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 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2020-12-27 騰訊網

日前,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新發展階段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可以看到,安全問題被置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來源 | 人民論壇雜誌及人民論壇網(rmltwz)

作者|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南開大學中國政府與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研究員 吳曉林

城市社區存在哪些風險?

風險是城市社會的常態。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人造系統」,是兼具「正面性與負面性」的連續體,在「空間、經濟、社會和組織」四個維度都面臨各類風險。現代城市成功地將風險隱藏在高樓林立的空間、資本集聚的經濟發展、機動便利的交通運輸和不斷更新迭代的技術工具之中,加上人口的大規模集聚,城市風險一旦發生,便可能達到難以控制的能級。

各類自然災害風險會直接影響城鄉社區,給社區帶來難以抵禦的挑戰。根據自然資源部地質調查局環境監測院發布的《2019年全國地質災害通報》顯示,全國在2019年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6181起,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蹤、7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7.7億元。與2018年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加108.4%、100.0%和88.4%。在2020年上半年,全國多地遭遇了低溫冷凍、雪災、風雹、乾旱、洪澇、地震、地質等自然災害,對民生和經濟直接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

在日常生活中,社區同樣面臨各類風險。調查顯示,在社區生活中,遭遇過電梯事故的居民比例達到46.5%,住處遭遇偷盜的比例達18.4%,遭遇交通事故的佔17.6%,遭遇自然災害的佔14.5%,在小區內經歷威脅或打架的佔11.8%。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和擴展,使得社區居民對社會風險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激發了人們對風險的感知。

在一些地區,還存在「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現象。例如一些城市出現過危化品倉庫爆炸、天然氣管道爆炸、地鐵施工導致路面塌陷等風險,導致周圍小區住宅受到不同程度損害;還有一些城市小區地下水管爆裂,住宅樓地基長期被積水浸泡,導致樓房坍塌和人員傷亡,等等。就普遍的情況來看,自1998年我國住房商品化改革以來,早期建設的一些住宅已經進入「養老期」,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住宅小區進入高風險的「保養期」,公共設施老化、房屋內外牆面容易脫落,面臨更多的風險,勢必要引起重視。

目前社區風險管理暴露的問題?

一是社區缺乏應對風險的專業性。社區應急預案對於風險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在調查中,有42.11%的社區此前沒有應急管理預案。有的社區儘管制定了應急預案,但缺乏結合本社區實際的細則。社區應急演練對於實際的風險防控效果明顯,參加過社區應急演練的居民反映對風險防控有效的達到75.2%。但是,此前參加過關於疾病、災害等防治演練的居民比例僅有17.4%,社區工作者和物業公司也缺乏專業的風險防控指導。

二是社區應對風險的工作網絡有待完善。一方面,不少社區的風險應對工作片面依賴社區幹部,社區居民參與不足,「幹部幹、群眾看」的現象比較突出。在突發的風險防控工作中,社區幹部管理任務繁重,還可能因相關工作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支持,遭遇「不聽勸阻」「質疑是否有權、是否合法」等質疑和阻礙。另一方面,社區缺乏群眾參與應對風險的平臺,沒有統一的宣傳渠道和平臺。在風險防範工作中,往往出現居民接受度低、居民骨幹未能被有效組織和整合的問題。

三是社區的應急物資儲備缺乏。我國社區一般不掌握應急儲備物資,由政府部門掌握的應急儲備,也往往注重糧食、帳篷、棉被等自然災害發生後所需的物資,醫療物資儲備基本空白。一些社區的風險應急壓力導向物業公司,導致物業管理成本急劇上升。且物業公司未被納入應急資源調配渠道,沒有穩定有效的防疫物資調配,無法保障一線人員的人身安全和防疫工作效果。

「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指出,「切實把安全發展作為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會治理格局」「完善城市社區安全網格化工作體系,強化末梢管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社區既是「抗疫」的一線陣地,又是人們生活的棲居之地,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社區安全。在風險社會之中、在接受疫情考驗之後,應該如何建設一個安全、有韌性的社區?

