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社區防控,塑造健康「韌性城市」

2020-12-27 新華網上海頻道

  城市由許許多多個社區組成,多元化的社區構成我們賴以生存的城市。在昨天舉行的2020年世界城市日上海主場暨全球城市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企業從業者以「提升社區和城市品質」為主題各抒己見。

  社區的價值逐漸凸顯

  社區的價值,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成為人們格外關注的焦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武漢奮戰了66天,和這座英雄城市一起,挺過了最艱難時期。

  這次戰「疫」,既是一場立體戰、信息戰,也是一場物資戰、科技戰。回顧武漢抗疫行動,喬傑認為,我們做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就是社區的防控。她參與救治的多為危重症患者,如果單純靠大醫院的力量,疫情控制非常困難,這有賴於社區防控的「養兵千日」——平時對慢病的監測,以及老百姓整體健康意識和理念的提升,在居民增強自身抵抗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整體的免疫力,最終奔向健康「韌性城市」——平時助力人民大健康保障,「戰時」為國家危急救支撐。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喬傑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細節上,長期持續地給予大家有關預防疾病的健康指導,比如飲食習慣、身體健康評估等。

  同時,這次疫情帶給她的警示和思考,還有醫院的架構,要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學科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其中,喬傑著重談到了分級診療制度,隨著家庭醫生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升,她呼籲大家更多地信任家庭醫生。病人要去醫院看病,可先由家庭醫生把關,放心地將全家健康管理託付給這位信得過的健康「守門人」。

  城市更新釋放發展潛能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中國人眼中的上海,上海人眼中的故鄉。」這是豫園文化商業集團董事長倪強透露的豫園集團最新定位。

  近期,豫園集團對城市文化精神進行更新潮、更年輕化的詮釋:堅持中國文化的內核,凸顯江南園林的文化特徵,兼容市井煙火氣和文士風雅,同時擁抱海派文化的時尚開放。自2018年起,該片區圍繞「豫園故裡、豫園漫步、空中豫園」三大主題進行空間升級與品牌煥新,為期三年。其中,「豫園故裡」把文創街區、匠人和非遺傳承本幫菜旗艦店等,串聯成懷有歷史文化記憶的街區;「豫園漫步」,提供文化休閒體驗,展現健康國藥、青年時尚娛樂、美食廣場等載體;「空中豫園」,結合城市景觀,更好更多元地提供體驗消費,尤其是激活夜經濟。(記者 史博臻)

