犀牛」這一概念,出自2007年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所著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它比喻那些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 曹志剛:參與韌性社區建設,社會組織需從「自發」走向「自覺」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整個社會治理能力,尤其是基層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考驗。身處我國疫情震中武漢市的曹志剛,從現代社會發展的維度,反思社會組織在抗疫中存在的問題。「目前整個國家社會的運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現代社會需要發展的其它維度在有意或者無意的被忽略。」
  • 面對不確定性,韌性社區讓城市更美好
    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下簡稱「414會議」),明確提出加大城鎮老舊社區改造力度,推動惠民生、擴內需,老舊社區的改造可以在經濟發展和民生福利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早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切實保障城市安全要求。社區是城市風險管理的基本單元,老舊社區是城市安全的薄弱環節之一,我國社區層面的災害研究對老舊社區涉及較少。
  • 河北:加強社區治理 建立物業服務「黑名單」制度
    人民網石家莊12月11日電 (祝龍超)從今天上午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河北省理順物業管理體制機制 加強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河北省將從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民生服務、物業管理、智慧社區五個方面對城市社區管理服務進行統一規範,實現社區治理與物業服務管理全覆蓋。
  • 「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既是「抗疫」的一線陣地,又是人們生活的棲居之地,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社區安全。在風險社會之中、在接受疫情考驗之後,應該如何建設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社區?從概念上來看,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有效應對和抵禦各類自然災害、風險,從中快速恢復起來。
  • 「十四五」 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在風險社會之中、在接受疫情考驗之後,應該如何建設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社區? 從概念上來看,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有效應對和抵禦各類自然災害、風險,從中快速恢復起來。目前的韌性城市更多針對的是海岸線城市、地震帶城市以及其它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威脅的城市,對於其它類型的城市、其它類型的風險則缺乏相應的重視。
  •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加強風險防控 建設韌性城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何德旭今日在《中國城市營銷發展報告(2020):構築城市品牌韌性》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疫情帶來了很多方面的反思,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怎樣提升城市韌性的問題。 一般理解,韌性城市指的是能夠憑藉自身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且合理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復和重建的城市,韌性城市具有很強的自我平衡能力、自我修復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韌性城市,要求各地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
  • 基於公共空間建設的社區治理
    當前,如何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制度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效能,是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課題。   從現實來看,當前我國社區治理中,普遍面臨居民參與比例低[1]、參與方式的原子化[2]、居民之間以及居民與其他治理主體之間往往由於缺乏有效的溝通而難以達成共識與合作[3]等問題。
  • 韌性治理: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新方向
    風險管理的任務是風險的預測和控制,重點是主動預防風險,通過加強源頭治理,消滅或減少風險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減少風險造成的損失。韌性治理主要強調系統能主動維持和提升調適能力,來有效對抗外部對系統整體的衝擊,並在事後迅速再生治理功能。  長期以來,危機應對和風險管理理念在實踐中受到更多重視。
  • 龍瀛: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 ...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
    日前,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發出通知,印發《關於進一步夯實社會治理基礎提升城市社區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全省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  3.建好用好覆蓋廣泛、集約高效的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縣(市、區)有關部門要把服務窗口下移到街道社區;加強黨群服務中心規範化建設,統一規範黨群服務中心標識,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完善工作保障和運行機制,真正把黨群服務中心建設成為黨領導城市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 騰訊發布WeCity未來城市2.0白皮書 ——打造「系統韌性」,兼顧治理...
    但同時,疫情也促使業界開始正視不確定性給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帶來的影響,並重新思考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與模式。後疫情時代的城市將會繼續承載多元社會功能,而環境條件也會日益錯綜複雜。面對這樣的經濟社會趨勢,預測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通過「數字優先」布局高效的基礎設施和連接能力,構建系統韌性,才是長期內最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