從概念上來看,韌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夠有效應對和抵禦各類自然災害、風險,從中快速恢復起來。目前的韌性城市更多針對的是海岸線城市、地震帶城市以及其它容易遭受自然災害威脅的城市,對於其它類型的城市、其它類型的風險則缺乏相應的重視。韌性社區建設是城市安全和社會建設的一個單元,是國家應急管理思維結構轉變的一個支點,也是韌性城市建設的有效尺度。也即,韌性城市建設需要落實到韌性社區中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有必要將韌性理念引入到社區建設中來,將「韌性城市建設」和「韌性社區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

第一,建好社區生活圈,提升社區的空間韌性。我國社區有著明確的界線和組織體系,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就社區而言社區」面臨著內生性不足和資源受限的困難,一個社區很難依靠自身力量完成韌性空間建設,更何況,受制於發展階段和政策所限,有些社區本身設施老化、空間狹小、充滿風險。可能的思路是引入「社區生活圈」的概念,既關照小區內空間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又關照小區附近空間的「風險分散」。社區內的建築空間本身要堅固安全,社區生活圈中要有應對風險的多樣性「依附空間」,要有避災避難空間、物質儲備空間,儲備必要的急救、醫療、食品等應急資源,保障關係民生的米袋子、菜籃子,維持社區在風險防控期間的交通、通訊、能源等基本運營能力,以此確保風險發生初期有相應的「抗逆力」。

第二,完善治理體系,提升社區的制度韌性。首先,建構韌性社區的權責體系,將以往「單災種導向」「分門別類、各負其責」的部門協調融入應急管理組織架構中,擬定綜合應急管理體系工作職責,細化各主體在基層應急中的職責清單與合作機制。其次,多維度提高社區的預防能力,推出災害保險、預警系統、應急預案、應急中心、救援培訓等系統政策,增加社區安全教育、應急演練等環節。再次,構建「全周期管理機制」,構建社區風險評估、監測和預警體系,通過社區自身和第三方評估形成風險地圖,摸清社區內資源稟賦、人口結構、空間布局等情況,通過大數據和「吹哨人」等方式持續收集、監測社區風險;分類制定並實施社區風險防控策略和預案,遇到風險迅速形成「風險響應工作網絡」、啟動應急預案,根據風險嚴重程度轉入不同的應急狀態;落實政府、市場、社區和居民責任,形成協同治理的網絡,組織好信息通報、群眾參與、資源保障和困難幫扶等工作。

第三,築牢自我服務基礎,提升社區的自治韌性。居民對於發生在社區的風險有直接的感知,也最了解風險的需求,這就需要提升居民的適應能力、自我服務能力和連接內外資源的能力。首先,有必要培養具備領導力和影響力的社區組織者,增強社區在突發事件中的組織作用和動員能力,減少對上級指令與決策的過度依賴;其次,加強社區風險災害預防演練,提高居民的安全與應急意識,調動居民的積極性,強化對專業社會組織的支持,構建社區組織協調、居民積極參與、彼此聯結、共同工作、風險共擔的社區社會網絡,將社區整合成一個良好的循環體系;最後,藉助智慧治理平臺,及時匯集更新居民、志願者、社會組織、物業、商家及企業等主體的資源信息和需求信息,並在危機時期為社區應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上文略有刪減

選自 | 《人民論壇》10月中

原標題 | 城市社區如何變得更有韌性

新媒體編輯 | 王思楠

原文責編 | 李丹妮(見習)