相關焦點

  • 基於風險治理能力提升的韌性社區建設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面臨著疫情的侵襲,城市的安全不再,人們的健康遭受巨大的風險與挑戰。由此可見,風險性是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這在現代城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2016年10月,第三屆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新城市議程》,為今後20年世界城市的發展確立了目標和方向:城市在追求繁榮和增長時,更要注重提升城市品質,希望在城市中人們享受自由、靈感、繁榮、健康和安全。
  • 「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其中,城市公共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在「十四五」時期需要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視。那麼,目前的城市社區風險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十四五」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推薦閱讀《人民論壇》最新文章。
  • 「十四五」 時期,城市社區如何更有韌性?
    社區應急預案對於風險防控具有重要作用,在調查中,有42.11%的社區此前沒有應急管理預案。有的社區儘管制定了應急預案,但缺乏結合本社區實際的細則。社區應急演練對於實際的風險防控效果明顯,參加過社區應急演練的居民反映對風險防控有效的達到75.2%。但是,此前參加過關於疾病、災害等防治演練的居民比例僅有17.4%,社區工作者和物業公司也缺乏專業的風險防控指導。
  • 建設韌性社區 築牢城市生命體的制度「防洪堤」
    尤其是對於城市化水平已經突破60%的中國社會而言,城市不再僅僅是某種空間類型名詞,更是關乎國家總體安全的關鍵板塊。探討如何進一步紮好城市生命的制度「防洪堤」,是疫情防控後半場要審慎思考的重要命題之一,也是提升城市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 面對不確定性,韌性社區讓城市更美好
    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社區在疫情期間體現出了鮮明的存在感,以社區為防控單元的機制體現出了重要作用,同時社區作為城市的重要單元,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也可以在經濟發揮重要作用。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增 「六保」的要求,首要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
  • 龍瀛: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 塑造韌性城市 提升城市自愈能力
    文/王克劍 「十四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韌性城市」不是個新詞,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涉及「韌性城市」的表述。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不少城市也開始積極加入到「韌性城市」建設中來。
  • 社區治理須加強「韌性」建設
    「韌性」一詞現今已成為社會和社區治理領域中的新概念,即「韌性」關注的是長期的能力建設,而不是短期的應急屬性。從這個意義上看,社區「韌性」應該是指一個社區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包括在各種危機中基本維持原有功能及迅速應對和適應變化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具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不斷地實踐。
  • 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韌性城市」的說法,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並被國內的建築行業吸收為新理念。
  • 用韌性社區建設抵禦「灰犀牛」事件的傷害
    建設韌性社區意味著,除了在硬體方面進行災後重建,災區民眾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心理也要相應地儘快得到恢復。韌性社區評價標準亟待建立據了解,國外已經出現了完整的韌性體系,一些城市和社區也已開始韌性評價。韌性社區、韌性設施已經成為社區建設的潮流。
  • 光明日報刊文:建設「韌性社區」補齊社會治理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城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基礎環節。在萬千醫護人員在戰疫一線救死扶傷的同時,數百萬社區工作人員也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為遏制疫情擴散蔓延作出了積極貢獻。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發展。在後疫情時期,人們更要痛定思痛,反思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補足治理短板。
  • 馮遠委員:韌性城市——讓百姓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強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風險防控。」其中,「韌性城市」作為一個亮點,引起了不少關注。「韌性城市」的說法,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並被國內的建築行業吸收為新理念。
  • 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上海市建築學會2020年會 暨學術高峰...
    為了落實黨中央發展戰略的新要求,適應建築業發展的新需求,滿足建築人的時代新追求,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實踐》、長三角建築學會聯盟聯合主辦「塑造可持續發展的韌性城市——上海市建築學會2020年學術高峰論壇」。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城市新生當中,要怎樣把安全和韌性,放在城市發展的整個戰略中,放在具體的項目、社區發展當中進行考慮。這個韌性,實際包含兩種能力。一種能力,就像我們看毛病一樣,碰到傳染病傳播的時候,是否有免疫力。所以城市會不會感染這種新冠疫情,叫做易感性,對應的是能否免疫。另外一種能力是,受到這種衝擊,遭受感染以後,有沒有恢復的能力。我們把這叫做適應性的能力。
  • 新活力、新思路:韌性社區建設為老舊小區改造「開方」
    6月23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韌性城市專項公益基金聯合築福集團聯合推出的「韌性社區百城公益巡講會」公益項目在京正式啟動。通過介紹「打造韌性社區,創造社區就業」的可落地、可持續、統籌兼顧的方案,旨在協助地方政府設計和制定以韌性社區建設為目標的老舊小區改造的可實施方案、協助地方政府打造韌性社區示範項目以及導入韌性社區基層治理理念。
  • 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未來城市規劃關注「韌性」
    這樣的「消極空間」在城市規劃設計師的手中,搖身一變,成了居民休閒的好去處。11月21日,2020北京國際城市設計大會開幕,大會為「大設計師」參與的「小空間」改造項目頒出大獎。開幕式後,多位建築大咖圍繞此次大會主題「韌性城市·健康人居」展開探討。 記者了解到,此次大會將持續兩天。
  • 適應「不確定」,城市如何有韌性
    全世界正在建的韌性城市,大多有確定方向。  紐約人認為城市發展最大的威脅是氣候變化。在《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這份方案裡,他們按照海平面上升、颶風、洪水、高溫熱浪等災害風險發生概率,提出257條具體措施,形成了海岸線防護、建築、經濟恢復、社區防災及預警、環境保護及修復等體系。  東京人眼中的風險,範圍更廣。
  • 方明:城市更新實踐需注重「四新」
    相比之前,新形勢下的城市更新內涵更為豐富,涵蓋完善城市空間結構、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居住社區建設、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舊小區改造等方方面面。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和長期觀察思考,筆者認為城市更新實踐需注重以下「四新」。首先是推動和發展城市「新經濟」。
  •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 浙江如何打造「韌性城市」
    杭州上城區始版橋未來社區建設效果圖,通過打造「內生循環」提升社區韌性。全世界正在建的韌性城市,大多有確定方向。紐約人認為城市發展最大的威脅是氣候變化。在《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這份方案裡,他們按照海平面上升、颶風、洪水、高溫熱浪等災害風險發生概率,提出257條具體措施,形成了海岸線防護、建築、經濟恢復、社區防災及預警、環境保護及修復等體系。東京人眼中的風險,範圍更廣。
  • 韌性城市若干風險防控管理研究項目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評審結果,由北京師範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彬教授牽頭申請的「韌性城市若干風險防控管理研究」重大項目獲批,標誌著北師大在推進該領域研究與實踐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