相關焦點

  • 「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日前,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新發展階段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可以看到,安全問題被置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中,城市公共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十四五」時期需要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視。那麼,目前的城市社區風險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 面對不確定性,韌性社區讓城市更美好
    2020年是不平凡的疫情,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讓人們意識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多變,曾經堵車的城市公路也變得冷清了很多,城市如何讓人們的生命更美好,如何讓建築更好地讚美生命?同時,多樣化的社區韌性評價模型和韌性提升策略 不斷湧現城市研究者將韌性理論應用在城市防災領域,提出了「韌性城市」和「韌性社區」等概念。基於韌性理論的社區災害研究旨要求社區具有較低的易損性,即災害的發生不易對社區造成破壞;較高的可恢復性,即災害發生後社區易恢復或修復。
  • 適應「不確定」,城市如何有韌性
    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 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
  • 馮遠委員: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 建設韌性社區 築牢城市生命體的制度「防洪堤」
    尤其是對於城市化水平已經突破60%的中國社會而言,城市不再僅僅是某種空間類型名詞,更是關乎國家總體安全的關鍵板塊。探討如何進一步紮好城市生命的制度「防洪堤」,是疫情防控後半場要審慎思考的重要命題之一,也是提升城市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 浙江如何打造「韌性城市」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這一適應不確定性的新方式,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城市?
  • 「十四五」時期垃圾分類的機遇與展望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垃圾分類如何再上一個臺階,環衛行業有哪些機遇?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垃圾分類如何再上一個臺階,環衛行業有哪些機遇?
  • 成都「十四五」目標:在高質量發展中衝向世界城市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導「十四五」時期,成都決定向「世界城市」發起全面衝刺。這是2020年12月27日,《中共成都市委關於制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簡稱: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透露的信息。
  • 龍瀛: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 注重社區防控,塑造健康「韌性城市」
    城市由許許多多個社區組成,多元化的社區構成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在昨天舉行的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場暨全球城市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企業從業者以「提升社區和城市品質」為主題各抒己見。  社區的價值逐漸凸顯  社區的價值,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成為人們格外關注的焦點。
  • 用韌性社區建設抵禦「灰犀牛」事件的傷害
    韌性社區如何定義縱觀全球,疫情的全面控制還未見曙光,中國卻以迅速準確的回應和有效的組織能力減少了大量潛在損失。築福集團董事長董有認為,無論是在疫情期間的應對情況還是在後疫情時期的恢復情況,不同國家應對疫情的差異可能也來自於其社區韌性的差異。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城市新生當中,要怎樣把安全和韌性,放在城市發展的整個戰略中,放在具體的項目、社區發展當中進行考慮。這個韌性,實際包含兩種能力。一種能力,就像我們看毛病一樣,碰到傳染病傳播的時候,是否有免疫力。所以城市會不會感染這種新冠疫情,叫做易感性,對應的是能否免疫。另外一種能力是,受到這種衝擊,遭受感染以後,有沒有恢復的能力。我們把這叫做適應性的能力。
  • 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環境
    原標題: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的發展環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要乘勢而上、奮力前行,科學研判國際國內大勢,釐清發展思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召開 中外大咖研討韌性城市建設
    中新網北京11月22日電 (記者 杜燕)為期兩天的2020(第五屆)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在北京建築學院舉辦,邀請來自中外的建築界大咖聚焦首都規劃建設,研討韌性健康城市設計、社區治理創新實踐、智慧城市技術應用等社會熱點問題,助推發揮城市設計作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不確定性風險,
  • 基於風險治理能力提升的韌性社區建設
    面對發展的挑戰和風險,要實現「建立包容、安全、有復原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人居環境」的城市治理目標。  在我國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時候,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安全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性。城市巨系統的複雜性在未來愈加明顯,城市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也越來越多,城市的能源供應、社會秩序都面臨著眾多不確定性,因此,城市的適應性和韌性對於保證城市品質就至關重要。
  • 窺見成都「十四五」,聚焦10個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工程
    成都提出「十四五」期間,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只有讓居民收入水平有個大的躍升、提高,才能讓老百姓對城市的發展成果有感受;收入水平提高以後,才能更多地吸引高技能、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到這座城市來發展。成都提出「十四五」期間,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從解決「通勤苦」,破題城市生活品質的建設。城市更新2017年9月,成都市委在組織領導體制上進行重大創新,在市縣兩級黨委序列設立「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通過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小切口,探索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 下一個5年,如何讓成都人更幸福?
    這「十大工程」包括:大力提高市民收入水平、持續保持生活成本競爭力、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產品倍增計劃、加快提升城市通勤效率、全面完成城鄉老舊社區更新改造、建設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標杆城市、建設青年創業就業環境友好城市、建設生態惠民示範城市、建設智能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全齡友好型城市。
  • 北京「十四五」規劃市民可拍抖音建言
    原標題:北京「十四五」規劃市民可拍抖音建言   北京市民有了建言「十四五」的新渠道。本市於9月16日啟動「十四五」規劃公眾建言活動,一個月以來,全市熱心市民、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建言獻策,已經累計徵集建言近2000條。從昨天開始,建言增加全新渠道,市民可以拍抖音上傳短視頻為「十四五」規劃獻計。
  • 探討「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競爭力提升方向與路徑
    原標題:《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0)No.9》在京發布 探討「十四五」時期我國產業競爭力提升方向與路徑11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京聯合發布了《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